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章 第一节 《浮力》教案
中路九年制学校 王林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浮力现象,知道浮力的方向,会用称重法测浮力。
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测量方法---称重法。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用具:乒乓球、木块、砝码、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以死海不死的传说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进行新课:
出示图片: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在水里航行也能浮在水面上等等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
1.什么是浮力?
演示实验1:将乒乓球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你看到什么现象?乒乓球受到重力的作用,为什么不沉入水中呢?
实验验证浮力的方向如图:观察在水中的乒乓球所受浮力的方向。
学生回答后小结:
实验结论: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 的托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 ,浮力的方向是 。
提问:气体会产生浮力吗?什么实例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结合图片,说明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学生活动:总结浮力概念及方向。
思考与练习:画出下列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示意图,见课件。
2、下沉的物体受浮力吗?
演示实验2:木块、乒乓球在水中漂浮,铝块、铁块等在水中下沉。
学生回答现象,说明受力情况。
提问:在水中下沉的铝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学生猜想受浮力或者不受浮力。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
要求学生实验,学生实验时,教师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铝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铝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铝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铝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铝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铝块静止不动说明:铝块受到的重力=铝块受到的拉力+铝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铝块也受到浮力。
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小结称重法测浮力:F浮 = G- F′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思考:浸入液体或气体的物体为什么会产生浮力呢?
回顾一下液体压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回答。
实验与观察: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情况。(课件演示)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设想有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
结合课件图示,师生共同分析: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 前后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上下两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
小结: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 F上-F下(压力差法)
学生讨论:立在河床上的桥墩;陷在河中泥里的脚;打在河底的木桩,它们受到浮力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小结:如果物体的下表面没有液体,就不与液体接触,所以不受液体向上的压力,这个物体就不受浮力作用。
三、小 结:
四、巩固练习:见课件练习题
五、布置作业:1、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3、4、5题。
2、搜集更多关于浮力的现象并分析。
板书设计:
第五节 浮力
一、浮力(F浮)
1、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托起的力。
2、实力物体:液体
3、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F浮= G-F′
三、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F浮= F上-F下(压力差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