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7767300 上传时间:2025-01-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XX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根据XX市政府关于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滁政2009114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三农”工作,全市上下弘扬“大包干”精神,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打造“百亿粮仓”为抓手,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推进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实现了粮食生产持续增长,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村面貌显著改变,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

2、效。“十一五”也成为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蓬勃的发展期、旺盛的贡献期和改革的盛果期。 (一)主要成就1、蓬勃的发展期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主要农产品总量持续增加。2010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31万吨,比“十五”末增产98.45万吨,增长29.1%,再创历史新高。与“十五”末相比,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油料、棉花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蔬菜总产达130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6万吨,增长14%。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2010年肉蛋奶总产量达45.51 -1- 万吨,比“十五”末增产11.68万吨,增长35.1%。渔业生产保持发展态势,201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27.4万吨,比“十五”末

3、增产4.4万吨,增长19.1%。 (2)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末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提高。2010年全市种植优质水稻面积462.2万亩,优质率达89.4%;优质小麦299.9万亩,优质率达73.77%;双低油菜88.1万亩,优质率达99%。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0%,猪、牛、羊、禽良种率分别达到98%、70%、74%和97%;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达69万亩,其中名优特种水产品占60%。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 (3)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1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龙头企业42个、市级龙头企业78个。销售收入

4、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8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业人数达12万人,带动农户72.4万户;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达42个,其中国家级2个。龙头企业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明光永言水产集团成为引领我省水产行业的航母,XX县区成为我省最大面粉加工产业基地,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一批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凯源粮贸、凤宝面粉、永言水产、今麦郎食品等企业被列入省“861”计划和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计划。 -2- (4)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按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20个字的总体要求,坚持分类指导,以“百村十镇”示范为重点,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到“十一五”末,全市省、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

5、达到170个、示范镇建设达到17个。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76个,建筑面积363万平方米,居住户数3.03万户。形成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的示范典型。全市户用沼气建设规模达到4.6万户,比“十五”增长近4倍,推广太阳能利用面积35万平方米,达到22.5万农户。示范村群众“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已成为现实。 (5)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样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省农产品质量标准以上。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分别发展到134个、124个和17个,认证农产品总数位居全省第一。 (6)农民收入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5600元,比2005年的

6、2801元增加了2799元,年均增长14.9%。同时,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增收亮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4%,比“十五”末增长了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十五”末的48.4%下降6个百分点。 2、旺盛的贡献期 (1)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我市的国土面积和耕地面积均占XX省的1/10,位居全省第三位;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安徽 -3- 省1/7;以千分之一点四的国土面积提供了全国千分之七以上人口的粮食。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431万吨,总量位居全省第二。肉蛋奶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五,水产品总产量位居全省第二。商品粮调出量大,常年商品粮总量占全省1/4,是国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7、。为捍卫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推进了“三大”战略实施。随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连续跨越了60万、70万、80万三个台阶,转移高峰期达到近90万人,为工业化、城镇化、东向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依托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深入推进,通过村庄归并和土地置换,有效保障了耕地红线和“三大战略”纵深推进的用地需求。 (3)开发拓展了农业功能。“十一五”期间,在强化农业食品保障的同时,不断开发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依托琅琊山风景旅游区,充分挖掘我市良好的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

8、和生产生活等旅游资源,开发以休闲林业、渔业、牧业、农家乐等为主的观光农业,建成了白鹭岛休闲度假区、图业生态农业观光园、舜耕生态农业园、九殿峰度假村等一批游乐、度假、体验、休闲活动园区(村)。积极开展滁州农家乐示范点及“XX省旅游乡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市现有XX省级农家乐示范点6家,省级“最佳旅游乡 -4- 镇”2家,“优秀旅游乡镇”6家,“旅游乡镇”20家。 3、改革的盛果期 (1)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XX县区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农村综合改革已经完成。“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全面推行,建成了8个县、102个乡镇和965个行政村服务网络。惠民直达工程试点成效明显。农业

9、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市已建成7县级国元保险服务部和71个乡镇三农保险服务站。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改革确权发证工作基本完成。 (2)农村经营方式改革步伐加快。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全市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和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仲裁庭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农村耕地流转面积达到74万亩,是“十五”末的4倍。创新农村生产经营合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2010年,全市已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487个,其中合作社1355个,成员13万户,带动27.8万个农户受益。 (3)

10、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得到转变。农业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取得突破,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项目430个,总投资11亿元。成功引进了泰国正大集团、加拿大glg集团和美国嘉吉集团3家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引进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江苏雨润食品和广州从玉菜业4家国家级龙头 -5-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更加合理,特色产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50%;各类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新增发展无公害农产品200个,绿色食品180个和有机食品30个。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全市劳务输出人数达到100万人。 (三)

11、发展重点1、五大农业 安全农业执行和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质量检测全程监控;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健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检验,推行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和承诺制度,坚决查处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法行为。确保我市农产品检测合格率在98%以上,真正能让人们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等。 设施农业瞄准蔬菜、园艺、畜牧和水产等产业,着力发展广大农民建得起、用得上的温室和大棚,以期将农业生物的遗传潜力变为现实生产力,获得速生、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经营效果;采取招大引强、

12、激活民间资本等办法,积聚发展要素,投资建设技术展示、感受体验等新型设施农业。 -11- “十二五”末,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0万亩。 品牌农业立足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为主体,争创自主特色品牌;整合现有品牌资源,做大规模,形成区域优势品牌;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提升档次,扩大市场份额,发挥品牌巨大作用。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拥有省级名牌5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分别达5个以上,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品牌农产品。 旅游农业顺应旅游发展新需求,发挥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依托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农业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合理

13、规划、逐步发展情感、垂钓、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旅游农业。精心打造旅游农产品,不断放大品牌效应;瞄准和细分旅游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强化旅游开发和管理,提高接待容量和能力。到“十二五”末,农业旅游总人数达到50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10亿元,在农业产业中占有重要份额。 可持续农业坚持以资源节约、要素集约为导向,重点做到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农)药和低碳,加大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力度,促进农作物秸秆、粪便、垃圾等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或反复深度加工增值,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与环境的同时, -12- 将资

14、金、技术、劳力等要素集约投入,节能降耗,节本增效,满足需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谐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到“十二五”末,单位农产品水耗和能耗将减少20%以上。 2、六大工程 百亿粮仓工程按照“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认真落实各项粮食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计划三大粮食生产行动,确保粮食生产取得新的突破。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万吨。 畜牧强农工程以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深入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畜禽标准化创建”活动,带动全市畜牧业的发展。2015年,全市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43.5万吨、15万吨

15、、1.5万吨。 水产跨越工程以水产品健康养殖基地建设为重点,调整放养结构,大力发展标准化精养高产基地建设,加快渔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发展、全面提高水产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实现全市渔业经济跨越发展。2015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 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重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201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00个,其中国家级3个、省级55个、市级150个;培育年销售 -13- 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超10亿元的4家、超5亿元的15家、超1亿元的80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1960个。 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

16、工程在全市江淮分水岭区域内,以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文明为目标,继续延伸实施“四把工程”,转变发展方式,调优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全面推进岭区又好又快发展。 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通过开发优势资源、壮大主导产业、典型示范带动,创建名村、壮大富村、治理穷村,以发展循环农业为核心,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着力构建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机制,促进新农村均衡发展,加快城乡统筹进程。 3、七大产业 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布局优化和优势产区形成。 (1)、粮食 -水稻积极发展优质高产杂交水稻,打造列入省“861”计划的

17、沿江地区200万亩优质水稻产业化基地。 基地建设。在全市的圩区以及沿江、沿河、沿湖、沿库有水源保证的丘陵灌区等地建立优质水稻生产集中区。 发展目标:通过优质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实施,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一个优质品种,一个龙头企业,一片生产基地, -14- 一式合同订单,一个优质品牌”的产业化格局。2015年,面积发展到200万亩,单产提高到600公斤;优质率达到85%以上,开发出23个知名大米品牌。 -小麦重点建设全国优势农产品和XX省优质专用小麦区域。 基地建设。以发展优质专用小麦为主,努力建好定远、凤阳、明光沿淮80万亩优质中强筋小麦和XX县区20万亩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2015

18、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生产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占全市种植面积的2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玉米大力实施玉米振兴计划,进行规模化区域化种植。 基地建设。以定远、凤阳、明光等地的丘岗区域为重点发展50万亩优质玉米。 发展目标。2015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单产提高20%以上。 -山芋重点发展优质、高产和特色山芋。 基地建设。以明光、来安、定远等县、市、区的江淮分水岭地区为重点发展优质脱毒山芋生产。 发展目标:2015年,山芋种植面积发展到30万亩;脱毒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单产水平提高30%左右;积极发展淀粉 -15- 实现粮食加工产值2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

19、龙头企业1家,超10亿元的3家,超5亿元的8家,超亿元的53家,打造国家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 -稻米加工。重点发展优势营养米、米糠综合利用、碎米综合开发、稻壳综合利用项目。发展米制食品工业化生产;建立健全稻谷加工标准体系、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使日处理稻谷100吨以上碾米企业加工量占总加工量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工业化米制品产品占稻米总产量的20%。 区域布局。以定远、凤阳、南谯、全椒、天长等地为加工重点区域,着力培育年加工能力20万吨以上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碎米、米糠、稻壳综合开发利用能力。以XX省凯源粮贸有限公司、XX市第一优质米厂、XX县区天鑫粮油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波涛粮油发

20、展有限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为龙头发展大型稻米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 -小麦加工。加快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延长小麦加工链,开发麦胚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壮大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集团,打造名牌产品,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和集约化程度;实现面制食品手工制法向工业化生产的转变,小麦副产品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15%以上。 区域布局。以定远、凤阳、天长、明光等县市为重点加工区域。以XX县区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XX省XX县区盛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麦郎食品(天长)有限公司为重点龙头 -21- 企业,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龙头企业实力档次,力争实现1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油料加

21、工。实现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以上。2015年,实现油料加工产值2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家。 区域布局。在全椒、来安、南谯、天长等全国优质油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大型加工企业。以滁州金恒油脂工业有限公司、滁州绿一油脂有限公司、XX县区鸿远油脂有限公司、全椒大平油脂有限公司为重点,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副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3)畜产品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到2015年,畜牧业加工产值50亿元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5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10家。 -肉制品加工。加强冷却肉、冰鲜禽肉、传统肉制品等产品精深加工。增加肉制品加工品种,提高肉

22、制品加工能力;建立完善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使我市肉制品加工率达到10%以上。 区域布局。在全椒、来安、定远、凤阳、明光等地,重点进行生猪屠宰与加工龙头企业布局。在全椒、南谯、来安等地,重点发展家禽屠宰和深加工龙头企业布局。依托XX市志成畜牧业有限公司、XX市申龙食品有限公司、滁州正大有限 -22- 公司、滁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以及来滁投资大型畜牧加工企业集团,生产冷却家禽肉、冷冻小包装家禽肉、低温肉制品、冷却猪肉等深加工制品。 -乳制品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建立优质奶源基地,加快发展奶制品企业。 区域布局。在全椒、定远、南谯、明光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和奶制品加工

23、企业;依托安徽达诺乳业有限公司、XX市奶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主要发展专用乳粉、鲜牛奶、学生饮用奶和乳饮料、冰淇淋等制品。 (4)水产品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亿元以上。到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30万吨以上,实现水产品加工产值3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新建鱼回鱼、河蟹、小龙虾等省级名优水产品出口基地3个以上,产量、出口量走在全省前列。 区域布局。在明光、天长、全椒等淡水渔业资源丰富地区,依托明光永言水产集团、XX县区渔业合作社,开发鱼回鱼、鱼糜制品及水产模拟食品等精深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并建立健全淡水鱼加工haccp全程质

24、量控制体系。利用明光、天长、全椒、来安等地虾、蟹丰富资源,研究原料虾蟹的质量控制技术和虾解新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出口创汇能力。 (5)水果、蔬菜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5亿元。到2015 -23- 年,实现果、蔬加工产值2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龙头企业1家,超亿元的2家。 区域布局。重点发展凤阳、南谯、全椒、来安果蔬产业带,依托XX省金华萃食品有限公司、滁州申龙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小岗村食品有限公司、安徽华怡食品有限公司、XX县区小岗村从玉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滁州锦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实现基地专业化、产品优质化、加工规模化、营销网络化,形成块状经济效益,把我市建成全省

25、有影响力的果蔬创汇基地。 (6)棉花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2亿元。到2015年,实现棉花加工产值10亿元。全市棉花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棉生产基地20万亩以上。 区域布局。在全椒、南谯重点规划两大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优质棉基地,提高棉花单产、纤维成熟度和品质一致性。依托滁州霞客环保色纺有限公司、XX市银山棉浆有限公司、XX县区华茂棉花有限公司、XX县区新宇棉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产品精深加工,提升竞争力。 (7)茶叶、菊花、甜叶菊加工。完成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5万亩,滁菊面积3万亩,甜叶菊50万亩,实现加工产值3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的龙头企

26、业1家,超亿元2家,实现全市茶叶、菊花、甜叶菊标准化生产,力争实现1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级农业产 -24- 业化龙头企业。 区域布局。在南谯、来安、全椒、定远茶叶、菊花产业带,重点发展名优绿茶和滁菊保健茶。依托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XX市施集茶场、XX市滁菊研究所、XX县区半塔茶场等企业进行深加工。在明光、定远、凤阳培植全国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基地,依托滁州润海公司、XX县区小岗村永丰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开发甜菊糖新型生物食品添加剂。 (8)林特产品加工。完成加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到2015年,实现林特产品加工产值80亿元。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5亿元的1家,林特产品加工和

27、开发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利用我市丰富的林木资源,依托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滁州扬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XX县区天森木业有限公司、好地地板(来安)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开发实木地板、强化木地板生产,形成年产5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打造全国最大的木地板生产基地。 2、现代农业示范园发展布局 在“十二五”期间,以争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重点抓好8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示范引导现代农业发展。 (1)XX县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 -25- 建设地点:在XX县区永丰镇,集中连片建设10万亩现代生态、绿色、观光农业核心示范区,主导产业:优质粮食生

28、产。 建设内容。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沟渠路改造和修缮。林网建设和花草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的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选用。农民培训工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建设完善的农产品质量体系。 (2)XX县区大滁城现代农业示范区 含锦农蔬菜园、乌衣农业园和滁菊产业园三大功能区:-锦农现代蔬菜园 建设地点:沙河镇三里塘村,连片面积5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3000亩(分三期建设)。主导产业:标准化、规模化设施蔬菜生产、加工、销售。 建设内容。建设1000亩现代化大棚生产区,其中钢架大棚260栋,日光温室大棚100栋。申报无公害产地认证及产品认证。建设1000亩深加工基地。 -乌衣农业园 建设地点

29、、面积:乌衣吴港、黄圩村,面积2.4万亩。主导产业:稻麦连作、苗木花卉、特种水产。 建设内容。粮食作物示范园,面积1.5万亩,主要进行品种对比试验、高产技术攻关、农机农艺结合、工厂化育秧、无公害稻米生产等。苗木生产示范园,面积0.4万亩,主要进行高效苗木花卉生产。特种水产养殖,面积0.5万亩。主要开展 -26- 名特优水产品生产示范,重点发展珍珠养殖、稻虾连作、蟹鳜混养等。 -滁菊产业园 建设地点:种植示范区位于施集镇和珠龙镇,核心区2000亩,连片辐射2万亩。种苗繁育区位于施集镇马大塘和市滁菊研究所,建设规模500亩。生产加工区位于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和市滁菊研究所。主导产业:滁菊生

30、产加工和市场开发。 建设内容。一是优质种苗培育,保障区域优质纯正种苗供给,主要开展扦插苗、脱毒组培苗繁育。二是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大田标准化种植。三是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厂房、加工流水线、产品深加工设备、冷库、组培室、育苗棚、炼苗圃等。四是滁菊产品的市场开发。 (3)小岗村皇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XX县区小岗村,项目区5万亩。 建设内容。以广东从玉菜业为主,发展蔬菜(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蔬菜9000亩)、葡萄、蓝莓等生态种植业。以天津宝迪集团年出栏10万头种猪项目和生产屠宰一体化项目为主发展现代养殖业。以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产业园为主发展甜叶菊加工业。以大包干品牌发展红色

31、旅游观光农业。 (4)XX县区女山湖现代渔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潘村镇钱西村女山湖北岸,核心区面积10100 -27- 亩。主导产业。河蟹、小龙虾良种繁育、生产。 建设内容。8000亩河蟹围栏网养殖,1100亩河蟹良种繁育区。1000亩小龙虾良种繁育区。建设300平方米示范区建有水产科技培训中心;建设养殖水域环境检测、生产投入品监测、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00平方米。 (5)XX县区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区含张山桃花、汊河2大设施蔬菜产业园。 建设地点。张山、汊河2个乡镇,以张山桃花村1000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汊河2200亩小南瓜、茨菇、胡萝卜蔬菜生产基地为主,发展设施蔬菜6000-10000亩

32、,打造“皖东蔬菜第一村”。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华萃有限公司带动全县蔬菜生产、加工和出口。 建设内容。引进、繁育、推广蔬菜新品种;新建标准化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区2000亩、冬暖式大棚生产区400亩。 (6)XX县区金坝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十字镇陈浅村、杨庄村,核心区面积10000亩。依托单位:十字金坝虾蟹养殖合作社。主导产业:龙虾、河蟹健康养殖和观赏苗木生产。 建设内容。龙虾、河蟹健康养殖和观赏苗木生产。其中龙虾、河蟹健康养殖5800亩,年产商品虾1000吨,商品蟹800吨,优质商品鱼700吨。 (7)XX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28- 含古沛农业示范园和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

33、-古沛农业示范园 建设地点:古沛镇白阳村,面积86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1000亩。主导产业:“沛丰”牌环保绿色西瓜生产和明光绿豆开发。 建设内容。建设300亩设施西瓜多茬栽培样板区。建设100亩科技成果示范、展示区。建设500亩立体、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区。建设100亩科教培训基地。 -滨湖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 建设地点:桥头镇,面积5万亩,核心区2万亩。建设内容:甜叶菊规模种植、特色水产养殖、沿湖观光带开发等。 (8)XX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建设地点:池河镇高刘村,建设无公害瓜菜基地5000-10000亩。主导产业:无公害(设施)瓜菜生产和交易市场建设。 建设内容。无公害瓜菜基地5000亩,

34、其中设施瓜菜1000亩。建立1个瓜菜交易市场,发展2个农民专业协会,认证3个无公害瓜菜产品。 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一要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改 -29- 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二是加大创新力度,弘扬“大包干”精神。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继续发扬敢闯敢干、敢于创造、敢为人先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解决“三

35、农”问题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作为评价政绩的重要标准。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组织能力、决策水平和实践本领;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进一步创造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队伍培育和建设力度。四要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村民自治,规范村级决策程序,健全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搞好村务和财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力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建

36、设农村和谐社会。 2、创新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一是要创新土地经营机制。要把土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实现城乡统筹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好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土地纠纷仲裁机构两大平台,做好承包合同认证、文本规范和 -30- 档案管理三项基础性工作。二是要创新农村经营主体。要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新形势,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培育好种养能手、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企业、农民经纪人四类新型主体,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经营主导力量。三是加快农村金融制度改革。以政策性保护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37、。 3、加大有效投入,不断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一是向政策要投入。“十二五”期间,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向上级争投入。中央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有关政策,重点研究粮食增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等有关方面政策,有的放矢编制申报项目,多争取上级支持。三是向外面引投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大农业产业招大引强力度。利用外来资金、规模和管理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向民间激投入。要认真研究制定激发民间资本到农村投资的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和项目推介,多争取社会和民间闲散资金的投入。五是向整合要效益。首

38、先要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变、定向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类财政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要通过财政资金来整合社会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投入。 -31- 4、强化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服务支撑功能。加强以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四大体系:一是构建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要分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建立起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相分离,公益性机构和中介组织相协调,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品种、技术、知识的更新步伐和农业重大技术成

39、果的转化运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和节本增效同步。二是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市、县网络信息平台,强化县、乡镇信息服务功能,形成覆盖全市功能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培训,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搞好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和发布,提高信息时效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作用,创新信息传播形式。三是健全农业法规服务体系。强化法制观念,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赋予农业部门的职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现县、乡农业综合执法覆盖100%,重点在科学管理、农药检定、肥料登记,兽药饲料监察、农机鉴定管理、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

40、护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行为,保护农民、消费者和涉农部门的利益。四是建立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完善县级动植物疫病监测实验室和检查站建设,增强免疫、 -32- 检疫、应急反应和重大疫情控制为主的公共服务能力,切实搞好动植物疫病防治。 5、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节约增效持续发展。节本增效、缓解资源约束是实施规划的重要保障。要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高效利用为着力点,以技术创新应用、深化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药、节能、节力等节约型新技术、新模式,加强集约生态养殖建设,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一是提高耕地的

41、利用率和产出率。要充分利用耕地和水、光热等资源,推广多形式间作套种,优化耕作模式,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率。实施高产粮田重点保护,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二是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要强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展应用专用配方肥和生物有机肥料,集成推广精准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新技术。三是发展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要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化学、农机和工程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易旱地区,大力推广节水耐旱品种,因地制宜推广地膜覆盖,秸秆还田,深耕深植,带水播种等节水栽培新技术。四是合理用药,提高农药利用率。逐年降低农药使用量,推广生物防治,

42、建立植物病害防控的有效体系。五是加快新能源开发,加大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秸秆、粪便、风能、太阳能等,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提高 -33- 利用率,达到节约、生态、清洁、环保、富民的目的。 6、密切协调配合,促进城乡统筹全面发展。“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基础性问题,解决的核心是推进城乡统筹。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实施好“百村十镇”示范工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注意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融入大战略,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

43、二是加强行业、部门之间工作指导的协调。各行各业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必须从全局出发,把推进城乡统筹作为工作的重心和中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服务,促进“三农”工作新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加强基础建设。要根据实际,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发展农村通讯,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四是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疫病的防治。要继续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大力发展普及农村沼气、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提高农民居住和生活的质量。要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 -34-第26页 共26页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