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

上传人:asd****19 文档编号:7763873 上传时间:2025-01-1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地级市“十一五”经济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力驱动下,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突出培育以“药、水、游”为主的绿色产业群体,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1、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绿色特色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五”期间,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实施“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2004年全市实现gdp119.55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6.7: 25

2、.7。47.6。2001-2004年gdp增速分别为6.6%、7.8%、8.3%和9.4%,平均增长8.3%;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5亿元,年均42.6亿元。基本上形成了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导的绿色特色产业群体,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张,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中药产业在政策引导、行政推动、市场带动的作用下健康发展;汉江干支流新一轮水电开发全面启动,汉江综合开发进程加快,喜河电站首台机组即将发电,蜀河电站前期工程开工建设。金州330kv和*喜河石泉33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2004年全市医药工业和水电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4.1亿元和6.6亿元;生态旅游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快速扩张

3、,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108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蚕桑、魔芋、茶叶、畜牧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初步实现产业化经营。 2、交通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我市抢抓机遇,加快以公路交通和生态环境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等级和里程有了历史性突破。全市新建二级公路265公里,新建和改建三级路1184公里,油路里程达到160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119km,实现了乡乡镇镇通公路,市域内以二、三级路为主的“三横七纵”公路网络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得到初步缓解;西康铁路开通进一步凸显*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物资进出的“咽喉”通道得到扩张、改善。生态环

4、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27.3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81.66万亩,宜林荒山造林145.72万亩;共治理小流域100条,治理水土流失7185km2,生态移民35413人,新建沼气池23160座,为蕴育绿色资源奠定了基础。 3、城镇化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功能显著提升。通过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江北综合开发步伐加快,江南旧城改造稳步推进,*XX县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江北开发建成了滨江大道、桥西护岸、望江公园,江南旧城改造完成了大桥路、巴山西路、金州路以及背街小巷改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工程,改善了*中心城市形象,明显提升

5、了区域中心城市功能。2004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6.8km2,城市人口达24.3万人,分别比“九五”末增加了2km2和4.5万人。城市道路长度达134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30,人均住房面积20.3m2。以*中心城市建设为带动,九县城和一批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旧城改造和XX县区开发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道路硬化和文化设施建设改善了城镇形象,增强了城镇功能,城镇的聚集效应、推动和带动作用进一步发挥。 4、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经济的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十五”以来,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力度逐步加大,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改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

6、力度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全市累计签订合同引进资金143.33亿元,实施项目398个,完成投资25.46亿元。通过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有效缓解了我市建设资金严重匮乏的矛盾,建成了一大批水电、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了我市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绿色特色产业群体的发展壮大,极大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5、社会保障能力逐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镇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共有28.04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有3.

7、98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劳务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04年劳务外出43.7万人,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预计“十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72元,年均增加387元和105元,基本完成“十五”计划预期目标。城乡居民的恩格儿系数分别为40.1%和48.82%;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在吃、穿、用、住等方面,不但数量增加,而且质量普遍提高。 6、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十五”时期,全市教育、卫生、文化等

8、各项社会事业投资大幅度增长,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大大改善。基本实现了“普九”目标,2004年,小学、初中适龄生(儿童)入学率分别为99.26%和95.62%。通过整合、提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顺利组建并正式运转。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效明显,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增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8%。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功能更趋完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广播、电视、通信、互联网、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重点培育“药、水、游”三大

9、产业,实现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市面临一系列现实的机遇与挑战: (一)我市面临加快发展的机遇: 1、全国能源和水资源短缺,为我市综合水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世界工厂”地位凸显,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全国经济规模不断增大,能源、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能源约束、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加快发展的基础性矛盾,尤其是优质淡水成为中国21世纪战略性资源。我市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富集区,丰富、清洁的水资源不仅是我市建立综合水产业不可替代的资源,更是国家南水北调不可或缺的优质水源。国家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市加快以汉江水能资源开发为

10、主综合水产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2、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改善*基础条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进入战略机遇期,全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国家进一步加快铁路、干线公路、大型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公共设施建设。按照国家建设“八纵八横”铁路网主骨架战略部署,包柳、沪汉蓉两条大能力通道(西安重庆、襄渝铁路)在*交汇,“十一五”时期,两条铁路增建二线、*枢纽扩能改造开工建设;阿北高速公路(西安*陕川界段)将要进入施工高峰,g316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以上累计投资多达400余亿元,这为加快改善我市交通条件,振兴我市建材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建成的“十字型”的高速

11、公路和大能力铁路通道,将进一步强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进而形成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带动我市相关产业快速扩张,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3、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为我市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一五”时期,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将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资源消费的高峰期,资源类产品供需缺口日益凸现;随着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投资成本的攀升、发展空间的压缩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资源类开发投资及劳动密集型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十分

12、明显。我市矿产、生物、水电、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发初具雏形,交通优势突出,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为我市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促使我市经济直接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和竞争。 4、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渐成潮流,为我市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进入了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的时代,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绿色消费成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消费需求的稳步扩张和升级,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人们追求纯天然、有机、营养、安全、无公害的绿色消费,人们休闲和养生的

13、需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变化为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国内在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剧烈。国家实施东部加快、西部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四大战略,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地区发展进一步提速,欠发达地区发展面临众多瓶颈制约,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进一步显现。我市经济规模小、水平低、效益差,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压力加大。 二是以

14、交通为主的基础条件仍然落后。出省高等级的大通道尚未形成,市内道路等级不高,结构不合理,境内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市县公路没有完全实现二级路连接,县乡公路等级低,乡村道路多数是晴通雨阻。落后的交通,影响我市的人流和物流,影响招商引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我市是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非常薄弱,人才、资金、技术严重匮乏,经济总量小、水平低、效益差,活力不足,竞争力弱,财政入不敷出,全市还有89万贫困人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救助,扶贫攻坚任务繁重。 四是优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开工建设,一些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将受到政策或环境容量的限制;污水

15、、垃圾、烟尘处理设施投入加大,工业发展受到提高成本的压力,我市工业效益和工业增长速度受到影响。 五是缩小与全省、全国发展水平之间差距的压力加大。全市人均gdp仅占全省人均水平的52.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仅占全国人均水平的56.3%和63%,是全省人均水平的88.5%和79%;社会发展水平滞后,2004年我市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位居全省末位。随着全国、全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差距将继续拉大,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市缩小与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平均水平之间差距的任务十分艰巨。 总体上看,我市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

16、、*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经营绿色、建设绿色*”战略,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关键,加强绿色资源的建设与保护,蕴育绿色;依托优势特色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药水游”三大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促进特色产业群体跨越式发展,经营绿色;积极发展、大力倡导绿色文化,加快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家园,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绿色。通过五年努力,把*初步建设成融生物

17、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水电能源基地、秦巴药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山水园林城市。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蕴育绿色资源。建设和保护好以水资源为代表的绿色生态资源是*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形成资源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坚持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特色产业集群。绿色既是*最丰富的资源,也是发展绿色产业最大的优势。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充分发挥区域特色、绿色资源优势,瞄准国内外市场,进行合理规划,加大产业筛选和整合,集

18、中精力,突出重点,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品牌。 坚持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立足全国乃至全球大市场,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分工,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结构;依靠先进科技壮大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产品,增强市场份额,增强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求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开放的眼光、思维和魄力,建立健全聚集生产要素、扩张产业效应的市场机制,营造公平、公

19、开、开放的发展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聚集,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落实“五个统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鼓励、支持薄弱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促进良性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全市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预期保持在10%以上,到2010年,形成绿色主导产业框架,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品牌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20、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全市整体跨入小康社会。 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药、水、游”三大产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秦巴医药成为知名品牌,生态休闲旅游蓬勃兴起,汉江干支流开发基本完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境内铁路复线、高速公路和“三横七纵”路网建设基本完成,交通枢纽地位日趋突出;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和优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得到进一步提升。 山水园林城市初步形成。中心城市骨架得到拓展,一批主要市政标志性工程全面竣工,城市面貌和市政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人口发展

21、到4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 和谐*建设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普遍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和谐稳定。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强化基础,扩张产业,改善生态,协调发展,主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 (一)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平台 抢抓历史机遇,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以公路和铁路为主体、航空与航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使*成为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区域交通枢纽。 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突出干线、统筹城乡、完善

22、网络、坚持标准、效益优先”的原则,以提高公路等级、增强通达能力、改善城乡发展交通条件、方便群众生产生活为目标,科学编制全市交通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公路建设布局,在重点抓好干线骨架道路建设的基础上,把公路建设的重点向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旅游开发的精品景区和投资项目集中的地区倾斜。坚持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护,形成出境以高速路为主、市县以二级路为主、县乡以油路为主的公路“三横七纵”路网体系,打破交通瓶颈制约,提高公路交通水平。 大力推进四条高速公路建设。建成gz40高速公路*段84公里和阿北线小河*高速公路57.5km,力争建成阿北线*至陕川界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国道316线高速公路*段

23、。 积极开展七条市县二级路建设。建成*岚皋、*旬阳、两河宁陕、平利镇坪巫溪界、XX县区城以及石泉与gz40高速公路连接线、西康高速公路甘溪小河等二级路。 扎实推进64条县乡油路建设。建成汉滨区大叶路、汉阴铜钱、紫阳权洞路等64条县乡油路,总里程2339km。 竭力支持铁路“三线一站”加快建设。建成包柳大通道*重庆和沪汉蓉大通道*武汉铁路复线*段270.6公里,开工建设包柳大通道西安*铁路复线90km。基本建成*铁路枢纽站。 加快港口、码头建设。新建石泉电站、喜河电站升船机,建好蜀河、旬阳电站过坝航闸;建成大竹园煤港,完成*关庙水铁联运港,并改建石泉、紫阳水陆联运港口。 。促使*机场复航,争取*

24、机场改造,由3c级改造为4d级,扩建跑道和导航设施,积极开辟新航线,增强*机场运输能力。 。建设高效便捷的物流路网体系。构建以*铁路货运站为中心,以石泉、汉阴、紫阳、旬阳等为结点,以铁路、公路、航运为网络的高效便捷的物流交通网络体系。 (二)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 坚持生态建设就是经济建设的理念,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按照“一廊三区”的总体布局,坚持自然改善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工程治理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市场选择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蕴育丰富的绿色资源,推动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突出重点,

25、集中资金,加强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水资源保护工程。强化水利配套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0km2,遏制环境恶化,减少水土流失。加强黄洋河、吉河、月河等原生态河流的保护。加强秦岭、巴山国家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建设,新建和保护20万公顷自然保护区。 突出重点区域绿化造林工程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汉江两岸、城镇周围、瀛湖周边、景区内外、交通沿线等地的工程造林植竹。抓好城市街道、城镇公园、社区、机关和公共场所的绿化工作,实施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强力推进高山生态移民和扶贫搬迁。加快推进高山住户搬迁,减少人为因素破坏,促进植被恢复,切实改

26、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佳生态示范区和人类宜居地,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五年全市生态移民人数达到5万人。 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广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进沼气池和节柴灶建设,到2010年,计划新建沼气池12.7万口,节柴灶41.7万座。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工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县城和重点集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

27、施建设,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加强汉江干流*重点段防洪工程,新建堤防5.9km,加固加高2.54km,新修护岸5.9km。加强“三废”综合开发与利用,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设节约型社会。 (三)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发展 按照产业化经营方向,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调节作用,实施一体化、品牌化战略,增强*农业综合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

28、项目,加强中小型灌区、农村安全饮水、病险水库治理和江河堤防防洪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黄石滩水库渠系配套工程,建成汉阴洞河水库,启动引汉济月调水工程。加强小流域治理,着力减少洪涝灾害。加快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新建基本农田28.5万亩,实施3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和30万亩灌溉渠系配套改造,提高土地生产能力。 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50万亩,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农村居民粮食自给。 积极发展优势绿色种养业基地。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因地制宜,优选适生品种,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狠抓产业强乡(镇)、专业村和产业大户,重点建设“六大”绿色种养业基地,即:稳定连片桑园面积60万亩,养蚕100万张,

29、产茧5000万斤;建设优质高产、有机富硒茶园30万亩,中、高档茶叶900万斤;建设优质魔芋基地10万亩;以黄姜、绞股蓝、葛根为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中药材基地40万亩;建设优质烤烟基地20万亩;建立优质畜牧产业基地,年稳定出栏猪400万头、羊200万只。在产业区域布局上,以汉滨、汉阴、石泉等县为主,建设以蚕桑、蔬菜、养殖、粮油为主的种养基地;以平利、紫阳为重点,建设优质富硒茶叶生产基地;以岚皋、汉滨、汉阴为重点,建设优质魔芋种植基地;以旬阳、白河为中心,高标准建设好黄姜种植基地;以平利、镇坪为中心,建立全国优质的绞股蓝、葛根种植基地;以宁陕为重点,积极发展以林果、绞股蓝、食用菌、猪苓为主的多

30、种特产基地。 大力发展强势龙头企业。用足、用活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面向全国,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度加工知名企业;积极参与市场分工,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加强市场开拓,开辟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加快建设*市农产品交易中心,构建农贸市场体系,提升*农副产品的宣传、认证、交易、信息等服务平台,加强技术、防疫、金融、保险、信息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病害防治等服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加快发展服务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

31、组织,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政府推动作用,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调节的作用,促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基地为依托,以龙头为关键,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特色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力。 努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围绕390个重点村建设,结合主导产业培育,整合资源,捆绑资金,整村推进,完善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解决51万人的贫困问题。 (四)以水能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综合水产业发展 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

32、合”的开发思路,依托优势水资源,以水电能源开发为先导,以水资源市场化经营为原则,加快供水体制创新,促进旅游、航运、养殖及高耗能耗水工业发展,不断提升*综合水产业规模和效益。 加快汉江干、支流水电梯级开发。全面完成汉江干流梯级电站建设,喜河电站正常蓄水发电,建成蜀河、旬阳、白河电站,汉江干流新增水电装机104万千瓦。科学规划,有序开发,全面完成岚河、任河、旬河、南江河等汉江主要支流小水电站开发。全市水电装机能力达到300万千瓦。 争取开工建设*火电厂。充分利用汉江水资源以及区位交通优势,配合省发改委积极争取*火电列入国家建设规划,依靠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双重作用,择优选择项目业主,全力推进*火电厂

33、前期工作,“十一五”时期,力争开工建设装机360万千瓦*火电厂,初步形成水火并举的区域性能源基地。 加快输电线路网络建设。新建110kv输电线路1178km,改造202km,变电工程610mva;新建35kv输电线路428km、改造62km,变电工程123mva,优化市内城乡电网结构,提高电力输出能力。 提高小水电电力就地转化能力。依托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电力资源,在确保环保和水质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发展低污染、高附加值的载能工业,建设30万吨特种铁合金、5万吨电解锰、5万吨电解锌生产线,提高*电力就地转化能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提高供水产业市场化经营水平。加

34、强汉江水体、水质保护,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加强*、9县城和20个重点乡镇供水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产业经营水平。研究、协调、促进实施省内南水北调工程。促进供水体制改革,加强水资源开发政策研究,争取国家生态环境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汉江水资源的市场化经营。 大力发展养殖、航运事业。充分发挥丰富水面优势,建立健全水面的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渔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应用名优水产品种和先进技术,奋力打造*水产品品牌,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建设陕西乃至西北最大的淡水养殖基地。改善汉江航道条件,提高航道等级,适度发展航运,方便沿江群众生产生活,降低市内运输成本。 (五)以秦巴药业和绿色

35、食品工业为重点,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资源和科技创新为依托,以秦巴药业、绿色食品工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挥工业园区“聚集、规模”两大效应,狠抓企业培育、基地建设、市场开拓三个关键环节,构建生产、加工、研发和营销四大体系,实现种养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和销售市场化,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全力打造绿色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综合实力。 1、打造“秦巴药业”品牌,做大做强*中药产业。按照突出“突出特色、扩大规模、提高效益、打造品牌”的思路,重点围绕黄姜、葛根、绞股蓝等系列主打产品,全力打造“秦巴药业

36、”知名品牌,加快*中药产业现代化步伐。 做大做强医药龙头企业。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提升经营水平;吸引省内外知名制药企业兼并、改造*现有企业,扩大秦巴医药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大力兴办一批中药饮片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常用中药颗粒提取生产能力的企业,努力消化全市自产的道地药材。积极开发药膳、药疗等中药食品、保健品,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开发效益。 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主体,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基地规模,采取“公司+科研+农户”的运作模式

37、,建设以黄姜、胶股蓝、葛根为主的高标准中药材基地。建立和完善中药材gap技术研究中心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gap种植基地和sop操作程序,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种植,全面提高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水平。 积极构建中药材营销体系。在充分发挥医药企业自身营销网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代理、代销、贴牌等现代营销模式,积极利用国内专业营销公司网络健全、方式先进等优势平台,选好主打品种,参与更大的市场分工和市场竞争。大力发展药材经销大户,发挥各级医药、药材公司和供销部门的作用,不断扩大全市中药材及饮片的销量。争取建设陕南中药材交易市场和中药现代物流中心,搭建中药材生产、销售信息平台,通过与境内外药材市场的联系与合作

38、,拓宽药材销售渠道,带动全市中药材的种植与加工,把*建设成为秦巴山区药材集散地。 加快新药产品和原料药后续产品研发。努力创造条件,力争建立省级重点新药研发机构陕南药研中心。整合市内企业药研资源,创新药研机制,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成果引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联合生产经营,盘活一批确有疗效和市场需求、企业已经拥有生产经营权的传统名优医药产品,在剂型、配方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 2、发挥富硒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食品工业。发挥动植物富硒、水资源优质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自然优势,发挥民众长期种养、加工的传统优势,依托旺盛的市场需求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健康食品

39、工业。 。精心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品牌。大力发展魔芋食品、富硒茶、泸康酒、木瓜酒、矿泉水、桑葚果汁、腊肉制品、山野菜及豆制食品。集中物力、人力和财力推进绿色、特色、优势食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经营,积极争取绿色认证和有机认证,精心打造35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奋力构建强势食品工业集群。加强现有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扩大招商引资,大力扶持科技含量高、规模效益强的企业。积极组建秦东魔芋、富硒茶业等企业集团,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实施年产9000吨魔芋精粉、年产50吨高档富硒茶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扩张食品工业总量,提高企业现代化水平,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构建现代化的*绿色食品工业体系

40、。 强化*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协会牵头,有序开展“*绿色食品”品牌的打造、推介和管理,大力开展市场营销,竭力拓展*绿色食品的销售空间,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3、加大企业改制、技术改造力度,提升*茧丝绸工业综合实力。巩固桑园面积,整合资源,创建丝绸工业与蚕桑农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组建丝绸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紧密型丝绸集团,大力开发蚕、茧、丝的副产品,发展资源多级利用的新型茧丝业,重振*茧丝绸工业雄风。 优化蚕茧丝绸发展环境。理顺蚕种、蚕茧管理体制,杜绝区域封锁;科学规划烘茧灶布局,加强审批、管理,杜绝蚕种蚕茧烘烤生丝等链条中的人为障碍,建设公平、统一、有序

41、的市场。积极优化发展的软、硬环境,抢抓“东桑西移、南桑北移”机遇,努力承接发达地区蚕桑丝绸产业转移。 。做大做强茧丝绸工业。完成国有缫丝企业改制,扩大招商引资,加强对现有茧丝绸企业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大深度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奋力扩张蚕茧丝绸工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推进*丝绸工业化进程。 4、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矿产加工业。以汞锑、铅锌、金矿、锰矿、钒钛磁铁矿等有色金属矿产和以毒重石、重晶石、瓦板岩、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开发为重点,坚持“扶优扶强、环保低耗”原则,按照合理布局、强化管理、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清洁生产的要求,大力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有序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把我市建设成为中

42、国汞都、全国最大的钡盐基地及全省优质石板生产与出口基地。 整合现有矿产加工企业,支持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品效益好的企业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实现优势矿产资源的规模化开采,提高资源利用率。实施年产100万吨水泥、2万吨金属镁、40万吨钒钛磁铁矿、350万平方米瓦板岩、10万吨锌焙砂、1000吨金属汞、10万吨钡盐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建设。 5、充分发挥*烟草品质优势,加快*优质烟叶基地建设。抢抓烟草行业战略性重组机遇,实施宝鸡烟厂旬阳分厂年产20万大箱卷烟生产线和年产60万担打叶复烤线改造项目,乘势做大烟草龙头企业。 。鼓励、支持烟草提取药用茄尼醇的深度开发项目,开辟烟草使用新用途,延长烟草产业链条,

43、增加附加值,带动全市烟草业更快发展。 (六)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提升*生态旅游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以秦巴自然风光和汉水风情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以秦岭、汉水、巴山为片区,坚持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并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打造*旅游的核心产品和响亮品牌,做大做强*生态旅游产业。 坚持高起点规划,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加强重点景区、景点的统一规划、高标准开发和规范化管理。结合中心城市建设,把*特色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为旅居中心;大力发展以水电站库区水面为重点的汉水文化游、以秦岭南麓为重点的原始森林游和以南宫山、千家坪周边开发为重点的巴山风情游,形

44、成“一心三线”旅游总体布局。坚持区域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汉滨、岚皋、宁陕三县区率先突破。以*山水园林城市和瀛湖为中心,建设汉江*XX县区段一江两岸风景线,构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水上运动、娱乐中心,打造*水上旅游精品,打响“陕南水城”、“中国绿心”品牌。依托秦岭和巴山,重点开发以南宫山、神河源、千家坪、岚河漂流及天华山、朝阳沟等为主的生态观光、休闲运动项目。以月河川道农业科技示范带和黄洋河休闲度假区为中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精心培育西安宁陕、西安*(岚皋)小三峡(神龙架)等精品旅游线路,全力打造个性鲜明、内涵深厚、体验独特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增强*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景区景

45、点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态休闲旅游质量。把生态旅游建设与汉水文化建设、绿色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山水城镇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突出特色、深度开发”的要求,以景区景点生态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通往景区道路、景区环线、旅游步道建设,努力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建设瀛湖风景区环湖公路及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加快香溪洞、千家坪、天华山、云雾山以及紫阳瓦房店茶山风情园等一批重点景区景点的路、电、讯、水等配套工程建设,形成与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和景区景点的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 坚持产业联动战略,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发挥旅游“一业带多业、多

46、业促发展”作用,加快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快宾馆、娱乐设施建设,建设四星级宾馆,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改善城市形象。加快*特色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开发*丝绸系列产品、富硒茶、鎏金蚕、木瓜酒、保健药材、紫阳民歌光盘、汉剧脸谱等系列产品,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筹建*特色药材、生物标本展览馆,建设*特色旅游商品超市和旅游商品一条街、风味小吃一条街,增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产业联动,带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实施品牌营销战略,打响*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围绕“陕南水城、绿色*”品牌,细分旅游市场,精心策划*旅游的宣传和推介,通过“同饮一江水、思源在*”宣传,吸引京津及华北游客;通过“秦巴风情、*独优”的宣传,吸引对秦巴地区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建立政府组织、部门联合、政企联手、上下联动、内外合作的宣传促销和激励机制,有效组织*北京“手拉手、心连心”、中国*汉江龙舟节为主的特色节庆活动,依托节庆文化效应,加大旅游产品的市场营销,开辟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统一协调、竞争有序、高效运作的旅游管理体制,提高旅游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旅游企业的经营水平,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水平,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发展理念,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进一步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加强旅游经营秩序管理,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维护消费者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