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过许多五言诗,但对于诗歌的基本特征记忆并不深刻。本课讲析五言诗的特征,通过对诗人背景的分析领略诗人思想感情。本班学生对于知识点了解地比较详细,却不能完全地体会作者的思想追求,教师从德育方向出发希望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反省自身。3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2、 活动1【讲授】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教学重难点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教学方法:讨论法、研究法、问答法、情境教学法教学准备:课件、卡纸、假胡子、铁铲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这张开心农场的图片,你们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菜地、种菜、田园”师:“东晋有一位大诗人陶渊明,他就非常喜欢
3、田园生活,放弃了官职回家种菜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组诗归园田居第三首。”师解释题意:园田居是诗人的一处住所。古代文人常因自己的爱好或志向为自己的住所取一个名字。出示课堂目标点明本课教学重难点。二.新课教学学生简介作者资料,回顾旧识,完成导学案填空题。学生回顾祖逖北伐了解东晋的动乱,通过“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朗读明义:学生听诗歌录音,边用铅笔划分诗歌节奏。教师询问讲述诗歌的基本特征,学生给出答案:五言诗。有四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学生跟随诗歌伴奏朗读,教师给出意见指出读音错误和应注意的感情色彩并亲身示范,学生一句一句跟读。全班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学生概括全
4、诗诗意学生根据课文课文底下注释,分小组讨论尝试翻译诗歌大意。用自己的话讲成一个故事。教师发动学生扮演陶渊明,用假胡子和铁铲演绎陶渊明种豆的一天。师出示诗歌翻译,坐在座位上的同学可进行故事对照进一步理解诗意。学生看完表演,可举手询问“陶渊明先生”一些问题,全班共同讨论答疑。三.名联解析对照诗歌,学生找出诗歌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联。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教师概括补充。学生猜测作者当时的感情状态,并对作者的形象进行分析。四课堂升华1.这首诗一直围绕着哪个关键词来写的?可以以这个关键词提出哪些问题知道哪些信息呢?出示由“归”引发的问题,教师将卡纸贴在黑板上并在卡纸上设计板书。2.作者围绕着关键字能把诗歌写
5、得这么平淡、真实、有感情,你能试试学习作者的写作优点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吗?(同学们,想一想你的学习状况,根据以下几点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从何而学?为何而学?学习如何?学成何去?五.讨论延伸同学们:陶渊明归隐田园却依旧传世流芳,你会选择像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安于农事吗?这能不能成为你不爱学习的理由呢?六.课堂小结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大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追求自由,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学习陶渊明的这种追寻爱好的精神,而不是找各种理由不去学习。落后就要挨打,现代社会比封建社会要公平、公正得多,抓住机会好好学习,待到学有所成之日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回到故乡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七作业布置
6、1.尝试当堂背诵本首古诗。2.课后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尝试理解诗意与作者思想感情。3.课余或课后完成与本诗相关的学法大视野以及自能自测。常宁市第五中学 李广源活动2【导入】音乐图片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听着这熟悉的音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到这张开心农场的图片,你们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菜地、种菜、田园”师:“东晋有一位大诗人陶渊明,他就非常喜欢田园生活,放弃了官职回家种菜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组诗归园田居第三首。”活动3【导入】导学案 归园田居导学案活动4【测试】学生课内知识自测 学生简介作者资料,回顾旧识,并填写写作背景。陶渊明,名 ,字 ,号 ,私谥 。 诗派创始人
7、。隐居田园,因为“ ”(什么意愿)。种( ) 秽( ) 荷( ) 长( )三.学生完成课文注释自我检测:南山: 兴: 理:秽: 荷: 带月:但使: 愿: 活动5【活动】学生扮演陶渊明演绎种豆的一天 师出示道具假胡子和铁铲,学生自愿上台扮演“陶渊明先生”演绎种豆的一天。演绎完之后其他同学可向表演的“陶渊明先生”提问,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答疑。活动6【讲授】“归”延伸出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讨论由“归”延伸出的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何愿?”师总结学生答案:“从官场归,因官场黑暗而归,归向田园,归回本心。”活动7【练习】写作片段练习 作者围绕着关键字能把诗歌写得这么平淡、真实、有感情
8、,你能试试学习作者的写作优点写一个作文小片段吗?(同学们,想一想你的学习状况,根据以下几点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从何而学?为何而学?学习如何?学成何去?活动8【作业】课堂及课后作业 1.尝试当堂背诵本首古诗。2.课后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诗,尝试理解诗意与作者思想感情。3.课余或课后完成与本诗相关的学法大视野以及自能自测。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学习
9、积极性较高,对于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能力何玲和运用能力很强,能够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3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言 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解题 1、背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
10、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 2、解题:“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3、作者: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体会孟浩然的思想情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 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 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有孟浩然集活动3【活动】听音欣赏并初步感知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否只是描写洞庭风光的诗歌
11、?明确:重在:赠张丞相:张九龄,唐玄宗时当朝宰相2、这是一首干谒诗求取,谋求,希望得以引荐或重用3、补充注释。涵虚:指水映天空。济:渡过。端居:闲居不仕。耻:有愧于。坐观:旁观。徒有:空有、白白地有。活动4【活动】课文研讨 1、这首诗属于五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写洞庭湖的壮阔气魄。2、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赏析: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近看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3、颔联:气蒸云梦泽,
12、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 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 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 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
13、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前四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千古名句。引导学生想象联想,调动所有感官,体会岳阳楼的浩瀚气势。5、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用典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 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在盛世自己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的牢骚6、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用典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
14、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 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此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倒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活动5【讲授】课文赏析 1、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大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
15、要渡过 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 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2、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活动6【练习】拓展阅读 春晓 、 过故人庄 、宿建德江 、遣兴(其五)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活动7【作业】作业 背诵古诗并完成相关习题终南别业1教学目标 1.能吟读诗歌,读出诗味2.能译读诗歌,把握诗意3.能背读诗歌,感悟诗情4.能说读诗歌,对话诗人5.能联读诗歌,品析诗格2重点难点 1.能赏读诗歌,感悟诗情2.能联读诗歌,走近诗人3教法建议 可以对诗歌进行一诗四读即吟读、译读、赏读、说读、联读,层层推进,多角度、综合训练,既要有字、词、句的“量”上的积累和落实,又要有“语言”的品析赏析,还要有诗歌鉴赏的举一反三。4知识链接 1.王维,字摩诘,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17、。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2.他人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王维本是一个画家,所以能以恬淡而鲜明的笔调摄取自然真相,而且他的小诗善能捉住一瞬间的印象而清澈生动的表现出来。我们可以说他是中国诗里的印象派。苏雪林唐诗概论的确,王维的许多山水诗写得很美。绚丽的色彩,幽美的意境,真像图画一样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观
18、感受。陈贻焮论王维的诗3.诗歌的创作背景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隐居终南山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5教学过程 5.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吟读诗歌,读出诗味 1.(提示: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活动2【活动】译读诗歌,把握诗意 2.认真阅读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根据诗歌所押之韵,以诗译诗,即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示范:终南别业中年以后很好道, 晚
19、年才居南山陲。兴浓每每独往来, 美景常常只自知。行走直到水尽处, 漫坐又看云起时。偶然林间遇老叟, 谈笑晏晏忘归期。活动3【活动】赏读诗歌,感悟诗情 3.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选取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你可以从这些角度赏析:从诗句所传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内容;从字词的表达;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明确】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 佛教。颔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 在。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尾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
20、期。 ”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 遇“林叟” ,便“谈笑” “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活动4【活动】说读诗歌,对话诗人 4.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请参照示例,对诗句进行说读。示例:“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诗人啊,你中年以后即厌尘俗,看透人与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从而信奉佛教。晚年以后你完全被终南山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所以你干脆隐居在那里。活动5【活动】联读诗歌,品析诗格 5.”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是河岳英灵集中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味摩诘
21、之诗,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根据你对下列诗歌的理解,说说你认为王维的诗歌美在何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明确】诗中有画的诗画美;形神兼似的空灵美;和谐统一的音响美;幽寂静谧的禅意美;清新自然的意境美活动6【测试】当堂检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