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777237 上传时间:2025-01-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一章西方心理学的起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上) 科学心理学独立之前,有关心理学问题的阐述主要是由哲学家来完成的。哲学的认识论同心理学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许多哲学家在阐发认识论问题的过程中对心理学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哲学心理学”,以便同科学的实验心理学相区别。在使用“哲学心理学”这一标签时,往往带有贬低的含义。因为哲学心理学是思辨的、抽象的,是一种纯理论的推测,是扶手椅上的心理学,缺乏实验的基础。实际上,科学心理学也离不开思辨和理论的推测,同时,哲学心理学尽管没有实验,但也有经验的支持。 我们按照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哲学心理学家的一些基本思想: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西方

2、心理学源远流长。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学者们就开始探讨人的所谓“灵魂”的构成和功能。他们所提出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不仅成为古希腊罗马时期思想繁荣的主要动力,而且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确立了早期的基础。 最早有关灵魂的阐述反映在古希腊神话中,其中有两种对灵魂的不同看法。一种观点认为灵魂与肉体是共存的,如同伴随生命的呼吸,当肉体存在时,灵魂表现为感觉和思维、情感和理智等等。随着肉体的消亡,灵魂也就消失了。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另一种观点主张灵魂独立于肉体,仅仅暂时寓居于身体之中,灵魂可以离开身体。灵魂给肉体以生命,离开肉体,灵魂可以独立存在。这些观点随后对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

3、(Aristotle)等学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柏拉图(公元前427-347) 古希腊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感性世界和理念世界。感性世界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世界。理念世界是先于感性世界和独立于感性世界而存在的一个“概念”的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柏拉图认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流动变化之中,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应该是永恒不变的理念。理念来源于理念世界,独立于具体事物,比具体事物更实在、更真实。既然我们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个别事物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们的感官知觉就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例如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有不同的感觉,同一个人在不同时

4、间对同一对象也会有不同感觉,这说明感官知觉不可靠,所得到的知识不真实。真实的知识应该来源于理念世界,亦即依靠理性得到的知识。 既然理性不依赖于感性认识,那么理性是怎样得到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呢?这里柏拉图利用了“灵魂不死”、“灵魂转世”的学说,提出了“回忆说”。根据这一学说,灵魂和理念都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是永存不朽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就居住在理念世界里,早已认识了理念,只是在进入了肉体以后,受到肉体的玷污而把原有的理念知识给忘掉了。学习的作用就是只有把已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一切学习都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灵魂由三部分组成:理性、意志和欲望。理性是灵魂中最优秀的部分,代表着“智慧”的德

5、性。意志是灵魂中用以发起行动的部分,代表着“勇敢”的德性。欲望是灵魂中最低劣的部分,当欲望受到控制时,灵魂就有了“节制”的德性。这种对灵魂的分类法是最早的心理三分法,即认识、情感和意志三分法的雏型。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认识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外部对象作用于感官引起的。他把人的心灵比作“腊块”,感觉则是外物印在腊块上的痕迹。他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离开感觉就不能获得任何真实的知识。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不可分割的,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是灵魂的工具。 在心理的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三分法,认为灵魂是一个整体,不能分为

6、部分。不过,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功能和非理性的功能。理性功能的核心是思维。非理性的功能是感知、记忆和想象。理性的功能是主动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 亚里士多德对思维规律的认识集中反映在他的四因说上。四因说指事物的四种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物质的自身,是事物所有形成的原料。如房屋的砖和泥。形式因是事物的形式、原型。因为每一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出现。效果因是导致某一效果的原因,是事物变化的直接原因。目的因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它并不位于效果之前,而是位于效果之后,是事物的终极原因,效果是这个运动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亚里士多德在论及记忆与回忆时,谈到联想的问题。他认为三种事

7、物有助于回忆,即相似的、相反的和邻近的。这是后世联想三大定律,即相似律、对比律、接近律的雏型。这一思想影响深远,20世纪学习理论正是以联想为核心概念的。因而亚里士多德被一些西方心理学家称为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心理学家。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中)二 基督教与经院哲学时期 亚里士多德之后,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潮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学思想仍与灵魂问题有关,主要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Augustine)和阿奎那(St. T. Aquinas)。 1.奥古斯丁(354-430) 奥古斯丁是最为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也是教父学的最主要代表,其与心理学有关的代表著作有论自由意志、论灵

8、魂不朽和论灵魂两元等。 在心身关系问题上,奥古斯丁强调了灵魂对身体的主导地位,但是他同时认为灵魂和身体是上帝同时创造的,各自有其独特的功能。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分布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管理、控制着动作和行为。所以,灵魂和身体是有主从关系的两个实体。从这一观点出发,他不同意柏拉图贬低身体的倾向。 奥古斯丁对心理学的最杰出贡献是第一次使用了内省法,被认为是心理学中的第一个内省主义者。他把知识分为两类:外部感觉和主观内省。通过感觉,人们了解着外部世界;通过主观的内省,认识到灵魂的存在。内省为了解灵魂提供了一条有用的途径。通过内省人们知道了灵魂的存在,人之所以能思维、能怀疑,是因为存在着一个思

9、维、怀疑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灵魂。灵魂通过内省理解了自己,确立了自己的存在。奥古斯丁的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近代哲学家笛卡尔,也影响了后世的内省主义心理学。 2.阿奎那(1225-1274) 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最著名代表,他的学说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他的心理学思想有这样几个方面: 在灵魂与身体的关系方面,他认为灵魂是纯精神的,是独立于身体的实体。灵魂是不灭的,因为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实体形式,在人出生时与身体结合,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灵魂和肉体的结合形成生命,两者的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是,灵魂并不随肉体的消亡和消亡,生命虽然结束了,但灵魂依然存在,所以灵魂是不朽的。

10、 灵魂具有能力或官能,即营养能力、感觉能力、追求能力、运动能力和理性能力。虽然动物和植物都有灵魂,但只有人的灵魂同时具备这五种能力。灵魂的理性能力是灵魂的最高形式,只有人才具备这个能力。理性可以控制情欲和欲望,是受人类的自由意志控制的。 阿奎那也阐述了认识活动的性质与过程。他认为认识过程由四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感觉过程。阿奎那虽然认为感觉是灵魂的功能,但是他认为感觉过程包含了肉体的活动,并非仅仅是灵魂的活动。感觉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灵魂通过肉体的活动形成“感觉影像”。在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感觉影像在理智的作用下,形成“共像”,或称“理智影像”。第三个阶段是“印入影像”,即理智被动地接受了感觉

11、影像。在认识过程的第四个阶段,理智把印入的影像与其他表象联系起来,即“陈述影像”。 阿奎那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给后世的心理学家以重要影响。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在哲学内的起源(下)三 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时期 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反教会、反专制,提倡人文主义和研究自然科学。这一时期有许多新学说和新发现,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哈维的血液循环说和伽里略在天文学上的新发现等等。这些学说和发现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来源于经验的方法,都是依赖于可观察的事件,而不是仅仅依赖理性的推理。这种方法论的转变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近

12、代资产阶级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哲学所研究的重点由本体论的问题转到认识论的问题。而认识论的问题同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与此相关的心理学思想也更加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心身关系问题,即身体和心理之间怎样相互联系。在此之前许多学者已经对这一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但是都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这一问题。在这一时期里,有关身心问题的探讨更为具体,开始与经验观察得到的资料相联系。这一时期,有关身心问题出现了交感论与平行论两种学说。 二是经验主义(或经验论)与理性主义(或唯理论)的观点。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于感觉经验,“凡存在于理性中的,无不先存在于感觉经

13、验中” 。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与之对立的观点是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得中的决定作用。一些理性主义者并不否认感觉经验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但是认为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是杂乱无章的,只有经过了理性的过滤、筛选、加工和整理才能成为可靠的知识。 三是天赋论的学说。这种学说同经验主义的观点是对立的。经验主义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但是天赋论认为某些知识不是来自经验的,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公理、思维范畴等等。天赋论的观点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仍然有所表现,如现代心理学中的遗传论观点,认知心理学家乔姆斯基的语法转换生成学说等等。 最后是联想主义学说。联想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形式在很久以

14、前学者们就已经开始论及这一问题。如亚里士多德谈到了联想律的问题。在这一时期里,联想主义的学说在经验主义的范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由于从经验得到的知识是零零碎碎的,因此经验主义必须借助联想才能解释心理的整体特性。联想主义以联想来解释一切心理现象,讨论联想的机制和规律。这一学说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以下我们分别阐述这一时期几个重要人物的心理学思想。 1.笛卡尔(1596-1650) 笛卡尔(R. Descartes)是近代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在西方近代心理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他是也理性主义的最著名代表。 在西欧漫长的中世纪里,神学统治着一切。哲学和科学都附属于神学,一切服从

15、于信仰。到了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以后,哲学家和科学家对神学的真理提出挑战,提出了两种获得真理的方法:一是经验的归纳法,二是理性的演绎法。笛卡尔就是理性演绎法的首位倡导者。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凭直觉确立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然后从这些公理出发,推演出其它命题和定理,以构成一个知识系统。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感觉常常还欺骗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到的知识才是可靠的。但他生活在一个宗教影响仍十分强大的历史时期。因此不得不提出二重真理论:信仰的真理和科学的真理。另外,他也是一个天赋观念论者,认为时间、空间和运动等观念都是生来就有的。他从理性主义的认识论出发,主张对以往的一切知识都要进行清理,置于理性

16、的天平上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怀疑一切。笛卡尔进行普遍怀疑的结果,是发现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我在怀疑”不可怀疑,而怀疑是一种思想,思想总有一个思想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自我”。所以,我思故我在。 通过怀疑,笛卡尔确立了“自我”,亦即心理或精神的存在,而在自我之外还存在着一个物质的世界。这就确立了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物质和精神。心物两分法的传统由此开始。在笛卡尔看来,精神实体的本性是能思维,但不占空间;物质实体占有空间,但是却不能思维。那么,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交感论”。他认为两者在人类的有机体内是相互作用的,作为物质实体的身体影响心灵,作为精神实体的心灵也影响身

17、体,两者通过大脑中的松果腺而交互影响。 笛卡尔把物质和精神区别开来,假设了一个精神自我的存在,这为心理学以后的独立打下了基础。既然作为精神的自我不同于外在的物质,且遵循自己独特的规律,那么就需要一门独立的科学对这一领域进行研究,这样一种思想必然为心理学的独立奠定一定的思想基础。 笛卡尔的另一著名学说是他的“反射论”。他以血液循环的模式解释神经运动的过程。在他看来,感官与大脑有细线相连。当感官受到刺激时,细线就牵动脑内的某些孔道开关。打开孔道的门,存于其中的“动物精气”就顺着中空的神经流入肌肉,导致肌肉的动作。尽管他没有提出反射这个词,但他却勾画了反射弧的基本机制。这一学说也体现了他的机械论思想

18、。后来这一学说影响了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许多心理学家把行为主义的思想渊源追溯至笛卡尔的反射学说。 2.莱布尼兹(1646-1716) 莱布尼兹(G.W. Leibnitz)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先驱,也是近代德国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始祖。他的最著名学说是他的单子论。 依照莱布尼兹的观点,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能动的客观精神实体,是一切事物的基础,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单子是封闭的,依照其内部的规律而运作,不受外部世界的支配。灵魂和身体是两个单子,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活动着,两者互不影响。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怎么解释身体和心理的对应关系呢?莱布尼兹认为这是上帝预先安排好的,即所谓的“先定

19、和谐”。有如两架走时精确的时钟,以同样的方式和速率行走,但两者之间却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由此引申的一个结论是,身体和心理是平行的,虽然两者存在着和谐一致的关系,但是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因果关系。 在知识的来源方面,莱布尼兹认为人的心理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像一块具有一定纹路和形式的大理石,其本身的纹路和形式决定了它只能被雕刻成这种塑像,而不是另一种塑像。他指出:“难道还能否认在我们心中有存在、统一、实体但绵延、变化、行为、知觉、快乐以及其他许许多多我们的理智观念的对象吗?这些对象既然直接呈现于我们的理智之前,而且永远呈现(虽然由于我们的分心和需要,它们不会时刻被我们明白知觉到),那么为什么因为

20、我们说这些观念和一切依赖于这些观念的东西都是我们天赋的,就感觉惊诧呢?我也曾用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来做比喻,而不把心灵比作一块完全一色的大理石或空白的板同样情形,观念与真理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1在这里,莱布尼兹清楚地表达了他在认识起源问题上的天赋论观点。 3.洛克(1632-1704) 洛克(J. Locke)是英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经验主义的最著名代表,也是联想心理学的先驱人物。他所著的人类理智论(1690)一书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 洛克反对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犹如一块白板或一张白纸。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后天的经验得到,全部的知识都导源

21、于经验,都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没有什么天赋的观念或天赋的原则。观念的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感觉,另一个是反省。感觉是外物的作用而引起的,是外部经验; 反省是心灵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体验,如思维、怀疑和推论等等,归根结底离不开感觉经验。洛克指出,主张天赋论的一个主要论据,就是认为诸如上帝的观念、几何学的公理、逻辑学上的同一律和矛盾律是人们“普遍同意的”,因而是天赋的。但是洛克指出,世界上有许多民族以及无神论者根本就不信仰上帝,儿童和白痴也没有几何公理和逻辑思想律的观念,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普遍同意,这一论据是站不住的。知识是后天经验的结果。 从观念的来源上,洛克把观念分成两类,即第一性的质的观

22、念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第一性的质的观念是关于物体的体积、广延、形状、运动、静止等等性质的观念。这种观念同自己的原型是相似的,是事物的肖像,是对客观性质的反映。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物体的色、声、香、味等性质的观念。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没有与之相符合的原型,只有引起这种观念的诱因,如颜色的观念,物体本身并没有颜色,只有波长。第二性的质的观念不是客观事物的映像,只是一种主观感受。 从观念的形成过程来看,洛克又把观念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由感觉或反省直接得到的观念是简单观念。简单观念是观念的基本元素; 简单观念经过不同的结合就构成复杂观念。如朋友就是一个复杂观念,它是由人、友爱、同情、幸福等观念组成。简单

23、观念是消极被动的,是外物强加给心灵的,心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复杂观念则要求理智的能动作用。 复杂观念赖以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联想,联想把简单观念进行结合,组成复杂观念。联想有两种,即自然的联想和习惯的联想。自然的联想是指观念之间因相似、接近等因素自然而然的结合。习惯的联想则指通过多次使用而形成的联想。 洛克的经验论和联想论使他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而联想主义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4.康德(1724-1804) 康德(I. Kant)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著名代表,其理论的特征是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康德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经

24、验,只有经验不断扩大我们的知识范围,是增加新的知识内容的唯一基础,因此真正的知识都是经验的知识,总之,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但是康德又认为经验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有“先验范畴”作为基础。这些先验范畴是与生俱来的,并不依赖于后天的经验。相反,它们规范、结构着经验,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单纯来自感官经验的知识是不可靠的,即没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若要使来自经验的知识成为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知识,则必须经过理性的加工和整理。这种理性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就是所谓的“先验范畴”。先验范畴有这种几种: 量的范畴:统一性、复多性、总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附性、实体性、原因性、结

25、果性、交互性; 样式的范畴: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存在性与不存在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康德把上述先验范畴都看成是先天的思维形式。这些先天的思维形式组织和整理着经验,使经验的知识成为真正的知识。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以语言的学习为例阐述了经验与先验范畴之间的互动关系。他认为,通过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门特殊的语言,这是经验的作用,但是掌握语言的能力却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特性,换句话说,掌握语言的能力是先验地存在着,决定着人们可以通过后天的经验掌握一门特殊的语言。康德的这一观点对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和乔姆茨基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康德有关科学特性的观点在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随后的心理学中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26、。康德认为,科学首先依靠的是理性而不是经验,其次,真正的科学以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中的可观察物为研究对象,可以使用实验方法,并能用数学形式表述它的定理和定律。按照这样一个标准,那个时代的心理学显然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也正因为这一点,第一代德国心理学家努力改造旧的哲学心理学,使之符合康德的标准,最终导致了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5.哈特莱(1705-1757) 哈特莱(D. Hartley)是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联想主义心理学是在经验主义的范畴内形成的。大部分联想主义心理学家所采取的是经验主义的立场。哈特莱也不例外。他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感觉经验通过复杂的联想而形成思想体系。 哈特莱把物理学

27、中的振动说应用于神经系统方面,认为外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神经上的振动,神经上的振动引起脑的振动时就产生感觉。脑内的振动在刺激停止以后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振动越来越细微,这种细微的振动叫微振,哈特莱以微振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如视觉的微振表现为视觉后象,感知的微振表现为记忆。哈特莱的神经振动说强调了对心理现象的生理分析,尽管这种分析并非科学的,但却开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传统,因而影响了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哈特莱十分重视联想的作用,并坚持用联想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联想有两种,即同时联想和相继联想。几个同时发生的感觉通过联想可以合成复杂的知觉,苦与乐的感觉的复合与联想可形成不同的情绪。观念与运动的联想构成

28、了意志行为的基础。 哈特莱以神经振动说来解释联想的生理基础,既然联想是原来的神经振动痕迹作用的结果。如果外物刺激在相近的时间内引起感觉A.B.C.D.的脑内振动,并相互联系,那么这些振动变为微振后的a.b.c.d.也自然是相互联系的,以后只要感觉A.的振动,就会引发a.b.c.d.的观念。观念之所以能形成联想,乃因为神经振动是相互联系的。 哈特莱强调了心理对生理的依赖性,开创了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体系,因而被称为联想主义心理学的缔造者。 哈特莱之后,联想主义心理学又相继出现了詹姆斯穆勒(J. mill)(1773-1836)和约翰穆勒(J.S. mill)(180

29、5-1873)等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发展了哈特莱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穆勒把意识经验分析为感觉和简单的观念两种心理元素。这两种元素通过联想以力学的方式组合成复杂的心理现象。换句话说,通过联想而形成的复杂观念看起来融合为一体,实际上是由简单观念机械组合而成。这就是所谓的“心理力学”观点。他的儿子约翰穆勒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复杂观念是简单观念的有机结合。结合的方式类似于化学元素的结合。这些有机结合的观念与原来的简单观念具有不同的新性质。无论是心理力学,还是心理化学的观点,其意义都在于提供了研究心理现象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即通过鉴别简单的心理元素可促进对复杂的心理现象的了解,这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具有方法

30、论的意义。 哲学心理学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了2000多年的时间,他的发展对于科学心理学的创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哲学心理学为实验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了概念和理论,它所研究的问题也给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研究对象、划定了研究领域。而且哲学心理学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一直影响到现代的西方心理学。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哲学心理学的最高阶段-联想主义心理学更是为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研究的课题,因而对实验心理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但是,哲学心理学的形而上学性质排斥了科学的实证基础,它的思辨和抽象特性使心理学远离了科学的范畴,若不同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相结合,心理学就只能是哲学的附庸,而不能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1 北京

31、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95-496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在自然科学内的起源 哲学可以给心理学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思想,但却不能给心理学提供实证的基础,心理学若缺乏实证的基础,则必然不能脱离哲学,将永远作为哲学的附庸。因此,心理学若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采用观察与实验。至19世纪中期,天文学、解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多门自然科学已获得巨大发展,这些学科的共同特点是采用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由于采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这些学科巩固了自己的地位,获得了巨大成功。这些成功使得一些心理学家意识到,若要使心理学摆脱哲学的束缚而

32、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则必须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引入心理学,把心理学建成一门实验科学。 对心理学的独立有较大影响的自然科学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神经生理学。 要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则必须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换句话说,必须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开展神经系统和脑的研究。17和18世纪的哲学心理学思想家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问题。如笛卡尔的反射学说、哈特莱的神经系统振动说等等。但是这一问题真正得到重视是19世纪以后的事。19世纪以后,生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的科学。生理学家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方法,形成了介乎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生理心理学。为实验心理学

33、的建立奠定牢固的基础。 与神经系统的特性和组织有关的发现包括:(1)神经冲动的电性质。18世纪80年代,伽伐尼(L. Galvani,17371798)发现,若用两根金属棒分别接触蛙腿神经和蛙腿,当两棒相触时便可引起蛙腿动作,这一发现证明神经冲动具有电的性质;(2)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赫尔姆霍茨(H.L.F.V. Helmhotz,18211894)发现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是可以测量的,他以蛙神经的实验证实,神经传导速度每秒不到50米。这一发现的意义是使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过程是可以进行实验和测量的;(3)贝尔马戎弟定律。贝尔(C. Bell,1774-1842年)英国生理学家和医生。他对心理学的

34、贡献是发现了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的差异律。法国生理学家马戎第(F.Magendie,1795-1878年)不久也独立发现了神经运动的这一规律。所以这个发现被称为贝尔-马戎第定律。根据这一定律,神经不是混合地传导感觉冲动和运动冲动,而是单向的,这一定律为反射和反射弧概念奠定了科学的基础。(4)神经特殊能学说。此说的创立者是德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缪勒(Joh. Muller,1801-1858)。缪勒认为人的感觉神经共有五种,每种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即“能” 。不同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官可导致同一感觉,如光和电皆可引起光的感觉;同一刺激作用于不同感官会引起不同的感觉。感觉的性质依靠受刺激的神经的性质

35、而定。缪勒的学说支持了哲学上的“不可知论”,但他的贡献是:把对神经的探讨深入到神经纤维的探讨;提出了外在刺激的主观映像问题。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神经的功能是专门化的,甚至在同一感觉器官内。不同的神经组织和神经细胞都进一步专门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神经特殊能学说。 二 颅相学和脑机能定位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这是现代心理学的一个共识。但这一共识在19世纪中叶时并没有得到承认。不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心脏是心理的器官。但此时已有一些学者认为精神病的起因与脑的病变有关。这就是说,脑是心理的器官。颅相学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 1.颅相学 颅相学的创立者是加尔(F.J. Gall, 1758

36、-1828)和他的学生施普茨海姆(Spurzhueim, 1778-1832)。加尔是一个解剖学家。专门从事头和脑的研究。他认为大脑是心理机能的定居部位,心理特性与头颅的形状之间有一种相关的关系。任何一种机能的过度活动都能导致大脑和颅骨相应部位的增大,因而我们可以根据一个人的颅骨的形状去推测该人的心理特点。颅相学有三个基本命题:第一,头的外部结构与脑的结构有关;第二,心灵可分成许多机能;第三,头盖骨的形状与心灵的机能相关。加尔把心理的机能分为三十七种,又将头盖骨分成大小不同的三十七个区域,从每个区域的形状可以观测该区域所代表的心理功能是否发达。颅相学在民间曾兴盛一时,但由于缺乏科学依据而为科学

37、界所不齿。它的贡献是:承认了脑是心理的器官,使人们注意到心与脑的关系问题;另外,激起了脑机能定位的研究,由于要从科学上辨别颅相学的真伪,许多科学家开始研究脑机能的问题。弗卢龙(M.J.P. Floureens, 1794-1867)的大脑机能统一说就是在这个背景上产生的。 2.弗卢龙的大脑机能统一说 为了驳斥加尔的颅相学,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写了评颅相学一书,分析批判颅相学的伪科学性质,试图把脑生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弗卢龙使用切除法系统地探测动物的脑和脊髓不同部位的功能。发现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性质和机能区分为几个主要不同的部分,但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就是说,神经系统的功能是统一的。神经

38、系统的某一部分受损伤,其它部分可以补偿这个部分的功能。总之,神经系统在功能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弗卢龙的切除法为后来的动物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方法。 3.布罗卡言语中枢的发现 法国医生布罗卡(P. Broca, 1824-1880)在临床上发现一个病人发音器官正常,但是不会说话,几天后,这个病人突然死去,经验尸发现病人的左脑半球额下回后部受伤,因此布罗卡把这个部位定为言语运动中枢,后人称之为布罗卡言语中枢。言语中枢的发现对大脑机能统一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一发现再一次使人们相信脑机能有特殊的定位,同时布罗卡的临床观察方法对于弗卢龙切除法也是一个有效的补充,因为临床法可应用于人类。另外,两种方法都

39、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而得到的,都是一种经验科学的方法。 4.感觉和运动中枢的发现 1870年,德国医生弗里奇(G. Fritsch)在为伤兵包扎时,发现触到裸露了的大脑皮层可以引起对侧的肢体运动。同一时期,希齐格也发现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表面的某些部位可以引起眼动。后来二人合作以电刺激法研究狗的大脑皮层,发现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为运动功能的中枢,之后又有人找到了感觉中枢。这些发现似乎支持了脑机能的定位说。 大脑机能定位还是机能同一的争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这一争论的意义是,第一,巩固了脑是心理的器官的概念;第二,所使用的切除法、临床观察法、电刺激法为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方法;第三,推动了感觉生理

40、心理学的发展。 三 感觉生理学。 由于神经生理学和大脑机能研究的进展给感觉生理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法,因而19世纪的生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视觉和听觉现象。并获得可喜的进展。如赫尔姆霍茨有关色觉的研究,提出了视觉的三色说,海林(E. Hering, 18341918)提出了色觉的抗色说,普金耶现象的发现等等,这些研究都涉及到感觉的生理心理学问题,为以后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研究课题和方法,扩展了实验心理学的范围。 四 人差方程式。 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

41、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五 心理物理学。 在19世纪感觉生理学的研究中,视觉和听觉得到了高度重视。并获得了较大进展,但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H. Weber, 17951878)对触觉的研究对于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韦伯研究了不同重量物体之间的最小可觉察,

42、总结出心理学的第一个定量法则韦伯律,即K=/,其中K是常数,是强度增加量,是强度,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增加量。这一定律表明物理刺激同它引起的知觉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但是韦伯的研究却显示出身体和心理之间、刺激和感觉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且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公式加以表示。这一点对心理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开创了心理学研究中数量化方法的先河。 韦伯的研究激起了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以数量化方法研究感觉过程的浓厚兴趣。费希纳(G.T. Fechner, 18011887)在韦伯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物理刺激和心理感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发现刺激强度的增加不会产生感觉强度的相应增

43、加,换句话说,当刺激强度以几何级数增加时,心理感觉以算术级数增加。费希纳以一个方程式来表示这种关系:S=klogR,其中S是感觉量,K是常数,R是刺激量,公式说明,刺激和感觉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 费希纳试图建立一门研究心理与物质世界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称之为“心理物理学”,为了完成他的这个计划,他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方法,即均差法、正误法和最小可觉察法。这三种方法经过改进,仍旧是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方法。 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对于实验心理学的创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诚如美国心理学史家杜舒尔茨评价的那样:“冯特能够设想出建立实验心理学的计划,这主要归功于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的研究费希纳为物理世界与精神世界的

44、关系找到了一种数学的说明。他关于测量感觉以及把感觉与刺激变量联系起来的出色而独立的见解,对认识韦伯工作的含义与结果以及应用这些含义和结果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乃是不可缺少的。”1 但是费希纳却没有尝试建立实验心理学,他所规划的心理物理学仅仅是为了证明他的哲学观点。因而历史记载的是冯特而不是费希纳建立了实验心理学。冯特综合了各门学科中有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把哲学心理学的体系同自然科学的知识和实验技术结合起来,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 杜舒尔茨著、杨立能等译 现代心理学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 55(多选题)1、米利都学派的这三位代表是:A、泰勒士B、阿那可西曼C、毕

45、达哥拉斯D、阿那可西美尼 (单选题)2、培根是经验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先驱。他提出( ),主张用科学的知识来探求世界万物的本原和规律,用科学的知识来冲破宗教的藩篱,用科学的知识来化解人类的愚昧。A、知识就是力量B、没有人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C、认识你自己D、我思故我在(单选题)3、( )提出了“统觉团”学说。所谓统觉,其实质应该是把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的核心,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便使人们清晰地意识其观念的内容,即进入意识阈范畴,成为意识关注的中心。A、莱布尼茨B、赫尔巴特C、康德D、冯特 4、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包括( )。 5、( )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精神自我。他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46、”,至今赫然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前的石碑上。 6、奥康认为以往哲学家的一些理论或观点过于累赘与重叠,主张采用尽可能简化的解释方法,将过去一切不必要的重叠的东西,像“剃除毛发”一样,人们赠送他( )的美誉。 7、贝克莱认为,意识是( )的,物质是( )的,我之所以说我写字用的桌子存在,那是因为我看见它,摸到它,是因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8、法国著名生理学家皮埃尔?弗卢龙认为尽管中枢神经系统可依照其性质和机能,分为几个主要的不同的部分,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并不是分割独立的,而是构成统一的整体。这称为( )。 (问答题)9、( )进一步发展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将四种体液与人类的脾气特点联系

47、起来,成为历史上最早的气质学说。 (问答题)10、缪勒认为每种感觉神经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质。这种特殊性质规定了感觉仅仅反映适合感觉神经自身性质的内容,而非外界事物的本身。这称为( )。 (问答题)11、阐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灵魂的认识。 (问答题)12、赫拉克利特是如何认识灵魂的,为什么说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哪句话体现了他的这种思想? (问答题)13、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是如何演变成气质的四种类型的? (问答题)(问答题)14、总结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问答题)(问答题)15、阐述柏拉图的理念论以及灵魂的三分法。 (问答题)(问答题)16、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是什么? (问答题)(问答题)17、试分析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心理学思想的特点。 (问答题)(问答题)18、文艺复兴时期的心理学思想的特征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