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体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交织在一起。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念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2、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3、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5心理发展及基本特征(含义)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6什么是智力?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7 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智力的个体差异:量的差异:主要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差异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群体差异:智力的性别(总体大致相当,但男性的智力分布离散程度比女性的大;结构上各有优势和劣势)、年龄
4、、种族差异因材施教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8简述学生认知方式差异的主要表现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冲动型与反思型整体性和系列性9什么是学习?有何含义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10学生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
5、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11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人类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习的内容不同。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形式与心理机制不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
6、中,通过中介进行的。学习的目的、动力不同。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12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智慧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言语信息、运动技能、态度的学习13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什么时间提供?如何提供?)所谓“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奥苏贝尔认为先于学习任务提供,“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既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14假
7、设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据所学理论培养其正确行为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奖励的塑造行为的有效手段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细扩)15加涅把学习从不知到知分了八个阶段为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16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条件反射中涉及到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经典条件作用能有效地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的。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17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什么好处可以使
8、得学科内容更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科知识的记忆从结构中获得的基本概念原理将有助于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广泛地迁移应用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对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18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比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19知识及作用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知识是人对行为进行定向和调节的基础,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机制。知识具有辨别功能、预期功能、调节功能,是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20
9、知识的表征存储?表征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命题网络程序性知识的表征形式:产生式系统成块知识的组织:图式认知结构21什么是学习迁移?它有哪些不同类别?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分类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和不同分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22简述迁移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
10、关培训人员具有重要指导作用。23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的心向和定势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24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25为了促进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加题目列小标题提问题说明目的总结或摘要画关系图或列表26为了帮助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举例类比与比喻证
11、明复述解释推论应用27概念定义、含义、学习方式及教学建议所谓概念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的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含义名称内涵外延学习方式:概念形成与同化教学建议概念分析:定义、特征、例证、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同位概念突出有关特征,控制无关特征正例与反例的辨别变式比较28维特罗克对理解过程的分析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意义的生成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到的感觉信息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学习过程是开始于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而不是感觉经验本身29什么是技能?为什么说技能学习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技能的特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
12、于本能行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30运动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与特点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特点对象具有客观性执行具有外显性结构具有展开性31心智技能形成的基本阶段与特点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32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的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像,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
13、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充分而有效的反馈,有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两个方面,准确的结果反馈可以引导学生矫正错误动作,强化正确动作,并鼓励学生努力改进其操作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33技能分类操作技能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的运动强度分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分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分闭合型操作技能与开放型操作技能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分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心智技能34简述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
14、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操作的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35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阶段分类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36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原型定向。即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
15、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原型操作。即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的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37态度的实质(特征)及结构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着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
16、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作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38品德的实质(特征)与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形成的后天性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结构的稳定性品德抉择的自觉性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对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的指引和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39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道德的特征道德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一定
17、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行为规范或准则的总和道德的社会共同性道德的阶级性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品德的特征品德形成的后天性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表现的行为性品德结构的稳定性品德抉择的自觉性联系: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社会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40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二者实质是相同的。态度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品德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构成二者也有区别。表现在: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价
18、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和品德有一定的区别,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属于同质的问题,所以不对二者作严格区分。41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舆论、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同伴群体。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学校及学校教育42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9、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43品德内化的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的一致的行为认同。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
20、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44试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45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感的转化过程,依据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可把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
21、)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46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前习俗水平服从与惩罚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习俗水平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后习俗水平墨守成规和契约定向良心或原则的定向47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可采用以下策略:举例。从原有经验中找到适当的例子,来解释说明当前的内容类比与比喻。用自己熟悉的事物来比喻、类比新学习的知识证明。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来论证当前的概念、原理,为它们提供理由和证据复述。不是重复课本中的有的原话,而是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所学知识的意思解释。用有关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学的知识,说明自己的
22、具体理解推论。从这一知识出发,可以进一步推知什么?应用。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特别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综合性问题。48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详见138139140三题)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49问题、问题分类及基本成分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分类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或障碍50问题解决及要素(特点)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
23、的过程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51问题解决的过程基克认为有结构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以下阶段: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问题类比手段-目的分析问题分解想法-检验、执行解法和评价乔纳森把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总结为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5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53创造性及特征定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54简述智力与创造性之间的
24、关系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如下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55头脑风暴法训练遵循原则(基本思路和做法)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思维训练方法让参与者畅的欲言,对所提出的方案暂不作评价或判断鼓励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以获得方案的数量而非质量为目的,即鼓励多种想法,多多益善鼓励提出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56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注重创造性个
25、性的塑造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57哪些个性因素会影响到创造性思维水平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58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环境:家庭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智力: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在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如下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
26、能有低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个性:一般而言,创造性与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59知识深化对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意义(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提供多种练习机会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60举例说明创造性人格特征及塑造策
27、略高创造者的个性特征表现为: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创造个性的塑造策略一般有: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61对比说明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差别聚合思维是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62举例说明什么是类比思维比如,在研究原子结构是,卢瑟福用太阳系来类比原子结构,在原子结构中,电子绕着原子核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类比思维涉及到两种
28、观念之间的对应映射,其中一个观念是“源领域”,另一个是观念是“靶领域”,类比思维就是把源领域中的观念框架映射到靶领域中,从而形成对该领域的新理解。63举例说明结构良好与结构不良问题的差别结构良好的问题是有结构、界定清晰的问题,如:课本中的练习题,它有两个基本特征:问题的明确性和解法的确定性。结构不良问题是无结构或界定含糊的问题,如:设计一堂好课,写一篇游记作文等,其在结构上具有不明确性,在解法规则和答案上具有模糊性和开放性,它往往与某些概念原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64学习动机的定义、结构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
29、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构: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部分组成。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65简述动机的功能(作用)激活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调节功能66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而且,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关系因学习者的个性、课题性质、课题材料难易程度等因素而异动。67耶克
30、斯多德逊定律一般来说,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另见P242图)68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69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学生的个性特点70如何利用学习结果来强化学习动机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应用
31、所学知识的成效等,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通过学习结果的反馈,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也可以了解自己的特点,树立克服缺点的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利用学习结果反馈的原则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71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的作用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的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72简述阿特金林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指导意义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等方式来激起其学习动机对于避免失败者,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
32、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些,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教师适当掌握评分标准,使学生感到,要取得好成绩是可能是的,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73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帮助他们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克服自己知识基础薄弱的弱点和个性方面的不足,使其以极大的热情进行学习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使其认识到时,只要付出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好成绩,从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鼓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为他们推荐有价值的课外书籍,对他们的各种能力进行锻炼,从而发现其特长,加以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74学习策略的层次分类学习策略
33、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三个方面认知策略包含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学习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策略和社会资源利用策略75学习策略的概念及特征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特征:第一,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第二,是有效学习所必需的。第三,是有关学习过程的。第四,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76常用的复述策略的方法识记过程中的
34、复述策略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反复阅读与尝试背诵相结合过度学习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77简述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语义联想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78常用的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示(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79元认知及其结构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控制。(元认知知
35、识和元认知控制)80如何高效利用最佳时间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81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自我监控原则个人自我效能感原则82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哪些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83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定义)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组织
36、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84交互式教学模式教学生什么策略总结,总结段落内容提问,提问与要点相关的知识析疑,明确教材中的难点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85元认知知识及其成分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包括三个方面: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关于个体内差异的认识关于个体间差异的认识关于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活动的各种主体因素的认识对任务的认识对有关学习策略及使用方面的认识86简述程序化训练模式的基本步骤将某一活动技能,按有关原理,分解成可执行、易操作的小步骤,而且使用简练的词语来标示每个步
37、骤的含义通过活动实例示范各个步骤,并要求学生按步骤活动要求学生记忆各步骤,并坚持练习,直至使其达到自动化程度87为促进学生做笔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讲演慢一点重复复杂的主体材料呈现做笔记的线索在黑板上写出重要信息给学生提供一套完整的笔记,让他们观看给学生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88心理健康的定义和含义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89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对现实的有效知觉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
38、自尊和自我接纳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健全的人格90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病菌、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社会环境因素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个体心理因素心理冲突特殊的人格特征91中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意义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9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93简述心理辅导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94行为改变的基本
39、方法有哪些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95行为演练的方法有哪些全身松驰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付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96简述学生焦虑症产生的原因学校的统考和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过高的期望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97焦虑症的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有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98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有指导模式、治疗模式、发展模式、和社会影响模式
40、99简述抑郁症的表现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躯体上疲劳、失眼、食欲不振等。101何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102举例说明如何实施代币法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确定所要矫治的目标行为确定实质性强化措施的性质,如代
41、币的用途等让求诊者想念代币的作用规定完成各项特定的行为时给予代币的量、实际强化物的价值以及如发生不良行为是否要扣代币等。103根据实际,分析一例学生的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并提出具体的矫正措施名称:焦虑症。表现:常见的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出现慌乱,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驰下来。原因: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措施: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
42、好的效果。104学生喜欢教师哪些特征?为什么这些特征受学生重视?心理专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诸种角色)。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的代时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亲切、易接近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灵活等特征;如果说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真爽、守纪律等;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
43、、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依赖等特征。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105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有较高的相关。教师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强,则学生的成绩好。教师专业需要某些特殊能力,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
44、和想象的倾向性。研究表明,有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象并热心于自己学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教师对学生思想的认可与学生成绩有正相关的趋势,教师特征与学生的个别差异、年龄阶段特征存在着相互作用。106罗森塔尔效应的含义及教育启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似乎自动的应验了,罗森塔尔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又有人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在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期望并不是由假信息诱发出来的,而是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观察而获得的确切信息引起的,在实际教育情境里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并不一定会发生自我应验
45、的预言效应,因为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既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人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诸多心理因素107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在课后教学评价中的差异。在课后评价时,专家教师和新教师关注的焦点不同。新教师的课后评价要比专家教师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而专家教师则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意的活动,很少谈论课堂管理问题和自己的教学是否成功。专家教师都关心那些他们认为对完成目标有影响的活动,而新教师对课的评价却不相同:有的分析课的特点,有的对课的成功作了大致的评估,还有的关注自己授课的有效性。108教师成长的历程(阶段)和基本途径有哪些历程:关注
46、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途径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a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b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为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c进行专门训练d对教学经验的反思109关于反思的方法,布鲁巴奇提出几种反思日记详细描述次序讨论行动研究1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变为“激趣、启示、导疑”型教师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111简述专家与新手比较研究的步骤选出某一领域的专家和新手给专家和新手提出一系列的任务比较专家和新手怎样完成这一任务112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概况 教育心理学从最初附属于普通心理学或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13-1914年,桑代克出版了三卷本教育心理大纲,这一著作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定(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世纪20年代以后,西方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