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第12课树林和草原教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2、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3、学习文章寓情于景的写法。学法点悟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在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时,可以采用圈点勾画法;在品味作品语言时,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整体感知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在学习作品的时候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疑难解析质疑:文章描绘了什么地方,哪个季节的风光?解惑:文章描绘了俄罗斯草原独特的夏日风光。质疑: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这些景物的,这些景物
2、有怎样的特点?解惑: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在早晨是“沾满露珠”,这令人欢畅;在阳光照耀下,尚还凉爽,但炎热迫近;当“太阳越升越高时”,天气热了起来,雷雨过后,空气清新,一切都欢快明亮;黄昏来临了,空气清澈;夜幕降临,非常温馨。质疑: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文语言上的特点是什么?解惑:这篇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准确而且生动。语言揣摩1、“您的脚在沾满露珠的发白的草上踩出绿色的脚印。”这句话准确地描写了猎人清晨漫步时的情景,语言清新,再融合着猎人“欢畅”的体验,这脚印如诗行般呈现在读者面前。2、“您拨开湿漉漉的灌木,聚积起来的温暖夜气一下子向您扑面而来;空气中到
3、处洋溢着苦艾的新鲜苦味,荞麦和三叶草的香甜;远处有密密的一片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闪着红红的亮光;天气尚还凉爽,但已可觉出炎热的迫近。“这段文字以简洁、细腻、清新的笔触写出七月灌木丛中散步的乐趣,寓情于景。3、“不,这是月亮要升起来了。在下边的右方已经闪耀着村里的灯火终于见到了您寄宿的农舍。您通过那小窗子可看到铺着白桌布的桌子,点着的蜡烛,菜饭这是夜幕降临时的景物描写。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温馨和生活的喜悦。研究课题这篇课文节选自屠格涅夫的特写集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树林和草原。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成名作。书中猎人的形象是贯穿全书各篇的第一形象,俄罗斯中部的大自然景色可以说是贯穿全书的第二形象。屠格涅夫
4、极擅长于描写自然风景。托尔斯泰赞叹他的风景描写说:“只要他描上三笔两笔,自然景物就会冒出芬芳。”你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猎人笔记的一些文章,体会优美之处。自主探究探究前期导引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文章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基础巩固集训一字音字义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灌木榛树颤动穹隆草垛黑黝黝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漉懒蔓普晖辘赖慢晋辉二、语言积累1、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穹隆:穹苍:黑黝黝:三、问题探究1文章是如何有层次地描写草地的?(提示:在早晨是“沾满露珠”,当“太阳越来越高时”就“很快变干了”,乌云涌来时青草“顿时变暗”,雷雨过
5、后又“显得多么欢快明亮”。这样有层次地写出草地随天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准确而生动地勾画出了俄罗斯夏日草原的独有风光。2、“当夕阳西下,晚霞如火,树木、灌木丛、高高的草垛都投下长长的影子,一颗星星在落日的火海里燃烧着,颤动着,猎人带着疲倦快步回到有蜡烛、有菜饭的农舍。”这是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提示:这是幅意境优美的黄昏图,充满生活的喜悦,蓬勃的活力,散发出来的是那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与自然相契合的诗意。)3、“晚霞如火一般地燃烧起来,染红了半边穹苍。”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什么时间的景物?(提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述了黄昏来临时晚霞的特点。)四、欣赏评
6、价1、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妙处。五、拓展阅读落叶 日岛崎藤村一每年十月二十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在城里,只有冬天来到杂木丛生和布满平坦耕地的武藏野的时候,才能看到薄薄的、令人喜悦的微霜。你对这些是司空见惯了的,我很想让你也瞧一瞧这高山上的霜景呢。这儿的桑园,要是来上三四场霜,那就看吧,桑叶会骤然缩成卷儿,像烧焦了似的;田里的土块也会迅速松散开来看了这种景象,着实有点怕人哩。显示着冬天浩大威力的,正是这霜啊!到时候,你会感到雪反而是柔美的,那厚厚的积雪给人的是一种平和的感觉。十月末的一个早晨,我走出自家的后门,望着被深秋的雨水染红的柿子树叶,欣欣然向地上飘落。柿树的叶片,肉质肥
7、厚,即使经秋霜打过,也不凋残,不蜷曲。当朝暾初升、霜花化成水珠的时候,叶片耐不住重量,才变脆脱落下来。我伫立良久,眺望着眼前的景色。心想,这天夜里,定是下了一场罕见的严霜吧。二进入十一月,寒气骤然加剧。天长节早晨,起来一看,白霜遍地,桑园、菜畦,以及家家户户的房顶,上下一色,望不到边际。后门口的柿子树叶,一下子落了,边路都埋了起来。没有一丝风。那叶子是一片、两片,静静地飘零下来的。屋顶上鸟雀欢叫,听起来比平常嘹亮、悦耳。这是个阴霾的天气,空中弥漫着灰蒙蒙的雨雾。我真想到厨房里暖一暖冻僵的双手,穿着布袜子的脚趾也感到冷冰冰的。看样子,可怕的冬天就要临近了。住在这座山上的人们,从十一月到明年三月,
8、几乎要度过五个月漫长的冬季,他们要为过冬做好各种准备。三寒冷的北风刮了起来。这是十一月中旬,一天早晨,我被奔腾的潮水般的响声惊醒,原来是风在高空呼啸。时而渐渐趋于平息,时而又狂吹起来,震得门窗咯咯有声。尤其是朝南的窗子,树叶纷纷敲打着窗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千曲川河水,听起来更觉得近在咫尺了。推开窗户,树叶就飞到屋内来。天气晴朗,白云悠悠。屋后小溪岸边的杨柳,在猛烈的北风中披头散发地挺立着。干枯的桑园里,经霜打落的黄叶,左右飞旋。这天,我到学校去,来回都经过车站前的道路,遇见了不少行人。男的戴着丝绵帽,或用绒布裹着头;女人家则扎着毛巾,将两手缩在衣袖里。人们你来我往,流着鼻水,红着眼圈,有的还
9、淌着眼泪。大家面色惨白,唯有两颊、耳朵和鼻红通通的,屈身俯首,瑟瑟缩缩地赶路。顺风的人,疾步如飞,逆风的人,一步一息,仿佛负着重载一般。土地,岩石,人的肤色,在我的眼里都变得一片灰暗,就连阳光也成了灰黄色。寒风在山野间奔突,呼号,暴烈而又雄壮!所有的树木都被吹得枝叶纷披,根干动摇。那柳树、竹林,更是如野草一般随风俯仰。残留在树梢的柿子刮掉了。梅、李、樱、榉、银杏等,一日之间,木叶尽脱,满地的落叶顺着风势飞舞。霎时,群山的景色顿时变得苍凉而明净了。11月3日为明治天皇诞生日。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探究建议1、落叶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字清新朴实,感情深沉真挚。文章赞美和描绘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2
10、、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深秋到初冬的季节变化的?3、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每年十月二十日,这里就开始下霜了。”“这里”是指什么地方?4、文章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写秋霜,为什么又转笔写“冬雪的柔美”?5、文章主旨是写深秋和初冬的景象,为什么要以“落叶”为题?(用一个下成语概括)考题研析中考试题研究考题精展考点一全面而准确地掌握词语的含义是中考命题考查的要点之一。考题1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是()A.触目伤怀(心)不毛之地(草木)B.姹紫嫣红(娇艳)拍案而起(桌子)C.感慨良深(很)无边无垠(边际)D.深恶痛疾(痛恨)惟妙惟肖(巧妙)(2002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题)答案:D考题2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11、是()A.这篇课文很深,不好理解。这口井很深,人们打水比较吃力。B.我捧着它,好像整个生命都在我手中。捧上洁白的哈达献给解放军战士。C.听了他的一席话,心就放宽了一半。生活水平提高了,手头比过去宽多了。D.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打仗的时候,他挂了两次花。(2002年四川省中考题)答案:B应考说明注意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中考试题中考查的大都是常用字词的含义。我们来看看这两道题。第一题中D项“惟妙惟肖”中“肖”的意思是相似、像。本题失误的原因是知识模糊,理解不透及对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把握不准,往往在操作时分辨不清,难于取舍。做第二题时要注意,多义词的意义往往有本义、引
12、申义和比喻义,在语境中还有临时产生的修辞义。解答本题时,需要依据特定语境去推断多义词的特定意义,明确其用法。A项中“深”的意义分别是深奥;从上到下的距离大。C项中“宽”的意义分别是:放宽、使松缓;宽裕、宽绰。D项中“花”的意义分别是:形状像花朵的东西;用、耗费。B项中两个“捧”都是“用双手托”的意思。拔尖考题诠析考题精展1、与“见义勇为”的“义”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情深义重B义不容辞C义愤填膺D义无反顾答案:A应考说明本题考查多义词义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四个选项加上题干所给的词语就是五个小语境,语境对词义有筛选功能。“见”什么样的“义”勇为呢?义:正义、道义。同样,也只有“正义、道义”才应该
13、“不容辞”、“愤填膺”、“无反顾”。据此,排除B、C、D项。这类题目答错是因为思考不精细,没有注意词义间细微的差别,以及没有联系语境加以推敲。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A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B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显示出编导的水平。C这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却在从容不迫地抹桌子,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D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要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而应当正确地对待自己。(2002年黑龙江省中考题)答案:A应考说明中考中词义辨析、词语运用的知识点为同义词、反义词、多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语。所以,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与运用。学习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积累几个重点词语。3学会一点赏析:感受文章优美的景物描写,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4探究一点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写景成功的要领。5追求一点创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