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说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2.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3.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4.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代文学家韩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才华出众,却仕途坎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三次上书请求重用,都有志不得通。于是他写下了本文马说二、介绍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
2、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柳三苏王曾阳”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1.听范读,标注生字字音。2.教师明确读音。3.自由朗读。4.分组齐读。四、理顺文章大意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全文。2.小组组内交流,清除翻译难点。3.全班合作互助,翻译全文。参考: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
3、称号。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五、深入分析(一)文章为我们刻画了几个形象?三个:千里马,伯乐,食马者(二)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第一段1.哪一段集中写了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关系?从文中
4、的哪一句感知的?明确:第一段,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为什么说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有决定作用?明确:伯乐能识别,重用千里马,发挥千里马的才能。3.没有遇到伯乐的千里马又会如何呢?明确: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不被重用,才能埋没命运悲惨。4.第一段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被埋没的千里马同情和惋惜。六、作业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一、导入背诵导入。二、分析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找出千里马的特点。明确:食量大2.自主讨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明确: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3.体现出食马者怎样的特点?明确:无知4.从作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食马者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明确:对食马者的嘲讽。三、分析第三段1.第三段体现出了食马者哪些特点?明确:浅薄,愚妄2.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归纳食马者这一形象的特点明确:无知、浅薄、愚妄四、理解三个形象的比喻意明确:1.千里马人才2.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3.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无知、浅薄、愚妄的统治者。五、理解作者情感1.作者借千里马提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明确: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社会现实。2.纵观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对被埋没人才的同情和惋惜。(2)对埋没人才现象的愤慨和批判。(3)自身的怀才遇之情。六、分析写法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以食马者喻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来表现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就是托物寓意。七、作业1.背诵及默写课文第二和第三段。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托物寓意马说韩愈千里马人才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