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戏1.2.3.4.5.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6.鲁迅7.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8.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2、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9.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10.短篇小说社戏写于19221922年10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纯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的小
3、伙伴们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礼观念的自由天地。他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这种思想感情融于作品中。关于课文11.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12.社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写于1922年的短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
4、江绍兴乡村看社戏。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13.自读课文:1 1、文中你不熟悉的字和词。2 2、这是一篇小说,你还记得小说的三个要素吗?你能在这篇文章中找出这三个要素吗?3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14.读准字音归省行家惮絮叨怠慢撺掇凫水潺歌吹蕴藻家眷皎洁漂渺纠葛棹楫xnghngdnxdaodicunduofchnchuynzojun jiopiomiojig15.1文章是按照什么思路来写的2根据文章思路能把文章化为几个部分文章的思路与化分16.文
5、章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来划分段落。17.第二部分(第5 530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第一层(第5-95-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第二层(第10-1610-16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第三层(第171721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第四层(第22223030节)写看戏后归航偷豆。第三部分(31314040)看戏后的余波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41-4节)平桥村是我的乐土18.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19.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乐
6、”的具体表现有哪些?(5 5)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4 4)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3 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2 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1 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0.偏僻的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这说明了什么?再读文章然后回答21.所说明的问题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
7、性格。同时也体现了“我”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22.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与写看社戏有什么联系?目的: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略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23.作者写看戏前的波折有什么作用?这样写一是有波澜曲折,烘托了看戏的急切心情;二是初步表现了小伙伴们的热情能干。24.动词:拔、点、磕、架(1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2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急切、愉快心情。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25.触觉视觉听觉想象嗅觉(水草的清香、豆麦蕴藻之香)(扑面吹来)(朦胧的月色、起伏的连山
8、、依 稀的赵庄,几点火)(横笛婉转,悠扬)(戏台、渔火)在课文第1111、1212节中,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26.1 1、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月夜美景,情景交融。2 2、写出了少年朋友行船之快(能干)。3 3、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兴奋、愉快、迫切、期待的心情。4 4、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27.1 1、写起伏的连山如兽脊:比喻,以动写静,形象地描绘了行船之快。2 2、写听到歌声,料想发自戏台:间接地表现了“我”急切的心情。3 3、写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表现了“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
9、,因而忘记了自己。具体分析以下句子及其作用。28.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不仅表现了小伙伴们友爱、能干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我的嗅觉、听觉、视觉、想象四方面对平桥村优美景色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美好的自然风光。29.1 1、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2 2、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 不见出来。3 3、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以上是正面表现戏不好看)另外,文中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神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不好看。30.返航途中,再写夜景有什么作用?呼应前文,表现”我”对社戏欲罢不舍的依依情意。
10、31.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月下归航时,写了小伙伴去“偷”罗汉豆的趣事。去时“我”的心情很急迫,总“以为船慢”,而此时“我”和小伙伴们偷豆吃豆,心情无比畅快、轻松。32.(3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2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1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如何看待孩子们偷豆的事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33.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
11、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征。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34.品评“偷豆”一节,感受小伙伴们的天真纯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伙伴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伙伴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伙伴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35.
12、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良、真挚的感情;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一切都是“我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也是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我”对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深沉而真挚的感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
13、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36.人物形象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贯穿始终的人物:“我”;主要人物:双喜37.文中的“我”“我”是富裕人家的子弟,平常在城里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缚。与双喜、阿发等相比,难免有一些缺点,只会死读书,不会干活,看不到戏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还是个孩子。心地无邪,对封建教育极为反感,以“免念诗书”为乐事,所以更加向往农村生活。38.(聪明)(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果断)(聪明、细心)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个怎样的孩子?(1 1)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 的提议。(2 2)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
14、是识水性的。(3 3)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39.(4 4)归航偷豆时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5 5)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6 6)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7 7)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考虑事情周到)(考虑事情周到。)(做事有始有终)(反应灵敏)40.双喜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小领袖一般,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
15、慰“我”,表现了他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体贴他人的好品质。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41.六一公公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
16、、好客、热诚的老人。42.阿发:热情好客、淳朴无私、憨厚善良、天真活泼桂生:机灵勤快43.本文的语言生动、简练、幽默,处处蕴含着童真童趣,仔细揣摩文中相关语句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1)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是”加重语气,三个“了”表达了“我”无可奈何的心情。想象听到锣鼓声,更加突出“我”对看社戏的渴望心情。44.(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舒展”与上文的沮丧、失望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3)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也说不出见了些什么,只觉
17、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支撑”真实地写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却“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觉得无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5.本文以“社戏”为线索,回忆了美好的童年往事,刻画了一群栩栩如生的农家孩子的形象,赞美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表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对美好自由的生活的向往。本文主题思想46.我在倒数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过两回中国戏,前十年是绝不看,因为没有看戏的意思和机会,那两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第一回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当时一个朋友对我说,北京戏最好,你
18、不去见见世面么?我想,看戏是有味的,而况在北京呢。于是都兴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园,戏文已经开场了,在外面也早听到冬冬地响。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再定神四面看,却见中间也还有几个空座,挤过去要坐时,又有人对我发议论,我因为耳朵已经喤喤的响着了,用了心,才听到他是说“有人,不行!”社戏前一部分47.我们退到后面,一个辫子很光的却来领我们到了侧面,指出一个地位来。这所谓地位者,原来是一条长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狭到四分之三,他的脚比我的下腿要长过三分之二。我先是没有爬上去的勇气,接着便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走了许多路,忽听得我的
19、朋友的声音道,“究竟怎的?”我回过脸去,原来他也被我带出来了。他很诧异地说,“怎么总是走,不答应?”我说,“朋友,对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并没有听到你的话。”48.后来我每一想到,便很以为奇怪,似乎这戏太不好,否则便是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第二回忘记了那一年,总之是募集湖北水灾捐而谭叫天(注:即京剧名角谭志道)还没有死。捐法是两元钱买一张戏票,可以到第一舞台去看戏,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买了一张票,本是对于劝募人聊以塞责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机对我说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49.我于是忘了前几年的冬冬喤喤之灾,竟到第一舞台去了,但大约一半也因为重价购来的宝票,总
20、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听得叫天出台是迟的,而第一舞台却是新式构造,用不着争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点钟才去,谁料照例,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我只得挤在远处的人丛中看一个老旦在台上唱。那老旦嘴边插着两个点火的纸捻子,旁边有一个鬼卒,我费尽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连的母亲,因为后来又出来了一个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谁,就去问挤小在我的左边的一位胖绅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说道,“龚云甫!”我深愧浅陋而且粗疏,脸上一热,同时脑里也制出了决不再问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
21、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50.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待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醒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我同时便机械的拧转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无回路,自然挤而又挤,终于出了大门。街上除了专等看客的车辆之外,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了,大门口却还有十几个人昂着头看戏目,别有一堆人站着并不看什么,我想:他们大概是看散戏之后出来的女人们的,而叫天却还没有来51.然而夜气很清爽,真所谓“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着这样的好空气,仿佛这是第一遭了。
22、这一夜,就是我对于中国戏告了别的一夜,此后再没有想到他,即使偶尔经过戏园,我们也漠不相关,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52.但是前几天,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说,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我当时觉着这正是说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话,因为我确记得在野外看过很好的戏,到北京以后的连进两回戏园去,也许还是受了那时的影响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来,竟将书名忘却了。至于我看好戏的时候,却实在已经是“远哉遥遥”的了,其时恐怕我还不过十一二岁。53.
23、这篇小说所着重表现的是“我”对都会和农村两种生活情景、两种人情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小说主题思想54.小说的第一部分通过描写“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描写,展现了那里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情人际关系。城市剧场里喧闹嘈杂,拥挤不堪;名角摆架子,久盼不出,令人失望;胖绅士目中无人,俗不可耐,吁吁喘气,使“我”苦不堪言。“我向来没有这样忍耐的等候过什么事物,而况这身边的胖绅士的吁吁的喘气,这台上的冬冬哩哩的敲打,红红绿绿的晃荡,加之以十二点,忽而使我省悟到在这里不适于生存了。”作者用这段话总结了第一部分描写的内容及内心的感受,最后进一步强调对于都市京剧舞台的告别:从此“漠不相关,精神上早
24、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由此,小说描写的视角是“我”对都市戏园情景气氛及人际关系的厌恶和不满,重点落在“我”的心灵感受及审美评价上:此种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不适合于“我”的生存。55.小说的第二部分所描写的则是另一种迥然相异的环境气氛及人情人际关系。这里有美的自然环境,有美的生活情趣,有美的人际关系,有美的人情意味。乡下的生活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情趣,掘蚯蚓钓河虾,饱餐一顿,有迷人的月夜出航,小朋友合烧吃罗汉豆的活动,使“我”无比欢快,心旷神怡。这里的写景叙事绘人,同样聚焦于“我”的心理感受和审美追求:向往热情友好、淳朴温厚的人际关系,懂憬正直无私、美好和谐的人情味和人性美。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作者抨击都市剧场,盛赞农村社戏,所潜心抒发的正是他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憎厌。56.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地点不同:都市和乡村;心情不同:沉重压抑与轻松自在。通过前后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的风景、人情美的怀念,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57.通过“我”在京都看京戏和在农村看社戏两种情景、两种感受的对比,表达了“我”对热诚友好、平等和谐的人情人际关系的向往。小结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