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学会亲近社会教学内容:学会亲近社会教学目标:1、亲近社会的重要意义,克服冷漠情绪和“看客”的心态。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明白判断是非的标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亲近社会。4、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体验到惟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亲近社会。教学重点: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近社会行为教学难点:善于明辨是非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阅读感悟】 不做“看客”一位怀抱婴儿的男子在街头突发急病昏倒在地,虽然事发地点距公用电话仅几步之遥,但众人只是围观而不施救,致使该男子最终死亡。师:“众人只围观而不施救”,这是一种什么社会现象
2、呢?生: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知识链接】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主要反映在对他人缺乏同情、关心和帮助,见义而不为,见死而不救;反映在对集体事业、国家利益漠不关心,不愿承担义务。师: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和“看客”现象多吗?说说看!(看到盲人过街绕道走,躲在一旁看笑话;看到公共场所乱扔的垃圾熟视无睹,对有人在公共场所乱涂乱写、乱贴广告等行为无动于衷等。)师:作为青少年学生想亲近社会,必须怎样做?(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现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阅读感悟】 遵守社会公德材料:天安门广场每年国庆长假期间过几个小时环卫工人就要打扫满地
3、的垃圾。某市市民为欢庆一盛典狂欢一夜,第二天,环卫工人发现,广场中央数万盆鲜花和草坪被严重破坏。 某市一辆满载优质苹果的大货车起火后,围观的路人不是帮司机救火,而是哄抢车上的苹果。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想一想,在我们校园生活中有没有不守公德、不讲文明的行为? 议一议:中学生不守公德、不讲文明,对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有何影响?找一找:(1)社会公德的含义:(2)社会公德的内容?(3)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哪些?【阅读感悟】 善于明辨是非1、引导学生阅读P11小字教材,互相交流讨论:材料给我们什么启示?2、身临其境情景一:在路边,有一男一女带个小孩,模样憨厚老实,走上前来说,钱丢了,没钱回
4、家,给几块钱坐车吧。【思考问题】你是否会给钱?为什么?情景二:坐公交车,到站开门后,一个男人突然堵住车门说自己手机不见了,不让人下车。这时有人提议,说打那个男人的手机,看在谁身上响谁就是贼。于是,这个男人想跟你借手机用一下。【思考问题】你会把手机借给这个男人吗?可能出现的结果:这个男人借了手机后正要拨自己的号码,突然靠近门口的一个人拔腿挤下车就跑,这个男人也没还人家的手机就叫嚣着追了过去,转眼都不见了。于是,这次真的有人丢了手机。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多吗?说说看!怎样才能防止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教师赠语】人类社会总是不断进步发展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即使阳光普照
5、,献花满地,也会有阴暗和毒草。亲近社会、融入社会,还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不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生活的强者。找一找: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现象和不良诱惑。议一议: 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双辨别是非善恶的慧眼,抵制来自社会不良现象的侵害?【提炼升华】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我们青少年学生只有积极亲进社会、切实遵守公德、善于明辨是非,人生才能更精彩,世界才能更美好。【学以致用】1、下列行为中属于亲近社会行为的是 ( )过马路时,看见盲人,上前搀扶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看到有人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而无动于衷参
6、加献爱心活动,为灾区人民捐款A B. C. D.2、我们惟有积极主动地亲近社会,才能 ( )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实现自身的全部价值A. B. C. D.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它改成“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启示我们 ( )每一个公民都要承担对社会的所有责任关爱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和“看客”心态,以天下为己任要有主人翁责任感A. B. C. D.4“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个歌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才是奉献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人人都是社会的成员,都享受着社会发展的成果,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人人都来积极主动的关心集体、关系社会,世界必将更美好,人身必将更精彩A B C D8. 材料一:阳光少年黄舸为了对他进行过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不顾自己的身体已经进入倒计时和父亲踏上了“感恩之旅”。 材料二:青岛爱心群体“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从材料中,你感受到亲近社会、与人为善的意义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