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774006 上传时间:2024-03-11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2.1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第五章传染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五章第五章 传染染u细菌的致病性 u病毒的致病性u传染发生的条件细菌的致病性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2.病原菌:凡能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杆菌、巴氏杆菌。细菌的致病性一、病原菌的毒力:一、病原菌的毒力:一)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不同菌株,根据毒力大小可分为强毒株、弱毒株和无毒株。一般菌株毒力愈强致病性愈强。病原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细菌的致病性1、侵、侵袭力:力:是指病原性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卫屏障,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

2、包括:侵袭性酶和菌体表面结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细菌的附着力抗吞噬和定居促进扩散能力细菌的致病性细菌的附着力菌的附着力:细菌的附着力主要依靠粘附因子发挥作用。1)菌毛等粘附因子(1)G-菌:菌毛,受体是糖蛋白。(2)G+菌:菌体表面的突出物。如A型链球菌的膜磷壁酸,受体是类蛋白和糖蛋白。细菌的致病性菌菌毛毛细菌的致病性抗吞噬和定居抗吞噬和定居:1)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使病原菌能留在宿主体内迅速繁殖,产生病变。有荚膜的细菌的毒力比该种细菌失去荚膜时的毒力明显增强。细菌的致病性2)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结构与此有关,如大肠杆菌的K抗原和沙门菌的Vi抗原,不仅抗吞噬,且具

3、抗抗体,抗补体。细菌的致病性促促进扩散能力散能力:有些细菌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破坏组织结构,并扩散转移。该点主要与侵袭性酶有关。侵袭性酶属胞外酶,本身无毒性作用,但可破坏机体内的一些组织结构,从而在感染过程中协助病原菌在侵入机体后抗吞噬或扩散。细菌的致病性菌的致病性1)卵磷脂酶:破坏卵磷脂(魏氏梭菌)2)脂酶:分解脂肪(金黄葡萄球菌)3)DNA酶:分解细胞中核酸(A群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酶酶酶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透明质酸水水解解溶纤维蛋溶纤维蛋溶纤维蛋溶纤维蛋白酶白酶白酶白酶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溶溶解解血浆凝固血浆凝固血浆凝固血浆凝固

4、酶酶酶酶血浆血浆血浆血浆凝凝固固胶原酶胶原酶胶原酶胶原酶是一种蛋是一种蛋是一种蛋是一种蛋白分解酶白分解酶白分解酶白分解酶细菌的致病性菌的致病性2、毒素、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可大大增强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根据毒素的产生方式、性质和致病特点,可将细菌毒素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细菌的致病性1)外毒素:)外毒素:是某些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释放或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性代谢产物。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破坏;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异性,具选择性毒害细菌的致病性n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死2000万只小白鼠

5、,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100万只小白鼠,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n选择性毒害:性毒害:n肉毒梭菌毒素阻断释放乙酰胆碱导致运动麻痹,破伤风菌毒素兴奋运动中枢导致骨骼肌强直性痉挛。细菌的致病性 良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即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主要是某些G菌及部分G菌产生。类毒素:毒素: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3737天处理后,其毒性丧失,但仍保持其抗原性,这种丧失了毒性而仍具有抗原的外毒素,称为类毒素。类类类类型型型型细菌细菌细菌细菌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疾病疾病疾病疾病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神神神神经经经

6、经毒毒毒毒素素素素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 痉挛毒素痉挛毒素痉挛毒素痉挛毒素破伤风破伤风破伤风破伤风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骨骼肌强直骨骼肌强直骨骼肌强直骨骼肌强直肉毒梭菌肉毒梭菌肉毒梭菌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毒素肉毒毒素肉毒毒素肉毒中毒肉毒中毒肉毒中毒肉毒中毒抑制胆碱能运动抑制胆碱能运动抑制胆碱能运动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神经释放乙酰胆碱肌肉松弛麻痹肌肉松弛麻痹肌肉松弛麻痹肌肉松弛麻痹细细细细胞胞胞胞毒毒毒毒素素

7、素素白喉杆菌白喉杆菌白喉杆菌白喉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毒素白喉毒素白喉毒素白喉白喉白喉白喉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肾上腺出血心肌肾上腺出血心肌肾上腺出血心肌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损伤、外周神经麻痹麻痹麻痹麻痹葡萄球菌葡萄球菌葡萄球菌葡萄球菌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表皮剥脱毒素烫伤样皮烫伤样皮烫伤样皮烫伤样皮肤综合征肤综合征肤综合征肤综合征表皮与真皮脱离表皮与真皮脱离表皮与真皮脱离表皮与真皮脱离表皮剥脱性病变表皮剥脱性病变表皮剥脱性病变表皮剥脱性病变A A 型链球菌型链球菌型链球菌型链球菌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

8、致热外毒素致热外毒素猩红热猩红热猩红热猩红热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皮疹猩红热皮疹常见外毒素常见外毒素常见外毒素常见外毒素类类类类型型型型细菌细菌细菌细菌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外毒素疾病疾病疾病疾病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作用机制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症状和体征肠肠肠肠毒毒毒毒素素素素霍乱弧菌霍乱弧菌霍乱弧菌霍乱弧菌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 霍乱霍乱霍乱霍乱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激活肠粘膜腺苷环化酶酶酶酶,增高细胞内增高细胞内增高细胞内增高细胞内 cAMPcAMP水平水平水平水

9、平小肠上皮细胞内水小肠上皮细胞内水小肠上皮细胞内水小肠上皮细胞内水分和分和分和分和NaNa+大量丢失、大量丢失、大量丢失、大量丢失、腹泻、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呕吐产肠毒素大肠杆产肠毒素大肠杆产肠毒素大肠杆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菌菌菌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 腹泻腹泻腹泻腹泻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不耐热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耐热肠毒素使耐热肠毒素使耐热肠毒素使耐热肠毒素使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细胞内cGMPcGMP增高增高增高增高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

10、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同霍乱肠毒素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呕吐、腹泻呕吐、腹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肠毒素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作用于呕吐中枢作用于呕吐中枢作用于呕吐中枢作用于呕吐中枢呕吐为主、腹泻呕吐为主、腹泻呕吐为主、腹泻呕吐为主、腹泻细菌的致病性2)内毒素:)内毒素:这是一类由革兰氏阴性菌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在细菌生活状态下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超声波处理、反复冻融、研磨等)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细菌的致病性

11、是一种“多糖-磷脂-蛋白质”的复合物,主要成分为脂多糖(LPS),主要毒性成分为类脂A对热具有相当的抵抗力;毒性比外毒素弱,产生的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小白鼠致死量约为200400g。细菌的致病性抗原性弱;抗原性弱,只能刺激机体产生微量的抗毒素;G菌及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等产生;经甲醛处理后也能降低毒性,但不能称为类毒素。细菌的致病性内毒素无特异性的致病作用,动物体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发热 血液中白细胞减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休克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要点要要要要 点点点点内内内内 毒毒毒毒 素素素素外外外外 毒毒毒毒 素素素素来来来来 源源源源GG

12、菌菌菌菌GG+及及及及GG菌菌菌菌存在部位存在部位存在部位存在部位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胞壁成分,裂解后释放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胞浆内合成分泌至胞外,细菌溶溃后释放细菌溶溃后释放细菌溶溃后释放细菌溶溃后释放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化学性质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脂多糖 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蛋白质稳稳稳稳 定定定定 性性性性160160,2-42-4小时破坏小时破坏小时破坏小时破坏60-8060-80,3030分钟破坏分钟破坏分钟破坏分钟破坏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毒性作用较弱较弱较弱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各菌的毒性

13、效应大致相同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微循环障碍休克,DICDIC等等等等较强较强较强较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表现起特殊临表现起特殊临表现起特殊临表现抗抗抗抗 原原原原 性性性性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尚未制成类内毒素尚未制成类内毒素尚未制成类内毒素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14、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可脱毒成为类毒素可脱毒成为类毒素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检测方法检测方法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鲎血试验及热原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皮内试验、中和试验及动物试验及动物试验及动物试验及动物试验细菌的致病性3、毒力的测定: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最小致死量(MLD)半数致死量(LD50)最小感染量(MID)半数感染量(ID50)细菌的致病性l最小致死量(最小致死量(MLD)l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

15、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l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l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细菌的致病性l最小感染量(最小感染量(MID)l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验动物,鸡胚,细胞培养等)发生传染的最小剂量。l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ID50)l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传染的剂量。细菌的致病性一、病原菌致病性的确定:一、病原菌致病性的确定:1、柯赫法、柯赫法则: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1)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2)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细菌的致病性3)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

16、致同样病症;4)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纯培养。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等。细菌的致病性柯赫法则在确定细菌致病性方面,特别是鉴定一种新的病原体时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基因柯赫法、基因柯赫法则:1)在致病菌株中能检出某些特定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中没有。细菌的致病性2)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其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3)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4)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病毒的致病性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细胞水平上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1、杀细胞

17、效应:杀细胞病毒能使细胞死亡(杀细胞效应),甚至能将细胞溶解(溶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病毒感染细胞,一方面引起细胞死亡或溶病毒的致病性 解,另一方面病毒在细胞正常增殖的同时进行复制,成熟以后释放到细胞外,这样细胞的增长与病毒的增值都处于稳定状态。3、引起细胞增生或恶性转化: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胞增生,有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引起细胞性质的根本性变化转化为肿瘤细胞。病毒的致病性一、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机体水平上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1、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2、细胞免疫的病理作用3、免疫系统的功能被抑制传染发生的条件1.传染:染:是指一定种类的微生物在特定的条件下,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18、并与宿主防御功能相互作用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2.发病:病:病原微生物感染之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在临床上有明显症状。是感染的一种表现形式。传染发生的条件一、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的必要条件1.毒力和数量2.入侵门户(即传染途径)3.易感动物4.外界环境条件传染发生的条件1、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数量:1)具有一定毒力,能破坏和抵抗动物机体的防卫机能。2)具有一定数量,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2、病原菌入侵门户: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否则即使有毒力、数量,亦不致感染。传染发生的条件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传染发生的条件3、易感动物:不同种类的动物不同病原微生物不同易感性草食动物炭疽、偶蹄兽口蹄疫羔羊、仔猪大肠杆菌;雏鹅小鹅瘟;禽流感猪、禽、人传染发生的条件4、外界环境条件1)使动物机体抵抗力降低,不易感状态变易感。2)使传染媒介条件增强如乙脑、马传 贫均由媒介昆虫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