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案例33 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3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枯燥,没有丰富多彩的实验伴随,学生在计算方面又因为繁琐而懒于动手。针对于此,考虑设置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为载体,将计算融入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有一种急于得出结果的冲动,同时简化数据的计算,将重点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上,随着问题的逐层深入,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加强了对定义的了解。
教学内容的层次可设置为:认识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已知溶液、溶质质量,求溶质质量分数———已知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求溶质质量———(探究)如何配制溶液———体积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学生对溶质质量分数定义的归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推断能力;在设计配制溶液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均得以发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的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全部习题的设置都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充分利用情境资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注重了与实际的联系。有关体积比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复习物理知识得以突破。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与合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电脑、实物、化学仪器。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设置情景
展示一瓶过氧乙酸溶液,说明过氧乙酸在防治“非典”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但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过氧乙酸呢?
观看一则报道:家住天津市河西区的王女士从化工物资商店买回了一瓶过氧乙酸原液。她没有详细询问配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就开始自行配兑。她想当然地认为浓度越高,消毒效果会越好,于是就倒了半瓶过氧乙酸,只加了少量的水。当她将手伸进溶液搅拌时,感到一阵烧灼的疼痛,急忙将手抽出来,准备甩去手上的溶液。没想到,高浓度的溶液甩到了腿上,又将她的下肢多处烧伤。被家属送到医院烧伤急救中心后,大夫诊断为化学性烧伤。急救中心医生介绍说,喷雾熏蒸时一般使用浓度为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就可以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浓度过高不但不能提高消毒的作用,还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展示表格:如何正确使用过氧乙酸。
观看报道,了解过氧乙酸的使用方法。
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他人的责任感,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使用化学物质的重要性。
引出问题
在此2%-5%就是过氧乙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它是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理解。
用事实说明溶质质量分数这个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课讲授
通过字面的理解,你认为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是什么?根据含义给出一个计算式。
讨论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及计算式。
巩固前面学习的有关溶液组成(溶质、溶剂、溶液)的知识,锻炼学生的理解力,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
深入讨论
例1:同学们观察我手里的这瓶过氧乙酸,其质量为500g(学生自行观察产品标签后,自己填空)。若其中含纯过氧乙酸100g,那么这瓶过氧乙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例2:请观察这瓶产品的生产厂家(学生回答是“三精”药业),据调查在“非典”肆虐期间,该厂日产量为35t,则该厂日需纯过氧乙酸多少吨?
例3:现在我们学校需要用0.5%的过氧乙酸200g,对所有的教室进行消毒杀菌。防疫站为我们提供了过氧乙酸的原液,为补充不足,我校又购买了若干20%的过氧乙酸溶液。你能设计出哪些配制方法?如何操作?
例4:在实际配制中往往以其与水的体积比稀释。如将10mL20%的过氧乙酸溶液与990mL水混合,通过计算,再与使用说明对照,所配制的溶液是否可用于教室的消毒杀菌?(20%过氧乙酸的密度为1.1g/mL)
根据刚刚总结的定义公式计算,得出结果。
列式计算。
分组讨论,设计方案,以表格的形式汇报。
实际操作。
计算,判断。
熟悉公式的使用,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观看产品的说明增强其实践能力。
规范计算格式,培养学生善于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心。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定义的理解,学会如何稀释酸溶液(先水后酸)。
练习体积比与质量分数间的换算,多角度理解定义。
归纳小结
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形成性测试
给同桌出一道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题。
解答。
通过出题能够加深对定义理解的深度,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使不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后作业
教科书习题。
课后回顾
讲授有关计算的课题往往比较枯燥,因此我将过氧乙酸与“非典”这个实际问题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他们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们感到学有所用,认识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作贡献。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习题设置难易程度的逐层深入,同时不要操之过急,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点评: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内容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吕慧老师的教学分层递进,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化枯燥无味为丰富多彩,化难懂难解的化学计算为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符合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体验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设计始终以过氧乙酸为主线,教学开始从错误使用过氧乙酸造成后果的报道,引出本节课题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从剖析概念到应用计算。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到辅助指导作用。教师摆正了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避免了以往化学计算课中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局面,师生变得容易和谐共处,自然建立起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此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吕慧老师在学习结束时设置了形成性测试旨在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如果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评价,课程就会变得更加完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