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直译课文;加深对寓言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力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多种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重难点 1、古今异义的词语。 2、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3、寓言蕴含的道理: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教学准备 收集韩非子以及扁鹊情况。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师:同学们,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下面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句话,请大家随着老师的板书大声读出
2、来。(教师板书:“我能行我一定能行”板书完后,要求全班同学齐读两遍。)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古文扁鹊见蔡桓公,希望各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团结协作,积极探究,圆满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相信大家一定行 二、 活动一:“我会说” 1、各小组同学将课前收集的有关扁鹊,韩非子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注明资料来源。 2、小组长指定一名成员宣读整理结果,其他成员可进行相关补充。 3、教师归纳整理。 (1)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孤愤、五蠹、储说、说林、说难等篇。 (2)韩非子代表了法家思想。 (3)文化常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4)扁鹊
3、,姓秦名越人,战国时候人,著名的民间医生,是中医传统诊断的奠基人。四诊法:望、闻、问、切。 三、 活动二:“我能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四、 活动三:“我会译” 1、明确目标。各组从文中挑出23个较难理解的句子,写在白纸上。 2、邻近两组交换“目标”,利用工具书,理解句子含义。 3、各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进行订正及补充。 4、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关
4、键实词如“间、将、居、益、索”等的含义。 5、开展集体评议,总结。 五、知识巩固。 1、理清结构。 开端、发展:扁鹊和蔡桓公的前三次见面 高潮:两人第四次见面及扁鹊说明“还走”的原因 结局:桓侯病死 2、复述故事。 六、作业。 1、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述课文。 二、引导分析课文。 1、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问题 (1)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及时治病?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论的? 扁鹊: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3
5、)第四次见蔡桓公时,扁鹊为什么还走?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4)发挥想象力并讨论 (1)扁鹊第四次进见时,“望”了桓侯一眼便“还走”时的内心活动。 (2)扁鹊第四次进见后,回家后的心理活动及做法。 提问:从扁鹊“逃秦”的决定,可以体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明确:机警。 2、分析人物性格 (1)课文通过描写蔡桓公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人物性格 A“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盲目自信。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表现蔡桓公固执主观 C“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D蔡桓公“讳疾忌医”的结果是什么? 桓侯遂死 3、人物形象对比 扁鹊:医术高明、高度负责、
6、聪明机警 桓侯:盲目自信、固执主观、讳疾忌医 由此可见:本文赞美人物是扁鹊,而蔡桓公是一个陪衬人物,他的讳疾忌医更反衬了扁鹊的医道之神,他的昏庸更反衬了扁鹊的智勇。 三、阐释主题: 讨论:蔡桓公最终因讳疾忌医而死,从他身上你能吸取哪些教训? 明确: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切勿拒绝忠告,不可主观猜忌。 对待祸患要敢于正视,要防微杜渐(言之成理即可) 四、拓展思维 要求:(讲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讳疾忌医的经历,你是怎么做的? 五、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得到了许多启示,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引以为戒,做到活学活用。 六、作业 就本文给你的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扁鹊见蔡桓公 一见 在腠理 将恐深 (汤熨) 无疾 居十日 二见 在肌肤 将益深 (针石) 不应,不悦 居十日 三见 在肠胃 将益深 (火齐) 又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 四见 在骨髓 无奈何也 体痛,遂死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的批评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