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材用举例的方式提出了活动的指向: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单是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节日风俗、各地民俗、民族舞蹈等;又如民间艺术,可以分为剪、扎、编、织、绣、雕、塑、绘等种类,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通过活动,把学生引向社会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并使学生感受到,传统不一定很古,它有时离我们很近,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情分析: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安排在学完第17课之后,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而且学生已经有了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经历,所以在开展
2、活动的方法方式上可以更放手一些,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活动伙伴,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方式等。设计理念: 综合性学习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它重在学习过程,重在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并把能力运用于实践中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就是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的。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民间文化知识。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传统文化的来历。 3、倾听、表达、领悟交际,从而达到听得认真,说得顺口,品得出味儿的目的。二、能力目标 1、学生在自主
3、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在调查访问、分析整理搜集资料、汇报交流中整合语文学习资源,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让语文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2、通过活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4、长于表达、善于倾听、乐于交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利用三周时间,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收集、整理了生活中传统文化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4、来交流一下。二、小组交流 小组内每个学生都参与交流自己的资料。并推荐一人参加全班交流,组内其余同学可以补充。三、全班交流 下面就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其他小组成员边听边想,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鼓励学生用丰富多采的形式展示,如文字资料、图片、录音、现场表演等,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1、民间工艺组展示:汇报漳浦的剪纸艺术,也可以现场剪纸,制作布艺及泥塑等。2、民族艺术组展示:现场演唱京剧等;展示欧阳询、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现场书写;展示收集的邮票,说说收藏的价值等。 3、诗词、春联赏析组展示:配乐诗朗诵,古诗词表演,对春联等等。 4、民俗风情组展示:介绍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 6 风土人情等。 5、神话故事组展示:展示有关音像资料。 6、传统节日组展示: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7、饮食文化组展示:介绍各地的风味小吃等。 8、其他:如介绍茶文化杭州龙井、黄山毛峰、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等,并谈谈科学饮茶的益处。四、学生点评: 1、各小组自我评价,说说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互评:同学们,听了其他同学的调查汇报,你们有什么感受或疑问吗?谈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自由发言)五、教师小结: 根据学生小组的不同表现颁发各类小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