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电颂课 题雷电颂课型自读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 36 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气势,感受情感律动。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剧本主要靠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重 点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2、作品的思想内容。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难 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学法指导1听一读一赏一读:让学生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体悟、理解。2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形成朗读、思维、说话多维交流。3多媒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感受,理解课文,走进人物。教具准备多媒体学 习 过
2、程旁注与补充(一)导入新课学生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交流有关感受。教师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屈原插曲),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沅水岸边的仰天长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出国人。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写于1942年1月
3、,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黑暗的时候。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创新课时训练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三)整体感知1、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激情澎湃,气势雄浑。2、模仿朗读: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3、与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戏剧艺术表现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内心深刻而复杂的矛盾。本文充分展开艺术联想,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戏剧冲突中激化人物的内心情
4、感,逐渐推向高潮,最后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喷泻二处,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戏剧和抒情效果。4、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两层: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神力,表达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四)问题探究雷电颂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我们能够从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庭,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感情。1、学生诵读,以读带品,体会文章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2、小组交流、讨论品读感受。3、学生就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谈有所感的句段,并读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4、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
5、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5、在朗读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很多事物赋予了其它的含义。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别的含义?这是一种什么手法?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无形的长剑:坚定的信念“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6、讨论: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从句式、修辞等角度。运用拟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爱憎。运用排比、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7、全体学生配乐朗读课文,从局部理解回到整体感知。理解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六、布置作业1
6、完成本课创新课时训练2、举办班级朗诵会。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片段朗诵,由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多媒体课件展现情境及课文录音,学生欣赏体验,品味文章语言,体悟文章气势,并谈整体感受。结合课文背景及自己的理解。i学生可各抒己见充分谈谈自己对屈原的理解,禁止给人物贴标签。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学习的一个难点,多让学生在充分朗读中谈体会。再次回归课文。随堂练习:本课的补充习题教学追记(体现得、失、改): 在语文、情境,重点词句、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让学生有疑而质、有感而发,有得而写,使学生思想得到启迪,个性得到张扬。个性响起。理智的韩东:“我说,还有形象可感的象征手法”感情细腻的刘晨说:“”真是异彩纷呈,精妙迭出。掌声经久不息。课还在继续,这样的课你不觉得精彩么?这样的效果不令人惊喜吗?整个课堂,它是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以小组交流切磋为辅,教师也应邀参与小组交流,参与到学生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既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习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也就在这样愉悦的自读自悟中得到了提高。 备课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