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1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依照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标、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要求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措施,应当有一套详细实行的方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措施。2教学设计能够看作是文献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要求的目标与内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依照详细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3在当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愈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倡导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 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4无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小朋友能够胜
2、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 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5赫钦斯以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组成要素”进行规划与安排。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起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当代生活和学科内容。8目前经典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提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体现性” (表意)取向的三种。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提成
3、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11“生成性目标”目标能够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处理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内在的价值观引导的有关经验生长的方向感。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起源,即“学科内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13斯坦豪斯以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并且发展的最佳的伎俩不是通过明晰的目标,而是通过批评实践。二、单项选择题1人们能够从不一样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重视( A ),以及实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体现。 A实行过程 B教学目标 C教学成果 D教学环境2研究
4、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 D )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A教育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 D哲学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 A )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 B教学 C内容 D措施4( D )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A华生 B罗杰斯 C杜威 D斯金纳5( B )以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体现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A冲突理论 B互动理论 C“结构一功效论” D分析学派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 B )。A泰勒 B斯坦
5、豪斯 C施瓦布 D塔巴7课程重视教学的内容,强调老式文化的传递与继承,一般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个课程取向?( B )A人本主义取向 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 D社会重建取向8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 B )A课程的适应性 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C重视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 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知名课程论教授( D )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输。A泰勒 B艾斯纳 C杜威 D斯坦豪斯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 A );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成果。A学生的行
6、为 B社会 C教师的行为 D学科结构三、简答题1、从静态的角度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了解课程,能够说课程是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标的要求反应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后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献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的角度了解课程,它与动态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分,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有亲密的联系。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研制和教学活动过程都受某种理论的影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利用教学措施和评价方式的依据。课程与教学研究本质上是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目标、内容和措施,认识课
7、程与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一样了解,派生出不一样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课程研究领域里有影响的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小朋友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学研究中有影响的理论有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等。3、简述心理学对小朋友学生观的影响。 对小朋友本性的见解有两种相正确立场,一个以为小朋友期是迈向成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不完美的、未发展完成的,需由成人严格控制、严格训练;另一个是以小朋友自身为目标,以为小朋
8、友在成长早期就具备潜在的完美的品质,伴随小朋友的发展,加上适当的环境,美妙的品质便会展现出来,小朋友的天性、兴趣、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当代心理学的理论引起学生观的变化,其重要表目前三个方面:(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当受到尊重。(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当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取得经验、变化经验,交往应当是平等的、民主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愉快的教育。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
9、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主张教学的目标应当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人真正成为自由独立、有主见、适应性强、具备鲜明个性的人;在课程内容上重视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强调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的适切性;在课程、教学的实行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主张评价措施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以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组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教师应当以真诚、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提出了“非指引性
10、教学” 该理论高度重视学习中的情感原因,充足尊重学生个体,重视学生学习格调和个性发展,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积极精神。但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有思想性的倾向,试验基础不足,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和操作。5、当代课程设计的发展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的新趋势重要表目前:1多个取向的综合。现今的课程设计多采取整合或综合的取向,兼顾系统的学科内容、学生与社会二者的需求,以使设计出的课程能够发挥更全面的功效;2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课程内容选择强调精选能反应学科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措施的基础性,同时要使科技新进展、新成果在课程内容中得到反应,以使学习者站在当代的最前沿,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性;
11、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当代学习观正在向积极建构的学习观转变。学习活动的设计更让学生在积极、积极的探索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措施,体验探究的过程,在详细实践中发觉学习的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课程评价从观念到技术正在发生大的转变。在功效上由重视甄别选拔功效转向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改进教与学的质量;在评价对象上不但重视对成果的评价,并且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则使终止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主体呈多元化态势,学生、家长与教育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6简述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特点和评价。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具备两个特性:
12、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内容,重视学习者积极学习;二是将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有不一样。过程模式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停调适,以使学生发展。过程模式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应当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但缺乏阐明详细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程模式重视内在价值活动准则或程序标准,这可视为更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目标,因此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受到了高度的重视,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引的作用。在泰勒的设计模
13、式中,课程目标的起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当代生活和学科内容。泰勒以为任何目标都应当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楚、可操作,课程目标要通过许多不一样的经验达成,泰勒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次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效及其设计的步骤。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期待的学生学习成果。它具备(1)导向功效即学生在了解教学目标后,要有的放矢提升学习的计划性及参加的热情;(2)控制功效,即能够不停搜集反馈信息,采取方略,限制教学活动偏差的积累,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控制的依据;(3)激励功效,教学目标要细致,详细,要近期也
14、许实现;要难易适中,争取把目标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4)评价功效,教学目标是检测学生学习成果和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教学评价更重视学生之间的比较。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1)目标分解,即对课程内容自身的逻辑性、系统性有再认识的过程。能分解为详细的可操作的目标;(2)任务分析;即为了达成单元目标要求的必备的从属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剖析详细的从属能力;(3)起点确定;即确定教学活动的着眼点,教学目标的起点要与学习者的特性相适应;(4)目标表述,目标表述最核心的一点是要详细、明确行为目标的可观测性、发生条件和标准等;(5)类别化、层次化。即在目标表
15、述之后把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的认知层次一一对应。组成份层递进的目标与内容。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新课程目标重要有:(1)强调学生具备适应终生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措施;(2)增加过程与措施的目标维度,对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这个新课程目标在知识能力、过程措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从课程改革的指引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学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详细的目标层次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四、论述题:1、分析阐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措施。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
16、研究措施重要有: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实状况,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觉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措施,具备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措施,选用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成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测研究。是指人们有目标、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在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查,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个科学研究措施,具备目标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测的目标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测
17、提纲,实行观测,搜集统计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3)试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原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措施。研究者能够积极控制某些条件,重卢、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备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试验设计,制定试验方案,实行试验方案,数据的整顿和分析,撰写试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措施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厂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搜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2
18、、试述文化与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常常交织在一起,塑造着现实中的课程与教学。 (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首先,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体现。其次,不一样学生的家庭、社会背景及其自我经验、知识阅历都会影响到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接收和了解等。再次,课堂的师生关系、同伴群体之间的交往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与教学。3、论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答、目前
19、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现了我国新时期在课程设计取向、体制、模式等方面的特点,代表着现阶段我国课程设计的方向。其重要特点是: (1)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详细体现为增强课程的适应性,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重视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深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在课程设计的体制、模式上重视吸取课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重要体现为:(1)课程设计建立在较为充足的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2)课程设计注意吸引社会各方参加,构建了具备广泛参加性的课程开发共同体; (3)注意吸取多个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引课程设计活动。4、结合我国不一样时期的
20、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答、几十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发展经历了一个波折的过程,大体上经历的发展阶段是:新中国成立早期的恢复与重建;20世纪60年代的调整与发展;“文化大革命” 时期的停滞甚至倒退;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直到1992年公布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和修改各科教学大纲,以及对义务教育大纲的修订。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前,课程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引,表目前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允许少数地方
21、自行设计课程计划,激励某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编写不一样版本的教材,开始尝试实行“一纲多本”。6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试验稿),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行。这次课程改革试图体现某些新的理念,包括课程设计与实行的模式。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认识。 目前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真切体验到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新含义: (1)培养目标的指引思想以“三个面对”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行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二十一世纪新人的时代特性,体现为继承老式与面对将来、国际视野和中国
22、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详细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目前各科课程标准的详细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详细、直接的目标网络,表目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性目标。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提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利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亚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收、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引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亚类。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
23、指引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轻易区分,便于教师详细操作,有利于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尤其对于某些能够量化或能够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合用。 不过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层次过多、分类过细,其实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也许面面俱到。对某些难以清楚地观测学习成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如文学、艺术等较难合用。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2参考答案一、填空题 1课程内容的研究重要处理怎样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当教什么”和以什么样
24、的方式展现这些需要教的内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遵照连续性、“次序性”和“整合性”标准。课程内容的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次序”排列课程内容。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把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五个层次。3依照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一样,能够把综合课程划分为“有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 ” 与“任选课程”两类。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
25、“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6.课程实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怎样利用的。7影响课程实行的原因能够分为三大类:“改革自身的原因、学校内部的原因、学校外部的原因”。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行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成果、合作、再关注。9美国课程教授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行的方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方略从下至上的方略从中间向上的”的方略。10课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整体上对课程的编制、实行、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
26、控制。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依照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取“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行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水平高低、素质优劣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因此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13影响校本课程参加者的原因包括教师、“理论教授、学校领导者及管理者和学生及家长”。二、单项选择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受如下哪一个原因的制约? ( C )。 A课程目标 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 D内容自身的性质2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尤其重视 ( B )。 A课程内容
27、的科学逻辑组织 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收者的角色3( B )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夸美纽斯 D泰勒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辨别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重要标志)是( A )。 A强制性 B自由性 C开放性 D自主性5将课程的实行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以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要求好的课程,这是( C )。 A课程实行的忠实观 B课程实行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行的参加制定观 D课程实行的实践观6霍尔和劳
28、克斯以为,在课程实行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程度要达致( A ),才算已经实行了新课程。 A常规化 B精巧化 C机械地使用 D整合7( B )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 B地方分权型 C混合型 D蛋糕型8下面各国中比较经典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 A )。 A法国 B美国 C日本 D瑞典9下列哪一项不是目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性:( D ) A民主化 B多元化 C规范化 D差异化三、简答题1、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哪几个不一样的取向?每一个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向重
29、要有: (1)课程内容即教材。将课程内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看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是通过学生的积极行为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展现了什么内容或要求做些什么。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积极的参加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故意义的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尤其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
30、当今,“学习活动”这个术语在课程领域里使用得相称广泛,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展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各种活动。2、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遵照哪几个标准? 答: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重要有(1)以课程目标为重要依据的标准。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其他各个阶段的先导和方向,是教授、学者、教师等通过周密思考,仔细研究社会、学科、学生等诸方面特点与需求的结晶,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最重要依据。(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标准。选择的课程内容只有适应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形成良好的态度。(3)重视内容的基础性标准。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是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基础。因此,选择最基础性的内容,则
31、具备普遍性或共同性,更具备发生性,起始性,迁移性。(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标准。只有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学生趣之所在、志之所往,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回归生活。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重要特点:(1)包括范围的广域性。隐性课程是所有学校文化要素的集合,包括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并渗透其中。(2)实行过程的潜在性。隐性课程重要是以不明显的、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俗称“看不见的教育”。(3)影响的持久性。隐性课
32、程多是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一旦产生,就会持久地发生作用,难以消除。(4)成果的难量化性。隐性课程更重要的是作用于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领域,这些非预期性影响是难以量化的。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详细见教材147-148页)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1) 整合性(2) 实践性(3) 开放性(4) 自主性(5) 合作性5、怎样愈加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答: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重要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因此选修课程的设置应当突出基础性、新颖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的结合。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备等价性,即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不
33、存在主次的关系,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的附庸或陪衬。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选修课程不是随意的、散漫的、浅尝辄止的学习,而是有共同评定标准确保的、有效的学习。6、对比阐明课程实行的互动调适观和参加制定观的异同。 答:(1)互动调适观制定和参加观都将课程实行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一样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行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制定参加观以为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的教育实践的成果。(2)互动调适观和参加制定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行。不一样的是:互动调适观以为课程实行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张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行过程中积极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
34、作为实行的一部分,制定参加观以为课程实行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加教育实践的成果。不过,这种师生依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的思途经于理想化。(3)互动调适观和参加制定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一样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行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参加制定观最大程度的要讨教师和学生依照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师能够依照详细的条件和自己对课程的了解,对课程进行调整和改造,让教师更多地参加课程的制定过程。但这种思绪与教学实际有一定差距。7、要达成成功的课程实行,必须处理好那些问题? 答:要达成
35、成功的课程实行必须处理好五个层面的问题:(1)教材的变化。教材的变化是课程实行的开始,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要素。新课程方案付诸实行,首先就要编写一套与之相配套的教材。(2)组织措施的变化。组织方式包括学生分班与分组安排、时空次序安排、人员分派等方面的内容。(3)角色或行为的变化。教师从权威、知识的拥有者转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参加者与合作者,并落实在学校的活动中,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这是课程实行实性效果的重要标志。(4)知识和了解的变化。课程实行者必须从理论上认识课程各要素的意义及其关系,了解一个新课程措施提出的基本理念以及这些理念的依据和作用,认识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措施的实质及其反应的理念与基础,真正
36、意义上的课程实行是实行者自觉地、创造性地、有效地将课程方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5)价值的内化。价值的内化是指课程实行者将新课程倡导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自觉地执行课程的各组成要素。8、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教授原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了解。 答: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教授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加者原因。这些原因的各自作用:(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教师原因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性原因。(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课程教授。课程教授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
37、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引者、和协作者。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有哪些?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重要是:(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指向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需要,充足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的需求,调查学生的需求和特性。(2)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提议,充足体现民主性和开放性。(3)体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把课程开发的权利交给教师,体现一个“开发实行观测反思再开发的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派。校本课程开发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分派的过程。(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实践中通过开发国家课程以处理课程的基础性与
38、统性方面的问题,通过开发校本课程照顾详细学校、小区环境和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二者相互补充。(6)要讨教师转变角色。校本课程开发要讨教师在开发、实行与评价中都要发挥骨干作用,这使教师从心理上、角色定位上都发生极大变化,积极性、积极性高涨,有利于课程实行的高效顺利进行。四、论述题1、课程内容的展现方式有哪几个?试分析每一个展现方式的特点。 答;(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次序排列课程内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内容从己知到未知、从详细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张。20世纪70年代以后,些教育家开始强调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标准,即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
39、老式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愈加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横向组织的问题:任课老师难以精通和熟悉各科内容;学校既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2)逻辑次序与心理次序。所谓逻辑次序,就是指依照学科自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所谓心理次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剪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目前倾向于学科的逻辑次序与学生的心理次序的统一。(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个课程发展与设计。2、试
40、述影响课程实行的原因。 答:影响课程实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改革自身的原因,重要体现为(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行课程的积极性和积极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实行的重要原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能够看出的。(2)实行者对改革的清楚程度。课程实行的主体学校和教师有关改革的目标、措施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楚程度是影响课程实行的重要原因,这是一个贯通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改革越复杂,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了解改革的实行,以及改革过程中有也许遇到的问题。(3)改革自身的复杂性。复杂性也许是因为要变化的东西太多,有也许是因为改革的内容跳跃性太大导致的。变
41、化的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实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实行者的了解和接收。(二)学校内部的原因,重要体现为(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了解实行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行的重要确保。(2)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行的进程。(三)学校外部的原因,重要体现为(1)小区与家长的影响。学校改革受小区的影响很大,校区的改革经验和舆论是重要的原因,以往改革的成功,也许会使更多的人接收新的改革。家长更是一个影响
42、课程实行的重要和直接的原因。(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行不可缺乏的原因。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也许顺利地进行。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了解与支持。(3)社会团体的力量。学校外部环境的变化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3、试利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实状况。 答:目前,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并取得了某些初步成果,如新课程试验区可依照本地区地方特点指定地方课程开发指南,学校可依照本校特点选择、调整教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等。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确实立,只是为课程管
43、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体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托详细的管理政策、管理伎俩,管理方略的支持,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详细问题。例如我国的课程管理伎俩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个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伎俩,缺乏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伎俩,课程管理伎俩单一、陈旧。再如我国在利用各种管理伎俩、制定各项课程有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有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献、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了解与接收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行效果。4、试论软性环境原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P191192 答:
44、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备实行民主、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只有通过政策使校本课程开发在社会大环境下合法化、合理化,才能放开手脚有所作为。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详细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老式、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贡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些习惯性的老式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
45、特色、学校员工(尤其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贡献精神、学校的变革老式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另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5、列举实例阐明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持方略。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支持方略如下: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确保: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教授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考核册3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 教学过程多本质说 教学过程实践说;2、教学过
46、程的内部动力 教学过程的外部动力;3、直观伎俩 认识能力 理论思维;4、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5、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 教与学的措施;6、传递-接收;7、学生自学;8、演示法 参观法;9、教学组织形式;10、班级讲课制 集体教学形式;11、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12、复式教年级;13、人与事 时间与空间;14、课堂时间管理 营造友好的课堂气氛;15、积极的 悲观的。二、选择题:1、B 2、A 3、A 4、A 5、C 6、A 7、A三、简答题:1、答:这种观点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认识世界,接收前人积
47、累的知识经验。2、答:学生取得知识有两种起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学生以学习课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是把前人的认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但不能从课本到课本,脱离实际地学习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是学好间接经验的重要基础和必要的条件。要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作用、相互联系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3、答:教学过程的特点:(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重要矛盾:(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4、答: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数次交互作用,使学生的情感不停得到陶冶、升华,个性得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知识。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5、答:(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