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教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一、幼儿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思想、情感及行为)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人格标志着一个人的独特性。第六章 幼儿的个性发展2(一)个性的心理结构 1个心理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地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3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个性特点;2个性的稳定性
2、:个性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偶然的、一时的心理特征,不是个性;个性的变化需经过很长的时间。3个性的整体性:个性受意识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4个性的功能性:个性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4(三)个性的形成2岁前,幼儿的各种心理成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思维没有形成等),在这一阶段,其心理活动是零碎、片段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个性不可能发生。52岁以后,个性开始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能动积极性的发
3、展。6【例题.单选题】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开始形成。A自我意识B调控系统C个性特征D情绪状态【答案】:C【解析】:对幼儿来说,个性特征是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7二、幼儿气质的发展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与人的神经活动类型密切相关,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幼儿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8(四)影响个性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个性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个性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为个性发展
4、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遗传因素对个性的作用程度因个性特征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的特征上,较为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征上,后天环境因素更重要9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个性特征,使其成员的个性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而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文化对个性的塑造,反映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族也反映出人文地理对个性的影响。103、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对个性具有极大的塑造力,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个性特征的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对个性差异所构成的影响不同。(1)权威型教养方
5、式: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一切由父母掌控。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个性特征。11 (2)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教育达到失控状态。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胡闹等。(3)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在家庭中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积极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124、学校教育因素:学校对个性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轻松、乐观和积极的学校生活,学
6、生的心理状态就会倾向于积极良好,有利于个性的发展。良好的校风、班风促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和自觉遵守纪律等个性特征;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那些具有高尚品格、渊博知识、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富有同情心的教师,学生会言听计从;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135、早期童年经验:个性与早期童年经验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首先,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向健康个性发展,不幸的童年也会引发儿童不良个性的形成,但二者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有些来自顺境的儿童也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个性特点,出自逆境的儿童则可能具有坚韧的性格。其次,早期童年经验不能单独对个性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个性。
7、最后,早期童年经验是否对个性造成永久性影响因人而异。14 (五)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作用。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一个人的需要较强时,他的行为反应就相应较强,而当需要软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个性选择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15 (六)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它在心理上通常被
8、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来被意识到的。需要和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个性特点,例如,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162、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幼儿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的主从关系;二是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的
9、、远景动机占优势;三是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171气质的类型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二、幼儿的气质发展18托马斯、切斯把从出生到3岁前幼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类型。(1)容易型容易型婴儿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他们的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1
10、9(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10。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他们的情绪总是不好。20在游戏中也不愉快。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否则容易使亲子关系疏远孩子缺乏抚爱和教养。21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对象,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
11、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合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222幼儿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幼儿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幼儿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233幼儿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幼儿的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但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一方面。在性格的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另一方面,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24(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3)根
12、据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25【例题.单选题】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的差异。A言语特征 B记忆过程C思维特征 D气质类型【答案】:D【解析】:气质类型主要是先天的,是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差异。26(五)幼儿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1性格的特点(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2)惯常的行为方式第七节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272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人对现实态度方面的特点,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对他人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28(2
13、)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方面的特点,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冲动性、独立性、纪律性等);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主动性、自制力等);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恒心、坚韧性、顽固性等);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勇敢、果断、镇定、顽强等)。29(3)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在人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和情绪受意志控制的程度,由以下四个方面组成:情绪的强度(是否易受感染及反应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波动与否)情绪的持久性(持续时间长短)主动心境(愉快与否)30(4)性格的理智特征也称人的认知风格,表现在人的认识活动等方面的特点。分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感知(观察的主动性、目
14、的性、快速性及精确性)想象(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记忆(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思维(思维的独立性)313婴儿性格的萌芽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合群性(2)独立性独立性的表现大约在23岁变得明显(3)自制力到了3岁左右,在正确的教育下,有些幼儿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行为规范,并学会了自我控制,(4)活动性324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335幼儿期是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期(1)儿童的性格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儿童行为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不同的场合、不同方面的行为都显示出较强的一致
15、性。(2)性格是一个多侧面的结构,儿童性格的初步形成是针对那些较低级的性格因素而言的,对人的性格有决定性影响或成为性格主要特征的高层次因素还远未形成。34(3)儿童性格的发展明显具有受情境制约的特点,儿童的行为直接反映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的心理学家将性格的形成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幼儿期,此时儿童的性格受情境制约,儿童的行为直接依从于具体的生活情景,直接反映外界影响。儿童尚未形成稳定的态度,行为较容易改变。第二阶段是学龄初期和中期,此时儿童稳定的行为习惯已经形成,性格已较难改造。第三阶段是从学龄晚期开始,行为受内心制约,且习惯已经形成,在这个阶段性格的改造更加困难。35【例题.单选题】()不是
16、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A活泼好动B喜欢交往C好奇好问D稳定性较强【答案】:D【解析】: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是活泼好动、喜欢交往、好奇好问和模仿性强。36(六)幼儿能力的发展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通过人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这些能力又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必备条件。1能力的特征(1)能力和活动密切联系(2)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3)完成一种活动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372能力的分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383幼儿能力发展的特点(1)多种能力的显现与发展操作能力最早表现并逐步发展言语能力在
17、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基础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特殊能力有所表现创造能力萌芽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39(2)智力结构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幼儿期应该特别重视儿童观察力、注意力及创造力的培养。(3)出现了主导能力(优势能力)的萌芽,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类型差异40(4)智力发展迅速布卢姆以17岁为发展的最高点,假定其智力为100,得出了各年龄儿童智力发展的百分比:1岁,20;4岁,50;8岁,80;13岁,92;17岁,100。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关键时期的观点已经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认可。41【例题.单选题】创造能力萌芽的出现是在(
18、)。A.幼儿早期 B.幼儿中期C.幼儿晚期 D.学龄初期【答案】:C【解析】:幼儿晚期,出现了创造能力的萌芽。42(七)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与控制。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431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各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3岁左右,幼儿还倾向于用名字称呼自己,不用代词“我”,似乎是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或物同等对待。44(2)对自己行动的意识(3)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幼儿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5【
19、例题.单选题】幼儿()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A.3岁B.4岁C.5岁D.6岁【答案】:A【解析】:自我意识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与控制。幼儿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6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47(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作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最初往往较多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48【例题.单选题】
20、“老师说我是好孩子”说明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A独立性的B个别方面的C多方面的D依从性的【答案】:D【解析】:儿童对自我评价不稳定,是依从性的,容易受外界影响。49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1)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要求的反映。(2)幼儿需要的发展幼儿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出现明显的个性特点,例如,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50(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二)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情绪主要是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如高兴时眉开跟笑
21、、手舞足蹈,悲伤时垂头丧气、愁眉不展。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美的欣赏、对丑的厌恶等。“赏心悦目”“嫉恶如仇”51 两者的联系:情绪和情感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柔情似水”;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心花怒放”52(三)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三)情绪和情感的种
22、类1、情绪的种类:根据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不同,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1)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慢性。心境不是指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当心情愉悦时,喜笑颜开,看什么都是美好的;当心情不佳时,神情沮丧,看什么都心烦。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恰、个人的健康状况、自然环境的变化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53(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由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重大成功之后的狂喜、惨遭失败之后
23、的绝望、亲人突然死亡引起的极度悲伤等都是激情状态。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激情也有感染、感动人的一面,人在激情的支配下,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是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催化剂。54(3)应激:是出现意外情况时,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出现应激状态时,有的人急中生智,当机立断,集中全部精力去应付突变,从而化险为夷;而有些人则张皇失措,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有些人多余动作增多,出现一些盲目重复的无效活动。这与人面临的情境及人对情境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能力有关。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陈毅广场发生
24、踩踏事件,造成36人死亡。552 2、情感的种类、情感的种类 情感的主观体验多具有社会性,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可将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个人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评价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社会情感。道德属于社会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一视同仁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56 (2)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例如,人们在探索未知的事件时所表现出的求知的欲望、认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出现的迟疑、惊讶
25、、焦躁以及问题解决后的喜悦快乐;在评价事物时坚持自己见解的热情;为真理献身时感到的幸福与自豪;由于违背和歪曲了事实真相而感到羞愧等,都属于理智感。57(3)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对事物美的评价既有共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地方。表达美感的成语:活泼可爱花枝招展 楚楚动人 婀娜多姿清新单纯 58(四)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婴儿出生时,还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这时主要依赖情绪来传递信息,与成人进行交流,承成人也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及时为婴
26、儿提供各种生活条件。592、动机作用:幼儿的行为目的性和受理智支配的程度低。其行为更多地受情绪的左右,情绪的动机作用表现得比较明显,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各种行为。3、组织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中的监控者,它对其他心理活动(如兴趣)具有组织作用。积极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消极情绪起破坏、瓦解的作用。60 4、信号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向他人表达、传递自身需要及状态(如愉快、愤怒等)的信号。5、感染作用:情感的感染作用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情感,即以情动情。61二、主要的情绪理论二、主要的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学说是有关情绪的生理机制方面的第
27、一个学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都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产物,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詹姆斯兰格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62 植物性神经调节指机体控制内脏的神经调节,是不随意的,故又称自主性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它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对机体生命活动过程起着重要作用。63 中枢神经系统由
28、脑和脊髓的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最主体部分。中枢神经系统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64(二)情绪评定兴奋学说: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说:强调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产生情绪,这种评价与估量是在大脑皮层上产生的。如:我们在森林里见到一只老虎会感到惧怕,而在动物园里看到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却不害怕,就是因为个体对情景的认识与评价在其作用。65(三)情绪三因素说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了情绪三因素说,把情绪的产后归因于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即刺
29、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沙赫特特别强调认知过程对情绪的调控作用。如,当再次人经历安全度过的危险情景时,便不会感到特别惊慌。66 三、婴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与分化 1、原始的情绪反应 (1)本能的情绪反应: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映,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现在人们普遍倾向认为,原始的、基本的情绪是进化来的,是不学就会的、天生的,儿童先天就有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直接关系。67(2)原始情绪的种类怕:新生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当婴儿安静地躺着时,在其头部附近敲击钢条,会立即引起他的惊跳,肌肉
30、猛缩,继之以哭;当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或身体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婴儿会发抖、大哭、呼吸急促、双手乱抓。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例如,用毯子把孩子紧紧地裹住,不准其括动,婴儿会发怒,他会把身体挺直,或手脚乱蹬。爱:是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例如抚摸孩子的皮肤,或是柔和地轻拍他,会使婴儿安静,产生一种广泛的松弛反应,或足展开手指、脚趾。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68 2、情绪的分化:婴儿情绪的发展表现为情绪的逐渐分化,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的、不分化的,1岁后逐渐分化,两岁左右已出现各种情绪 (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
31、论。他认为;出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卫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嫉妒69 (2)林传鼎的情绪分化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泛化阶段(Ol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70 分
32、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升华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71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三、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更加强烈,具有冲动性和爆发性: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的情感更加丰富、高亢而热烈。他们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被激怒,甚至会由于一时的冲动而不顾一切。2、情绪、情感不够稳定,其有两
33、极性: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优缺点都十分敏感。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有一种优越感。有时又常常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担心,所以在情绪、情感方面常常表现不稳定,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命不凡”“自暴自弃”72(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是当代美国和国际著名的情绪发展研究专家。他关于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及据此提出的情绪分化理论,在当代情绪研究中有很大的影响。伊扎德认为: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0.5l岁时,出现依恋
34、、分离、伤心、对陌生人的恐惧;1.5岁左右,如现羞愧、自豪、骄傲、焦虑、内疚和同情等73 (二)、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感表达的社会化幼儿表情社会化的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74(二)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1丰富:两种含义: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二是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2深刻化(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情感。(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情感(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情感(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情感 75
35、 (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情绪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趋势: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76 (三)、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1、哭 婴幼儿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代表不愉快的情绪。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77 2、笑 笑是愉快情绪的表现,儿童的笑比哭发生得晚。主要有以下类型:(1)自发性的笑(2)诱发性的笑 诱发性的笑和自发性的笑不同,它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它可以分为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783、恐惧恐惧的分化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本能的恐惧(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3)怕生(4)预测性的恐惧794、依恋 依恋是婴儿寻求
36、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倾向。1婴幼儿依恋的特点(1)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婴幼儿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2)幼儿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孩子。80 (3)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812婴幼儿依恋的发展:依恋是婴儿同主要照看者在较长时期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建立的。(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一样。(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和他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对母亲更为偏爱。82
37、(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的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出现怕生、紧张、恐惧,甚至哭泣等。78个月时,婴儿形成对父亲的依恋。再以后,与主要抚养者的依恋关系进一步加强。幼儿的依恋范围进一步扩大。以后随着幼儿进入集体教养机构,儿童还会对老师形成依恋情感。83(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岁以后,婴儿能够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这时婴儿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并知道交往时要考虑到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与母亲在空间上的邻近性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38、843依恋的类型心理学家艾斯沃斯把婴儿的依恋分为性质不同的三种模式:(1)安全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易于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去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婴儿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地平挣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85(2)回避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的情境中,母亲是否在场对他们的探究行为没有影响。母亲离开时,儿童不表现出明显的分离焦虑。母亲返回时,也不主动寻求接触,而且当母亲接近时反而转过身去,回避母亲的亲密行为。在忧伤时,陌生人
39、的安慰效果与母亲差不多,不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86 第三章第三章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中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的概念:人格也被称为个性,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标志着一个人的独特性,并反映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交织。人的个性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是人从事各项活动的基本动力,是整个个性结构的核心。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
40、和性格。个性心理特征的每种特性都和其他特性处于不可分割的有规律的联系之中。能力、气质、性格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87(3)反抗型依恋 这类儿童在陌生情境中,难以主动地去探究周围环境,而且探究活动很少,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母亲离开时相当忧伤,但重逢时又难以安慰。实际上,这些儿童抗拒母亲的安慰和接触。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愤怒的矛盾心理,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能把母亲当作探究的“安全基地”。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拒绝去探究,仍然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不安。884影响依恋的因素 幼儿依恋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总体看,幼儿依恋主要受气质、智力、母亲照看方式和照看形式等因素的影响。(1)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
41、反应性89(2)儿童的特点 依恋作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双向关系,必然受到孩子本身特点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外在的体貌特征、身体的健康情况和内在的气质特点。90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根据儿童活动水平、生理活动的规律性、对新异刺激反应的害怕或抑制等9个维度,把婴儿的气质分为三种类型: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和缓慢发动型。容易照看型儿童与母亲关系融洽;难以照看型儿童经常哭闹,纠缠母亲,与母亲关系不和谐,在不正常的家庭气氛中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伤害。儿童的气质特征往往影响着母亲的照看方式。(3)文化因素91五、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一)道德感 道德感是因自己或别人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
42、的情绪体验。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幼儿期的道德感是不深刻的,大都是模仿成人、执行成人的口头要求,在集体活动中和在成人的道德评价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92(二)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等满足与否相联系。幼儿期是儿童理智感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的理智感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好奇好问。93(三)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标准而产生的。94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各种情绪体验逐渐丰富和深刻,情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一)情绪的易冲动性(二)情绪的不稳定性(三)情绪的外
43、露性95六、幼儿的情绪情感与幼儿的活动(一)生活环境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情绪、情感 幼儿期的基本活动是游戏。游戏和幼儿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961主动感是幼儿期的重要需要形式,游戏给幼儿提供了主动活动的机会。2幼儿期旺盛的求知欲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3参加成人活动是每个幼儿的梦想,游戏可以使梦想成真,给幼儿带来巨大快乐。97七、学前儿童良好情绪的培养(一)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二)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三)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幼儿高级情感(四)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1成人要善于发现与辨别孩子的情
44、绪2从幼儿的情绪表现来分析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3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方法98二、人格的特征二、人格的特征 (一)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这是因为不同的遗传、家庭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二)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性,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当然,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改变,人格也能产生变化 (三)统合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当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难以适
45、应生活和社会。(四)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99三、人格的结构三、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一)气质 1、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心理活动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无好坏之分,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
46、1002、气质的特征:气质具有稳定性,它是由人的生理素质或身体特点反映出的人格特征,是人格形成的原材料之一。个体一出生,就具有生理机制决定的某种气质,如有的婴儿安静,有的好动,必然影响其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影响人格的形成。当然,由于成熟和环境的影响,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气质也会发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可以从一个人的修养、品德、举止行为、待人接物、说话的感觉等等去考察,表达气质词汇的有:高雅、落落大方、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不拘小节、立竿见影等 101(二二)性格性格1、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典型行为表现和由外部条件决定的行为。2、性格的
47、结构:性格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结构可分为态度特征、认知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四个方面。(1)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人对现实的态度体系的个性特点是性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这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是指个人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对自己以及对待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大公无私”“斤斤计较”102(2)性格的认知特征: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在感知方面,有的人能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主动地观察,有的人则明显地受环境刺激的影响而被动地观察;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细节,属
48、于分析型,有的倾向于观察对象的整体和轮廓,属于综合型;有的倾向于快速感知,有的倾向于精确地感知。在记忆方面,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善于形象记忆与善于抽象记忆之分等。在思维方面,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有独立思考与依赖他人之分;有深刻与浮浅之分“举重若轻、事无巨细”“运筹帷幄、事必躬亲”103 (3)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是指个体在情绪表现方面的心理特征。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的情绪强烈,不易于控制;有的则情绪微弱,易于控制。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有的人情绪波动性大,情绪变化大;有的人则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在情绪的持久性方面,有的人情绪持续时间长,对工作学习的影响大;有的人则情绪持续时间短,对工作
49、学习的影响小。在主导心境方面,有的人经常情绪饱满,处于愉快的情绪状态;有的人则经常郁郁寡欢。“性格特点:本人性格开朗、外向、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工作认真、有负责心、能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104(4)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等是主要的意志特征。自觉性是指在行动之前有明确的目的,事先确定了行动的步骤、方法,并且在行动的过程中能克服困难,始终如一地执行。与之相反的是盲从或独断专行。坚定性是指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与坚定性相反的是执拗性和动摇性;果断性是指善于在复杂的情境中辨别是非,迅速做出正确的决定。与果断性
50、相反的是优柔寡断或武断、冒失。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与自制力相反的是任性。“任性”2014年度热门词语105 (三)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106(四)自我调控(四)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