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案例29溶液的形成.doc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7768985 上传时间:2025-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29溶液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案例29溶液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案例29 溶液的形成  【课 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 课题1 一、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 (1)本课题内容包含两部分:溶液,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本课题的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使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要借助多种教学手段,采用恰当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2)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中产生的直观现象,利用多媒体软件把微观粒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宏观化,让学生在观察中发挥想象,主动猜测,进行探究。(3)为了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拿到课堂体验,观察并总结,可适当增加一些对比实验。 二、教学目标 据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实验———发现问题———质疑总结,进行初步探究活动。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3)发展学生合作———思考———创新———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 (1)对实现现象的微观解释宏观化。(2)正确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准确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是,利用电脑或幻灯机将微观现象直观反映到屏幕中,使学生产生直观想象并加以理解。 五、教学方法 合作实验、独立思考、主动交流、自主探索,并利用电脑或幻灯机启发引导。 六、教学用品 (1)电脑或幻灯机。(2)试管架、试管、烧杯、药匙或纸槽、玻璃棒、温度计。(3)酒精、水、白糖、食盐、KMnO4、碘、汽油、NaOH、植物油、NH4NO3、洗涤剂等。 七、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方式与媒体 设计意图与点评 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海洋是巨大资源宝库。你们知道海洋中有哪些物质吗?为什么海水又苦又咸呢?原来海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 其实生活中被溶解的物质也很多,哪位同学能举例子? 现在同学们学习很辛苦,有的同学常喝糖水,糖放入 水中一会儿不见了,你想知道这其中变化的奥妙吗?这与溶液的知识有关,这节课我们学习溶液。 屏幕上出现海洋的画面。 通过一段对话,教师总结物质被溶解后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师板书课题。 电脑打出实验报告。报告上很多熟悉的物质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与老师对话,通过思考,有的说海水中有盐,有的说到糖水、盐水、牛奶、豆浆等。       学生拿出事先发下来的实验报告,产生一种想要动手的愿望。 电脑。 师生对话。         电脑。 附实验报告。 通过视觉画面引发学生回忆和想象,从而产生求知欲和兴趣。 教师能从学生已有的海水是咸的,有些物质能溶于水的经验出发,通过师生对话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出师生人格平等、民主、开放、激励和允许差异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 2. 实验探究——— 观察记录 (1)将适量水加入氯化钠中并插入一个温度计。 (2)将适量水加入蔗糖中,插入温度计。 (3)将适量水加入碘中,插入温度计。 (4)将适量水加入植物油中,插入温度计。 (5)将适量酒精加入碘中并插入温度计。 (6)将适量洗涤剂加入植物油中并插入温度计。 教师指导学生按着实验报告上内容——— 实验——— 观察——— 记录。 学生动手按照报告内容操作并填报告。 实验操作。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实验为先导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通过食盐、蔗糖等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以及植物油等同种物质在水、酒精等不同物质中的实验,来满足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活 动 动 机。这一设计充分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丰富学生的实践体会,体现出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3. 相互交流——— 发现问题 实验完毕,教师找一名同学叙述报告中所填内容,与其他同学比较,让同学们提出不同的地方,并质疑———解答。 找一名同学叙述报告内容。 同学们讨论并质疑。     4.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有的物质加入水中后消失了呢?原来它们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分子中间扩散,形成了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有的物质溶解在水中,而有的物质溶解在酒精或汽油中,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3)在植物油中分别加入水和洗涤剂后,振荡,出现什么现象?所得到的混合物能叫溶液吗? (4)现在同学们观察溶液中各温度计所示温度情况为什么不一样呢? (5)溶液有哪些用途呢? 利用电脑屏幕。 打出蔗糖分子向水分子中间均匀扩散的运动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给学生思考和交流时间,语言、表情带有鼓动性。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重新操作观察,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得出乳浊液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学生猜测情境,并总结出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教师根据实例引 导学生回答。 学生猜想并看屏幕,总结得出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交流,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最后得出:溶剂可以是水、酒精、汽油等,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学生操作后回答:在植物油中加水,振荡后得到乳状浑浊液体,静止后分层;在植物油中加洗涤剂后,也形成乳状液体,但不分层。 学生动脑猜测讨论。 回想,讨论并积极发言。 电脑。 讨论——— 交流——— 总结。 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讨论——— 猜测——— 分析——— 解答。 讨论。 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理解科学本质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节课在学生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 小实验 提出问题:如果衣物染上污渍怎么办呢? 找七名学生到前面分别演示不同污渍的处理方法。   (1)找七名学生到前面演示。 (2)在屏幕上打出七种污渍的洗涤 方法,分别由七名同学完成。 七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下面的学生观察并随时提示。   演示法。 电脑。 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的愿望。 6. 小 结 提问学生小结,并在屏幕上打出这节课所学的内容。通过这节课学习使我们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化学。 教师在屏幕上打出本节的内容。 学生总结并有其他同学补充。 电脑或者幻灯机。   实 验 报 告 实验内容 实验前现象 实验中变化 实验后现象 结论、问题、质疑 1. 将适量水加入氯化钠中并插入温度计。         2. 将适量水加入蔗糖中,插入温度计。         3. 将适量水加入碘中,插入温度计。         4. 将适量水加入植物油中,插入温度计。         5. 将酒精适量加入碘中,插入温度计。         6.将洗涤剂适量加入植物油中,插入温度计。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