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1、民贵君轻(论说文)理解部分:1、出自孟子,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考出处、默写) 本文6段文辞,都是直接阐发民本思想。2、孟子: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由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编纂而成。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即今山东邹县人)。 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学说,是孔子后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称为“亚圣”。4、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创始人),孟子、荀子(孔孟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语录体)孟子(章节体)荀子5、本文艺术特点:语言流畅、文采斐然、且善于用喻,说理深刻、给人以剧谈雄辩之感。6、孟子的文章
2、特点:1、善于采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辩论方法, 2、善用比喻 3、运用排偶句说理 4、富有气势7、孟子在文中表达的政治主张有:施仁政、行王道、长幼有序8、孟子的民本思想在文中主要体现在:1、批判统治者横征暴敛、荒淫挥霍、无视人民利益。 2、强调人民的生存权,必须保证百姓“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3、强调统治者首先必须获得民心,并进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石破天惊的 观念。 4、强调主政者应设身处地为民着想,忧民之忧,乐民之乐,把民本思想升华到一个相当自觉 的政治道德境界。翻译部分: 精品资料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c g)细密的鱼网。数:细密。罟:鱼网。
3、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古代地方学校。颁白者:须发半白的老人。负戴:背负、头顶东西。泛指肩挑手提一类的辛苦劳作。 3)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4)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变置:更换,改立。 5)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食:吃不完。胜(shng):尽。 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词用作动词,穿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汉书食货志引作“敛”。敛,收敛,检束。不知检,即放纵之意。涂,通“途”。饿莩(pio):饿死的人。莩通“殍”。发:之开仓赈救。 8)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w)在:何在,在哪里。 9)是使民养生丧
4、死无憾也。 10)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11)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贼:残害,破坏 12)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与之聚之:给予人民并且为他们积聚财富。所恶勿施:百姓所厌恶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他们身上。尔也:如此而已。 1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4)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庖,厨房。厩(ji):马厩。 15)此率兽而食人也。 16)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后世称“独夫”,指残暴失众的孤立统治者。 17)且人恶之。 18)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 19)为丛驱爵者。爵:通“雀”。20)牺牲既战。牺牲:指祭祀时所用得猪、牛、羊一类
5、牲口。成:肥壮。 2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2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7)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弑;臣相无理地杀死君主,儿女杀死父母,均用“弑”,有贬义。 28)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29)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2.冯谖客孟尝君(记叙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 “客何好?”曰: “ 客无好也。” 曰: “ 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
6、意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什么爱好?”回答说: “没有什么爱好。”又问: “他有什么才干?”回答说: “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就收留了冯谖。左右以君贱之也, 食以草具。居有顷, 倚柱弹其剑, 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 复弹其铗, 歌曰: “ 长铗归来乎! 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 “为之驾, 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 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 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
7、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他吃粗茶淡饭。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饮食。”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 “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
8、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谖母亲的食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了。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冯谖署曰: “能。” 孟尝君怪之, 曰: “此谁也?” 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
9、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他的人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平庸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
10、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
11、:“诺,先生休矣!”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赶着马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
12、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致百姓欢呼万岁, 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 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您下去休息吧。”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把您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他的领地薛去。在离薛地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我今天才知道它的作用。”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
13、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 “
14、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齐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陷身于阿谀逢迎之中,所以
15、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百姓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孟尝君在齐国当了几十年的宰相,没有遭遇丝毫祸患,这都是实行冯谖计谋所带来的好处。理解部分:1、本文出自战国策2、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长书等,西汉刘向整理编订,分12国策、33篇。由刘向定名,属国别体杂史著作,也是古代一部优秀散文集。 战国策1)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2)成书于秦代,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
16、之手,政治、外交、军事方面的写实。 3)主要写各国谋士的论辩和行动,体现了纵横家们的思想内容,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3、战国四公子(以“养士”著称):齐国孟尝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4、狡兔三窟1)薛地市义,百姓拥护(市义) (考出处) 2)恢复相位,齐君重用(梁王虚上位往聘) 3)立宗庙于薛,根基巩固 u 区别:秋水三成语:井底之蛙、贻笑大方、望洋兴叹5、冯谖的形象:不甘屈居于人下,报效知己,深谋远虑 (采取的描写手法: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孟尝君的形象:宽容大度,礼贤下士,胸怀宽广6、本文的艺术特色:1)主要采用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手法。(对比五代史伶官传序,采用的
17、是欲抑先扬) 2)采用了反衬手法,让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使冯谖形象更加突出。7、冯谖第一次弹铗而歌的理由是食无鱼,第二次的理由是出无车。翻译部分:1)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自存:自己养活自己 属(zhu v)通嘱,嘱托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以:连词,因为 贱之:认为冯谖很卑贱,看不起他。贱,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卑贱。3)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揭:高举。过:拜访。客我:把我当客人看待。客,意动用法,认为是客。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4)食之,比门下之客。食si4,通饲,给人吃5)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习:熟习。计会:会计。责:债款。通债6)孟尝君怪其
18、疾也,衣冠而见之。衣冠:名词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7)孟尝君怪之。怪:形容词作意动用法,认为奇怪。8)责毕收,以何市而反?责:债款。通债 以:介词,可译作“用”,后省略宾语“债款”。何市: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置于动词“市”前。反:返回,后作“返”。9)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驱:赶车。之:动词,到去。10)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因:副词,于是。其:代词,那些。11)窃以为君市义。以:介词,用,后省略宾语。为:介词,替12)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13)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反,通返。固,坚决14)封书谢孟尝君。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
19、15)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崇,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不祥,教材说糊涂,或不吉祥。其实祥还通详,审慎,不详即失察。16)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纤介,介同芥,纤丝与草籽,比喻级微小17)左右皆笑之,以告。18)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19)请而见之,谢曰。谢,赔礼道歉20)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21)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22)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23)后期举,孟尝君就国于薛。24)于是梁王虚上位。虚上位:相位空出来25)孟尝君顾冯谖。顾,回顾,旁顾。26)齐其闻之矣。27)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28)后孟尝君出记。29)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赍ji1
20、,辞海有三义,1、以物送人;2、旅人携带之物;3、带着,抱着。此显然以3为适。2、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散曲、小令)理解部分:1、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朝人,尤长于散曲,元代著名散曲家。但不属于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2、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3、意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把百姓命运作为观察历代兴亡的着眼点,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把丰富的历史内涵与作者关注现实,同情人民的伟大情怀浓缩在既高度概括,又警策动人的重复咏叹之中。拟人,寓情于景3、 本文是一篇怀古抒怀之作。民本思想,讽刺现实。指长安 峰峦如聚,
21、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曲眼5、本文艺术特色:1)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凝练,概括力强。 2)寓情于景。6、曲子题为“怀古”,实际上重在“伤今”。7、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数。 散曲的特点:通首同韵,句句押韵,不能换韵,可用衬字。(考单选多选,不出分析)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杂文)理解部分:1、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 1918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原名周樟寿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 散文集:
22、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体现其深邃的思想2、这是一篇驳论文,驳的就是论点。文章在论证方式上用了驳论点的方法,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点的驳斥,最后得出深刻的结论。 沿着: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发展逐层推进论述 他信力:地大物博、国联、求神拜佛 自欺力的表现:信地、信物、信国联3、鲁迅在文中列出的代表中国的脊梁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4、本文艺术特点:1)寓逻辑性于形象中是本文艺术特色之一。主要表现在比喻形象、语言形象。 2)文章驳论的同时,又有立论,破立结合,论证严密。5、题目:鲁迅的哪篇杂文善于“条分缕朽、层层论证”,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深刻的结论
23、? 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6、“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即自我欺骗,引号的作用:强调。 表现“自欺力”是作者模仿“自信力”造的新词。7、正史:即二十四史(不考阅读)5、五代史伶官传序(史论)理解部分:1、本文是人物传纪前的序文,也是一篇史论,出自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伶官:古代宫廷的乐官。2、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尤以散文著称。 欧阳修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袖 2)其文章主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在散文、诗、词、评记方面有很高成就 3)唐宋八大家之一。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3、本文的警示意义:盛衰之理,虽曰
24、天命,岂非人事哉!(本文重要的史学论点)(考出处、中心论点) 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鲜明对比映衬。4、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的史论,以历史事实为论据,先扬后抑5、“满招损,谦得益”此句出自于尚书。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考出处)6、本文的艺术特色:1)欲抑先扬(对比冯谖客孟尝君,采用的是欲扬先抑) 2)论据典型有力 3)文风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 本文的主要表现方法是对比。翻译部分: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本求源,推究。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乃:你,你的。与:给。 矢:箭。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
25、矢,盛以棉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方:当时。 系:捆绑。函:木匣,这里意为用木匣装盛,名词用作动词。5)及仇雠已灭。 仇雠:仇敌。 何其衰也。6)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还。 本:椎究本源。 自:由于。7)“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忧劳:忧患勤劳。 逸豫:逍遥游乐,不能居安思危。8)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举:全,尽。9)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0)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26、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推究庄宗所以取得天下,与他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了。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
27、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
28、败差劲呢!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
29、,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于是作伶官传。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怜人也哉!作伶官传。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zn)螺髻(j)。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lio),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30、?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n)英雄泪?空荡的秋空虽火红似火,可是我心中却千里冷落凄凉,冷清的江水只能伴随着天空流去,何处会是尽头,这秋天无边无际。无奈的眺望远处的山岭,为何,报国又比登天难,为何,国家又如此腐败,只能怪人间正道是沧桑。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难道说,这王朝这剩下花天酒地了吗?斜下的太阳照着这亭子,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伴着它那凄惨绝望声从天空划过,或许是映照着我这流落江南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却不曾沾染着敌人的鲜血,我狠狠地把亭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天下知我者,还能有谁呢?。我可不会
31、像张翰那样,为家乡之景而归。那刘备天下为怀,斥责许氾,辞气激扬,令人佩服。只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时间如白驹过隙!连一拭英雄泪的红巾翠袖也无人唤取了。(1)建康:今江苏南京。(2)遥岑(cn):远山。(3)玉簪螺髻(j):玉簪,碧玉簪。螺髻螺旋盘结的发髻。皆形容远山秀美。(4)断鸿:失群的孤雁。(5)吴钩:本指一种弯形的剑,相传吴王命国中做金钩,有人杀掉自己两子,以血涂钩,铸成双钩献给吴王。后代指利剑。此处用唐李贺南园诗意:“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暗指收复北方失地之意。(6)季鹰:据晋书张翰传载,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想到家乡吴中的鲈鱼
32、等美味,遂弃官而归。(7)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许汜(s)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求田问舍,置地买房。刘郎,刘备。才气,胸怀、气魄。(8)流年:流逝的时光。(9)忧愁风雨:化用苏轼满庭芳词义,原句为“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风雨:比喻飘摇的国势。(10)树犹如此:据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金城,见从前所植柳树已长得十分粗大,慨然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11)倩:请托。(
33、12)红巾翠袖:女子装饰,代指女子。(13)揾(wn):擦拭。理解部分: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杰出爱国词人 u 区别:陆游,南宋杰出爱国诗人(写诗最多)2、稼轩词的特点:擅长用典,大量运用比喻,“以文为词”,借用典故 辛词的特点:题材广泛,意境深远,手法多样,善于用典3、南宋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雄奇豪壮,苍凉沉郁的风格。 本词的特征:善用比喻、拟人、象征性联想4、问三个人各表什么?对应句子、典故、思想感情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张翰弃官归乡表思乡之情 (张翰,西晋人,字季鹰)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借许汜为刘备所羞表不谋私利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
34、此借桓温感叹表岁月蹉跎,功业无成 (典故出自世说新语)5、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此句表明作者不愿归隐的心声6、本词中写景的手法:1)比喻:玉簪螺髻 2)拟人:献愁供恨 3)象征性联想:“落日、断鸿”等使人易生国势衰弱,身世孤危的联想7南宋之交北宋豪放派辛弃疾、张孝祥苏轼婉约派周邦彦、姜夔李清照柳永、秦观8、本词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1)借景抒情 2)借写举动抒情 3)借典故抒情理解部分:1、本文写自40年代2、穆旦,中国现代“九叶诗派”的著名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以胡风为代表的七月诗派在国统区活动3、“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是本诗的诗眼所在,具有强烈的民族
35、感情主旋律 (考出处)4、比较两文对祖国的思考穆旦赞美:奋起、反抗、破坏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奉献、建设、牺牲、希望相同点:都是从追溯祖国历史开始,写经历、苦难、不幸、追求、反抗异:穆旦更多包含觉醒、抗争;舒婷则偏向探索、追求。5、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诗人赞美祖国、赞美人民、赞美土地、赞美不屈的民族,以“沉雄”而急切的心情欢唱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高昂颂歌,流露出诗人对历史耻辱的悲悯,对民族灾难的痛苦,对人民力量的崇拜。6、本文的艺术特色:1)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化”的特色 2)利用繁复的句式、反复的咏叹 3)意象繁密朦胧,情思深奥晦涩8、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抒情诗、朦胧诗)理解部
36、分:1、舒婷: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双桅船(第一部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2、本诗以柔婉细腻的笔法,通过多组意象的组合,抒发了经历“文革”动乱的一代,祖国深厚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情。3、现代(19191949):穆旦赞美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当代(1949今):舒婷祖国啊,我的祖国4、“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表明新时期中国生机勃勃 “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象征着历史的祖国美好希望一再失落 “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象征历史的祖国艰难地负重缓行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都是象征着历史的中国负重缓
37、行的意象 “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都是象征着新时期中国正在兴起的意象5、本文中心思想:抒发了经历了文革动乱一代对祖国深厚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他们渴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殷切心情。(互问)6、本文的3个意象:1)隧道:贫困落后的祖国 2)飞天:痛苦的希望 3)蛛网:苦难的历史7、文章形成一种逐层演进的关系,抒情主人公“我”的情感也随之由冷到热,由抑到扬,最后达到高潮。8、本文的抒情方法:借象征抒情,用以强化爱国激情的修辞手法:反复 本文的艺术特点新颖传神的意象运用,情感逻辑线索清晰。9、作品中“我”的多重化身:1)抒情立体 2)年青一代 3)
38、作者本人 4)历史中国的化身 5)新时期中国的化身 “你”指祖国10、本文中四个情感层次的顺序是:蜗行希望黎明沸腾9、晏子对齐侯问(记言性质的文言散文)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著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协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协呢?”景公说:“和协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协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里下进言
39、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丁,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相互调和,使五声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速、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豳风狼跋说:美好音乐没瑕疵。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
40、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一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理解部分:1、本文出自左传2、左传:1)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春秋左传 2)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其书可以定为中国史学上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3)以鲁国为主体,记载了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经济,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代表作,是部 优秀的文学著作 u区别:左传编年体史书,战国策国别体杂史,国语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史记纪传体通史3、本文两处引用诗经的句子 1)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2)故诗曰
41、:德音不瑕。4、本文从国家政治角度,论证“和”与“同”的本质区别。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王,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王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
42、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5、什么是“和”、“同”,两者的本质区别 “和”:指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同”:指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认识的存在、发展6、为什么说“和”、“同”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 “和”:指出对方不足,使其更完备,希望国君能把国家治理好 “同”:曲意迎逢,依附国君,给国家带来伤害7、这段文字的启示:1)治国,推行政变的时候,应采取不同的意见,不能偏听阿谀之言 2)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听取不同意见,不能偏听赞美的话8、本文说理手法:比喻、生动形象、引证(双重比喻反复论证,说理形
43、象生动) 本文艺术特点:1)双重比喻,反复论证 2)说理形象,论证精辟透彻 3)语言精当,富有哲理翻译部分:1)唯据与我和夫。2)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3)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4)和与同异乎?5)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6)是以政平而不干。7)鬷嘏无言,时靡有争。8)今据不然。9)同之不可也如是。10)和如羹焉。11)子犹驰而造焉12)若以水济水13)君子食之,以平其心14)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10、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记叙文)理解部分:1、本文出自国语。2、国语:1)又名春秋外传、左氏外传,历来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撰。 2)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21卷,分八国记事(西周中期春秋战国之交)3、中心内容(中心论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阻止老百姓开口,其危害性大于堵塞河流流动)(考出处)4、本文艺术特色:1)语言深厚浑朴,精辟机警,寓于哲理性 2)论说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和说理力。 3)运用排比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翻译部分:1)厉王虐,国人谤王虐:残暴。2)召公告王曰:“民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