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ICS 27.200
J73
JB/T9061-1999
组 合 冷 库
Pre–fab cold store
1999-07-12 发布
2000-01-01 实施
国 家 机 械 工 业 局 发 布
JB/T 9061-1999
前言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 1
3 定义 1
4 产品分类和型号 2
5 技术条件 2
6 性能试验方法 6
7 检验规则 13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14
目 次
II
JB/T 9061-1999
前 言
本标准是对ZB J73 043—90《组合冷库 技术条件》和ZB J73 044—90《组合冷库 性能试验方法》进行的修订。本标准与ZB J73 043—90、ZB J73 044—90相比,主要技术内容修改如下:
——增加定义;
——修改库容分类范围;
——修改型号编制方法和型号示例;
——取消冷间应设内门斗的规定;
——增加防火要求;
——取消工作时间系数按容积划分的办法;
——修改库内温度不均匀性的规定;
——取消气调库内气体成分不均匀性要求的规定。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ZB J73 043—90和ZB J73 044—90。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崔玉峰、苏萌、纪剑忠、郭志军。
JB/T 9061-1999
国家机械工业局 1999-07-12 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组 合 冷 库
Pre–fab cold store
JB/T 9061-1999
代替 ZB J73 043—90
ZB J73 044—90
2000-01-01 实施
1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组合冷库产品分类和型号、技术条件、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和贮存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硬质聚氨酯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为隔热层、金属材料为面板的大、中、小型组合冷库和组合气调冷库(以下简称冷库)。其他面板材料的冷库可参照本标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191—1990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893—1982 安全色
GB/T13306—1991 标牌
GB/T13384—1992 机电产品包装 通用技术条件
GBJ10—1989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J13—198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J14–198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J15—1988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7—1988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J19—1987 工业企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J72—1984 冷库设计规范
GBJ204—1983 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205—1983 钢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B/T6527—1992 组合冷库用隔热夹芯板 技术条件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述定义。
3. 1 组合冷库
组成冷库的库板、蒸发器等在工厂预先制造好,现场组装即可使用的冷库。
3. 2 名义工况
与名义参数(通常规定在有关标准产品铭牌或样本上)相应的温度条件。
3. 3 凝露
空气中的水蒸气在低于露点温度的表面上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4 产品分类和型号
4. 1 产品的用途分类见表1。
表 1
用 途 分 类
冷冻、冷藏
气 调
代 号
—
Q
4. 2 库容分类见表2。
表 2 m3
库 容 分 类
小 型
中 型
大 型
库 容 范 围
<500
500~10000
>10000
4. 3 库温分类见表3。
表 3 ℃
库 温 分 类
高 温
中 温
低 温
冻 结
代 号
G
Z
D
J
库温范围
冷冻、冷藏
–2~12
–10~–2
–20~–10
–30~–20
气 调
8~15
0~8
-2~0
—
4. 4 型号编制方法规定如下:
ZK
公称容积:阿拉伯数字,单位:m3
用途代号:见表1
组合冷库代号
4. 5 型号示例:
ZK 1000:表示公称容积为1000 m3的冷库。
ZKQ 6300:表示公称容积为6300 m3带有气调间的冷库。
5 技术条件
5. 1 总则
5. 1. 1 冷库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制造。
5. 1. 2 冷库设计名义工况环境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55%,冷却水温度为30℃。库内温度为每种
类型的最低温度。
5. 1. 3 环境温度不高于40℃时,冷库应能正常工作。
5. 1. 4 组装后的冷库,实测内容积应不小于公称容积的98%。
5. 1. 5 对有特殊使用要求的冷库,制造厂可与用户协商,并在相应的技术文件中作出补充规定。
5. 2 隔热夹芯板和库体
5. 2. 1 隔热夹芯板的质量应符合JB/T6527的规定。
5. 2. 2 组装后的冷库库体接缝应均匀、严密,接缝错位应不大于1.5 mm。使用的密封材料应无毒、
无嗅、耐低温、耐老化,有良好的隔热性和防潮性。
5. 2. 3 库体表面涂层应色泽均匀,光滑平整,无明显划痕、擦伤,与金属板结合应牢固,无锈蚀、剥
落。
5. 2. 4 库门应开关灵活,无变形,密封良好,并应装有安全脱扣的门锁。
5. 2. 5 库温低于–5℃的冷间,库门应装有电热丝以防结露和冻粘。所用电压应是安全电压。库温低于
–10℃的冷间,库门上应设风幕或门帘。
5. 2. 6 气调间和库温低于–10℃的冷间,库体上应装有压力平衡组件,以防库内、外压差过大使库体
产生变形。气调间的压力平衡组件应气密。
5. 2. 7 库内所有装置(冷风机、货架等)均应防锈处理,但禁止使用镀镉件。木制构件应经干燥防腐处理。
5. 2. 8 库内应在适当位置安装防潮照明灯。照明灯开关应防潮且置于库门外的侧边。
5. 2. 9 小型库应在机组电控箱上明显位置设温度显示,禁止使用玻璃水银温度计。大、中型库的温度、湿度应采用集中监测。
5. 2. 10 气调间应在适当位置设置观察窗或小门,以便对贮藏物进行检查。气调间的顶棚上面应有贮
气装置,其材料应无异味,不污染食品;其容积应不小于该库房内容积的1.5%。
5. 2. 11 库温高于–2℃的冷间应根据冬季室外温度设置加热装置,其热负荷按GBJ19的有关规定计
算。
5. 2. 12 冷库所承受的风压、雪压、地震烈度应能满足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资料的
要求。
5. 2. 13 冷库的钢结构承重骨架的设计、制造及安装应按照GBJ17、GBJ205的有关规定进行。钢
筋混凝土承重骨架应按照GBJ10、GBJ204的有关规定进行。
5. 2. 14 库房内壁应根据货物种类、包装码垛方式,确定是否设置防撞木围板。防撞木围板应坚固、
牢靠,高度不宜超过3 m。当防撞高度较低时(低于300 mm),可采用沿库内四壁自地面向上加设混凝土凸台的形式。
5. 2. 15 冷库川堂的两边及库门的内、外两侧应设防撞装置,冷库其他部位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防撞自库脚向上的高度应不低于450 mm,外表面应有防撞安全标志,防撞安全标志应符合GB2893的规定。
5. 2. 16 冷库隔热地坪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应按相应标准规范进行。
5. 2. 17 冷库的川堂、月台、机房及电气控制室等应根据实际需要,参照GBJ72的有关规定设计、
施工。
5. 2. 18 气调间应具有良好的气密性。在库内压力达到100 Pa(表压)后,保压10 min,库内剩余压
力应不低于50 Pa(表压)。
5. 2. 19 在名义工况下,库内温度达到设计温度后,库体外表面不应有凝露水流淌。
5. 2. 20 冷库库体传热系数见表4。
表 4
库 温 代 号
G
Z
D
J
传热系数
W /(m2·K)
冷冻、冷藏
≤0.48
≤0.38
≤0.26
≤0.23
气 调
≤0.51
≤0.40
≤0.38
—
5. 2. 21 在冷库明显位置应设防火标志,并配备防火设施。当冷库库体占地面积大于4000 m2时,应
设防火隔断。
5. 3 制冷系统
5. 3. 1 冷库的制冷设备性能参数和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的规定。设备应布局合理、紧凑。
5. 3. 2 制冷系统及管道、压力表、阀门等应完好无损,排列整齐,安装牢固。系统管道的连接及隔热层应符合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要求。
5. 3. 3 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应符合有关制冷设备安全规范的要求,各保护元器件应动作灵敏、安全、
可靠。
5. 3. 4 冷库的融霜装置应灵敏、可靠,融霜过程中库内温度升高应不超过7℃。
5. 3. 5 在名义工况下,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80。
5. 3. 6 在名义工况下,空库降温时间见表5。
表 5
单 间 库 容
m3
降 温 时 间
h
G
Z
D
J
冷 冻
冷 藏
≤100
≤1.0
≤1.5
≤2.5
≤3.5
>100~1000
≤3.0
≤3.5
≤4.5
≤5.0
>1000
≤4.0
≤4.5
≤5.5
—
气 调
500~1000
≤5.0
>1000
≤5.0
≤5.5
≤6.0
5. 3. 7 冷库正常运行时,库内温度不均匀性见表6。
表 6
单 间 库 容
m3
≤500
>500
库内温度不均匀性
℃
≤5.0
≤6.0
5. 4 气调系统
5. 4. 1 气调库配用的气调设备的性能参数和质量应符合相应标准规定。
5. 4. 2 气调设备、管道及控制阀门应排列整齐,安装牢固。系统管道的连接应符合产品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要求。
5. 4. 3 气调管道长度应不超过100 m;各管道挠度应不大于1/350;管道不应有下垂的U型弯管;管
道应坡向气调间内,与气调机应采用软管连接。
5. 4. 4 气调设备应有良好的密封性。采用燃烧降氧的设备应设断水报警装置。燃气(料)应置于气调设备间外,且应符合有关防火安全规定。
5. 4. 5 气调设备间应设机械通风装置,并与制冷设备间隔离。
5. 4. 6 气体分析仪表应灵敏准确,精度应不低于0.1%。
5. 4. 7 使气调库空库库内空气调节到氧含量为3%±0.5%,二氧化碳含量为5%±0.5%所需要的时间见表7。
表 7
单 间 库 容
m3
气 调 时 间
h
<1000
≤96
≥1000
≤120
5. 5 水路系统
5. 5. 1 给、排水系统的设计、施工应符合GBJ13~GBJ15中有关规定的要求。管道应连接牢固,并
有防冻、防漏冷及气密措施,排水应迅速、畅通。
5. 5. 2 设置在低于0℃库内的加湿设备及管道应设加热装置或隔热,以防冰冻。
5. 6 电气系统
5. 6. 1 冷库配用的电气设备应符合相应标准或规范的要求。设备及元器件应调整准确,动作应安全可靠。
5. 6. 2 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应符合电气安全规程的规定,设备应排布合理,各指示仪表、开关、按钮等应整齐、牢固。
5. 6. 3 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应采用库外监测方式,实行集中监测的宜设自动记录仪。
5. 6. 4 电气设备应能在额定电压的90%~105%内正常工作。
5. 7 冷库出厂时应包括:
a) 整套库体的隔热夹芯板和库门;
b) 制冷压缩机和制冷附属设备;
c) 电气控制设备;
d) 钢结构及附属材料;
e) 各系统管路及隔热材料;
f) 气调设备、气体分析仪和附属配件。
注: 室内冷库不包括d)项内容;冷冻、冷藏库不包括f )项内容。
5. 8 保修期
用户在遵守产品说明书中各项规定条件下,从制造厂发货之日起18个月内,或在实际使用不超过12个月时,冷库因制造质量不良而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工作,制造厂应免费修理。
6 性能试验方法
6. 1 性能参数和仪器要求
6. 1. 1 使用主要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及其单位见表8。
表 8
名 称
符 号
单 位
传热系数
容 积
温 度
工作时间系数
时 间
K
V
t
f
τ
W/(m2·K)
m3
℃
—
min
6. 1. 2 测试仪器、仪表及其精度见表9。
表 9
名 称
精 度
温度计
±0.3℃
干湿球温度计
功率表
0.5 级
电流表
电压表
秒 表
1 m倾斜式液面压力计
4.9 Pa
氧气分析仪
0.1%
二氧化碳分析仪
磅 秤
—
6. 2 试验前的技术要求
6. 2. 1 库体总装完毕后,宏观目测应无影响外观的缺陷,且密封良好。库门开关灵活,机组和冷风机安装位置合理、可靠。应符合5.2相应的要求。
6. 2. 2 对库容进行测定。测定时按库内长、宽、高实际尺寸进行计算,其结果应符合5.1.4的要求。
6. 2. 3 按有关规定完成制冷系统的压力和真空试验,并按要求充灌制冷剂,做好管道隔热。
6. 2. 4 将自控系统、电路系统调整到规定值,各元件动作应准确、灵活、安全、可靠。
6. 2. 5 符合5.2.6要求的气调间和冷间的压力平衡组件应处于工作状态。
6. 3 库体传热系数K值的测定
6. 3. 1 试验方法和要求
小型冷库库体传热系数K值的测定,采用库内装电加热器的内部加热法。应符合5.2.20中相应要求。
6. 3. 2 试验规定
6. 3. 2. 1 一般条件
a) 试验应在无日光直射和各种热流影响的室内进行,测试过程中环境温度各点的偏差不超过2℃,风速不超过0.5 m/s;
b) 库体应预热直到库内、外温差不小于20℃(气调库不小于10℃),并稳定1 h后开始测定;
c) 对于计算热量各项参数的仪表读数,采用内部加热法时,应测定三种不同的库内、外温差,每种温差之间不小于4℃,在稳定状态下每种温差测定四次以上,每次间隔15 min,各次温差值的波动不超过1℃,并取其平均值;
d) 计算热量时的温度读数,为在同一时间内库内、外各测点的平均值;
e) 在每种温差的测试时间内,供给的电加热量波动值不超过±1%;
f)为使库内温度场均匀,允许使用风机进行搅拌,风机电动机功率应计入加入热量;
g) 冷库测试状态与正常使用状态基本相同时,允许将排水口及安装遗留的缝隙堵塞,不使空气流通;
h) 传热系数K取三种不同库内、外温差测试的平均值。
6. 3. 2. 2 温度测点位置
温度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库内7个点,库外5个点,共12个点。
注
1 符号“°”为库内测温点A、B、C、D、E、F、G七点。
2 符号“°”为库外测温点M、N、O、P、Q五点。
3 门的位置及测定平面供参考。
图1
6. 3. 2. 3 计算方法
内部加热法的试验原理如图2所示,传热系数K由式(1)~式(3)求得:
K=………………………………………………(1)
F=…………………………………………………(2)
Q=P1+P2……………………………………………………(3)
式中: Q——通过隔热板的传热量, W;
F——隔热板传热面积, m2;
F1——冷库外表面积, m2;
F2——冷库内表面积, m2;
t1——库内温度平均值, ℃;
t2——库外温度平均值, ℃;
P1——电加热器实耗功率, W;
P2——风机实耗功率, W。
图2
6. 3. 3 传热系数K值的模拟测定和要求
大、中型冷库可采用模拟方法测定传热系数K值,应符合5.2.20中相应要求。
6. 4 空库降温试验及库内温度不均匀性试验
安装在室内的小型冷库在恒温室进行测试(简称恒温室法)。其他类型的冷库采用热流量补偿法进行测试。应分别符合5.3.6中相应要求。
6. 4. 1 恒温室法
6. 4. 1. 1 试验方法
关闭库门,熄灭库内照明灯,启动制冷机组,对空库进行降温,记录库温降低速度,将温度控制器调整到设计库温,当库温达到设计库温±1℃时,记录降温时间。
6. 4. 1. 2 试验规定
6. 4. 1. 2. 1 一般条件
a) 试验应在无日光直射和各种热流影响的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保持在32℃±2℃、冷却水温度30℃±3℃;
b) 试验前将库门打开,使库内、外空气充分交换,时间应不少于24 h,使库内、外温度一致;
c) 空库降温时,开始30 min内每5 min记录一次,以后每隔10 min记录一次;
d) 绘制降温曲线的测试温度,用在同一时间内库内各测点的平均值。
6. 4. 1. 2. 2 温度测点位置及绘制曲线
温度测点位置如图1所示。
以库内温度的平均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空库降温曲线。
6. 4. 2 热流量补偿法
6. 4. 2. 1 试验方法
库内用电加热器预热,使库温达到预定温度并保持稳定(只限于环境温度低于32℃时)。
6. 4. 2. 2 试验规定
6. 4. 2. 2. 1 一般条件
a) 试验环境应避免日光直射,场地周围应无各种热流影响,环境温度波动不超过4℃;
b) 关闭库门,熄灭库内照明灯,库内用加热器预热,使库内温度达到32℃,并稳定1 h后进行测试;
c) 保持库内平均温度为32℃±1℃,测定输入电加热量,并保持该输入电加热量;
d) 测试时间内,输入电加热量波动值不超过±1%;
e) 启动制冷机组对空库进行降温,同时记录降温开始时间;
f) 空库降温开始后,记录库内初始温度,开始30 min内每5 min记录一次,以后每隔10 min记录一次;
g) 测试过程中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应每隔30 min修正一次向库内输入的热量。修正值按式(4)计算:
DQ=×Dt………………………………………………(4)
式中: DQ——热量修正值, W;
Q0——试验初始输入热量, W;
t0——试验初始环境温度, ℃;
Dt——环境温度变化值, ℃。
h) 当库温达到设计温度时,记录降温结束时间;
i) 绘制降温试验曲线,用同一时间内库内各测点的平均值。
6. 4. 2. 2. 2 温度测点位置及绘制曲线
温度测点位置按图3布置。
绘制曲线以库内温度的平均值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空库降温曲线。
注
1 “×”为测点位置。
2 L>10 m时,天棚板测点增加2个;W>10 m时,天棚板测点增加2个,位置取L/3、W/3等距分布的截面内。
图3
6. 4. 3 库内温度不均匀性试验
空库降温试验结束后,制冷机组继续运行15 min,检查库内各测温点温度差值,应符合5.3.7的相应要求。
6. 5 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试验
6. 5. 1 试验方法和要求
本试验在6.4试验结束后进行。当库温达到6.4.1.1的规定(最低库温)时停机,库温回升5℃时再开机(小型冷库机组的开、停,由温度控制器自动控制)。记录每次开机和停机时间,重复记录5次。试验结果应符合5.3.5的要求。
6. 5. 2 试验规定
6. 5. 2. 1 一般条件
a) 同6.4.1.2.1a)及6.4.2.2.1a);
b) 此项试验在空库情况下进行。
6. 5. 2. 2 温度测点及计算方法
温度测点位置如图1、图3所示。
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按式(5)计算:
f =…………………………………………(5)
式中: f——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
StK——全部运转周期内开机时间总和, h;
StS——全部运转周期内停机时间总和, h。
6. 6 凝露试验
6. 6. 1 试验方法和要求
关闭库门,熄灭库内照明灯,启动制冷机组,对空库进行降温,直到达到6.4.1.1的规定,并保持稳定。测定库外环境温度与冷库外表面平均温度之差。试验结果应符合5.2.19的要求或符合不产生凝露的温度条件。
6. 6. 2 试验规定
6. 6. 2. 1 一般条件
a) 试验应在无日光直射和各种热流影响的室内进行,环境温度为32℃±1℃,风速小于0.5 m/s,相对湿度为80%±5%;
b) 将空库温度降到6.4.1.1的规定,并保持稳定,连续运转6 h后,每隔30 min连续测定温度三次以上,取其平均值;
c) 冷库保持正常工作状态,即门加热器、平衡窗加热器等都处于通电状态。
6. 6. 2. 2 温度测点位置及计算方法
温度测点位置如图4所示,至少在冷库的某一隔热板的中心部位、板间拼缝部位、拼缝的交叉部位及库门的中心部位四处进行测定。
注
1 符号“·”为库内测温点A、B、C三点。
2 符号“°”为库外表面测温点D、E、F、G四点。
3 符号“ð”为库外测温点H、I、J、K四点。
4 门的位置及测定平面供参考。
图4
计算方法按式(6):
Dt=t0–tW………………………………………………(6)
式中: Dt——温差,℃;
t0——库外温度,℃;
tW——库外表面温度,℃。
观察库外表面凝露情况。
6. 7 融霜试验
6. 7. 1 试验要求
本试验只做融霜控制程序可靠性和融霜效果的检验,但融霜结束后,库内温度的升高应符合5.3.4的规定。
6. 7. 2 适用范围
本试验适用于以电加热、热气加热、热气加热同时加水融霜的场合。
6. 7. 3 试验方法
融霜试验采用库内加湿法(如用电加热加热水产生蒸气法)进行。
6. 7. 4 试验步骤
a) 开动加湿装置,当库内有足够蒸气后开动制冷机组,并使库内温度控制在设计温度±1℃范围内运行;
b) 待蒸发器表面结满霜层后(入库观察)停止加湿,并使库内温度控制在设计温度±1℃情况下继续运行1 h;
c) 用手动或自动控制进行融霜,并记录融霜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每10 min记录一次库内温度变化情况;
d) 检查蒸发器表面霜层融化情况,条件允许可测定融霜水量。
6. 7. 5 试验规定
6. 7. 5. 1 一般条件
同6.3.2.1a)或6.4.2.2.1a)。
6. 7. 5. 2 温度测点位置及数据整理
温度测点同图1和图3(适于大、中型组合冷库和气调库)。
数据整理按以下规定:
a) 列表示出融霜开始和结束时间,融霜过程中库内温度变化情况,融霜水重量;
b) 写出蒸发器表面融霜后融霜水排泄及自控装置运行状况。
6. 8 气调库气密性试验
6. 8. 1 试验方法和要求
库体气密性试验采用内部加压法。试验结果应符合5.2.18的要求。
6. 8. 2 试验规定
6. 8. 2. 1 一般条件
a) 将库门打开,使库内、外空气充分交换,时间应不少于24 h,使库内、外温度一致;
b) 停止对库内的降温或加热;
c) 堵塞所有与库外连通的孔洞,并用密封胶密封;
d) 关闭气密门并检查,其密封应良好;
e) 启动鼓风机,使库内压力上升到高于环境压力100 Pa,然后关闭鼓风机及阀门,并记录试验开始时间;
f) 每隔1 min记录一次库内压力值,读数准确到5 Pa;
g) 试验经10 min后记下库内剩余压力值;
h) 绘制库内压力降曲线。
6. 8. 2. 2 气密性试验设备布置及绘制曲线
试验原理按图5所示,液面压力计及鼓风机的接管应密封。
图5
以库内压力下降值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气密性试验曲线。
6. 9 空库气调试验
6. 9. 1 试验方法和要求
试验应在库体气密性试验合格后,按气调库所选用的物理或化学气调方法进行。试验结果应符合5.4.7的要求。
6. 9. 2 试验规定
6. 9. 2. 1 一般条件
a) 疏通气调系统管线及阀门(非气调间阀门应关严);
b) 启动气调设备,记录气调试验开始时间;
c) 气调试验开始后,记录库内O2、CO2含量,以后每隔1 h记录一次,测试精度为0.1%;
d) 库内O2含量达到3%、CO2含量达到5%时,关闭气调设备,并记录相应的时间;
e) 绘制气调测试曲线,并在同一时间内记录相应的库内气体含量值。
6. 9. 2. 2 测点位置及绘图曲线
采用库内设置的气体取样分析系统进行,亦可在靠近试验库附近测取。
以库内气体含量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空库气调试验曲线。
7 检验规则
7. 1 冷库及附属装置应经制造厂的质量管理部门按本标准和有关标准及技术文件(或根据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7. 2 型式检验和验收检验
7. 2. 1 在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鉴定;
b) 设计、工艺和材料有重大改变时。
7. 2. 2 型式检验内容
a) 库体整体宏观检查;
b) 库体传热系数测定;
c) 空库降温和库内温度不均匀性试验;
d) 制冷设备工作时间系数试验;
e) 库体表面凝露试验;
f) 融霜试验;
g) 库体气密性试验;
h) 空库气调试验。
注: 除气调库外,其他冷库不做g) 项和h)项试验。
7. 2. 3 冷库验收检验内容按7.2.2的a)、c)、g)、h)项进行〔其中c)项在现场环境下进行,降温时间不作考核;除气调库外,其他冷库不做g)项和h)项的试验〕。
7. 3 冷库的性能试验方法按第6章进行。试验中不合格的项目应进行修复,再重新试验,但修复不应超过三次。如经三次修复试验仍不合格,则以不合格品论。
8 标志、包装和贮存
8. 1 冷库应在明显的位置上固定标牌,标牌的尺寸和技术要求按GB/T13306的有关规定,标牌的内容规定如下:
a) 产品型号和名称;
b) 年、月、日;
c) 国名、制造厂名称。
8. 2 冷库验收时应随带下列文件:
a) 装箱单;
b) 配套设备的产品合格证;
c) 安装要求及有关技术文件和图样。
8. 3 冷库配套产品安装前的包装应符合GB/T13384或产品包装图样的规定,包装储运标志应符合GB191的规定,易锈部件应涂防锈剂,并应贮存在防潮、防腐和避免曝晒的地方。
JB/T 9061-1999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机 械 行 业 标 准
组 合 冷 库
JB/T 9061-1999
*
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出版发行
机械工业部机械标准化研究所印刷
(北京首体南路2号 邮编 100044)
*
开本880×1230 1/16 印张1 字数30,000
1999年8月第一版 1999年8月第一次印刷
印数1-500 定价 15.00元
编号 99-04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