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一幅:标题和名字
(第二幅)网络传媒与文化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数字化生存必将出现四个改变人类生活结构的特征:分散权利、全球化、追求和谐化和赋予权力。”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页。
这种数字化生存所带来的权力分散必将使得更多的人享有自由。另外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网络传媒不仅作为文化产品的交换的承载和中介空间,而且其本身也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换的资源存在。麦克卢汉说:“媒介可以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5页。
网络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息。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可以预言21世纪将是网络信息时代。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直接导致了传统文化形态的“升级换代”和迅速“刷新”,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 于文秀等著《当下文化景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第130页。
这种文化是依附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其内容和形式都不同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形态。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模式,网络文化这一概念已广为使用,他所呈现的丰富多样性是以往任何文化都无法企及的。然而对网络文化的内涵的界定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的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的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文化形态。” 吉永红、李彬、陈军著《人类新的时空隧道》,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72页。
而叶志良《大众文化》中说:“网络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互联网时代所代表的新的文明成果与状态的总和;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但不管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网络文化都是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 叶志良:《大众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第122-123页。
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给它下个定义:网络文化是泛指一切由电脑网络技术带来的,或与电脑网络相关的当代文化及文化产品。
1、网络文化的特点(第三副)
网络媒介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的特点,那么网络文化的特点应该是与其一脉相承的。网络传媒是以电子为信息载体,以比特为信息单位的新媒体。互联网上出现的网络学校、网络图书馆、网络报刊等都是以数字“0”和“1”的方式存在于网络上的。因此网络文化的首要特点就是它是一种数字文化;而网络传媒的快捷性,使得网络文化的生产与消费都呈现出“快餐文化”的特征,用过即扔;同样,网络传媒的包容性、多媒体性又使得网络成为多种文化的大熔炉,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报刊、广播、电视文化的融合,又有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样网络文化又是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⑴网络文化是一种数字文化(第四幅)
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网络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是一种彻底的理性化的数字文化。” 欧阳友全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3页。
对于网络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才能进入它的门槛,被其储存、处理和传播。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字信息要想在网络上生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改头换面”,把自己转化成由“0”和“1”所组成的数字信息,然后以比特为单位在网络海洋中流通。所以说数字文化也可以叫做比特文化。比特没有体积、重量、温度等物理属性,却有很强的复制再生能力,能超越物理时空的界限以光速在网络空间中传播。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以比特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第22页,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
这种比特文化与传统的报刊、杂志等媒介所形成的纸质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以纸张为传播介质的纸质文化无论从传播的速度还是传播的数量来说都无法与比特文化匹敌。在网络空间中,电子可以完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短时间内可以把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网络上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和远在天涯海角的朋友交流与合作。而电子邮件则可以在几秒钟内把我们创作的作品传递给大洋彼岸的亲朋好友,让他们一起共享,得到他们的建议和意见。比特文化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而电子图书馆与电子报刊、电子出版等,又使文化信息的贮存和流通方式得以革新。图书馆是知识信息的集中地。传统的纸质图书馆由于受到地域和藏书复本数量的限制,异地借阅很不方便。而电子图书馆的出现,这一切矛盾都迎刃而解了。不仅图书资料查阅方便,而且图书馆可以直接利用因特网与出版社和书商联系,订购最新的各类文献资料。网络报刊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图书、杂志、报刊等黯然失色。尽管目前在我国纸质报刊仍然引领市场主潮流,但是网络报刊以其信息量大、检索方便、直观的巨大优势,正迅速“蚕食”传统纸质刊物的领地。而且在当代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网络报刊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各种优势上,更重要的是它使出版部门从沉重的印刷费用中解放出来,有很好的经济效益。网络出版同样是随着网络的出现而出现的。这种出版的显著特点是产品数字化、流通网络化、交易电子化。传统的出版业给网络内容上的支持,而网络给了传统出版业的技术支撑。这样传统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和途径完全数字化了。另外网络写作也方兴未艾。网络文学的数字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作方式由直面书写变为敲击键盘;传播方式由书籍流通变为电子流通;阅读方式由读书变为读屏。这种完全数字化的文学样式对创作者和接受者的心态的冲击也是前所未有的。
总之,我们讨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其前提就是网络文化是一种纯粹的数字文化,以比特演绎网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
⑵网络文化是一种“快餐文化”(第五幅)
所谓“快餐文化”顾名思义就像在快餐店里吃饭一样,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都是讲究效率的。文化的生产没有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过程,而消费过程则生吞活剥,没有品味和体验的过程。“网络媒介的快捷性使得信息按照电子的运行速度来传递,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观点,一个大家感兴趣的东西可以在瞬间到达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 李国亭等著《数字化生存的地球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一版,第198页。
消费者则可以任意进入任何一个“文化圈”参与所感兴趣的话题的讨论。而事实上在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即使最让消费者感兴趣的话题也可能会成为过眼烟云。他们的眼球很快就可能被另一个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而忘乎所以。这种文化可以从技术层面和文化层次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技术层面上说,网络上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都是最快的。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在传播信息时总有个制作和发行的过程。尽管现在电视也可以实现现场直播。但是总体上网络的传播不仅快捷,而且很少受到意识形态的制约。人们能够真正实现第一时间知道事实真相,并发表即时评论。而且网络上的大量信息都有可复制性。一张图片、一篇文章可以无数次地粘贴、复制,而不会造成丝毫信息的损失。从文学创作来说,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畅销,随即就有《第二次亲密接触》、《第三次亲密接触》《第N次亲密接触》等相似的作品出现。还有当《谁动了我的奶酪》走红时,市场上马上就有《我能动谁的奶酪》、《谁也动不了我的奶酪》、《我动了谁的奶酪》等“奶酪”系列图书。 读这些作品就像到快餐店吃饭一样,每个进去的人所享受到的都是大致相同或相似的食粮。网络上人们的眼球的转动是很快的,稍不留神你的声音就会在网络海洋中消失。为了能够在网络上生存下去,创作者们只好跟在一部畅销书的后面,对其作细微的改动便在网络上流通,以致出现了一大批情节结构相似的作品。本雅明说“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是可以复制的,人所制作的东西是可被仿造的。” [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第5页。
事实上,复制和可复制性内含于艺术作品的本质和它的历史之中。从希腊人的铜器制造到19世纪的平版印刷术,再到20世纪初的录音和电影技术,机械复制一直以加速度向前发展。而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互联网技术,更是给复制技术打开了方便之门。互联网的便捷性、自由性和可复制性使得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变得随心所欲。“过剩”的信息为作品的抄袭开了绿灯;复制技术使得文学创作像大工业生产高产高效。2004年当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红透网内外的时候,有人指责这部小说剽窃庄羽的《圈里圈外》。从这两部小税的人物关系看,《梦里花落知多少》剽窃了《圈里圈外》对主要人物关系的设置,两部作品存在12处主要情节相同或实质上近似。而且,在小说的一般情节和语句中,两部小说有57处相同或相近似。结果法院判决郭敬明侵犯了庄羽的著作权,赔偿庄羽20万元。类似这样的抄袭事件,近几年屡见不鲜。
从文化层次上说,这种“快餐文化”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因为在快餐店里既然生产不出星级酒店的“高雅文化”,消费者也就无法得到高层次的文化享受。网络环境中网络文化催生了大众文化的主动权。大众以主人公的身份制造了自己的文化,并对精英文化进行挑战和渗透。这样网络就慢慢地消解了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二元对峙的文化格局。同时网络传媒把大众文化的品格引向深入。我们知道大众文化具有大众化、通俗化、模式化、娱乐化、游戏化的特征。“大众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认为是‘带菌的文化’:主流文化认为它是‘不健康的文化’,知识分子认为它是‘低俗文化’。” 孟繁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修订版),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118页。
在网络语境中,大众文化的这些文化品格被网络强化并引向深入。在这块自由天地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驰骋,他们没有年龄、身份地位以及知识水平的差别。他们只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现代社会当中,具有基本的文化接受和文化参与能力的大多数社会成员。这些大众在网络这个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肆意制造一些更加通俗化、娱乐化的文化产品。
真可惜,难得又遇见你。奈何造化弄人,事与愿违,现有俗事缠身,不得不走耳。只得洒泪而别,抱憾而归,肝肠寸断。
——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
这段文字表面上是表现情真意切的场景,但读者丝毫体会不到一点伤感和动情。只是觉得像语言游戏,像是娱乐。还有对昔日豪迈的《游击队歌》的改写:
我们都是大美女,
每一次点击消灭一颗痴心;
我们都是狐狸精,
哪管它网恋真不真……
这种大众化、通俗化、娱乐化的网络文字在以往的媒体文化中是很少见的。我们姑且不去管它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仅就它的表现形式来说是很受大众欢迎的。“‘大众化’策略本身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它替代或填补了民众对文化娱乐性功能的要求;二是它浅显易懂,在不经意的娱乐中又完成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教化要求,‘寓教于乐’正形象地说明大众文化的功能目标。”孟繁华:《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5页。
也就是说网络文化在娱乐中提升了大众文化的文化品格。但是从另一方面说网上更多的批量复制生产的文学作品,毫无现实生活的基础,使得网络文化真正成了“带菌的文化”。就拿玄幻文学来说,这类文字最能体现网络文化的游戏化的特点。2005年“新浪网”评选的“最佳玄幻文学”前三名分别是《诛仙》《小兵传奇》《坏蛋是怎样炼成的》。其内容都是一些混乱的、颠倒的价值世界。它们的出现与电脑游戏是密切相关的。“玄幻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主力均为所谓‘80后一代’。‘80后一代’是玩网络游戏长大的一代,这决定了其感受世界的突出特点是网络游戏化。” 陶东风:《游戏机一代的架空世界——“玄幻文学”引发的思考》,《文艺争鸣》2007年第4期,第38页。
中国古代也出现了很多玄幻作品,像《西游记》、《聊斋志异》、《桃花源记》等。但这些作品都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并且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被奉为经典。而时下网络上出现的这些玄幻之作,大都没有什么艺术性,也没有现实针对性,只是停留于游戏文字,游戏生活。要说它的主要功能,只能说是休闲消遣,游戏娱乐。
因此,从文化层次上说网络文化是一种“带菌的文化”,是一种低俗的大众文化。
⑶网络文化是多元文化(第六福)
在网络出现之前,我们都生活在现有的文化环境之中。而现有的文化不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由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而使文化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有时差异很大。虽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不同地区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之间出现融合的现象。但是总体上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当明显,而且互不干涉各自为政。但是在网络上,人与人之间的时空差异不存在了。远在大洋两岸的人可以共享一种文化。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真正出现了。网络把不同的文化搬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网络成了各种文化的大舞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的文化不论其内容和形式如何都统统被网络招致麾下。这样形成的局面是各种异质文化很容易碰面,甚至发生碰撞。强势文化可以继续在这个自由世界里任意驰骋;而弱势文化也有出头的机会,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大众文化更是如虎添翼,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不断变换自己的表演花样,以提高自己的点击率;精英文化虽然声音较弱,但在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中,也会存在一部分精英知识分子在坚守自己的精英立场和精英意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这些多元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所共享。因此网络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它跨越时空的限制,使全球不同的文化相互吸引,相互融合而趋于一体化。“在互联网上,不同的文化及政治信仰的人可以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的人交往,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知识共享,从而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共用平台,这促进了雷蒙·威廉斯所谓的‘共同文化’的形成。”欧阳友全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29页。
互联网对各种文化兼收并蓄,一网打尽,使得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消失。并且因为网络上的语言90%是英语,所以这种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消失使网络文化向西方文化倾斜,文化霸权正在网络上悄悄地形成。
2、网络时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第七幅)
网络传媒的开放性、快捷性和包容性决定了网络文化是数字文化、“快餐文化”和多元文化。网络文化的这些特质充分说明它是一种异质文化,一种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以及个体文化都不尽相同的新型文化形态。那么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开始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对现有文化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但是网络毕竟是新生事物,生长的时间不长。就像“五四”新文化不可能完全取代旧文化一样,网络文化在表层颠覆了现有文化,而在深层却与现有文化发生了融合。
⑴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 (第八幅)
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既批判又继承。因为网络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迥异于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所以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必然的。
首先,传统的三大传播媒介报刊、广播、电视等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上而下、以少对多的带有强制性和扩张性的局面。而来自平民大众的信息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传统媒介带来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身份、地位和权力的霸权文化。这种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不平等性。而网络带来的是一种开放、自由、互动的“平等文化”。正如麦氏所说,“媒介可以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河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年10月第一版,第25页。
网络“平等文化”给传统的“等级文化”带来了挑战。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制造、传播、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就文学而言,人们在网络上生产、传播和阅读文学作品都是随心所欲的,尤其是被传统文学刊物拒之门外的文学爱好者,网络消除了他们发表作品的尴尬和忧虑,让他们在网络上与一些大牌作家平起平坐,特权和身份在这里消失了。
其次,在文化的价值取向上,网络文化体现了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它是一种数字文化,要求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才能被电脑识别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它同时又是“快餐文化”,要求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都讲究效率。这种由科技发展带来的对技术和工具的崇拜动摇了人文理性,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传统文化中的精英意识为网络文化所淡化,传统的人际情感为“人机”的冷面对话所消解。传统的直面人生、直面现实的人文精神为网络数字化的虚拟空间所替代。
虽然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是历史的必然,但是网络文化毕竟是根植于传统文化,它们之间又具有融合性。网络文化从本质上说是西方的异质文化,但在我们国家它对传统文化又有认同和继承的关系。传统的“等级文化”自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但网络的极端自由和平等很容易造成垃圾文化的泛滥。就文学而言,网络写作正蓬勃兴起,但是无论是被誉为网络文学界“三驾马车”的李寻欢、邢育森和宁财神,还是郭敬明、蔡智恒、韩寒等畅销书作家,他们的创作给人的总体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其创作水准远没有达到大作家的水平。更不用提网络上出现的大量垃圾文字。因此,“等级文化”的弊端用在网络上正好能够弥补其缺陷。而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也给了普通人参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和充分展示个人才华的空间。
⑵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第九幅 )
网络传媒是20世纪西方科技发展的产物,因而网络文化也是与我国民族文化截然不同的异质文化。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冲突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和文字的冲突。语言、文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下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冲突。网络最初出现在美国,其核心技术和语言都来自美国。美国拥有110万互联网用户的86%以及世界20万主机的92%,而网站上的信息90%是英语。这样不论是技术还是语言,美国都具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网络文化无形中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尼葛洛庞帝说过,在互联网山没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将成为特性。英语成为一种强势语言,也就预示着英语文化成为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裹挟而来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在民族文化里制造了一种新的殖民文化。正如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利与金钱的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优势,达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种殖民文化所产生的后果是使英语文化得到比其他文化更多的传播和关注,进而对其他民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产生影响。而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12月份,我国的上网人数为2.1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6。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它足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对国民意识观念的冲击。
其次是网络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的冲击。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也经历了一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360页。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而互联网也正好产生于这个时期。1994年国际互联网正式走入中国。“电脑网络是伴随着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化’而萌芽、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它身上有着后现代主义的鲜明特征。”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北京第一版,第55页。
在网络传媒时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现象如美女作家、短信文学、网络文学等。我们怎样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文学现象?前文已经论述过,正确的心态应该一分为二。在这里我们可以以文化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文学现象。法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利奥塔说:“历史是一张可以刮去字迹的羊皮纸,而文化则渗透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之中。” 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第118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网络时代的新的文学现象无论是一种文学的历史现象,还是历史的文学现象,它都会在历史的“羊皮纸”上留下文化的痕迹。“传统合法化因时过境迁而失效,只有通过‘解’合法化,走向后现代话语游戏的合法化。”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372页。
也就是说,网络解构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这种新的文学传统正是后现代文化使然。杰姆逊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首先,表现为空前的文化扩张。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俗文学的界限基本消失。其次,表现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在后现代,并非我们控制语言或我们说语言,相反,我们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是“他者”,而不是“我”。再次,表现为其理论作为一种“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376页。
深度模式的削平导致平面感,它消除了现象与本质、表层与深层、真实与非真实、能指与所指间的对立。作家只知道不断地在形式技巧上翻新,而不考虑意义的追寻。第二届网络大赛的获奖作品,今何在的《悟空传》开篇这样写道:
四个人走到这里,前边一密林,有没有路了。
“悟空,我饿了,找些吃的来。”唐僧往石头上大模大样一坐,说道。
“我正忙着,你不会自己找?……”孙悟空拄着棒子说。
……
“呸!什么时候轮到你这个猪头说话了!”
“你说什么?你说谁是猪?!”
“不是猪,是猪头!哼哼哼……”孙悟空咬着牙冷笑着。
“你再说一遍!”猪八戒举着钉耙就要往上冲。
“吵什么吵什么?老子要困觉了!要打滚远些打!”沙和尚大吼。
三个恶棍怒目而视。
“打吧打吧,打死一个少一个。”唐僧站起来…… 今何在:《悟空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4月北京第2版第5页。
这是网络小说《悟空传》开头师徒三人的对话。和古典名著《西游记》比起来,我们丝毫感觉不到师徒情份,人间冷暖。人们心目中那种神圣的取经故事消解为四个恶棍间所发生的一段世俗的人间故事。这种平面模式的作品在网络上比比皆是。再看一段戏仿鲁迅《狂人日记》的作品:
今天上午,没有很好的月光。
我不见我自己已经60多年了;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60多年全是发昏。
这种对鲁迅经典作品的戏仿,让人丝毫感觉不到鲁迅作品中那种悲切、冷峻的氛围。
历史意识的消失所带来的是传统的丢失以及历史的断裂。作者和读者所关注的是当下生存的快感。历史记忆的空白成了他们获得快乐的源泉。市场上出现的《戏说乾隆》、《戏说慈禧》等“戏说”文本,杜撰了一些帝王皇宫秘事。“‘戏说’取消了创作主体表达的内容与受众寻求的内容之间的差距,这种迎合和怂恿使主人公成为观众无意识欲望投射的对象,使他们感同身受的状态下充分享受沉浸在白日梦的乐趣,在满足对神秘帝王的好奇心的同时体会一种天马行空的权利幻想。” 黄发有:《媒体制造》,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第206页。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下对历史地改写遵循所谓的“新历史主义”把历史改写成文化商品,消解了历史的文化意蕴。
网络文化被英语文化所主宰,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成为弱势文化;同时网络文化又是平面文化,削平了历史深度,动摇了历史文化的经典地位。但是是否能说英语文化和平面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对立面呢?回答是否定的。在“五四”以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就是因为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立,最终成为文化激进主义者,进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因此在文化观念上如果坚持二元对立的观点,对于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选择、淘汰、融合、创新的过程,是一个有些混乱但充满生机的过程。如果一味人为地一统文化江山,就会扼杀文化的多元特性。英语文化给民族文化的冲击显而易见,我们可以吸收英语文化的同时发展汉语文化。以前电脑上的操作系统和各种软件都是英文版,但近几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逐渐能够生产出汉语版的操作系统和一些常用软件。同样平面文化在颠覆经典文化的同时,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历史经典文化,真正用当下的眼光去看待历史,赋予历史新的意义。因为历史总是被当下所照亮,不能为当下服务的历史文化必然会淡出人们的历史视野之外,成为毫无意义的存在。
⑶网络文化与个体文化(第十幅)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使得人们在网上可以任意驰骋,信手涂鸦,甚至是“灌水”。可以说,网络文化又是一种狂欢文化。狂欢文化来自西方的狂欢节。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的价值在于其颠覆了等级制和对人的限制,主张平等、开放,具有变革一切的精神。这种狂欢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当代转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当代文化正在由群体向个体转向,张扬个体价值和自由精神。这一点与“五四”新文化有某些契合。我们知道,“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反对的就是中庸之道和群体精神,主张的是个体、个性和个人。鲁迅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的就是狂欢成分。这种文化氛围所孕育出的是权威型的人物,崇尚理性和权威,忽视个体的创造性。这样个体文化表现为自我收缩、内敛,创新意识淡薄。尽管新时期以来出现了反思、先锋、新写实等文学潮流,但由于受意识形态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个体文化始终处于受约束的状态。而在网络传媒时代,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使得国家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大大降低,“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络中的崇尚个性自由,消解崇高和权威的文化得以蔓延。就文学而言,一方面文学的创作、发表、传播和阅读都空前自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们借助网络宣泄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倾吐的心声,天马行空般倾吐心中的喜、怒、哀、乐,人生追求和理想,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人们不再认为崇高高不可攀,不再把经典奉若神明。而是认为崇高可以消解,经典可以戏说。
一, 人们越来越多的坐在电脑前面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交往;二、人们通过电子媒介的交往日益虚拟化,交往角色之间情感联系也越来越疏远。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往往比较孤僻,对网络中的人物比较认可,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比较冷漠。这样网络导致了网民人格的虚拟化和边缘化。
还有,人们可能因为很容易从网上获得大量信息而减轻了大脑的记忆负担,但是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人脑可能因此而退化,一旦离开网络的支持,人们可能变得相当无知,甚至成为白痴。网络空间提高了人体对电子空间的适应性,同时降低了人体对于现实世界适应性的危险。
当然,我们同时要面对一个事实,网络文化固然促进了个体文化的发展,但是网络这个广阔无边的电子空间在客观上要求全球化和一体化。在互联网上各种网络协议(TCP、IP协议)是网络上共同遵守的。特定的网名、域名、IP地址等也是有严格要求的。从人文层面上说,“个体价值观和文化欲求如果没有被一种与天地同在的信念和情感支配,个体也就很容易把网络当成纯粹的自我延伸,把网络这一公共的空间演变为私人性的表演场所”。欧阳友全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45-46页。
这样一来,网络文化中的公共价值必然会伴随个体私有化空间的彼此分割而将不复存在。因此,我们说网络文化与个体文化是既融合又冲突的关系,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冲突会越来越突出。人们在借助网络这种媒介进行文学的生产、传播时,不可能毫无约束地进行。网站管理和保护性病毒的设置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