1、病例1男性,74岁头痛、呕吐四天急诊CT发现左额颞叶异常密度影 A、脑膜瘤、脑膜瘤B、血管周细胞瘤、血管周细胞瘤C、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D、胶质瘤、胶质瘤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例2女,51岁 头痛,纳差15天意识清,双瞳孔无殊,四肢活动自如。A、脑膜瘤、脑膜瘤B、血管周细胞瘤、血管周细胞瘤C、血管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D、胶质瘤、胶质瘤E、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病理结果1:(左额颞叶)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结果2:(左颞顶叶)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型。相关理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少见的高度恶性非 霍
2、奇金淋巴瘤,其在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该病病理上为广泛浸润整个脑实质、脊髓及软脑膜等多个部位的弥漫性病变。PCNSL多起自血管周围间隙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多位于脑内靠近表面或靠近中线部位。PCNSL发病高峰在4050岁,有免疫缺陷者发病年龄较早,如儿童期感染AIDS者发病高峰在10岁左右。颅内淋巴瘤是一种乏血管肿瘤,它以Virchow-Robin间隙(血管周围淋巴间隙)为中心向外浸润生长,侵入邻近脑实质乃至浸润血管壁进入血管腔内,进而破坏血脑屏障,故PCNSL常有明显强化,并且强化边缘欠锐利。影像表现PCNSL常为多灶生长,常侵犯脑实质、脊髓、软脑膜等多个部位。CT
3、上病灶多呈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上病灶T1WI多为略低或等信号,T2WI为等或略高信号改变,病灶密度/信号较均匀,少有坏死、囊变、钙化。DWI多呈高信号。肿瘤的水肿(、级)及占位效应一般较轻。增强效应明显,在强化图像上出现特征性“缺口征”、“尖角征”、“握拳征”等,对定性诊断帮助较大。“握拳征”、“缺口征”及“尖角征”等强化的病理基础其实是一致的,均与肿瘤生长过快,血供不足或肿瘤快速生长过程中遇较大血管阻拦有关。鉴别诊断1.胶母:脑内常见恶性肿瘤,但其内通常出现出血,坏死,而表现出不均匀花环样强化。2.多发及水肿广泛时应与转移瘤鉴别。3.脑膜瘤:多位于脑表面邻近脑膜部位,类圆形,边界清楚,有“皮质扣压征”,增强后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PCNSL 对放射治疗敏感,即使单独采用放射治疗也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若定性困难可采用试验性放射治疗以协助诊。谢谢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