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级英语学期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姓 名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2010年6 月摘要:中西文化和语言存在差异,作为文化差异的一部分,语言差异反映着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要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差异,灵活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大量研究并日益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英语教学的首要教学任务和目标。与此同时,专家学者们研究并发表了诸多有关语言和文
2、化的专著和文章,探讨如何通过对中西语言差异的认识,把握本质上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本文从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入手,着重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透过文化差异现象看其本质,如何把中西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交际手段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成功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一、语言教学与文化比较相结合,提高英语教学效果1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外语教师认识到,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在教授外语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何谓跨文化交际能力呢?高一虹在其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一书中指
3、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或素质”。众多的学者一致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和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此外,跨文化交际学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比较,关注的核心就是文化差异,因此其研究成果不仅能为文化教学实践提供基础,而且能帮助学生查清造成语言表面形态差异的深层原因,从而在外语教学中指导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2语言教学与文化比较相结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 Sapir
4、认为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种种信念和做法;D. Hymes指出,交际能力不但包括对语言形式的掌握,而且包括对语言使用的社会规则的了解和熟识。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在通过文化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注意对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特别是操英语的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在交际规则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忽视了这些差异或者对其一知半解,就会造成所谓的“文化错误”。因此,学英语的学生不但要了解而且要深入学习英语国家的历
5、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交际规则、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必须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学习,使他们逐步提高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识,在比较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实践基础上把握二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和正确、灵活运用英语的目的。3掌握文化差异的本质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使学生与西方(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交际时达到充分沟通而不产生相反效果,是相当困难的,这需要准确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中西两国文化差异的表面现象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学习文化差异的本质,才能达到准确的理解。例如,我国大多数的学生知道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称呼、招呼、话题、拜访、道歉、答谢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如果教师
6、在教学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文化差异现象,而没有由表及里,深入到差异的本质并对学生做出解释,学生就不可能做到对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而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所以讲清“为什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首先,将表面某些零碎的差异现象系统化;其次,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这些看似零散的差异现象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分析差异现象找到其本质。与此同时,对学生要提出几点要求:其一,悉心学习前人的知识、规律和法则,这是基础;其二,学会将所熟悉的概念、现象、规律和法则融入到新的关系中,多角度、多方面去研究和思考,这是关键。如此循序渐进地学习,学生们才能逐步学会适时、适宜地把握语言环境,熟练运
7、用各种交际手段。二、深入分析文化差异在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时,教师应该在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现象的同时分析其内在联系,使学生看到二者差异的本质。现举例如下:1在称赞和反应方面中西方存在的差异 A: Your suit is exquisite. The color is so beautiful.(你的西服真雅致,颜色很漂亮。)B1: Thank you.(谢谢。)B2: Oh, its very ordinary.(哪里,这西服很普通嘛。) A: You did a good job.(你干得不错。)B1: Thanks a lot. / Thank you very much. (谢谢。)B2
8、: No, I havent done enough. The achievement i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我做得还不够,那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上两例(B1是西方人的惯用表达,B2是中国人用英语所做的一般表达)中,由于中西方人的语言习惯、风俗和文化观念不同,所做的回答也不同。听到别人赞扬,西方人一般表示接受,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而中国人通常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或者说自己的成就不过是客观条件造成的,等等。显示的是文化观念的差异: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所起的作用,中国人虽然也承认个人作用,但往往更侧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群体的力
9、量。教师在解释此类差异时,不仅要让学生看到中西方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更为必要的是向学生揭示中西方文化在深层文化价值观念上的不同之处。2话题的差异 一般而言,西方人在交谈时不涉及个人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具体的个人问题是隐私(privacy)。所以,询问西方人诸如年龄、婚姻、家庭或薪水等问题一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他们不喜欢听到此类问题,更不想回答。但是在某些特殊场合这一规范或准则是可以被打破的。例如:一对英国夫妇来中国参观旅游,在交谈中太太告诉其中国朋友她的孙子已经六岁了,而朋友觉得她很年轻,笑着说:“Oh, really! I think you look very young for one
10、with one sixyearold grandson.”(你可不像有那么大孙子的奶奶呀)。这句话实际上就暗含着:请告诉我您多大。但其措辞很委婉,所以英国游客对此话并不反感,甚至会很开心地谈论这些个人问题。或许会回答:“Many people say that.”(很多人都这么说),或许她会很乐意地告诉对方自己的实际年龄。如此一来,交谈就会融洽地进行下去。由此看来,那位中国朋友不仅知道中英两种语言存在习俗和表达方式的差异,而且还熟悉外国游客的文化背景:首先,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西方人视个人问题为个人隐私,因而谈话中尽量回避;其次,虽然中西方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但由于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不同,
11、表达方式迥然不同: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而中国人虽然心里不想自己老,但是“我老了”总是挂在嘴边,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绝不会说自己老,因为在他们看来“老”这个字眼似乎总是与“孤独感”有一种无形的联系。3“预约”的差异 熟悉并掌握中西文化差异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从而使他们能学以致用,做到准确理解和运用自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中西文化差异本质和语言差异有机的结合上,否则,即使学生知道中西文化差异的现象,由于不理解或是一知半解其真正内涵,再加上忽视中西两种语言上的差异,仍会犯“文化错误/失误”。以“预约”为例,在中国拜访他人一般而言不需要预约,而在西方
12、国家则相反,西方人在拜访别人时一般会预约。一是不想打搅对方,给对方带来不便;二是预约可以给对方留有选择的余地,以便更好地安排时间。在讲授此类差异时,倘若不向学生说清上述理由,一些中国学生也许认为只要事先打电话告诉一声就是很有礼貌了,不必征求对方是否有时间、是否同意接见。比方说,一位学生要去看望他的美国朋友(一位在他班留学的美国学生),脱口而出:“I am coming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你。)显然他完全是按照我们中文表达习惯直译成英文的,意含“Can I come to see you tomorrow morning?”(明天早上我去看
13、看你好吗?)殊不知在英文中他的措辞隐含为You must stay at home tomorrow morning (because Im coming to see you).即:“明天早上你必须在家等候,因为我要去看你。”毫无疑问,这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所以,即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罗列出相应的情景和例句向学生介绍安排约会的英文表达方式,但是由于缺乏自身实践,在与西方人真正交际时学生出于本能还是会脱口而出类似上例中的直译句子“Im coming to see you.”。要避免此类“文化错误”,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语言差异及文化差异的深层原因,并尽可能创造更多的课堂情景反复操练,培养起学生的跨
14、文化敏感性。综上所述,要了解西方文化,要认识并掌握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首要也是必要的是学好中国的传统和文化。打好基础,了解并熟练地掌握了祖国的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西文化差异,看到文化差异本质,进而归纳总结以培养自身的文化敏感性。此外,学生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会自己去发现和总结规律,使客观指导和主观努力相结合,才能实现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英语的目标。参考文献1John, C. Condon & Fathi S. Yousef.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obbs: Errll Educational Publishing, 1997.2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 与研究出版社,1989.3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 胡文仲. 英语的教与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