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教案第一单元1在山的那边学习目标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点难点1重点: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2难点:初步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预习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1)痴想(ch): (2)隐秘:隐蔽,不外露。(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4)凝成(nng):凝结成。(5)诱惑(yu hu):吸引,招引。(6)喧腾(xun):喧闹沸腾。(7)漫湿:水满湿润。(8)枯干(k):
2、失去水分,没有水。 (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 2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二、导入童年时代,每个人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我们可以从诗中找到答案。三、合作学习1朗读指导,要求我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2老师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5探究质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讨论并归纳;“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
3、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6探究质疑: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而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7探究质疑: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讨论并归纳:“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运用的是拟人手法。8探究质疑:“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讨论并归纳:“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9探究质疑:为什
4、么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讨论并归纳:因为诗人领悟到妈妈所说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10探究质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诗中的“山”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比喻重重困难。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难,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需要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才能实现。11探究质疑:“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讨论并归纳:“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这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指实在的东西,所以说是飘来的。12探究质疑:
5、为什么说一座座山顶会“诱惑”着我?讨论并归纳: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13探究质疑:“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讨论并归纳: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14探究质疑:“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讨论并归纳:因为“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惊
6、喜,使人兴奋。四、小结 这首诗中诗人借助于群山和大海这两个意象,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与哲理,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终究将会实现。五、板书 海 比喻 理想境界山 比喻 重重艰难险阻爬山 比喻 艰苦奋斗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3激励学生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敢精神。教学重点、难点3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4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
7、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3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教师:1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幻灯片、小卡片等辅助工具。一、导入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讲述):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听到这
8、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训诫(ji) 陡峭(qio)嶙峋(ln xn)耸立(sng)啜泣(chu)着眼(zhu yn)头晕目眩(xun)迂回(y)纳罕(n hn)小心翼翼(y)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2复述课文内容。A.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B.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C.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3课堂交流。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三、研读与赏析1出
9、示问题:(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爬下悬崖动作心理哭信心全无伸、探、踩有了信心又照着做信心大增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2读最后一段,体会文章的主旨。四、体验与反思(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1、质疑交流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
10、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讨论交流。(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2、拓展延伸(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3)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五、拓展练习多角度阅读信念的力量。鲁西南深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姜村,这个小村子因为这些年几乎每一年都要有几个人考上大学、硕士甚至博士而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没有不知道姜村了,大学村成了姜村的新村名。姜村只有一所小学校,每一个年级一个班。以前的时候,一个班
11、只有十几个孩子。现在不同了,方圆十几个村,只要与村里有亲戚的,都千方百计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人们说,把孩子送到姜村,就等于把孩子送进大学了。在惊叹姜村奇迹的同时,人们也都在问,都在思索。是姜村的水土好呀?是姜村的父母掌握了教孩子秘诀吗?还是别的什么?假如你去问姜村的人,他们不会告诉你什么,因为他们对于秘密似乎也一无所知。在二十多年前,姜村小学调来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听人说这个教师是一位大学教授,不知什么原因被贬到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子。这个老师教了不长时间以后,就有一个传说在村里流传。这个老师能掐会算,他能预测孩子的前程。原因是,有的孩子回家说,老师说了,我将来能成数学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
12、来能成作家;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音乐家;有的说,老师说我将来能成钱学森那样的人,等等。不久,家长们又发现,他们的孩子与以前不大一样了,他们变得懂事而好学,好像他们真的是数学家、作家、音乐家的材料了。老师说会成为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的学习更加刻苦,老师说会成为作家的孩子,语文成绩更加出类拔萃。孩子们不再贪玩,不用像以前那样严加管教,孩子也都变得十分自觉。因为他们都被灌输了这样的信念:他们将来都是杰出的人,而有好玩、不刻苦等恶习的孩子都是成不了杰出人才的。家长们都纳闷,也将信将疑,莫非孩子真的是大材料,被老师道破了天机?就这样过去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这些孩子到了参加高考的时候,大部分都以优
13、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这个老师在姜村人的眼里变得神乎其神,他们让他看自己的宅基地,测自己的命运。可是这个老师却说,他只会给学生预测,不会其他的。这个教师年龄大了,回了城市,但他把预测的方法教给了接任的老师,接任的老师还在给一级一级的孩子预测着,而且,他们坚守着老教师的嘱托:不把这个秘密告诉给村里的人们。我的几个好朋友就是从姜村走出来的,他们说,他们从考上大学的那一刻起,对于这个秘密就恍然大悟了,但他们这些人又都自觉地坚守起了这个秘密。听说完这个故事,我一直在被这位可敬的老师感动着。人世间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信念的力量呢?他通过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这些幼小孩子的心灵里栽种了信念啊!阅读指导:从“老教
14、授”的角度看,昭示了一种成功的教育理念。从“姜村”村民的角度看,提示了适宜的教子方略。从姜村孩子的角度看,倡导树立坚定的人生信念。3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2、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行道树要求:1、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一、导入: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15、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二、整体感知 1、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2、讨论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3、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
16、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三、研讨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1、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2、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3、“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4、为突出行道树
17、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盲目和无知行为对比。 5、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2、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3、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4、学习了这篇课文,你
18、受到哪些启发? 五、小结 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第一次真好一、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 感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注意朗读时的情感和速度。 2、默读课文 独立思考,出示问题组: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9、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猜想印证,形成解释。 三、研讨探究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
20、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四、研读赏析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研讨与练习”,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与赏析作品的语言,以求达到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的理解。可让学生提出最感兴趣或有疑难的问题,供全体同学讨论。 1、为什么说
21、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2、“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3、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五、体验反思 1、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3、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
22、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拓展巩固: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谈谈学习本文的感受课后记:本课结合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比较成功。4 紫藤箩瀑布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3揣摩词语和句子,体会写景的作用。教学重点:鉴于本文描写“细”、“美”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以朗读训练为重点。教学难点:文章写景抒情以感悟人生为重点,所以应指导学生抓住作者的感情变化,理清文章脉络,
23、感悟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让学生仔细观看教科书前面的彩色插页上的“紫藤萝”图片。思考:你从图片上看到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这一株不起眼的紫藤萝为什么会引起作者宗璞的关注呢?同学们,生命是美好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是令人感动的,紫藤箩瀑布正飞动着闪光的瀑布,拥着张帆的船舱,引领我们去感受生命,执著于生命。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识记字词。嚷嚷 花穗 船舱 绽开 紧凑 酒酿 发端 终极 迸溅 挑逗 繁密 伫立 凝望 笼罩 伶仃 稀零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蜂围蝶阵 盘虬卧龙2范读课文,感知内容。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重见紫藤萝盛开,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慨。要了解作者的这种感慨,就必须
24、通读全文,感受那引人驻足、炫人眼目的紫色瀑布,绚丽色彩,郁郁幽香。下面请听老师的范读,并在听读中思考下列问题:(大屏幕出示问题)(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紫藤萝带动了作者感情的变化,那么,课文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变化?读后你有何感受?简单的内容梳理:看花:花瀑、花穗、花朵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可以请学生相互评论、补充。三、研读赏析刚才我们共同对文章进行了整体感知,大体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细的工笔画,细看它的每一个细部,可以深深的体味到作者倾注其间的思想内涵。 2 作者面对盛开的
25、紫藤箩瀑布,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四、教师小结紫藤箩花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依然美丽而繁盛,这其中的“仙露琼浆”便是“生命的酒酿”,同样的,人也如花,劫难总会被幸福战胜,时间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4 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语句?有感情的朗读,试说明理由。5 四人一小
26、组,分别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互相评价朗读的情况。讨论交流喜欢的理由。教师:(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精美语句,强调语气、重音、停顿等,体会文章写景的好处。(2)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赏析方法:找修辞、说好处、品意味。(大屏幕出示赏析方法)五、总结写法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2、写借景抒情的文章,你认为应怎样才能写好?(提示:景物怎样才能写的细腻、生动?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六、质疑拓展学完本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大胆提出你的疑问。学生可能会就文章的某些句子提出质疑:如:“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等。老师可相机解答。遭遇
27、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的彻悟,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了解了借景抒情的文章的一般写法。学以致用。让我们也来尝试一下这种方法:老师大屏幕投影一种花,如:梅花。要求:(1)细致观察,抓住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口头描绘这种花。(2)了解了这种花,你从它身上学到了什么?请谈谈你由花到人生的感悟。作业:2 再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3 仔细观察一种花,边观察边思考,最好也能对生命
28、有所感悟。板书设计:紫藤箩瀑布宗璞看花:花瀑、花穗、花朵忆花:赏花的感受、忆花的劫难、颂花的生机悟花:生命长河无止境5 童趣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2、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3、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一、导入学生回忆自己儿童时期有意思的事情,教师引导学生学生谈有丰富想象力的游戏。二、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
29、齐读。 三、学法指导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四、疏通文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以丛草为林(树林)兴正浓(兴趣)
30、 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 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
31、之情。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五、内容研讨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齐读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齐读第2、3、4段,思考: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
32、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六、体验反思 学生讨论 1、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
33、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七、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分自然段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
34、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综合性学习这就是我一、活动目标1、 结合课文学习这一单元以人生、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反思自己成长过程、珍重生命,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发现、体悟生命的价值2、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在寻求别人理解的过程中理解别人,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正确评价自我的目的,进而学会共处。3、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4、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 二、教学步骤1、课前准备让学
35、生反思“我长大了么?”“我的生命价值在哪里?”让学生了解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体会父母的拳拳爱心,殷殷希望,以及自身的不足。(家长能写的,让家长写,家长不会写的,让家长口述,学生笔录)家长的包含深情的文章或话语,可能会真真切切让孩子们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真挚情感,无形中拉近了孩子合父母的心,孩子们长大了,从最亲近的人的眼中透视自己,往往有震撼人的心灵的效果。让学生从熟悉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哪里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审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课前准备的情况要求放在语文实践活动记录本上)2、课堂导入有一部电影“我是谁”?当成龙失去记忆不知道自己是谁时,痛苦的在大山呼喊。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复
36、杂的问题,最简单的是说“我是*”。提出这个问题,你也许会笑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很可笑,但是,有时,我们真的不知道我们自己是谁。一个人活在世上,当你不知道自己是谁是很痛苦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清楚明白自己是谁,真我地过着每一天,明白自我的生存价值。3、展现风采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中自我介绍。然后推荐几位同学在全班做自我推荐或自我介绍,本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尽快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因此,介绍要突出自己的个性特点。综合性活动施学生的一次自主性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行选择、设计合组织,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每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后留一点听众提问的时间,一分钟的“
37、答记者问”这一方面是为了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互动空间。有条件,还可以运用图片、音像资料、个人作品集等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风采。4、写作结合综合性活动,写出一个真实的、有个性的我,注意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如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或多角度介绍自己等,写出新意、写出个性。题目可以是我或这就是我等。5、活动评价教师可根据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的具体情况,给出分数。 1口语交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一、参与意识;二、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2本次作文可以从两点评价:一、语言表达是否通顺;二、文章是否有新意,是否写出了个性。第二点可以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新意既可
38、以是对全篇文章而言,也可以是对一句话、一个词语而言。 3建议从第一次作文起,为每个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以便如实、全面了解学生七至九年级阶段的写作发展水平。6 理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2、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3、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过程与方法:朗读法、交流法、感悟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
39、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1、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正音、正字、释词默读 2、感知课文内容: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
40、题,教师巡回指导。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人生意义(8、9、10、11)(12)理想的感召作用。 3、研讨与赏析(上)精读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人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
41、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Q理想使人永远年轻。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7节,“副产品”的
42、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绝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做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三、练习: 抄写并识记字词。背诵这首诗歌。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
43、二课时一、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
44、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籽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言运用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
45、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三、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四、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五、教学反思7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过程与方法:观察法、感悟法、合作交流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