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
2、把握诗文大意,了解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2、品味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
教法学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一首悲苦的曲子,触摸一颗悲苦的心灵,走进一段悲苦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往事越千年,一座茅屋里,一个颤抖的声音,在历史隧道的深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今天让我们再次跟随杜甫的脚步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杜甫的精神世界。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学生回忆曾学过杜甫的诗,介绍诗人的基本情况。学生相互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 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诗人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自己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方法指导。
(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韵脚读出延长音。
(3)用手敲拍子配合节奏法。
(4)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2、学生朗读课文,同学纠正,教师加以明确。
3、师生共同讨论朗读注意事项。(多媒体显示)
(1)节拍正确,不读破句: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韵脚要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3)语调和停顿: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大庇” “寒士” “呜呼””“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4)重音要合理:如卷、飞、洒 、挂 、飘、转、沉——这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散的惨状。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4、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5、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自主学习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如:罥、见、向、长、衾、庇、突兀、漠漠、忍能、寒士等
(2)掌握重点语句。如:描绘茅屋为秋风摧残的惨状的诗句;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兼济苍生、舍己为人的崇高思想境界的诗句;诗中表现诗人美好愿望的句子。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内容。
(学生书写)秋风破屋 顽童抱茅 夜雨难眠(长夜沾湿) 期盼大厦
3、合作探究
(1)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5)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
4、读了这首诗歌,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找出来赏析一下。合作交流
从以下三个方面陈述喜欢的原因,放声朗读,边读边赏析。
(1)赏析生动的字词:如:
①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
②第三节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2)品析传神的修辞:如:“怒号”拟人修辞,“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3)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
①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②“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七、作业
1、喜爱朗诵的你,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
2、喜爱讲故事的你,绘声绘色讲述这个故事。
3、喜爱书法的你,写出你喜欢的诗句。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倚杖叹息 无可奈何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直抒胸臆
(博大胸襟 崇高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教学反思: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在学习目标中,应该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在授课中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辅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学习本文,也可让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帮助下,通过有层次的阅读来感受作者的复杂感情,体会作者的博大胸怀,以此教给学生自己动手,合理利用资源,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