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年县卫生计生重点工作计划 一、重点项目 一是完成妇幼保健院产儿科病区建设项目。建设建筑面积5650.7平方米的妇幼保健院产儿科病区,计划总投资14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00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260万元。二是完成一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建设项目。计划新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综合楼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计划总投资40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20万元,地方配套及自筹80万元。三是加快建设卫生信息化建设力度平台,打造信息共享的居民健康云平台。四是完XX县区中医医院医养结合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 二、重点工作 (一)大力推进“健康民乐”建设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
2、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卫生计生系统健康促进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科学干预,改善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升健康素养。加强健康教育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健康素养监测网络,大力实施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全民控烟等行动,主动开展巡回健康体检服务,甄别患病人群,加大对健康、亚健康、老年病、慢性病和隐匿性疾病的干预。普及推广养生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指导重点人群学会“记录、观察、调整”慢性病,引导广大群众人人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疏导心理压力,实现少生病、晚生病,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力倡导健康生活的方式。 (二)全面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3、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全面落实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和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综合防控任务。继续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精神卫生工作规范化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社区治疗管理覆盖率达到95%。 2.全面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对基层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机构的专业技术指导。加强基层卫生管理者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金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和质量。 3.加强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实施母婴健康工程,加大妇产科、儿科临床医师和保健医师培养
4、力度,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和绿色通道建设。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妇幼保健项目,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4.严格卫生计生综合执法监督。全面加强卫生计生执法监督工作,督促各级卫生计生单位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机构监督执法行为,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各医疗机构、公共场所、学校等各项常态卫生监督指标任务落实率均达100%。加强对从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依法执业情况的监管,严厉打击“两非”行为。 5.加强红十字会工作。加强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建立并完善集献血、用血
5、、志愿者招募和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造型干细胞捐献和骨髓移植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工作,同时积极争引村卫生室建设、白内障复明等项目。 6.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实现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提升,城乡生产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健康宜居。大力推进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传播,营造卫生整洁的人居环境。 7.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发挥健康教育机构职能作用,针对重点疾病、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活动。继续推进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6、。 (三)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1.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围绕“315”改革模式,有效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加快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筹建医院管理理事会、监事会,建立医院管委会为决策层、医院理事会为执行层、医院监事会为监督层的县级公立医院“三位一体”法人治理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统筹推进监管机制、补偿机制、服务机制改革,突出药品零差率销售、医疗价格调整、薪酬分配改革、医院绩效考核等重点。加大协调力度,切实落实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财政投入政策和预算制度。加快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县级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岗位聘用制度,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完善收
7、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完善医务人员评价制度,充分调动一线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服务改革,加大首诊告知、病种确认、参合农民签字选择确认等制度的落实力度,规范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推进乡镇卫生院65种、县级医院251种的分级诊疗病种管理,引导患者就近就医,严格控制越级诊疗,力争新农合住院病人县域外转院率、县域外基金支付比例分别控制在15%、40%以内,努力实现“医生、患者、基金”三下沉的目标。 2.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落实网上采购制度,县、乡、村政府办医疗机构使用的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依托省级平台集中采购,
8、配送由全县统一招标确定的配送企业集中配送,认真落实药品价格网上定期公示制度,实行省级药品集中采购与医疗机构阳光采购有效衔接的分级分类负责制,积极探索带量竞价采购,有序推进备案采购。加大配送监管,充分发挥药品采购配送管理机构职能,加大对药品配送企业的监管力度,落实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建立药品配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诚信档案。巩固提高基药使用比例,公立医疗机构全面配备并优先选择使用基本药物,乡镇、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零差率销售覆盖率、网上采购率巩固在100%;二级综合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全部药品销售总金额的比例不低于50%、中医(民族)医院不低于45%
9、。 3.巩固提高基层卫生工作成果。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要求,实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房屋、设施、制度、任务和院园文化建设“七落实”,持续增强乡镇、村、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协调落实*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超收部分的30%用于绩效奖励,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激发基层卫生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杜绝“推诿病人”的现象发生。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做好养老待遇认定和落实工作,稳定乡村医生队伍。继续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创建活动,按照看病就医方便经济、医疗服务安全
10、可靠、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农村居民满意信任的建设要求,2017年60%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达到建设标准。规范卫生团队签约服务,在乡镇和社区全面推行新一轮卫生团队签约服务,落实组团服务制、信息公开制、绩效考核制和“一袋十二册”宣传制度,确保以户为单位规范化签约服务率达98%以上。 4.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安全,严把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大型设备、医疗技术4项服务要素准入关,促进提高医疗机构管理服务水平。实行医疗质量定期评估通报及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督促落实22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坚决杜绝责任事故发生。加强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二级以上医院
1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深入实施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行动计划,突出人才、技术、重点专科建设,培育1-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创建3-5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大力加强县级医疗急救中心和急救队伍建设,进一步规XX县区级“120”调度指挥中心设置,统筹县乡“120”急救资源,建立覆盖全县的“120”急救服务体系,切实增强院前医疗急救能力。 (四)着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1.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建设,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实
12、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养生保健、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的能力。持续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和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 2.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加强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学校食堂和医疗机构的推广应用。鼓励社会资本开设中医推拿按摩馆、太极运动馆、药膳馆等,引领发展茶疗养生、运动养生、药浴养生、推拿养生等中医养生服务,延伸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链条。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产业,加快养生保健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餐馆、进乡村步伐,推进中医药与养生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五)进一步巩固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经办管理,积极构建保
13、障更加公平、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医疗资源利用更加有效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补偿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落实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门诊重症医疗保障工作。全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总额预付等复合型的支付方式改革。加强区域协作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异地就医费用核查和结报管理水平和效率。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商业保险等多种保障制度的衔接,进一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六)全面落实人口计生基本国策 1.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坚持和
14、完善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坚持卫生与人口工作融合发展,提高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推进流动人口公共卫生计生均等化服务。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充分参与、各负其责的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实时掌握出生人口信息。加大“两非”查处力度,继续保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趋势。 2.巩固计生服务管理成果。深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部门协作,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社会满意度。全面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个性化服务。深化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做好生育信息采集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夯实计划生育基层基础,稳定机
15、构队伍,保障基层计生人员报酬。健全全员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积极开展“新国优”创建工作。 3.大力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巩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示范区创建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计生特殊家庭扶助保障政策体系,完善奖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做好计生协会各项工作,帮助解决在养老照护、医疗健康、生活扶助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提高计生家庭发展能力。 (七)强化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支撑 提升卫生人才队伍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各类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考核和激励机制。继续实施“名医名科”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精神病、急诊急救、老年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推进学科带头人培养。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八)加快推进医疗养融合发展 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推动普遍性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协同发展,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养老机构可根据服务需求和自身能力,按相关规定申请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等,也可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充分依托社区各类服务和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信息数据的无缝对接。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