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785771 上传时间:2024-03-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32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早期秦人城址形态分析以西汉水上游地区为例杜博文 徐卫民(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随着 21 世纪初早期秦文化考古工作的大范围展开,学界对早期秦文化的面貌逐渐有了新的认识。2005至2006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西汉水上游确认、发现了三座早期秦文化的城址遗存,它们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早期秦人城邑形态布局结构的认识。本文拟通过对这三座城址平面形态、地形选择、布局结构等方面要素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这一地区早期秦人的城邑形态演变过程以及所体现出的文化特点进行讨论。关键词:早期秦文化西汉水上游城邑形态布局方式Abstract:Wi

2、th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ology of the early Qin culture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s gradually gained new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ly Qin culture.In 2005 and 2006,the Early Qin Culture Joint Archaeological Team confirmed and discovered thre

3、e early Qin culture city site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stern Han River,which significantly enrich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yout and structure of early Qin cities.This paper aims to conduc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hree city sites in terms of their plan layout,terrain selection,and st

4、ructural components.It als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early Qin cities in this region and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y reflect.Key words:early Qin culture;upper reaches of the Western Han River;forms of cities;layout秦人的城址形态问题一直是学界的研究热点。20 世纪前中期,学界普遍认同早期秦人的活动中心应当就在甘肃东部的西汉水地区,但是囿于考古资

5、料的不足,对秦人城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的秦都雍城以及秦咸阳城等考古工作开展比较充分的地区。这一情况在 2004 年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启动以来得到了很大改善。2004 年 3 4 月,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五家单位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对西汉水上游东起天水市天水乡、西至礼县江口乡的干流两岸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进行踏查,并提出西汉水上游周秦时期遗址存在“六八图费家庄”“大堡子山圆顶山”和“西山石沟坪”三个中心区域级别的聚落1,联合考古队在 2005 年 10 11 月和2006 年 4 6 月对这一区域又进行了两次有针对性的小规模调查,发现并确认了西山、大堡

6、子山、山坪三座周代城址2,其中西山3与大堡子山4城址均发现了带有明显秦文化特征的墓葬以及遗迹现象,因此学界也普遍认同这三座城址应当就是早期秦人的城邑遗存,这些发现极大地改善了学界对早期秦人城邑形态的认识,同时城址附近发现的大量遗迹现象也让我们对当时秦人的高等级聚落形态有了一定的了解。目前学界普遍将德公迁都雍城作为早期秦文化与中期秦文化的分界,而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西汉水上游所发现的这三座城邑均为早期秦文化的城址遗存。本文拟在目前所见西汉水上游地区秦人城址的发现与研究的基础上,对早期秦人城址的形态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一、城址平面布局分析目前已经披露的考古材料显示,西汉水上游早期秦文化的城址在营建时

7、代上比较接近,并且性质 33 探讨争鸣也比较单纯,虽然在城址当中也发现有寺洼文化的遗迹遗物,但是可以看出,秦文化在城址内部应当是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学界目前也大多认为西汉水上游礼县地区目前发现的三座城址应当是秦人所建造的,是秦人的城邑遗存。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虽然清水李崖遗址发现了年代早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遗址5,但是目前还尚未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城址,因此西汉水上游的三座城址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秦人城址。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认为这三处城址形态的演变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早期秦文化城址的修建理念以及布局,而通过观察城址形态也可以一窥当时早期秦人的政治、军事发展背景乃至于相关的思想观念。(一)长条状

8、的城址形态根据发掘情况,这三座城址的城墙形态均是不规则的,平面均近似条形,并且其走势十分相似。除山坪遗址尚无法推算城墙走向以外,西山城址与大堡子山城址可闭合的部分均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只不过西山城址可能由于地形原因,呈现出来的状态近似于东西走向。而根据对西山城址以及大堡子山城址附近地形的考察,西山城址整体依山势而走,略偏西南东北向,城址内部地形差异较大,西部为山梁较高,东部则较为低平(图一)。而大堡子山城址的范围大致也是按照大堡子所在山体的走势而分布的,部分城墙甚至直接筑造于断崖边缘(图二),因此西山城址与大堡子山这种西南东北走向长条形布局的形成,很可能也受到了地理环境的限制。但特殊的是,根据

9、对西山城址附近地理环境的观察,其北面是刘家沟区,与城内台面落差较大,城址范围无法向北扩张;但是城址南面为大、小雪坪区,地形平坦开阔,适合人类生存,似乎并不影响城址的范围向南发展。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此区域基本不见生活遗迹,仅见几座寺洼文化的墓葬,可见图一西山城址形态示意图二大堡子山、山坪城址形态示意 34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此处当时人类活动是比较少的。西山城址在地理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却放弃向南扩张,选择构建长条状的城址,这一点不由得让人思考。发掘者认为,西山城址没有选择在南侧大、小雪坪区构筑城址,而是偏向北侧,是为了更接近北边刘家沟的水源6;也有学者认为,西山城址与大堡子山城址这种长条状

10、的布局是为了防范南边的寺洼文化人群,也就是西戎族群入侵而形成的7。但就西山遗址本身的遗迹分布来看,寺洼文化的遗迹更多分布在城址北侧的刘家沟区,在城址南侧仅发现了几座寺洼文化墓葬,并未发现有灰坑等生活遗迹。仅从这点来看,似乎并不能直接说明西山遗址这个小范围内有来自于城址南侧的寺洼文化人群的压力8。并且根据调查者的观点,西山遗址秦人与寺洼文化人群可能是分区居住的,因此可能在西山城址历史上的某一阶段,寺洼文化与西山城址的秦人有过共存的时期9。有学者在对史前聚落的环形防御设施进行探讨时,认为在进行聚落的日常防御之时,环形聚落似乎是更为有效的选择10。诚然,史前时期对聚落形态的研究并不能简单直接套用在西

11、周时期的城址研究上,二者的时空范围均有不同,但是目前也并没有研究表明,长条状的城邑形态会更有利于防御来自某一方向的进攻,因此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并不能简单以民族冲突来论证西山城址与大堡子山城址布局的形成。(二)其他地区的秦人长条形城址就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在时间上明确早于西山与大堡子山城址的李崖遗址虽未发现城墙遗迹,但遗迹多集中在樊河的一级台地上并呈现出西南东北长条状的分布态势11。在晚于西汉水流域的其余早期秦人城址当中也发现有这种布局方式的城址。如目前怀疑为文公东猎迁都“汧渭之会”的陈家崖、魏家崖遗址一带12,根据目前的考古调查结果来看,其聚落形态也大致为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条形13。除此之

12、外,目前位于宝鸡市阳平镇的一系列中小型遗址点以及墓地,近年来已有学者对于其性质进行了讨论,认为其可能就是秦宪公所徙都的“平阳”的国人墓地,并且这些遗址点与墓地的附近可能存在一个“东西长约 3.5 公里、南北宽约 0.7 公里的空白地带”(图三),可能就是春秋时期秦都平阳的中心所在14。从这一处描述中可以看出,秦都平阳的形态极有可能也是东西向长条形的。除此之外,根据目前对秦的中期都城雍城的考古发现来看,早期的雍城被雍水河、纸坊河、塔寺河以及凤凰泉河几条河流环绕包围,同样呈现出长条状的布局形态。有学者认为这种情况就是文献中的“城堑河濒”,是出于以水御敌的军事防御需要15。而早期的雍城布局虽然极大程

13、度地受到了水文条件的制约,但同样呈现出长条状的布局方式,仅在城址方向上与西汉水流域的秦人早期城址有所不同(图四)。西汉水上游周代城址的调查报告中同样指出,西山城址在许多没有必要设置城墙的险要之处也构建了城墙,而这种现象很有可能并非是传统观点中认为的“堑山为城”,而是一种文化传统16。由此来看,在早期秦文化的城址当中,尽管其规模与地理环境有所差异,但是平面形态大多呈现出了接近长条状的狭长式布局,因此可以推测西山城址以及大堡子山城址这种近乎东西向长条状布局方式的形成,有可能是受了前代秦人聚落形态的影响,并且图三平阳附近遗址及墓地 35 探讨争鸣进一步影响了后期秦人都邑的布局方式。二、城址地形选择分

14、析(一)山城的地形选择根据调查与勘探,这三座早期秦人城址均位于地势较为险要的地区,其中西山城址西部为较陡峭的山梁,北部则为深沟,城内东部与南部相对地形平缓,位于台地之上,但也并未将城址直接建在附近平坦的河谷地带。而大堡子山地形则更为险要,地处的山地台塬平均高于河床近百米,有的城墙甚至直接筑造于断崖边,并且根据部分城墙的现存高度来看,当时城墙的高度与厚度应当也较大。紧邻大堡子山的山坪城址,虽然城墙发现较少,但也将城墙修建在了半山腰,在布局结构上可能与大堡子山相似,将大多数的山顶平原以及地形相对平缓的山腰坡地圈入城址范围17。从这三座城址分布的地形来看,明显具有山城的性质,并且对军事防御非常重视,

15、选址大多易守难攻,很好地利用了附近山地的地形优势,大堡子山与山坪城址两城隔河相望,直接扼守住了整个峡口,互为照应。由此来看,军事上的需要应当也是西山城址、大堡子山城址等早期秦人城址采用不规则形态的一个重要影响要素,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其对营建城邑位置的选择。同时这种选址理念在礼县当地甚至可能影响到了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城邑修建18。有学者已经对这种选址理念有过较充分的论述,认为是在长期与西戎杂处、战争不断的背景下而产生的19,兹不赘述。(二)城址的水源选择除了选择台地作为城址营建之处外,这三处城址的选址也明显考虑到了水源因素。其中西山遗址北邻刘家沟,现在还存有季节性水流,调查者认为其可能就是西山城址未

16、选择在靠南的大、小雪坪建城的一个影响因素20。大堡子山城址与山坪城址均面向西汉水谷地,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沿河而居。然而,西山城址东面即为西汉水与燕子河交汇而形成的河谷地带,如果选址在此处,生活用水应当更加方便;而大堡子山所在的台地平均高出河床约100 米,用水不甚方便,且考古调查当中也并未发现有位于台塬之上的水井或者常流水源21。虽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西汉水河道可能经历了下切的过程,西周、春秋时这两处城址距离西汉水的高差可能并没有这样悬殊,但笔者认为,西山、大堡子山城址的选址是将水源等生活必需要素居于相对次要地位,而将军事防御作为选址的重中之重的一种体现,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传统城邑“依河而建

17、、沿河而居”的选址观念,反映了早期秦人在进行城邑营建时格外注重军事防御。三、城址的内外布局分析在内部结构上,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材料来看,西山城址中遗迹大多分布于城址东部地形较为平缓的地带,城内西部靠近山地的一侧基本不见生活遗迹。城内东部发现的遗迹十分丰富,不仅发现有目前所见最早随葬三鼎两簋铜器的秦人墓M200322,还发现有高等级的祭祀遗迹,被认为可能就是秦襄公所设立的西畤23;并且还分布有夯土基址,其下发现了陶水管道,发掘者判断这里可能是一处高等级建筑遗迹24。但是囿于西山遗址发掘资料尚未公布,无法得知这几处高等级遗迹在西山城址当中具体的分布状况。就目前的研究资料可知,一般来说高等级的遗迹大

18、多分布于较高的山顶台地,而等级较低的图四早期雍城城址布局 36 文博2023 年第 4 期墓葬则多分布在城内地势较低的半坡地带。其余遗迹在城内则属于交错分布的状态,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规划分区。而在西山城址以外的刘家沟区以及鸾亭山山腰区,则发现有大量墓葬以及灰坑,其紧邻西山,时代上也存在共时关系,与西山城址应当属于同一聚落内的不同分区。目前也有学者认为,刘家沟、鸾亭山区域很有可能是与城址相关的墓地,而西山城址以内则有可能是统治阶级居住的中心区域25。由此来看,西山城址的遗迹分布也是存在一定规律的,首先,虽然西山城址内部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但是其高等级遗迹大多分布在城址之内的高敞平旷之地,而

19、等级较低的墓葬则大多居于较低的半坡地带或者城外,体现出了一定的功能分区。大堡子山城址也表现出这种布局方式,其主要遗迹如秦公大墓、车马坑、乐器坑等均分布在大堡子山城址内东北方向地形较为平缓的地带,并且根据发掘资料,此处还发现有夯土基址、小型墓葬以及灰坑等生活遗迹,整体分布比较集中,可见大堡子山城内主要的活动区域应当就在城址的东北部。城址西南的黄家坪区,地形相对平缓,并采集有大量陶片,但是除了2006年发现的21号建筑基址以外,尚未见到较高等级的遗迹现象。由于并未展开进一步的考古工作,因此结合目前的成果来看,大堡子山城址的主要活动区应当集中于东北部。在大堡子山城址以外东北方向的坡地上发现有数量众多

20、的墓葬,并且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墓葬,其性质可能是大堡子山城邑的墓葬区26。山坪城址虽然城墙发现较少,无法闭合,但在城内发现居址以及少量墓地,大多位于半山腰的坡地,山顶的平坦地带反而遗迹较少。在城址外东侧的山腰部位亦发现有一处寺洼文化的墓葬,并且此处墓地以东隔沟相望的山坡上就是 2004年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的一处寺洼文化墓地,命名为山脚墓地27,其很可能也是山坪城址居民的一处墓地。这对进一步探讨山坪遗址的居民身份以及社会构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由上述分析可知,西汉水上游这三处秦人城址内外的布局方式有很大相似性。首先,这三处城址主要的活动区域均位于城址内东侧的地形平坦之处,并且功能

21、分区并不明显,大多数遗迹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态势;其次,城址布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差异,无论是西山城址还是大堡子山城址,其较高等级的遗迹如墓葬、建筑基址、祭祀遗迹等,均位于城内的核心区域,并且是位于地形较为平坦适宜人居之处;而等级较低的墓葬则多位于城址中地形偏低的坡地之上,可能是城内居民等级差异进而导致功能分区的一种表现;同时,这三座城址的中小型墓葬,多数位于城址以外的东北方向,分布十分密集,应当是城邑内部一般居民的墓葬区,也就是早期秦人的“国人墓地”。四、结 语根据上文的分析,可对早期秦人的城址形态进行简要总结。在平面形态上,西汉水上游早期秦人的城址多大致呈东西向的长条状分布,根据与其他

22、地区早期秦人聚落形态的对比,这种城址形态的形成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地形限制以及军事防御的需要,也有可能是秦人在聚落构建时的一种文化传统,对后世秦人都邑形态的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地形选择上,这一地区早期秦人的城址均为山城,并且地势较为险要,这一选择应当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甚至不惜为此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便利的生活条件;再结合这一区域内大量寺洼文化遗迹来看,学界目前多将寺洼文化人群等同于文献记载中的西戎一族,因此这种城邑选址对地形的特殊需求,可能与早期秦人在这一区域内与戎人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有关。在城址内外的布局结构上,西汉水上游的这三座早期秦文化城址也表现出了很强的相似性,如大型墓葬、建筑基址、

23、祭祀遗迹等高等级的遗存大多位于城址内东侧地形平缓开阔之处,并且分布较为集中,重要程度较低的遗迹则多位于城址内相对位置较低的坡地;墓葬虽然在城址内外均有分布,但是一般居民所使用的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于城址以东或者以北的坡地之上,分布相对集中,有可能是独立的墓葬区。结合秦都雍城的相关考古发现28,其性质有可能就是西山以及大堡子山城址早期秦人的“国人墓地”。可以发现,虽然西汉水上游的早期秦文化城址在发展程度上相较于同时期中原诸国的城址布局,仍有其相对落后的一面,如规模较小、功能分区不明等等。但是其别具一格的城址形态、地形选择以及布局结构已经能逐渐体现出早期秦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与此同时,这一区域内的

24、早期秦人也并非是独立发展,在这一地区早期秦人城址的周边,往 37 探讨争鸣往能发现大量寺洼文化的遗迹遗物,说明当时秦人的发展与此地的西戎一族29是密不可分的,而秦人早期城邑形态的演变发展过程,就能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秦与西戎文化之间冲突、互动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并且也正是在这一区域,早期秦人对于城邑的营建理念与布局思想也开始形成,并随着秦人势力的逐渐东扩,对后期秦人城邑乃至国都的构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注释:1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6):13 202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

25、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23 3623该遗址简报尚未公开发表,相关材料见: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 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N 中国文物报,2008 4 4(2)4早期秦文化考古联合课题组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早期秦文化遗址 J 考古,2007(7):38 46;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 21号建筑基址发掘简报 J 文物,2008(11):4 13;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祭祀遗迹发掘简报 J 文物,2008(11):14 29;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 2006 年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东周墓葬发掘简报 J 文

26、物,2008(11):30 495李崖遗址发掘资料尚未完全披露,相关材料见: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获重大突破N中国文物报2012 1 20(8);王太职清水李崖遗址西周遗存分析D西安:西北大学,2013;刘家兴甘肃清水李崖遗址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探析J丝绸之路,2014(24):17,18;早期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联合考古队,清水县文化局,清水县博物馆 甘肃清水李崖遗址周代墓葬发掘简报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帝陵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21:1 32;赵化成李崖遗址周代遗存与嬴秦西迁研究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帝

27、陵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21:58 996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347汶翰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D西安:西北大学,20208这并非说明这一时期西汉水上游秦人与戎人的关系是和睦的,目前的考古材料与文献都表明这一时期陇山以西的秦人与戎人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具体研究参:王志友考古材料所见早期秦文化的军事性J兰州学刊,2014(5):59 63;汶翰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D西安:西北大学,20209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

28、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3510钱耀鹏中国史前防御设施的社会意义考察J华夏考古,2003(3):41 4811赵化成李崖遗址周代遗存与嬴秦西迁研究C/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国际视野下的秦始皇帝陵及秦俑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21:58 9912蒋五宝“千渭之会”遗址具体地点再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55 58;徐卫民秦都城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梁云鄜畤、陈宝祠与汧渭之会考G/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9、西安: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1:79 9213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2009 年千河下游东周、秦汉遗址调查简报 J 考古与文物,2015(3):14 3114梁云早期秦文化探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33915 田亚岐 秦都雍城布局研究 J 考古与文物,2013(5):63 71;田亚岐,王元,郁彩玲秦雍城城郭形态与演变的新观察G/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编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64 7416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

30、社,2008:33417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 38 文博2023 年第 4 期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23 36218如近年来发现的礼县四角坪城址,根据目前的考古勘探成果来看,也是一处山城,并且平面呈不规则形,但根据勘探数据,其可能更接近不规则方形,而不是长条形。勘探成果见:礼县博物馆甘肃礼县四角坪城址勘探报告J丝绸之路,2016(12):8,919汶翰秦人都邑的军事考古学观察D西安:西北大学,2020;王志友考古材料所见早期秦文化的军事性J兰州学刊,2014(5):59 6

31、320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 7 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23 36221根据调查报告,调查者对当地的走访得知,大堡子山在近代以来的用水,多是依赖城址南城墙距离西汉水河床较近的一处泉眼,需要靠人力搬运上山,并没有直接使用西汉水的河水当做生活用水,虽然大堡子山城址所在的台地经过千百年之后,地形与落差多少会有所改变,但春秋时期大堡子山城址用水的途径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讨论。见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

32、古代文明(第7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3822关于西山城址的性质问题,学界还存在一定争议,有观点认为其可能是文献中的“西犬丘”,详见早期秦文化研究课题组甘肃礼县三座周代城址调查报告G/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编古代文明(第7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23 362。后有部分学者撰文对此说表示支持,如郭军涛,刘文科 西汉水上游地区秦早期都邑考 J 四川文物,2010(3):5156;张天恩 礼县西山遗址的再认识纪念早期秦文化考古 15 周年J宝鸡社会科学,2019(3):41 45。但也有学者对西山城址的性质提出商榷,见侯宏伟礼县秦文化遗存及相关

33、问题探讨 C/雍际春,赵文博,田佐,等主编 秦文化探研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5:233 241;梁云 早期秦文化的探索历程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1):39 46;祝中熹秦国西畤地望研究述评之鸾亭山篇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1):6 1323王志友,刘春华,赵丛苍西畤的发现及相关问题C/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编.秦俑博物馆开馆三十周年、秦俑学第七届年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9:241 254;王志友,刘春华秦、汉西畤对比研究G/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咸阳师范学院,编秦汉研究(第九辑)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

34、民出版社,2015:161 174;张天恩,张煜珧秦俗三论以早期秦文化考古资料为基础G/台北故宫博物院,编.秦业风流台北:台北故宫博物院,2015:286;王志友,刘春华被虚幻的西畤对祝中熹先生秦国西畤地望研究述评之鸾亭山篇一文质疑的答复G/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咸阳师范学院,编秦汉研究(第十二辑)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145 16124赵丛苍,王志友,侯红伟甘肃礼县西山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N中国文物报,2008 4 4(2)25张天恩礼县西山遗址的再认识纪念早期秦文化考古15周年 J 宝鸡社会科学,2019(3):41 4526 关于大堡子山城址的性质,学界尚且还存在着一些争议,研究见梁云西新邑考J中国历史文物,2007(6):32 39;郭军涛,刘文科西汉水上游地区秦早期都邑考J四川文物,2010(3):51 56;祝中熹嬴秦早期都邑名称考论 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6):39 4727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西汉水上游周代遗址考古调查简报J考古与文物,2004(6):13 2028 田亚岐 秦都雍城布局研究 J 考古与文物,2013(5):63 7129学界有学者认为寺洼文化的主要族属就是犬戎,研究见赵化成甘肃东部秦和羌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G/俞伟超,主编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145 176责任编辑:张倩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