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与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牢牢把握好新常态下文化发展大势,实施文化强区、文化兴区战略,创新文化发展理念、思路、体制和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培育市场主体,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协
2、调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好市域和乡镇文化发展,大力发展好亲民、惠民、富民、为民的*新文化。 承接“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基础,立足旅游发展新政策、新要求、新动向,在国家促进旅游改革发展的全新历史阶段下,以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为导向,以发展新型旅游业态为重点,以强化旅游服务品质升级为抓手,以推进顶层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以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带动综合产业效益、放大社会及环境公共效益为目标,促进*区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有序、高效、可持续发展,全面稳固和夯实旅游业,全面提升*区旅游地位与影响力,将*区建设成为长三角知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休闲旅游胜地。 以*国际文化旅游示范
3、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旅游+”的产业带动优势,大力促进业态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使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区“调转促”工作的重要突破点,提升*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吸引力。在旅游项目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文化产业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协同发展,实施*区文化旅游发展“129战略”方案(12大工程,99个项目),充分发挥“文化+旅游”双轮驱动力,将文化旅游打造成为*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全面打响“诗山鳄湖醉美*”品牌,彰显*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发展原则 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引导、税收调节、平台建设等方面的作
4、用,发挥好管理和监督职能;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趋势研判、产品服务供给、融资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寻求政府与市场、文化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的最佳着力点、最适宜、最科学的运营模式。 区域联动和错位发展相结合的比较优势原则。*区毗邻南京经济圈和上海经济圈,身在*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地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核心位置,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拥抱周边,承接皖江,西接合肥,东联上海,北融南京”的战略格局,区域联动、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区的比较优势,在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中形成独树一帜的重要一极。 统筹规划与梯度推进相结合的工程推进原则。做好*区文化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
5、划。因时而动,因地制宜的培育与引进有特色、有品牌、有潜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坚持提升一批、整合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基本准则,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又好又快地推动*区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热点着力与均衡覆盖相结合的空间优化原则。着力对已经形成良好基础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重点提质增效,放大空间溢出效应,辐射更大空间范围。坚持对部分文化旅游发展相对薄弱的乡镇、村进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构建全区文化旅游发展的空间优化新格局。 彰显特色与内容创新相结合的精品创新原则。依托传统优势文化品牌,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结合现代科技、“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加大内容创新力度,积极进行跨界融合,壮大*
6、文化旅游实体经济,推动*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 传承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的可持续化原则。*境内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丰富,科学保护、积极传承,保持其原真性、完整性,对文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活化发展,保障其充分发挥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实现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文化旅游业发展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以文化旅游为主题,深化突破休闲度假旅游,以国际化、休闲化、品牌化、特色化为导向,通过进一步强化旅游休闲特色、丰富旅游产品、融合多元产业、促进城乡交融发展、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引导市民旅游休闲,塑造*区旅游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将*区打造成为高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把
7、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到“十三五”期末,计划新创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3家,四星级以上农家乐5家,乡村旅游特色村6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大型文化旅游企业15家。努力打造“泛长三角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全面打响“诗山鳄湖醉美*”品牌,力争将*区建设成*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重要一极。 国际层面:“世界知名人文旅游目的地”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国家层面:“国内一流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国家级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区域层面:“泛长三角区域中心旅游目的地”*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要一极 经济目标。在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条件、客源需求、市场潜力、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上,推
8、进文化旅游产业从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在数量与质量上同步提高,实现全区文化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向前发展。到2020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0亿元。 表3-1*区“十三五”文化旅游发展指标(2016-2020) 2015(基期预计)2016201720182019 2020年均增长率 旅游总人次(万人次)409.6 471541.6622.9716.3823.815% 入境游人次(万人次)14.3 17.220.624.7 29.735.620% 旅游总收入(亿元)21.8 27.234.142.5 53.266.525%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
9、元)0.57 0.710.891.11 1.391.7325% 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10 11.112.313.7 15.216.911% 备注。根据*区11-14年旅游数据,全国旅游发展数据及其发展趋势,以及*区文化旅游发展大趋势,综合预估。 社会目标。促进旅游业与工业、农业、林业、商贸、教育、体育、文化、金融、保险业的融合发展,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发挥旅游业的劳动力吸纳能力,有效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发挥旅游致富效应,有效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生态目标。规划统筹生态旅游发展,发挥旅游在自然水体(水阳江、宛溪河等)岸线保护、自然山地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
10、景观质量,增强居民和游客的环境意识;在溪口镇、向阳镇等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力争创建1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带、文化生态旅游区和山地休闲度假集聚区等。 品牌目标。积极塑造*区“诗山鳄湖醉美*”文化旅游品牌,大力支持景区、旅游度假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打造*文化旅游著名品牌,提高整个城市品牌及附属子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依托*区特色的文化旅游要素,培育符合现代市场需求和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新品牌,设计和包装要能反映*的风景名胜、人文习俗、传统工艺等。通过知名旅游企业品牌打造及特色旅游商品品牌塑造,把*区的悠久古都历史和特色山水风貌作为城市的闪亮名片,将其打造成为山水之城、文化之
11、城、休闲之城。 “十三五”期间文化旅游目标升级具体方案: 创建1家国家5a级景区:中国鳄鱼湖,宣酒文化园,金梅岭景区等; 创建3家4a级旅游区:龙泉洞,白云洞,*木榨文化园,红太阳博物馆,水东老街等; 创建1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在溪口镇、向阳镇等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 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乡村旅游特色村6家,三星级以上农家乐100家、1000张标准床位、3000个餐位,农家乐产业经济规模产1亿元; 创建3处省级旅游度假区。金梅岭军事旅游度假区,狸桥高立洪生态休闲度假区,溪口假日营地公园;力争在“十三五”末有条件的省级度假区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培育一批大项目、大企业,打造龙头型景区。
12、到2020年,引进并培育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企业15家,推进文化旅游大项目30个,力争省级以上知名旅游商品品牌达10个以上; 重点打造文化休闲游、乡村游、养生游、研学游和生态游产品以及北部水乡休闲养生游、南部书香田园自驾游、水东古镇甜蜜风情游等精品旅游路线。 (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目标 依据*文化发展特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协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为目标, 围绕打造一个核心:*精神 全力实施双轮驱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充分依托三大抓手:文艺精品,文化品牌,文化传承 锐意推动四大动力:体制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制
13、胜,保障有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以传统优秀文化为主旨的*力量、*精神广为弘扬,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显著提升。 覆盖城镇村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民众能够较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创新创业取得一定实绩,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成长为支柱型产业。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元,文化企业品牌竞争力增强。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内容创新和传播能力大大增强,文艺精品力作数量显著提升,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和
14、文物古迹保护全面落实,协调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交流取得新突破,*形象显著提升。 力争建成*区文化产业创业园或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等文化众创空间,为中小文化企业创业提供平台支持、政策支持、服务支持。 文化队伍素质整体提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基层文化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蓬勃发展。 主要指标: 精神文明建设。建成国家级社科普基地1个,省级社科普基地3处,市县级科普基地10处,形成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社会科学普及网络;新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家;新建体育产业基地1家;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城市、城镇和单位建设,全国文明村
15、镇5处,全国文明单位2处,XX省文明村镇数量15处,XX省文明单位数量30处。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新建*文化博物馆,完成美术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文化站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建设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单位8处,市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单位20处。加强农民文化乐园活动,“十三五”期间要建成30家农民文化乐园,总投资达2000万元。结合新型城镇化的需要,建成6家集镇文化广场。抓好218家农家书屋的维护与管养工作,每年要根据农民的需要补充不少于2000元/每家的书箱。抓好18家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后续建设,要将综合文化站建成乡镇文化娱乐中心。 公共文化产品和
16、服务供给能力建设。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和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覆盖率达到100%;图书馆、文化馆均配有流动文化车。中心镇布局规划一家高标准互联网上网场所,一家ktv娱乐场所。 文物保护。力争新增国保单位3处,省保单位5处,区保单位15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各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处。力争新增国家级非遗2家,省级1-2家,市级3-5家。新增1家国家级非遗传习基地,1家省级非遗传习基地。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陈山遗址为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力争取列入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在旅游集中区或旅游景点设立4家*文化遗
17、产展示馆,集中展示*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文艺创作。培育5支以*花鼓戏、黄梅戏以及皮影戏为主要演唱形式的精品文艺表演团体。以文艺创研中心为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本土作家,着力办好*文艺,每年要创作至少一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能叫响的文艺精品。 文化产业。力争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3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省“861”重点项目20个,国家级、省级金融扶持重点企业(项目)3家,省重点文化出口外贸企业5家,激励有实力的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中华老字号品牌。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扶持优秀文化企业家20名,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
18、人才20名,5名文化名家,30文化青年英才,50名重点文化人才,300位基层文化骨干,新增1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1000名文化志愿者。 四、发展战略 (一)“文旅强区”先导化战略 *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条件,“文化旅游先行”是*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现实需求。文化旅游也是城市品牌的塑造者和营销者,产业发展的先锋。*区应以文化旅游为先机,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制造业升级、农业现代化、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将*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文化旅游高地,助力提升城市品牌。 (二)“全域旅游”全域化战略 全域旅游与农业结合。将农业生产、科
19、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利用田园风光、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与经营,文化创意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和旅游业三位一体,滚动发展。 全域旅游与乡村结合。明确乡村旅游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农家乐产业规模,着力做好乡村旅游线路规划,结合乡村旅游资源特点,按照特色发展、市场有名、服务规范的原则,重点整合区域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游憩带,以乡村旅游为载体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全域旅游与镇域结合。树立旅游产业全域覆盖、旅游景区全域联动、旅游产品全域优化、旅游线路全域统筹、旅游品牌全域整合、旅游市场全域营销的理念,完善和优化旅游产业要素配置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分
20、工体系。全面调动全行业、全社会和全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实现旅游全域覆盖、惠及民生。 (三)“国际*”国际化战略 结合*区旅游发展实际,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围绕旅游国际化发展主线,综合考虑旅游国际化产品打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旅游管理、服务、营销国际化规划。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的耦合与协同,将*区置身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紧紧抓住文房四宝和唐诗的国际影响力(日、韩、东南亚等汉文化圈国家),深度挖掘旅游投资的国际吸引力,深化旅游产品国际化,进一步推进目的地服务国际化。提升*区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发挥旅游国际化在城市国际化中的战略主导作用,增强*区国际旅游吸引力和旅游软实力。 (四)“多彩*”品
21、牌化战略 弘扬*诗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文房四宝文化,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将文化精神融入到旅游产品之中,打造文化旅游业的“文化*”品牌。 借助信息技术与信息平台,拓展营销思路与方式,突出“导航、导游、导览和导购”四个基本功能的建设,让智慧旅游的理念、支撑系统在*区全域快速建立起来,提升与创新“智慧*”品牌。 利用*区优良的生态环境,将其作为*区旅游发展的突破点,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有效对接,推出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打造“低碳经济旅游示范区”,实现“生态*”品牌。 结合*区本地的制造业,以旅游带动*旅游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吸引大型企业前来*落户,打造*特色的旅游装备智造业与文化创意基地,创出“智造*”品牌。 (五)“*模式”示范化战略 紧紧抓住“长江经济带”战略优势,依*国际文化示范区,创新文化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县域旅游改革创新,探索制定乡村畅游、精品民宿、智慧旅游、自驾旅游等新标准,发挥“率先、特色、引领、示范”的作用,力争打造*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标杆,示范推广。第14页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