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863398 上传时间:2025-01-23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2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海燕教案6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海 燕教学目标 1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3培养朗诵能力。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象征手法和作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地、有感情

2、地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教学时数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知识。 2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是海燕之歌。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

3、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海燕发表后立即成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列宁非常喜欢这首诗,并曾在文章中引用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l。)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lO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3)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自读

4、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1朗读海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注意节奏和重音。 2读过课文后你能说一下散文诗的特点吗? 3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4为本文试拟副标题。 (要切合课文的内容;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5课文中描绘了三幅画面,你能说说各写了什么吗? (提示: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6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1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优缺点。 2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

5、什么是散文诗。 明确:(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是一种文学体裁。、十九世纪中叶流行于欧美。它的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要求: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3读准下列字音。 掠(lue4) 渊(yuan1) 蜿(wan1) 蜒(yan2) 翡(fei3) 怯(qie4)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4为本文试拟副标题。(学生能拟,说明已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 (明确: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使用。)

6、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5课文中描绘了三幅画面,你能说说各写了什么吗?(教师提示,学生分组讨论。)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板书设计 海 燕 高尔基 孕育之时 海燕高翔 渴望暴风雨 逼近之时 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即将来临 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第二课时

7、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的作用。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旧课,激情导入。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指导。) 2了解象征手法,(结合背景介绍并理解当时俄国社会形势的特点是沙皇残暴统治,俄国革命运动不断高涨)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3运用上题方法,分析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4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指导。)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8、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并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1由一位学生朗读,或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 明确:(教师或同学们对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2课文中关于大海景象变化的描写与俄国革命形势之间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师先简单介绍象征手法,参见教参第5页,象征手法的运用,然后适当介绍写作背景。大海上狂风乌云雷电交加,形势激烈,处于一触即发之势。与俄国革命形势相似。) 要求:了解象征手法。 3大海波浪、海燕、海鸥海鸭企鹅、风云雷电、暴风雨分别象征了什么? 明确:(大海波浪: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

9、群众的力量。海燕: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革命中的机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风云雷电:沙皇的反动势力。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最好也能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有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要求:记住象征意义。 4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明确:(这一部分着重写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反映了它投入了更大的战斗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心。因此,学生朗诵时,注意从节奏上和感情上给予示范、指导。最后,请一位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全文

10、。) 要求:背诵本段。 5研读赏析课文第16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2。) “苍茫”一词描写了大海 ,“卷集”一词描写了 的情景。 “它叫喊着”一句中“它”指代,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 。 “海鸭”“海鸥”“企鹅”“暴风雨”“乌云”象征什么?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海燕什么样的雄姿? 文中通过 、 、 ,描写了各种海鸟的丑态,主要的用意是什么?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一句,海面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在文中画出从形色上、行动上、声音上写海燕的句子。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明确:(磅礴的气势 大小云块翻滚聚拢海燕 无产

11、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沙皇的反动统治。比喻,矫健、勇猛。声音行动情态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海燕的高大形象。点明海燕所处环境,为它出场渲染气氛。形色:像黑色的闪电。行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的直冲向乌云。声音:它叫喊着。)五、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

12、分。板书设计 本体 象征体 相似点 大海波浪 人民群众 歌唱、冲、迎接 海 燕 革命先驱者 渴望、敏感、深信 海鸥海鸭企鹅 机会主义者、假革命者 窜、呻吟、躲藏 风云雷电 沙皇的反动势力 压、恶狠狠 暴风雨 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 激烈二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

13、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教学时数 四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

14、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并做以下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 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9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

15、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 开垦 外壳 锤炼 倦怠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婆娑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纠正。) 2能从整体上把握即可。 3作者是从那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 明确:(景美、形美、神美。) 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明确:(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明确:(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意义作铺垫。) 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

16、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明确:(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明确:(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明确:(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学生说出一点即可。) 9研读赏析第7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3。) 白杨的“神美”可以用本段的哪几个词来概括? 为什么本段开头说白杨树算不

17、得树中的好女子? 本段作者由树写到人,赞美了什么人?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本段的四个排比句问法有什么变化?意思是怎样加深的? 背诵本段。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挺拔、坚强不屈。欲扬先抑。北方农民、抗日军民以及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白杨树身上能折射出北方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换句话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赋予了白杨树以不平凡的象征意义。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也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只觉得不想到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又不更远一点想到”四个反问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指导背诵。)五、

18、梳理巩固 学生谈收获及还没解决的问题。(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一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迁移延伸”部分。板书设计白杨礼赞 茅 盾 教学重点 1象征2排比、反问 景美-形美-神美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二课时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旋律高亢优美的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歌中小白杨有何象征意义。屏幕投放“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

19、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象征手法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学生交流归结:象征守卫边疆的战士;象征边防战士的坚强意志等。由此导入本文“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明确本课学习重点。 二、教学呈现 谈一谈 学生呈现并交流课下收集的背景资料。 读一读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然后进行朗读交流。学生交流的句式为(投放大屏幕):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理一理:篇章结构。 品一品:写法、语言(培养学生质疑、品读、揣摩的能力)。 ()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为什么

20、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象征手法的作用。 在此环节中,师生探究出: ()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征义作铺垫。()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象征的作用,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

21、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的写法。) 想一想: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练一练: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 简介作者、时代背景;粗读,理清全文脉络;2. 重点讲读第三段(第5、6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提问:1.想一想,茅盾原来叫什么名字?出生在哪一个省?他写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学生: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2.茅盾是哪一年逝世的?

22、党中央对他的一生作了怎样的评价?(学生: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一九三八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一九四年三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

23、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不识的字的读音。注音练习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秀颀()三、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初步理清全文脉络):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 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24、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 ,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作业后,教师点拨: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四、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

25、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

26、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五、布置课外作业。朗读全文

27、,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四课时教学要点:1. 重点讲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2. 简略讲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第五段(第9自然段);3.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

28、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用词就反映了一层

29、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

30、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反问句 陈述句难道你就只觉得 你不应该只觉得难道你就不想到 你应该想到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 你也应该联想到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 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

31、,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

32、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组织学生阅读知识短文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第4自然段。)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六、布置练习:完成“思

33、考和练习五、六”三 石 榴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2学习根据中心需要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生动形象、准确凝练的语言。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设计思路学习本文应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优美语句,进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 二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提到郭沫若,我们不由得想起在初一学过的天上的街市(可集体诵读)。郭沫若诗写得好,特别是现代诗。他的散文也相当优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石榴。(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 (1)学生根据初一所学知识及自己的积累介绍作者。 (2)明确(出示课件或

34、小黑板1。)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要求:记住作者。二、自主学习 师:速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让学生推荐小组内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读课文,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及自己以为好的句段。 2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提示:喜爱石榴_石榴_石榴) 3课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

35、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2在班上讨论并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四、反馈交流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出示课件或小黑板3。) 争妍斗艳 奇 崛 枯 瘠 陆 离 盎 然 忍俊不禁 丰 腴 潜 能 明确:(指定几名同学解释、注音,让其他同学纠正。好的句子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即可给予肯定。) 2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喜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点明石榴可爱。 第二部分(第26段):描写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课文第三部分具体描写石榴特征,语言生动形象、准确凝练,你最喜欢哪些语句?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36、明确:(只要学生答出一点即可给予肯定。) (运用了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第六段中“它会笑你呢”,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相照应。第三段末、第六段首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心脏,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位置,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耍。促使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4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能抓住几个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中心。) (本文颂扬了我们民族美好的情操,表达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讴歌了民族气节和高尚情操,表达了作者

37、的理想和追求。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说的是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关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易,敢于抗争。“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这里从宇宙和人的发展的角度来称颂夏天,实际上是把夏天象征为旺盛的斗志、奔放的热情和勃发的生命。而石榴树在作者的眼中,又是夏天少数开花的树中“最可爱的一种”。把石榴花视为“夏季的心脏”充分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和追求。) 5研读赏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4。) 全段是由哪个词领起? 作者为什么说“最可爱

38、的是它的花”? 你怎样理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一句?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由“最可爱”领起。因为它的花不但形态美,而且还具有敢于同骄阳抗争、毫不示弱的精神美。在各种花面对赤日炎炎的淫威“不想再争妍斗艳”之时。石榴花却以它的形态色泽美和精神美独领风骚成为夏天的中心。)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没解决的问题,并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无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积累运用”部分。 七、布置作业 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第二课时一、导入1.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

39、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石榴,一名“安石榴”。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2.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人。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三、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课文共有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40、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第三部分(第79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思考:1.文章第二部分怎样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2.学生小组合作,从文中圈画主要句子,讨论、交流。明确:这一部分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到:果实的顺序来描写石榴,与此同时也写出了夏华秋实的变化,充分展现石榴的形态美和精神美。板书: 石榴枝干和叶片的特征(第2段) 石榴花的形态美和精神美。3段) 石榴花骨朵成长演变的过程。4段)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5段)描绘石榴果成熟时的情态(第6段) 六、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例如(1).“最可爱的是

41、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2).“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如:(1)“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