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奴隶社会的改革专题一梭伦改革课标: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b$ q/ Y. i, W6 N; S(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1改革背景:贵族与平民矛盾激化。(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权利,实行改革。萨拉米危机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首席执政官。2主要措施及作用:(1)经济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作用:法律上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形成较稳定的公民群体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作用:为雅典民主制打下牢固阶级基础(2)政治改革:首先确立财产等级
2、制度。作用:扩大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权, 平民享有一定权力;打破了贵族专权局面(第三、第四等级)其次是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三个方面: A 改革公民大会:恢复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B 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C 设立陪审法庭。(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都是梭伦创立的)作用: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梭伦改革的评价(1)性质:奴隶主实行的民主改革(2)积极性:促进雅典经济发展。平民斗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3)局限性: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仍然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存。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占十分之一。实质上是奴隶主
3、阶级内部的民主。4改革的基本特点:(1)革命性:触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对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2) “中庸性”:调停平民与贵族关系。(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但两者的矛盾并未解决。)(3)法治性:废除了严刑酷法,制订新法律来解决社会矛盾。中外其他奴隶社会的改革:一克里斯提尼改革(1)内容: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血缘关系,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设立了五百人会议。成立十将军委员会。实行陶片放逐法:这是一种以民主方式反对民主敌人的方法。(2)意义: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注】与梭伦改革的共同点:打击了血缘关
4、系。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打击氏族制度残余。克利斯提尼改革,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也直接打破了血缘关系。这大大削弱了氏族贵族的势力,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二伯里克利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黄金时代”。) (1)改革内容:扩大公民的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改革五百人会议附设的常务机构。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检察机关)。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十将军委员会统率军队,参与政治;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发放“公职津贴”和“观剧津贴”,鼓励公民参政,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2)意义:使奴隶制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三管仲改革内容:
5、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采取“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结果: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四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即按亩收税。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故都没有促使社会性质的转变。封建性质的改革 专题二 商鞅变法(确
6、立封建制度)课标:(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见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变革、大动荡时期。经济:铁器和牛耕推广提高生产力,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需要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变法。,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变法的直接推动力)思想:私学兴起,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法家思想顺应时代潮流。3商鞅变法(1)背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7、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秦孝公立志建立功业,广纳贤才,推行社会改革。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内容:材料经济:废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经济基础)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政治:废分封制,行县制;建户籍制度,行连坐法(什伍连坐)。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法家思想)(3)评价: 性质:较彻底的地主阶级封建化改革。历史作用: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改革。秦国走向了封建社会,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理解 政治:打击了血缘宗法
8、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开始。地方推行县制得到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发展了秦国经济。 军事: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局限性:极端专制的高压政策,也对后世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比较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理解相同:都顺应时代、民情进行变法;都重视农业,重视法制及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不同程度有利于平民提高社会地位;都一定程度达到了目的,都是成功的。不同:背景:前者是贵族政治下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
9、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君主及法家代表核心内容:前者是扩大平民政治权利,后者是农战、法治具体内容:前者是重视工商业,集体立法原则,依罪量刑;后者是抑商,君本位思想,法制为统治者服务,重刑连坐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国走上封建专制道路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改革)课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 I7 t, ) i$ M- O% z6 ,
10、z(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背景: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社会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民族大融合趋势 冯太后支持和孝文帝决心坚定以均田制为中心,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以三长制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均田制的推行,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由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的转化,对民族融合产生了有力的促进作用。措施:整顿吏治;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影响:性质:少数民族政治家推行的封建化改革作用:促进经济的繁荣(均田制),缓和社会矛盾。加速政权的封建化。促进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注意】封建化:指封建制形成、确立的过
11、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放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民族融合: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是历史进步现象,对于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对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都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融合主要几种形式:一、民族迁徙,指少数民族内迁。既是重要方式,也是民族融合的前提。二、友好交往,各族改变游牧生活,汉族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汉族学到了畜牧业经济。三、联合斗争,各族共同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四、统治者措施或者改革加速民族融合。五、民族之间的战争客观上有助于民族融合。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挽救危机
12、、自我完善的改革) 课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L(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背景:“三冗”两积”引起严重的社会危机:冗官、冗兵、冗费和岁币导致财政困难,形成积贫积弱。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激化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庆历新政失败,未能解决问题。王安石力倡、宋神宗主持,为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开始变法。措施:理解上记忆(对谁有利)理财: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军事: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教育: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选官制度)影响:性质:不触动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对封建生产关系局部调整的改良运动。历史作用:(一
13、定程度,根本失败)、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改变积贫局面;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改观。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教育:培养、选拔人才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局限性:改革性质决定不可能根本摆脱封建统治危机。农民负担依然沉重。败因:改革性质决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遭到大地主、大官僚激烈反对。用人不当。比较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背景:都是为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社会危机,巩固统治
14、而实行的。性质:都是地主阶级封建改革。结果:都遭到大地主、大官僚反对而失败。不同点: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重在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重在理财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都为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支持;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前者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后者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时期。根本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前者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运动,后者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
15、盾进行局部的调整与变革。结果:前者成功,后者失败。专题六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课标:(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K$ b% j5 i5 M6 Q: e F: E4 q(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背景:内忧外患埃及的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政治混乱、经济落后、军力弱小);英法等殖民国家的侵略;阿里掌权,为巩固封建统治,应对内忧外患,必须进行富国强兵改革。措施:经济:A改革土地制度 B 创办近代工厂;农业(制度保证加政策扶持)工业(初步建立民族工业,先军事后民用)商业和对外贸易的繁荣政治: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改革中央机构,建立地方
16、各级行政机构)穆罕默德阿里独揽大权(独裁专制);文化:实行开放政策,学习西方经验。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军事:废除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创建新式军队。影响:性质: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根本性改造。作用:一扫埃及积贫积弱状态,一度成为地中海东部的头等强国确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结束混乱状态,奠定近代埃及民族国家的基础。建立了近代工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文化的繁荣;壮大军事力量,摆脱了民族危机,获得了民族独立。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局限:没有触动封建政治体制
17、;对外扩张和独裁统治,给人民带来灾难,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败因:性质局限: 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专制统治,封建统治本身的弊端专制与残暴,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内因: 穷兵黩武,对外扩张,激化矛盾(捐税劳役沉重,征兵频繁,土地荒芜,工厂停工,父母残子,消极抵制、武装起义不断)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外因: 英、俄等欧洲列强的干涉。直接原因:阿巴斯一世废除改革措施是其失败的比较穆罕默德阿里与中国的洋务运动相同点:背景:内忧外患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性质:都维护封建地主的统治和利益。内容:创办近代企业、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和创建军队结果:失败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
18、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不同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较全面、彻底。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由最高统治者推行,而中国的洋务运动更主要的是由地方实力派的推动,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遇到的阻力更大,改革也更不彻底。补充:洋务运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原因内忧:太平天国运动;外患:列强的侵略。慈禧太后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态度。洋务运动的目标、性质、措施、核心目标:富强,对内镇压,对外御侮,其“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表明其重点是偏向于对内。性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措施:以自强为旗号,创建军事工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建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派员留学,开办新式学堂,培
19、养人才。洋务运动的理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要代表人物:中央:恭亲王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洋务运动的结果和评价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根本原因是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评价: 性质:清政府有利于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洋务运动未达到清政府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思想
20、文化领域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课标: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4 Q* E$ z- I3 j$ V! : J+ h3 W(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3 c5 S# Z! . S* S% S7 u# X K(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1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1)经济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 (2)政治上是最高统治者,干预国家政治;(3)思想上实行精神独裁,控制文化教育; (4)社会生活方面渗入各个领域。(5)天主教阻碍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欧洲宗教改革 (1)背景: 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
21、天主教的阻碍(根本原因)改革必要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的文化体系,教会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迫害异教徒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宗教改革势在必行。民族国家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各国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文艺复兴的影响(可能性)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激化社会矛盾(直接原因)(2)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新教派:路德教)A最早发生的原因:政局四分五裂,天主教会压榨最为严重,社会危机最为深重,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和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B 内容:教义:因信称义、人人可以读圣经,圣经是唯一权威。教会组织:君权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
22、和还俗C 特点:是宗教改革发源地,较温和,势力最大,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引发了社会政治领域里的一场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瑞士日内瓦:卡尔文改革(新教教派是卡尔文教。特点:最激进、影响最大)内容:A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B 主张简化宗教仪式C 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的宗教精神D 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E 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F 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具有资产阶级民主的形式英国:亨利八世改革(新教教派:国教)、清教徒运动(新教教派:清教)内容: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23、首脑、议会、教规、语言、保留。特点: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最不彻底、后来有清教徒运动(清教属于新教教派)。(3)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性质:西欧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斗争。(为了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罗马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历史作用:A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B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C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D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E为资产阶级勾画政治蓝图(加尔文教后来成为尼德兰革命的旗帜;清教运动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总之:欧洲宗教改革推动西欧
24、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确立资本主义的改革专题七 农奴制改革课标:(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X: d# p$ j5 z+ U3 m. % , R(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D5 F: p0 L: , Z6 b5 R& T(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封建生产关系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也就是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已经达到异常激化的程度。俄国社会要想进步,经济要想发展,就必须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的农奴制生产关系。因此,俄国1861年改革是由沙皇政府和贵族地主阶级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5、1历史背景:农奴制危机(1)国内:内忧农奴制的存在导致农奴起义不断资本主义缓慢发展新思潮涌动(认识到农奴制是俄国发展的障碍)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受落后的农奴制度的阻碍(2)国际:外患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俄国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摆脱落后状态是改革最主要动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直接原因)(3)前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二一九法令”(1)目的:废除落后的农奴制度,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主要内容:政治上,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解放农奴)经济上,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必须交纳份地赎金,这种赎金大大超过实际价格)组织上,加强
26、村社制度。时间安排: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3)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为什么?尽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地位: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改革使俄国的生产关系一定程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此后,俄国的资本主义有了更为顺利的发展。进步性:(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司法、教育近代化)A法
27、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B收取的巨额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D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农业、工业)在经济近代化的同时,也推动了政治体制、司法制度、军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A不彻底性:农民仍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影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B掠夺性: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影响: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
28、,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C欺骗性:改革后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重新再受盘剥。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4)成功的条件和内在动力:外部力量的推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促使俄国进行改革俄国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的积累、使国家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民族愿望。专题八 明治维新课标:(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8 M4 G9 M _0 w+ J( S1 c7 h(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1 Z7 E. g+ cs, m/ ( t$ A(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
29、中的历史地位。1背景(历史条件)经济政治思想(民主思想)前提(1)幕府统治危机(内忧外患)内忧: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经济上,幕府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并得到发展;改革力量形成: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商人、资本家外交上,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大趋势外患:1853黑船事件,各国签约,面临民族危机(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2)前提:武装倒幕成功;明治政府建立2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富国强兵政治: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经济:积极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对外:摆脱外来压迫总体: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3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过程:从明治政府建立(1868年)到帝国宪法颁布(18
30、89年),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初期以破旧为特点,后期改革以“立新”为特点()主要内容 理解记忆政治:削弱地方封建割据势力,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权,实现了形式上的“四民平等”经济:改革币制,改革土地制度,确认土地私有,进行地税改革,统一征收地税文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大力发展近代教育,生活上大力推进西化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效忠于天皇的新式军队4成功原因: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倒幕派推翻了幕府统治 倒幕派建新政权后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 列强集中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5影响:(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改革。(2)进
31、步性:内:使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资本主义道路);外: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东方强国。为亚洲国家提供改革的经验(3)局限性:内: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掌权多是原属统治阶级的武士阶层;地主土地所有制) 外:推行军国主义,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扩张。6日本明治维新后近代化的表现及特点:政治上:实行德式君主立宪制(民主化的历程)特点:天皇集大权于一身经济上:初步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工业化的历程)特点:国家的扶植和保护,实行自上而下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工业化文化上:文明开化 特点: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军事上:建立了现代化军队,伴随着对外扩张。专题九 戊戌变法课标:(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
32、根源。& j i7 s3 E- z6 C) & eT(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1戊戌变法的背景(历史根源)(1)国际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发展潮流(2)内忧外患清晚期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外患:甲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内忧: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3)社会基础: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思想基础: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A 早期维新思
33、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主张:经济: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B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时间:19世纪末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宣传方式:见三维主张、理论:时间:19世纪末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核心政治主张:变法、救亡图存、设议院兴民权、君主立宪康有为:特点: 中西结合 托古改制P119 政治主张:主张变法,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制;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特点:最激进:民权思想 政治主张: 变法图强;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严 复:特点:用西方思想解释
34、维新变法 政治主张: 用进化论批判君权,主权在民。谭嗣同:“冲决君主之网罗”,批判封建君主专制。(4)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政治团体的形成2变法的内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3变法的作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4变法的局限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说明维新派的行动比它们的宣言退步了。局限在社会上层,没有发动广大民众。5失败原因:根本原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客观上:反动势力强大。变法损害
35、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如慈禧太后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各省官员大多对变法阳奉阴违,并不真正实行。袁世凯告密出卖维新派。反革命集团政治经验丰富等。主观上:A.维新派缺乏坚强领导核心;B.脱离群众,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C.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D.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6. 教训:变法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两半”社会的中国行不通。7. 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8. 意义 :(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
36、机、发展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次尝试:制度层面学习西方,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促使清政府3年后实行“新政”;促进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启蒙了思想,学习西学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成为时尚,“变革”也成为思想潮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尝试,它的失败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9.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同点:性质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目的上,都要求摆脱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不同点:社会背景:
37、日本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中下级武士不满现实;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不满自身处境;农民起义持续猛烈,幕府统治成为众矢之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勾结,且力量大。 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领导下,武力推翻幕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中国的守旧派势力强大,握有实权;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依靠没权的皇帝,改革措施无法实施。 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时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未到。欧美各列强忙于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和集中兵力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戊戌变法时,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瓜分世界高潮,中国成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38、。 结果不同:一败一成。10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背景: 都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封建国家面临统治危机,走向近代化的改革。目的: 都要摆脱危机,富国强兵。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部分内容: 学习西欧先进技术,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潮流。不同点:性质: 中国是地主阶级改革,日本和俄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内容: 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单纯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日本和俄国改造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方式: 中国是在总理衙门和地方洋务代表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较全面向西方资本主
39、义学习的改革; 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结果:中国洋务运动失败,没有走上富强之路,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近代亚洲惟一强国; 俄国虽然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但改革很不彻底。二、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1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分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A
40、、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B、封建性质的改革 a.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b.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c.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a.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b.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2改革的原因(背景)归纳时代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条件) (根本原因)(2)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 外患(民族危机) (必要条件)(3)改革力量. (阶级条件)(组织条件)(4)改革者及支持者的革
41、新意识。 (思想条件)(主观条件)(5)外部因素 (必要条件)(直接原因)(催化剂) 3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2)失败的改革:外国:阿里改革 中国: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4改革成败的原因分析改革
42、成败的原因要五看: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或趋势;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看改革者的素质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 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5.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要敢于改革。改革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斗争精神、必胜信心。改革的措施须行之有效,用人要得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改革具有多样性必须实事求是: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善于获取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经验教训。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并投身改革,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