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世界地理概况 第二章 天气与气候,重要指数:,难度指数:,天气某地在短时期内的大气综合状况。(多变),气候某地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稳定),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短期变化,大气物理状态,长期变化,天气与气候,天气,气候,锋面,气旋和反气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表状况,人类活动,因子,因子,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一、气候形成因子:,1、,太阳辐射:,形成气候最基本的因素,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决定了地球上热量的分布。,太阳辐射,地表分布不均,高低纬间气温差异,随时间变化,各地
2、气候季节交替变化,气候差异,2、,大气环流:,直接控制气候形成,是造成气候复杂多变的主因,决定各地降水量的多少。,双重性:(1)调整全球水热分布,(2)自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3、,下垫面(地面状况):,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1),海陆分布:,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沿海)海洋性气候,(内陆)大陆性气候,(2)地形高低:,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6C/上升1000m,地形雨:迎风坡多于背风坡,(3)地面性质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如新雪的反射率最高,海水的反射率较低,(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北大西洋暖流,如秘鲁寒流,4、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如植
3、树造林、兴修水利,消极影响:如城市建设、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大气污染等,气候类型成因,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地形,海陆分布,地面性质,气候因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与气候要素,太阳辐射,下垫面,大气环流,人类活动,气候,因子,气温,降水,气候,要素,大气环流,冰原气候,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注意区分的气候类型,注意区分的气候类型,课堂小测:1、请写出A,E、H K,的气候类型名称。,2
4、、上左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10),,气候特点是,(11),,全球最大分布区在,(12),洲。,3、上右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13),,,气候成因是,(14),,分布规律是,(15),。,4、上左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16),,气候成因是,(17),,主要分布在,(18),半岛。,5、上右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19),,,全球最大的分布区在,(20),洲。,6、上左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21),,分布规律是,(22),,气候特点是,(23),。,7、上右图的气候类型名称是,(24),,气候特点是,(25),。,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2、,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3、
5、,气温及其水平分布,4、,气温的垂直变化和逆温现象,5、等温线的判读,气温的日变化和日较差,地方时,12,14,10,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最高气温出现在,左右。,影响因素:,一天中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支存储情况,日出前后,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归纳总结】,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天气、气候、地势,天气:,昼晴夜晴变化最大、昼阴夜阴变化最小。,原因是白天云层厚,大气反射太阳辐射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气候:,大陆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势:,如青藏高原
6、,地势最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再如泰山海拔较高,气温低,大气云雾多,气温日较差小于济南。,地面性质,太阳辐射最强月,气温最高月,太阳辐射最弱月,气温最低月,大陆,6月,7月,12月,1月,海洋,6月,8月,12月,2月,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纬度:,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年变化越大,太阳辐射年较差大,气温年较差也大,气温的年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距海洋远近:,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性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形:,如青藏高原南部因地势高,夏季气温低,冬季不受冬季风影响,气温年较差小,纬度、距海远近、地形,气温的年变化和年较差,1、影响因素 P32,太阳辐射(纬度、
7、季节)、海陆、地形、地势、洋流、植被、河湖、气团(风)、人类活动,气温的空间变化,一般规律:,太阳辐射,:,自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大气环流,:,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的风较暖,如,;,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风较冷,如,。,海陆分布,:,冬季大陆比海洋气温,,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沿岸有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有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地形:,向阳坡气温高,地势:,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每上升100米下降,。,人类活动:,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大量人为废热等,西风、夏季风,极地东风、冬季风,低,高,,,高,低,06,世界气温的分布,2、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赤道及其附近地
8、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 。,分析蓝色框区域等温线分布异常的原因。,地形;洋流,地区,等温线特点,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因素,全球,北半球,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气温由高纬向低纬递减,太阳辐射,等温线较弯曲,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海洋上向北(高纬)凸,7月则相反,同一纬度上,夏季陆地气温高,冬季海洋气温高,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地区,
9、等温线特点,气温分布规律,主要因素,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等温线比较平直,同一纬度气温差异小,海陆分布,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高原山地气温低,平原气温高,地形地势,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经过,气温低,暖流经过,气温高,洋流,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地形逆温:在,盆地和谷地中,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逆温及其产生原因】,逆温的影响:,
10、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并有利于雾的形成,使能见度变差,加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逆温现象:,若对流层局部出现下列情况:海拔上升,气温升高;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6C(即某一高度气温高于正常值)。,等温线判读 P32-33,1、等温线的判读原理,1)温度数值:由赤道向南北递减,2)疏密:密集,气温差别大,稀疏,气温差别小,2、应用:等温线的弯曲,如果等温线向高温(低纬)弯曲,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气 温 低,8,10,12,赤道,分析等温线弯曲的原因可先采用画辅助线的方法判断弯曲处气温的高低,等温线向高值区凸的区域气温较低,反之较高。后综合气温
11、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等温线的弯曲,海 洋,冬季大陆,12,10,8,如果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该地气温较同一纬度低,冬季大陆,大 陆,夏季海洋,12,10,8,夏季海洋,海 洋,寒流经过,12,10,8,寒流经过,平 原,12,10,8,山 地,地势较高,气 温 低,如果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呢?,夏季大陆,冬季海洋,暖流经过,地势较低,拓展与应用,判断南北半球,气温总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数值,向北降低,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北升高,南,半球,北半球,南半球,22,20,18,拓展与应用,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赤 道,陆地,海洋,1,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北
12、,弯曲,7,月份,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A,C,B,D,1月,1月,7月,7月,冬季,冬季,夏季,夏季,拓展与应用,判断洋流流向和洋流的性质,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24,22,20,等温线向低值弯曲:,洋流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较低处,即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等温线向高值弯曲:,洋流由温度低处流向温度较高处,即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暖流,暖流,寒流,拓展与应用,(4)利用等温线判断地形,25,20,15,10,10,20,15,25,当等温线为闭合曲线时,气温,周高中低,-地形为,山地,气温,周低中高,-地形为,盆地,某区域的气温
13、分布的描述,例:读“南亚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1、概括7月南亚地区气温分布的特点。,2、说明等温线在北部地区稠密的原因。,15,20,25,25,30,15,20,25,A,C,P,总体表述(高低),极值出现的地区,该区域各地的气温变化,全地区夏季普遍高温,大部分地区温差不大,,高温中心出现在西北部地区,北部温度变化明显。,北部为喜马拉雅山地,温差大,所以等温线密集。,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降水的条件,1、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降低,2、有凝结核,3、水滴增大到能够下降到地面,降水的概念,气旋、反气旋;锋面,天气系统,气压带、风带;季风,大气环流,影响因素,下垫
14、面状况,距海远近;洋流;森林(河湖水库)、裸地;城市;地形等,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锋面雨,降水的类型,地形雨,沿着山坡向下吹的干,而热的风,称为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被迫上升。,气流上升绝热冷却降温,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降温,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1。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一般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50.6。气流越过山顶,之后,气流沿背风坡下降,并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当气流到达山脚时,气温明显升高,湿度显著减小,形成干而热的焚风。,焚风是山区常见的天气现象,。焚风吹来时,气温迅速升高,湿度急剧减小。因此,初春的焚风,可以促进积
15、雪融化;夏末的焚风可以促进农作物早熟。但强大的焚风,能使旱情加重或增加森林火灾的危险,。,地形雨及焚风,降水,类型,气流上升原因,降水特征,主要分布地区,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膨胀上升,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赤道附近,,中纬度大陆夏季午后,地形雨,湿热空气,受地形阻挡上升,强度较大,时间较长,山地迎风坡,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暖空气被抬升,历时长,范围广,强度小,中纬度地区,台风雨,湿热空气绕台风,中心辐合上升,强度较大,多狂风、暴雨,低纬度大陆东部沿海,降水类型,掌握方向:气流上升原因、主要分布区、降水特征三方面。,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世界年降水量与纬度变化相关示意图,世界年降水量
16、分布规律,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最少,但蒸发微弱,仍为湿润地区,下沉气流为主,极地高气压带 东风带,极地少雨带,东西两岸降水较多;,内陆降水少,多锋面、气旋活动,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温带多雨带,西岸和内陆降水少;,东岸受夏季风、台风影响,降水较多,下沉气流为主,副热带高气压带 信风带 季风环流,副热带少雨带,多,对流雨,为主,上升气流为主,赤道低气压带,赤道多雨带,降水多少与类型,大气运动状况,
17、大气环流,世界降水空间分布,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特点?,冬雨型、夏雨型、年雨型、少雨型,对流雨,类型,分布,地形雨,锋面雨,气旋雨,又称热雷雨,赤道地区常见,(我国夏季午后),迎风坡降水,背风坡往往形成雨影区,我国东部夏秋季节的降水多是锋面雨,俗称“台风雨”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时期出现的降水,成因,季节,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内部、极地),夏雨型,(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等降水量线,下列四幅图中,表示我国夏季午
18、后常见的降水类型是(),B,实战演练,等降水量线,基础知识,概念,数值(中国等降水量线图中的800mm线),形状,疏密,走向(或弯曲),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大致与山脉走向平行,呈闭合形状(内陆盆地或山地),地区的降水差异,海陆位置及影响,判断迎(背)风坡(沿海),内陆地区:呈闭合状态,线内降水少:闭塞内陆盆地,(例:柴达木盆地),线内降水多:山地迎风坡(例:祁连山),等降水量线图判读,等降水量线,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判断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别小,如下图,B地区等降水量线比A地密集,B地区降水分布差别比A地大。(图中单位mm,下同),判断海陆影响,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如下图是我国辽宁省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状况,,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