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新民主主义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由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它们不愿意也不能够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由于中国
2、无产阶级的强大和革命性的彻底性。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基本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4.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注
3、意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7.社会主义基本路线的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8.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9.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
4、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0.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11.如何看待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当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
5、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2.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救助与慈善事业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1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
6、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1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补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材料题:(考研题)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关
7、键词: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硬道理第一要务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
8、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材料2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这些都体现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材料3表1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指标2005年“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规划实现情况“十二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2015年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185753981125587人均国内生产总
9、值/元14 1846629 748106-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0534325474城镇化率/%434475455154注:“”表示五年累计数,“”表示无数据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纳要请回答:(1)“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怎样的执政方式?(2)如何理解材料2所说的“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3)结合材料2对“十一五”规划主要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概括。(4)“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实现表1所列出的经济发展目标?【答案要点】(1)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
10、指导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国务院完成规划纲要草案编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2)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都是总结历史经验和面对时代潮流作出的正确论断,突出了时代的潮流和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主题。半个世纪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能否把握发展的主题并且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得失的首要问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谋求中国的发展,必须更新发展观念,摒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片面发
11、展观,树立综合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3)“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都远高于规划目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城镇化率提高较快,实现了规划目标。(4)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投资拉动向创新拉动转变;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转变。要扩大内需,由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导向型。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在对外开放中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其他切入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2、(一)对“好”与“快”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依据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这表明,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
13、,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三)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 (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的提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作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这是继
14、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提出的依据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自主创
15、新能力。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三)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
16、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集成创新(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
17、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2006年初,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1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18、列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 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六)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要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
19、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主力军作用。为此必须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以及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
2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这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2.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
21、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3.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
22、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第六,加快推进经济
23、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
24、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3.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
25、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是包括内外需结构、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在内的整体需求结构的调整方向,是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
26、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短期的繁荣,必须立足扩大国内需求,把经济发展根植于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形成消费与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这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因此,必须立足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逐步实现农业由弱变壮;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实现工业由大变强;加速发展服务业,实现服务业由慢变快,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
27、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经济增长中要素投入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1.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第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
28、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第二,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三农”问题,但是,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第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
29、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这五句话20个字,内涵丰富,不仅勾画出了现代化农村的美好图景,而且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系统思路。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 第一,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
30、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这一新方针和新要求,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1、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五、统筹区域发展 (一)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有很大发展,但地区发展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
32、长治久安。 (二)统筹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1.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面向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2.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三)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3、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在规划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34、、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1.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5、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第一,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决定的。我国虽然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第二,这是由我国的环境状况决定的。 第三,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
36、长远发展。 (四)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3.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7、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
38、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的相关原理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之间的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
39、、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2)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方式除了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之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
40、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必须要符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呈现的规律,就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随经济增长而不断优化和升级,这些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过程,也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离开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无法又好又快。因此,我们要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
41、破,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除了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之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而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4)我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有:要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
42、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要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供更多的物质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城乡统筹,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
43、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按照“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44、,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第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6)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措施有: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
4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改变农业、农村、农民面貌,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在努力提高不同区域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加强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坚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调整内需与外需结构,逐步形成内需与外需互动型增
46、长机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材料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材料二: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此次会议释放出
47、来的信号,让中国各产业界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调整是必经之路,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后哥本哈根”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们不得不告别低成本运作;对于早已嗅到低碳这块“蛋糕”香味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没给它们带来成本压力,反而给它们点上了一盏发展“明灯”。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认识?答: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