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课文分析与同步练习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和难点: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学习过程:(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作者简介: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时代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
2、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结构分析:1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是在第2自然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
3、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赞美白杨树收尾。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作者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
4、树。2教师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后面再研究。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明确: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
5、用的是拟人的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
6、读出感情。3学生朗读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并思考:(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明确: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
7、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为了帮助同学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同学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8、。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同学们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4要求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和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并思考: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部分,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部分呢?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第二部分,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
9、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第五部分,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5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象征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
10、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阅读下列各文段,回答问题:(一)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
11、,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1写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具体描写?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特点?3文章中写“北方风雪的压迫”有什么作用?4这段文字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描写白杨树?(二)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
12、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5“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两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6选文用了一组排比反问句,四个反问句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反问句结构不
13、同?7选文中的一组排比反问句的顺序能否颠倒?这组排比反问句对表现中心有什么作用?(三)地锦,俗名爬山虎,我与它有着一段不解之缘。那一年夏天我患脑血管病住在医院,生命虽无危险,但恢复期间的行走锻炼却是不胜其苦的。医院内有一个草木蓊郁的花园,园的四周有上部开着花格子窗的矮围墙。在开头那引起忧伤灰暗的日子里,我每天抱着病恹恹的身子,腋下拄着双拐,绕着围墙根艰难而缓慢地行走。有一天,我刚走不多远,便靠着路旁一棵梧桐树歇息。感到再难迈一步。这时我无意中朝围墙根投去一瞥,只见一株幼小的爬山虎爬在墙根上,绿绿的,虎虎有生气。我忽然对它产生了一种不同往常的亲近感。我第一次如此贴近它凝视它,这才发现,它的绿莹莹
14、的枝萝上长有卷须,卷须尖端发育成小的吸盘,爬上墙壁后分泌黏液丝丝地吸附在壁上,植株借以顽强地向前生长。这使我从爬山虎的身上分明读到一片炽热的情感,倾听到一种趱(zn,行走)行的呼唤。这以后,我与爬山虎成了朝夕相伴的朋友。我在围墙外拄拐绕行,它在围墙上攒劲前行。无论是草露未晞(xn,干)的清晨,归鸟啁啾的黄昏,还是月光如水的静夜,我绕墙行走时总是在爬山虎前长久地伫立,和它作无言的亲近之谈,后来竟至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之感。尽管那年夏天酷暑难当,它却于热浪滚滚之时咬住砖墙一步步往上蹿,出落得枝叶茂密,绿茸茸地爱煞人。一日,几个顽皮孩子在围墙根“藏猫猫”,恶作剧似的将爬山虎的枝蔓从墙壁上拽下来。
15、当我发现悲惨地跌落在地上的爬山虎的时候,我想我的无言的朋友这回大概是完了。我扶着墙艰难地蹲下身去把它托起,将它的卷须上的被损伤了的吸盘重新摁附在墙上,将被弄得凌乱不堪的叶片重新理顺。渐合的暮色中,我怅然回到病室。第二天红霞初露时,我来到它身边,竟发现它的吸盘又不屈不挠地紧紧咬住了墙壁,它的叶子又那么鲜活亮丽,它的虎虎有生气的卷须又在锐不可当地向前伸展。好样的,朋友。渐渐地,夏老了,夏去了,秋来了,秋深了。我终于丢掉了拐杖,爬山虎也爬到一人多高,覆盖在花格子砖窗上了。出院时,我和家人特意去同这无言的朋友告别,它的叶子已经霜变红,耀如燃烧的火焰,真正成了大地上的锦绣。8根据第段所说“我与它有着一段
16、不解之缘”,把下面对有关段落意思概括补充完整。第段:发现爬山虎,聆听到前行的呼唤。第段:亲近爬山虎, 。第段: , 。第段: , 。9第段写忽然对一株幼小的爬山虎产生了亲近感,其主要原因是什么?10第段中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前后照应的词语是什么?11第段中作者为什么称赞爬山虎是“好样的”?(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12作者为什么一再称爬山虎为“无言的朋友”?试题答案1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2这段从干、枝、叶、皮四个方面对白杨树的外形进行具体描写,表现出白杨树力争上游,团结一致,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的特点。3衬托白杨树不折不挠的特点。4先总后分,再总写的顺序。5“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6第一句与其他三个反问句结构不同。这一句为肯定反问句,其余为否定反问句。7不能。逐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8成了朝夕相处的朋友;赞扬爬山虎,受伤后仍向前伸展;告别爬山虎,难忘其顽强的精神。9主要原因是:爬山虎顽强向前生长,催人奋进。10照应的词语是:朝夕相伴。11因为它虽遇挫折仍不屈不挠。(或:虽被损伤又向前伸展)12因为爬山虎顽强的精神,给了“我” 战胜疾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