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论坛之二:“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吴军华 日本综合研究所首席高级研究员中国, 南京 - 2001年9月17日尊敬的主席先生,各位来宾:大家好!首先,我想借此机会感谢日本中华总商会。他们的推荐,使我迈出了通往“专题论坛”的第一步;更要感谢经叔平主席,他的热情邀请使我得以有机会荣幸地参加这次全球华人地盛会并发表自己地意见。由于工作需要,从东京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我经常应邀就经济形势和发展战略问题谈谈自己地想法。作为一个从事经济研究地学者,我为自己能为社会贡献有限地才智而感到欣慰;但同时,我却时常有那么一些遗憾和愧疚。因为,作为一个旧居海外地中国人,我始终为未能有机会在这
2、960万平方公里地土地上直接为魂牵梦绕的祖国进言,为祖国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可能因为如此,尽管,我曾自以为已经习惯于站在讲台上面对众多的听众,但此刻,我却很难将自己激荡的心情平静;尽管,我对自己的研究报告总是那么的充满自信,但此刻,我却惶惶不安;我能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向祖国亲人和来自世界各国的同胞姊妹们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吗?此时此刻的我,唯一可以毫不犹豫说的是我将尽我之所能。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全球化:机遇与挑战”。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已经被海内外专家,学者反反复复论述了无数次的题目。作为后来者,我还能谈出新鲜而独特的观点吗?自从决定接手这个题目以后,我一直在琢磨。坦率地讲,
3、我不是那么地充满自信,但起码希望下面的20分钟不会成为在座各位午休的时间。我想主要从两个角度就这个题目谈一下我的想法。首先,是“全球化”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全球化”给我们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其次,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挑战,将“全球化”为我所用?“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先简单地对讨论的对象“全球化”下一个定义。什么是“全球化”?应该说,根据不同的立场和不同的概念,可以对它有不同的解释。今天,我在这里说要讲的“全球化”是基于这样一种理解:即,“全球化”是各种生产要素或资源超越传统民族国家国界和社会制度差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以实现最优配置的
4、过程和结果。也就是说,这里的“全球化”实际是一种经济“全球化”。那么,“全球化”究竟给我们的究竟带来了一些什么影响呢?概括地说,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全球化”增加了各国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和不稳定性。看看时下美国经济的一举一动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就可以知道,“全球化”与各国经济波动的同步关系是非常明显的。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曾有过一个“全球化”相当发达的时期,而我们知道正是在那段时期,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波动具有很强的同步性,以致于当我们谈起1929年的大萧条时总是说“世界经济大萧条”,而不说具体是哪各国家的经济危机。“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重大影响是全球性世界市
5、场的形成。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意味着资源可以在全球的范围内得到有效的配置,任何国家和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在国际大分工中扬长避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在经济领域里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果证明我们在迎接和利用“全球化”所给我们带来的第一波挑战和机遇上是成功的。在经济发展速度大大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同时,中国经济的贸易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从78年的9.8、4.6提高到今天的46.6、24.4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仅没有拒绝“全球化”,我们还成功地利用了“全球化”。在以“全球化”为背景展开的国际经济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至少到今天为止,我想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赢家。那么,有没有输家呢?
6、有人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全球化”都是一场利大于弊的双赢游戏;也有人说“全球化”是一场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零和游戏。静心而论,应该说两种观点都反映了部分客观现实,既不完全对,但也都不完全不对。我个人,则比较倾向于赞同第一种观点。为什么呢?因为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全球化”下日益激化的经济竞争对于所有的国家、企业、个人不是完全平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竞争的起点和竞争的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加之,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通行于国际社会的竞争规则大多由发达国家制定,因而或多或少的有利于发达国家。但我为什么还是倾向赞同前者呢?因为我认为,“全球化”对所有的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全球
7、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风险也绝对不会因为国家所处的发展水平、阶段不同而不同。事实上,回顾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可以知道,大凡经济增长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也就是“全球化”时代的赢者,都是直视“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积极投入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反之,则落后于他人,成为“全球化”时代的败者。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南北差距扩大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拒绝和抵制“全球化”,闭关自守,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其结果不仅没有将其所谓民族工业发展起来,反而使其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综上所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8、国家,“全球化”所带来的风险和冲击都是一样的。因为拒绝“全球化”,拒绝由“全球化"带来的竞争不仅使贫者越贫,而且可以使富者变贫,日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包括一些美国的著名学者在内的人,一直到90年代初还在大叫Japan as number one,即日本第一,但世界第一的日本为什么会突然一蹶不振了呢?为什么以贸易立国起家,在与国际社会分工合作中得到过最大利益的日本会突然挥舞起贸易制裁的大棒讨伐起我们的大葱、蘑菇、灯心草了呢?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在日本,有那么一些人出于种种的个人、团体、企业的既得利益而恐惧竞争、拒绝竞争。过去二十几年来日益扩大得世界收入差距和日本得经验无情地告诉我们:“全
9、球化”不是免费午餐,我们唯有不断得努力、进取才有可能彻底摆脱“穷者更穷”的命运。那么,如何才能使“全球化”这面双刃剑为我所用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不管国家,还是企业或个人,都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法和机努力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为了保持和提高我们的竞争力,首先要改善我们制度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市场竞争原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全球化”要求的制度革新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它所要求的是一种全方位的革新。毫无疑问,决策的前瞻性是我们在日益复杂和瞬息变化的竞争环境中保持不败的基本条件。为此,我们需要使我们的宏观和微观制度更能兼容对经济决策的不同声音,使我们的机制更能对不同的声音作出迅速和
10、适当的反应。作为时刻关注祖国发展进程的海外学人,早在1992年,我便着文主张我国不能依赖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二应将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到扩大国内需求。可是非常遗憾的是,这篇在当时挑战传统权威的论文尽管在日本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在某种意义上奠定了我作为经济学人在日本社会的地位,但它却丝毫都没有达到它本来的目的。直到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出口环境剧烈恶化的情况下我国才被动地激活了以扩大内需为中心的经济政策。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但我们也必须尽力摆脱历史的束缚。在中国,我们有进行“忆苦思甜”可以教育我们不妄自菲薄,珍惜我们目前的一切;但不可否认,这种满足于对自我纵向的对比同时可以成为固步自封、自我陶
11、醉、自我麻痹的精神麻药。在泡沫经济刚刚爆破的时候就不乏有有识之士指出日本所面临的危机,可为什么过了10年以后,日本不仅没有能力走出萧条的泥坑,反而越陷越深了呢?我以为,其最大的原因在于一直到今天,从政府到企业、个人,日本社会还缺少进行彻底变革所必须的危机意识。毕竟,从“忆苦思甜”的角度出发,与他们历史上绝大多数时期相比,他们的今天依然还相对甜的。号称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忆苦思甜”式的思维应该可以休矣,我们所需要的是第二次、第三次的“球籍”危机教育。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也应该对我们的文化作一个反思。记得年轻的时候,家父曾担心我成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4年的大学教
12、育使我透过日本看到亚洲,我成了一个东方主义者。我曾经对西方,特别使对美国文化非常排斥,认为亚洲国家应该也可以找到具有亚洲国家特色的发展道路。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奇迹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于是,我东渡日本。但在经历了日本整个泡沫经济膨胀和爆破过程的同时,目睹经过痛苦调整重新复苏的美国经济,我的信念开始了彻底的摇动,我开始对美国文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飞越太平洋来到哈佛。短短的一年时间,不可能能使我对美国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已足以使我对一些传统的思维作些反思。大家也许知道,有人将美国文化喻为一盘沙拉,因为美国的社会是由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组成的。开始在美国的生活后,便马上感受到这句话的现实涵义。我
13、甚至担心,一心想要学一口标准美式英语的我,但最终学到的可能是夹杂世界各地口音的杂语,因为在美国,人们是那么地不忌讳,或者说是自然地操着带有各自浓重母语口音的所谓英语,尽管他可能移民17年、20年或更久。长期生活在单一民族国家日本的我,一开始非常震惊,但过了些日子便似乎有了些醒悟:美国确实是一盘名符其实的大杂汇沙拉,而且这盘大杂汇沙拉里的各种蔬菜、水果都基本保持了原汁原味。但以原汁原味蔬菜、水果为基础组成的美国社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凝聚力的同时,由于兼容和有效地利用了基本保持原汁原味的各种蔬菜、水果,使得美国能自开国后保持持续向上发展得可能性。从一盘沙拉得美国想到了中国。对中国社会,素有一盘散沙得形容,而且每每谈到这点时总是不乏贬意。其实,仔细想来,一盘沙拉和一盘散沙其实都可以理解为是对一种状况得不同描述。那么,中国人社会为什么会给人缺少凝聚力的感觉呢?或者说事实上,我们中国人社会有时也确实是不够团结。我想,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东西,一种能将原汁原味蔬菜、水果拌成美味沙拉的沙拉酱,一种能将一盘散沙变成一块牢固固体的凝聚剂。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企业管理人员如果能给大家提供一种类似美国梦的凝聚剂,我坚信:我们一定能够团结一心、从容应对来自“全球化”的挑战;21世纪一定能成为中国的世纪,成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巅的时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