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7 -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1页,包涵索引1页)笔记依据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钱淦荣、罗正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第三节 坚定不移的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
2、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
3、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坚持和完美中国特色社会主主铁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节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
4、本利益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代码3707)(4学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P2C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3A三、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A四、马
5、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P3C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P6A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P7A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P8B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11C九、毛泽东思想的含义P10B十、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P12C十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P12B十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12A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表述P12C十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14A十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4A十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5C十七、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P16C十八、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P17B十九、邓小平
6、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和宪法P17C二十、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P17B二十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P17A二十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9A二十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现实依据P20B二十四、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1C二十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和宪法P22C二十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P22B二十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3A二十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4A二十九、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现实基础、重要借鉴P25B三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P27C三十一、
7、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P27C三十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28A三十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29A三十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30A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P33B二、邓小平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P34C三、“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涵P35B四、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P35A五、十二大党章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内容的概括P36C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联系P36A七、怎样(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P37B八、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喻成“有的放矢”P37C九、贯彻好理论联
8、系实际的原则P38B十、怎样做到实事求是?P38B十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P38C十二、如何做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39B十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40A十四、马克思主义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P42C十五、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论创新的重要性P42C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P42B十七、怎样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P43A十八、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怎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43A十九、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性P44B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一、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P46C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P47C三、新民
9、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P48C四、中国革命分为两步走的思想P51B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51B六、“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内容P54C七、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P54B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55C九、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P55B十、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内容P57A十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经验P57A十二、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P57B十三、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P58C十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P59A十五、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内容P60B十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P60B十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62C十八、党在过渡时期总路
10、线的内容P63B十九、农业合作化的步骤P64C二十、“四马分肥”P65C二十一、和平赎买政策P65C二十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意义P65B二十三、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的深远意义P66A二十四、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P67A二十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P67A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一、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P69C二、党的八大提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P70C三、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经历曲折的原因P71B四、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成果的理论实践价值P71A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理论问题P73C六、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理论问
11、题的重要性P73B七、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两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主要原因P74B八、社会主义的本质P75C九、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P76A十、社会主义本质所概括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和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之间的关系P76B十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关系P78B十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P79A十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P79C十四、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P80B十五、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深刻内涵P81A十六、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P82C十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深
12、刻内涵P84B十八,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P86A十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提出P87C二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丰富内涵P87A二十一、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论述的内涵P88B二十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P89B二十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P89B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P92C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93C三、全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P94B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P95B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P97A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P98
13、A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P100C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01B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P102C十、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P103B十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103C十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必要性P103B十三、四项基本原则P103C十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统一P104A十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P105C十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P105B十七、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关系P106A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涵P109C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P109C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
14、性质P109B四、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P109A五、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P110B六、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P110A七、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理论基础P111B八、我国实行改革的必要性P111B九、改革的目的P112B十、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P112A十一、改革的范围P113C十二、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P114B十三、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15B十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P116A十五、“对外开放”的含义P117C十六、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P118B十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P118B十八、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5、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P119A十九、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P120C二十、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必要性)P120B二十一、正确处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P121B二十二、对外开放政策不会导致资本主义P121B二十三、防止、克服对外开放可能带来的消极因素P122A二十四、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P123C二十五、经济特区及其含义P123C二十六、经济特区的性质P123B二十七,经济特区的作用P124B二十八、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必要性和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P125A二十九、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P116124C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
16、”发展战略的部署P130C二、“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P130C三、“小康”的含义P131C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30B五、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内涵P131B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31A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P131A八、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性P133A九、国家核心竞争力P133C十、创新型国家的含义P134C十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P135B十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P133A十三、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P135C十四、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P135C十五、“两个坚持”P135C十六、“三个转变”
17、P136C十七、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P137C十八、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四个特征”P137B十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P138B二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P138A二十一、“三农”P138C二十二、胡锦涛“两个趋向”重要诊断P139B二十三、“三农”问题与小康社会P139B二十四、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139B二十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P140B二十六、“三农”问题对我国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P140A二十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P140C二十八、现代农业P140C二十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P141B三十、地区经济结构P141C三十一
18、、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区域P141C三十二、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P141A三十三、邓小平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P143C三十四、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P142B三十五、当前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P143B三十六、可持续发展的含义P143C三十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P143B三十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P143C三十九、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P143B四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措施P144B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P147B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的统一P147A三、坚持
19、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P148B四、公有制经济的含义P148C五、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比重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P149A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P150C七、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P150C八、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P151C九、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P152B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P153B十一、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弊端P155C十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P158B十三、市场经济的共性P159C十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159B十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P161A十六、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P161B十七、宏观调控
20、的手段P161C十八、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直接原因和物质条件P163C十九、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P163A二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必然性P165B二十一、“先富”和“共富”的关系P166B二十二、解决一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意义和具体措施P169A二十三、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P169C二十四、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P169B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P172A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P173C三、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P173A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P175C五
2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P175A六、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P177A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国情决定的P179B八、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特征P180A九、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P181B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P182C十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P183B十二、马克思主义解释了民主的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P185B十三、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人权P187C十四、怎样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P189A十五、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P190C十六、依法治国的含义P190B十七、依法治国基本方
22、略的深刻内涵P191A十八、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P191B十九、依法制国的重大意义P192A二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及其相互关系P193A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文化、先进文化的内涵P195C二、和谐文化P196B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意义)P197A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198B五“四有”公民P198C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00B七、“二为”方向P200C八、“双百”方针P200C九、“三贴近”P200C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P201C十一、“两手抓”P201C十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
23、关系P203A十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P202C十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文化的关系P203B十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P203B十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P204B十七、共同理想P204C十八、最高理想P205C十九、“八荣八耻”P207C二十、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其重要性P207B二十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P208C二十二、当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P209A二十三、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P209B二十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P209C二十五、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P209B二十六、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
24、主义为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性P210B二十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弘扬爱国主义的必要性P211B二十八、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P211B二十九、教育和科学建设的重要性P211B三十、当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P214B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P218C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19B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P220C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P221A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总的要求及其重点P223C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223B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P225C八
25、、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P225C九、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25A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构想一、台湾问题的由来P229B二、台湾问题的实质P229B三、和平解放台湾的提出P230A四、金马地区炮战P231C五、“一纲四目”的含义P231C六、“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基本内容)P233A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P234A八、香港、澳门回归P236C九、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P236C十、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P236B十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P237C十二、澳门回归的重要意义P237B十三、江
26、泽民关于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P238B十四、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P239A十五、湖锦涛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四点主张)P240B十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P241A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一、当今时代的主题P242C二、两个中间地带P242C三、三个世界的划分P243C四、和平与发展中的和平问题P244B五、和平与发展中的发展问题P245B六、邓小平对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P245B七、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P248A八、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P251C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252C十、“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27、P252C十一、“真正不结盟”战略P254C十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P255A十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P256B十四、新安全观的核心P257C十五、建设和谐世界P257B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P258C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人阶级呈现的新特点P260B三、依靠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P261B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P261C五、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P262B六、正确看待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P262A七、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大法宝P264C八、新
28、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265A九、人民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P266B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P267PA十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P268C十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269A十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P271A十四、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P271B十五、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P273A十六、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P273C十七、实现好、维护好、发挥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P275A十八、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和重点。P277C十九、加强党的执政能力
29、建设的主要任务P279B二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P279B二十一、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P280B二十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P278(课本无内容)C摘录自人民网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代码3707)(4学分)关于考试大纲中能力层次的说明识记C:能了解有关的名词、概念、重要诊断、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领会B: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和分析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缘由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应用A:在领会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或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
30、和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要求试卷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一般为:识记30%,领会40%,简单应用30%。试题的难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比例为:20%:30%:30%:20%本课程考试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关于“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分数不超过总分的10%考试的范围是:每年1月考试范围为上年6月1日至上年11月30日的国内外时事。备注: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识记:12领会:8简单应用:14合计34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识记:6领会:8简单应用:5合计19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识记:10领会
31、:9简单应用:6合计25第四章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识记:7领会:10简单应用:6合计23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识记:7领会:6简单应用:4合计17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识记:8领会:14简单应用:6合计28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识记:18领会:15简单应用:7合计40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识记:9领会:10简单应用:5合计24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识记:5领会:6简单应用:9合计20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识记:13领会:14简单应用:3合计30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识记:5领会:2简单应用:2合计9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战略
32、构想识记:5领会:6简单应用:5合计16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识记:8领会:5简单应用:2合计15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识记:7领会:8简单应用:7合计22本课程汇总各程度习题识记:128题、领会:121题、简单应用:81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一、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P2C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他在报告的第七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强调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
33、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3A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B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
34、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三、马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A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P3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
35、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P6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邓小平理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4、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显著特点:第一、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第二、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第三、这些理论成果
36、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传的、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P7A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P8B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37、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
38、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大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八、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P11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39、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这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九、毛泽东思想的含义P10B它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十、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P12C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十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P12B它的主要贡献: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
40、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2、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十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12A1、关于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表述P12C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社会的
41、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十四、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P14A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
42、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为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总之这三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五、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4A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它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
43、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十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P15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1
44、987年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等,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这表明,邓小平理论已经形成了基本轮廓。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十七、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P16C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十八、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P17B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精辟地分析研究了国际形势,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对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