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天津某外语类高校为中心,浅析中国大学生体质下滑问题通过问卷调查、采访老师及日本留学生的方式摘要:日前,教育部和国家体育局联合发布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体质依然下滑;青少年的近视率,肥胖率依然居高不下,甚至还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依然堪忧。“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唯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方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国家,唯是一群健康向上的青少年去建设,她的未来才有希望。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确立了这样的一个课题,并尝试运用日语专业优势,希望借鉴日本高校体育开展的相关经验,结合本国国情。为高校的体育建设, 提供新思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中日两国,
2、均处亚洲东部,两国人种均为黄种人,身体机能、结构较为相似,具有可比性;且两国联系密切,交流频繁。因此借鉴日本在促进体质方面的经验,对本国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学校体育;学生;体质;日本;中国1. 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11 2010 年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2010 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EB/OL 中国教育部网是第6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个民族,995所学校。调研统计人数为348495人,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
3、个方面的24项指标。与2005年相比,19-22岁城市男生、乡村男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29、0.23厘米,引体向上成绩分别平均下降1.44、1.45次,10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37、3.09秒;城市女生、乡村女生立定跳远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72、0.92厘米,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02、2.48次/分, 80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3.17、1.87秒。另外,城市男生、城市女生握力分别平均下降0.18、0.35千克;城市男生、城市女生、乡村女生50米跑成绩分别平均下降0.06、0.10、0.05秒。以上数据显示,大学生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均
4、有明显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2天津市某外语类高校学生体质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天津市某外语类高校为案例进行了相关调研,搜集到全校学生从2008到2012学年度的体质检测合格率并进行了相关统计(见图1)。其中2006-2007 学年度参测人数6088人,合格人数5638人,合格率92.61%;2007-2008学年度参测人数7624人,合格人数6970人,合格率91.42%;2008-2009 学年度参测人数8163,合格人数7120,合格率87.14%;2010-2011学年度参测人数8316人,合格人数7120人,合格率85.62%;2011-2012学年度参测人数811
5、9人,合格人数6958人,合格率85.70%。从图1可以看出,2006-2012年度,该校学生体质检测合格率持续下降;但自2010年开始,2学年度合格率基本持平,甚至还有小幅上升,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这些数据与国家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与国家和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大学生的体质问题不无关联。此外,我们还对该校各年级学生的体质成绩进行了统计(图2)其中2008级在2008-2009学年度参测人数2111人,合格人数1867人,合格率88.44%;在2009-2010学年度参测人数2112人,合格人数1865人,合格率88.30%;在2010-2011学年度参测人数2102人,合格人数1788人,合格率
6、85.06%;在2011-2012学年度参测人数2120人,合格人数1830人,合格率86.32%。2009级在2009-2010学年度参测人数2086人,合格人数1818人,合格率87.15%;2010-2011学年度参测人数2032人,合格人数1751人,合格率86.17%;2011-2012学年度参测人数2108人,合格人数1745人,合格率82.78%。2010级在2010-2011学年度参测人数2205人,合格人数1917人,合格率86.94%;2011-2012学年度参测人数2100人,合格人数1876人,合格率89.33%;2011级在2011-2012学年度参测人数1750人,
7、合格人数1483人,合格率84.74%。08级和09级的数据显示,该校大学生体质成绩合格率与年级升高成反比,而2010级与2011级的数据还有待进一步观察。自2010学年度向后,除09、11级以外,各年级合格率均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其中2010级的合格率提升最为明显。同样与政府、学校逐步重视大学生体质问题有关。2.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原因探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着重从体育课程、社团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学生的饮食等生活习惯四个方面着手,力求全面探求大学生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着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此类问题的依据。(详见附表1)我们在该校共发放份问卷共200份,收回有效问卷共171份。鉴于外语院校
8、男女比例的特殊性,我们向全校男生、女生各发放100份问卷。其中大一发放问卷50份,男女各发放问卷25份(下同),收回有效问卷48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20份,女生有效问卷28份;大二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25份,女生有效问卷25份;大三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22份,女生有效问卷25份;大四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26份,其中男生有效问卷10份,女生有效问卷16份。2. 1 问卷调查结果体现出的问题212 课外体育锻炼学生锻炼,动力不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一男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为4.3次,女生为4.0次;大二男生每周平均锻炼
9、次数为3.4次,女生为3.2次;大三男生为2.5次,女生为2.0次;大四男生平均为1.2次,女生为1.0次。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该校学生锻炼时间和锻炼次数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其中男生无论是在锻炼次数,还是锻炼时间来看,始终高于女生。这可能是与男生对运动的需求要高于女生有关。同时我们发现,锻炼频率随着年级升高而逐步递减。(图3)通过实际调研,我们试图对男女生运动的目的进行了归纳:男生主要是塑造身体肌肉,增强体质,与伙伴享受竞技的乐趣;而女生主要为了塑造自身身材,和同伴沟通感情周扬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差异分析J新课程(下)。以下我们选取了一些在发放问卷过程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回答:A同学(
10、大一):“没办法,学校规定要跑圈。跑不满,影响成绩。”“学校活动很多,学生会,班上也有很多事,写策划,参加活动,还要学习,没时间啊。”B同学(大二):“不知怎么的,就是呆在宿舍里不想出来,看看小说,打打游戏。”C同学(大三):“大四,找工作,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这些问题都很困扰我,哪有时间去锻炼。”结果分析:不难发现大一大二所面临的繁重的课业负担、社团、班级学校活动,大三大四所面临的就业、考研压力等因素分散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此外虽然认识到自己体质偏弱,但一周锻炼次数仍少于3次,锻炼时间少于半小时的也大有人在。(图4)以上结果说明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自身身体健康时,动力不足,充满惰性。 2 .
11、1 .2 体育课体育课成了“打酱油” “每次体育课选课,学校的网站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瘫痪。同学们在网吧、宿舍不断刷新界面,希望能选到自己中意的轮滑、游泳等课。选上的同学兴高采烈,没有选上的同学则沮丧不已,他们只能选择那些人数还没有报满,自己勉强中意的课程。”以上,是某同学在社交网站上对该校体育选课的真实描述。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近八成男生对选中的体育课较为满意;7成女生对选中的体育课满意。其中也有少数同学,上体育课纯粹为了合格,有的甚至翘课躲在宿舍睡觉。也有一部分同学在调查中反映未能选中自己喜爱的体育课。(图5.1、5.2)调查结果还显示,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与性别有很大关系,女生
12、集中选择的是养生类(瑜伽,健美)、小球类(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轮滑等项目。所选项目大多运动量适中,并与身体塑造有关。(图6)而男生集中选择的是大球类(排球,足球,篮球)、击剑、游泳、轮滑等项目。所选项目呈现出是运动量较大,重竞技的特点。此外,男生女生均喜爱的项目是游泳,小球类项目;在“其他”项目中,喜爱的项目集中在轮滑等项目。由于外语院校自身所具有的男生少、女生多的特点。其中有一部分女生(约占调查总人数的10%)不喜欢体育运动。这个问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结果分析:由于男女性格差异,男女在喜爱的体育项目上体现出区别。而这种区别直接导致了对不同体育科目的选择差异;其次,我们发现,在不喜
13、爱体育课的同学中,有近八成的同学是因为没有选到自己喜爱的体育课。我们认为,高校在设置体育课程时,要适当考虑性别差异和学生对各个课程的需求程度。213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社团活动仍待专业化,俱乐部仍需更多重视该校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总体来说项目较多,形式多样。比如散打、跆拳道、轮滑、游泳、台球、国际象棋等项目,颇受学生欢迎。但我们从问卷调查中发现,参加人数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滑态势。原因也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极其相似,大一大二面临的是繁重的学业负担,应付各种各样的文化社团、学校活动的压力;大三大四面临着考研就业压力。其中大一参加社团人数所占年级总人数比重最高,男生高达73%,女生高达54%。我们在问卷
14、调查时随机采访了一些大一同学,得出这可能与一年级新生刚进大学普遍存在的新鲜感有关的结论。男生与女生的差异较明显,则可能是与男女之间的不同性格有关。此外也有不少同学在调查中反映,社团活动存在着场地不足、与自己的时间安排冲突等问题。(图7)而我们就体育社团俱乐部发展的问题询问相关老师时,老师向我们反映:“社团里学生太多,单单一个健美俱乐部,第一次就来了100号人。”由此可见,场地不足是制约该校社团俱乐部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另外我们对学生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的动机进行了调查,有近5成的同学参加体育社团俱乐部是为了完成学校课外锻炼任务,也就是所谓的“抵跑圈”。(图 8)结果分析:综合以上调查数据,结合调
15、查过程经历,并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发现,社团、俱乐部资源配备不足;多数同学进入社团、俱乐部观念偏差;某些社团发展定位不明晰等问题都是困扰体育社团、俱乐部发展的掣肘障碍;也阻碍了社团、俱乐部进一步发挥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214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依然困扰着大学生虽然该校男女同学大部分能够做到按时起居,但调查仍然发现,有不少同学存在着不吃早饭、油脂摄入过多、蔬菜水果摄入量少;起居没有规律等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甚至还有少数男生,女生养成了抽烟喝酒的恶习。这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图9)分析上表,可以发现,男女生豆制品摄入均严重不
16、足; 男生蔬菜摄入量不足,水果摄入量情况差于女生。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少男女生存在着喜爱吃油炸、烧烤、口味较重的食品的现象。该项调查暴露出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男生宿舍门口摆满了酒瓶,某男生宿舍垃圾篓里满是烟蒂。接受调查的某男生坦言,“我一天要吸个四五根烟,就是停不下来。”与调查者交谈时,一根烟熄灭了,该男生又熟练的点起了另一根烟。有调查者反映,在调查过程中,有宿舍存在着集体在周末不吃早饭的问题。有的女生为了减肥,连晚饭也省了,有女生甚至在减肥过程中患上了营养不良。2. 2 当前高校体育开展普遍存在的问题2 .2 .1 学生锻炼频率时间过少,女生锻炼参与度明显不足王
17、华倬, 刘玫瑾, 于 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 我国约有70%左右的大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 其中男生参与率高于女生。约有40%以上的大学生每周能坚持锻炼3 次以上, 锻炼时间也能持续30分钟以上。相对而言, 女生在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时间上明显不足。 这与我们对该校男女学生的锻炼的情形、男女之间锻炼体现的差异基本相符。2 .2 .2 俱乐部社团发展资源不足 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 当前高校体育社团普遍存在着场地拥挤吗,经费不足的情况。个别社团还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这与调查结果
18、相符。2 .2 .3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汪雪莲试论高校体育课改革现状与对策J.时代教育2007.10当前高校体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陈旧, 体育理论缺乏, 健康意识没有形成;高校体育内容缺乏科学性, 课程形式单一, 不适应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敬业精神有待提高。3.探究日本高校体育开展情况 我们根据问卷暴露出的相关问题,针对该校的日本留学生,进行了相关采访。3. 1 采访调查整理结果31. 1日本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意识强 随机采访的四个日本同学给我们的印象是喜爱运动。养成锻炼习惯的同学,能保证一周至少2-3次的体育运动。一次2-3小时。而并没有固定锻炼计划的同学,也倾
19、向于和朋友玩伴一起运动玩耍。“其实我每周锻炼时间不固定,但我喜欢和我的朋友们一起打羽毛球”(D 同学神户外国语大学)。这一点要好于中国的学生。体育项目女生以街舞、网球等轻体育项目有关;而男生集中在篮球、垒球、棒球等群体竞技性项目,这一点与中国学生情况类似。“学校因场地限制,很多同学甚至会自主组织起来,去社会上的体育馆进行运动。”(同学C 爱知淑德大学)31 .2学校内的课外体育社团俱乐部目的明确、校际交流频繁、与社会、自然接触密切日本学校内的课外活动也与我校课外体育活动类似。“有(体育社团)、部活(类似俱乐部性质)。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为了一起开心的进行一项活动,并能锻炼身体,有些社团活动会组
20、织集体出游,比如登山。后者更加专业,有的甚至会请教练来指导。训练也更加频繁。”(同学A 北海道教育大学)31. 3 日本学校的食堂注重学生的膳食营养搭配,食品味道体现出清淡的特点以北海道教育大学等学校为代表,早餐供应水果、沙拉、牛奶、面包等。中餐供应套餐,套餐里含有米饭、蔬菜、沙拉、酱汤,还有各种肉类如猪肉、鸡肉、鱼等可供选择。“我的大学是没有中国菜的,我身边的朋友认为,大多数中国料理口味偏重,爱放油。”(同学B 武藏野大学)314 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学生的体质“我认为中国学生的体质不是太理想。给我的印象是你们比较怕冷。到冬天,我身边的很多中国朋友都会穿上厚厚的衣服。不想运动。而我日本的朋友,无
21、论多么寒冷,都会结伴坚持运动。”(同学D 神户外国语大学)我们对日本学校的相关经验进行了整理,同时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出以下结论 3 .2 当前日本高校的体育开展情况 3 .2 .1 日本高校体育重视与理论实际相结合日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内容上均为必修选项,每学期开设十几个项目, 由学生自由选项上课近年来娱乐性和野外活动已成为日本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要选修内容之一每年在指定的季节和时间集中进行, 到雪场、海滨、野外等进行实地体育教学, 很受大学生的欢迎。日本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非常重视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综合知识和较深的内容教育, 理论保健内容有生理学、医学环境学疾病与预防, 营养与卫生等, 由专
22、业教师授课, 课时数约占整个体育课的25%, 是体育课必修的内容通过加强对学生文化身体、医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引导, 以加深对体育的理解和学习, 强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 曹士云,陶成.中日高校公共体育课现状与特点的比较研究J. 3. 2. 2 日本重视大学生的膳食营养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国民的营养工作,早在二战后,日本就曾经掀起“一天用一次煎锅运动”,号召国民“多摄取点油脂”来应对战后初期,国民身体素质低下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又提出了“让一杯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来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早在1950年,日本率先公布了学校配餐法 学校营养午餐法EB/O
23、L. 日本文部科学网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main.htm.,1954年,日本又出台了学校营养午餐法学校配餐法EB/OL. 日本文部科学网http:/www.mext.go.jp/b_menu/houan/main.htm.。以谋求改变学生的膳食结构。此外,日本文科省制定了“饮食指导方略”,在学校里面,还专门配备了营养师,对学校及学生的饮食进行指导。在2010年,又颁布了新版日本人膳食摄取标准饮食指导手册EB/OL日本文部科学省网址http:/www.mext.go.jp/a_menu/sports/syokuiku/1292952.htm ,给全
24、民饮食作参考。4.对策探究基于问卷调查、采访报告、与相关资料的分析我们提炼概括出一般高校体育活动开展中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请教了相关老师,提出了如下建议。政府、全社会、高校应高度关注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扭转“重学历、轻体育”的观念,使学生牢牢树立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4. 1 以日本为镜,力求大学生膳食规范化、制度化日本在注重国民饮食结构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也是富有经验的。且由于日本与中国膳食结构类似,因而对我国改善大学生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饮食结构是身体体质的基础环节。重视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对于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具有关键作用。一方面,国家、政府应
25、对高校食堂饮食供应进行指导,制定相应法规将每餐蛋白质、油脂、维生素摄入量指标细化;把饮食供应规范化、制度化;加大蔬菜水果供应;同时,可尝试在高校内设置营养师,对高校饮食供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引导,设立类似营养健康的课程,加强对学生的相关教育。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阶段,饮食生活习惯可塑性很大。如在这个关键阶段,对青少年的习惯加以引导。如能做好,对青少年来说,那定是受益终身的事情;也是对社会、国家的发展,大有裨益的事情。42 完善大学生定期体检制度由于大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且奉行独生子女政策等诸多原因,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自理能力较差的现象。大学生缺乏对身体的关注。我们认为社会
26、和高校有责任,督促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如能建立起定期体检的制度,增强学生爱惜自己的意识,也能遇到早期疾病及早治疗,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也能减轻家庭、社会、国家的负担。是一件颇有益处的事情。4.3明晰课堂体育教学的目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教学也是如此。在普遍存在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偏少的情况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发挥出体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树立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是每个体育教育者应该深思的。除了教授必要的体育技能以外,我们认为,适当增加富有趣味性、合作性、对课程理解的辅助性活动,有助于激发
27、学生对该门课程、对体育的兴趣,满足其体育娱乐乐和运动精神等方面的追求与需要。此外,大学体育不应“投鼠忌器”,以学生安全为理由,限制减少相关科目。而应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满足学生对运动的需求。同时,建议高校在充分调查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开设体育课程满足学生需要。缓解供小于求的局面。4.3 以交流促体育社团俱乐部发展4.3.1 以竞技交流促发展。竞技与健身是全民健身的一双翅膀,缺一不可。基于问卷调查、对日本学生的采访调查、和相关资料可以知道。我们了解到,日本高中有“甲子园”全国棒球联赛;大学有足球联赛。正因为日本社团、俱乐部重视各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竞技,才能带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 罗文铭当代日本学
28、校体育思想研究之四竞技教育论J 体育文史1998年05期进而为国家体育储备源源不断的人才。当前高校社团活动专业程度不够,管理跟不上,这是深度不够;而俱乐部承担了院级、校级、市级乃至国家级比赛,梯度有了,但与社会、高校之间的交流不够,这是平面化程度不够。交流竞技与官方竞技目的不同,在于以竞技交流带动大学生体育事业发展。只有这样,方能为大学的体育开展注入活水。4.3.2以快乐交流促发展我们在采访调查中发现,日本的大学生很多是把社团、俱乐部当作交朋友或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快乐的场所。有的社团组织郊游、登山等活动既能提高整个团体的凝聚力;相互切磋,既没有比赛的压力,又能提高大家的水平,也能增进大家的感情
29、。正如接受调查的一个日本同学所说:“跟大家一起爬山,我觉得十分开心”。4. 4 高校应形成“体育课堂教学,体育社团、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的局面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点,体育社团、俱乐部是面向体育技能不同层次的同学的线,而自主体育锻炼是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方能促进大学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待体育课堂教学,俱乐部社团,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目标应该明晰。一方面要培养职业选手为学校争光添彩;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不同水平的同学的兴趣,真正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找到自己的发展平台。 问卷调查和采访报告发现,解决大学生的体质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应该从“大学生的膳食结构生活习惯”、“课堂教学”、“体育社团俱乐部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同时,应该大胆借鉴他国经验,结合本国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发展之路。真正形成高校内体育开展“四位一体”的格局。只有如此,方能促进高校体育的蓬勃健康发展,促进每个大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