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727474 上传时间:2025-01-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资源网(),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高中语文教学七层次尝试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试验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其“阅读”部分仍是分单元的文章选编。教材在对阅读训练的“说明”中,强调了各种能力(包括对各类文章的理解、分析、鉴赏、研讨、评价等能力)的培养;教材每课后面还以“练习”的形式把各种能力训练具体而有层次地加以落实。教学中,科学地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教学大纲》语),教师在这里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      我在高语“阅读”部分的教学中,大体运用了七层次教学,即:读、背、解、评、写、做、悟。     一、读      读,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有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要读出逻辑魅力,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     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二、背。      背诵,是高语教学中“读”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这一步,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另一方面,背诵熟了,加深理解,有利于教学层次的顺利深入。我国封建时代教育方式弊端很多,唯这加强背诵,益处还是明显的。古代史书、文学名著中颇不乏这方面的例载。《史记》中屈原就“博闻强志”,《三言》中更有一篇有趣的故事《王荆公三难苏学士》,故事中王安石就是凭惊人的背诵,折服了恃才傲物的苏东坡。文学作品和史实虽不是一回事,而古代教育中背诵实绩却是难以抹煞的。现代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等先生们的巨大学术成就,与他们惊人的背诵功夫也是很难分开的。朱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评价郭沫若先生一句戏白“你这无耻的文人”时,信手一气拈来《水浒传》、《红楼梦》中三个同类例句,没有背诵的功夫怎能做到?钱先生著作中引述古今中外警辞妙语,珠联玉串,更让人惊叹其学问渊博和记诵的丰熟。中学阶段的语文,打好背诵基础,且不说便利教学,长远看,学生一生会受用无穷。      有关背诵、教材“练习”有一些要求,内容多是古诗文名篇,现代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作品的少数段落。这还不够。要让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信念:凡精美文字,不论是诗是文,属古属今,都可以或应该背诵,不一定整篇都背,好的片断,甚至优美的词句就背。养成“堂堂课要背,篇篇文有背”的习惯。有的教师担心这会加重学生负担,其实不然。已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任务负担的轻重与完成该项任务的兴趣浓淡有直接关系。我们常有这样的经验:精彩的讲授,学生连续听几小时都不觉负担;乏味的讲解,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所以,在谈论学习负担之时,若能注意学生的兴趣问题,才更科学。把学习负担只看作是学习内容的增加,这是不可取的。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十几岁青少年学生,记诵起来是很迅捷的,只要是他们喜欢的文字,读个三四遍就可能背诵。米卢教练提倡“快乐足球”的成功经验,可为我们语文教学尤其背诵教学借鉴。      在“背诵”这一教学层次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待背诵材料的情趣、理趣、语趣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怀着快乐去背诵,示范性地给学生介绍些背诵技巧,以提高学生背诵速度,强化背诵效果。     三、解。      有了前面阅读、背诵两步基础活动,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明白、恰当的话解述出来。解述这一步教学,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这些成果要给以充分肯定,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有一点价值,就予以表扬鼓励,以增强其成就感,培养其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练习”中设计了不少考查学生解述能力的内容,极便于这一教学层次的开展。      我在《读〈伊索寓言〉》一文的解述课上,结合文后练习第一题,就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让学生发表己见。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课文中心意思是说,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孩子们只有不断克服单纯、幼稚,逐步成熟起来,这才能更好地生活于社会。”第二位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中心意思是要说,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这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全班学生多数同意第二种意见。我也给以充分肯定,表扬了这第二位同学的善于思考,解述语言也准确、明白。对于第一种意见,我也同样给以赞赏说:“这个意见充分注意了改造社会任务之艰巨,很有见地。若是没有对现实社会的这样的认识,也提不出建造进步社会的要求来。      对于学生的不够确当的解述,教师能给以有分寸的引导式评赞,既不挫伤其思维积极性,还能启示其寻找欠确当的缘由。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引伸教学层次。     四、评。      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作尽量准确、客观的理解和表述,是检验学生“懂”得怎样,评,则是进一步要求学生将自己读懂、理解了的教材内容作一番分辨:是对,还是错?是优,还是劣?说出其“然”,还要讲出其“所以然”。这是在客观理解教材基础上的学生自己的主观认识。“评”这一层步的教学是对学生判断力的培养和检验。      举个例子。在教学韩愈《师说》一文时,于读、背、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评述本文观点。许多同学称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大家联系现实人生说道:“今天,一些人官做高了,就看不起普通老百姓,有了钱了,就不屑与穷人打交道,更不必说请教老百姓,拜他们为师了。结果,做事为人,尽出丑态,损公失己,贻笑贻患。这些人,真该听听韩愈的这番道理。”对文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的观点,不少同学不赞成。他们说:“在韩愈看来,圣人一定高于普通人,这恐怕太绝对了。韩愈自己就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古圣人不一定门门术业都精、都高,普通人中,精专一术一业者更不乏其人。说普通人远不及圣人,这不是自相矛盾而又极不合事实吗?拿今天的例子来说,安徽凤阳七户普通农民率先走出代表现代中国农民发展方向的第一步,这胆,这识,古代哪一位圣人敢与之相比呢?所以,韩愈的这个观点是偏见。      这些评述,敏锐而又有一番道理,尽管还不是十分严密,总是经过了比较、思索而获得的认识 ,是自己钻研的成果,在显示着学生能力上的追求和提高。      这一层教学,需要的学生知识积累较多,能力运用较强,要评得公正、有理,就离不开分析比较,要比较,就不能不援事引文,要作出判断,更不能没有思想认识标准。所以,教学中经常进行这一步“评”的活动,对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强化学生思维训练,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五、写。      读、背是“读”的层次,用的是教材上的现成语言材料;解、评是“说”的层次,须得自己组织较为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训练档次高了一层;“写”是比“说”更高的层次,它对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的要求,准确、简洁之外,还要进一步做到严谨、优美,这就有了思维逻辑和语言艺术上的一些要求。所以,教学中,“写”这一层步除了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大有益处外,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具实践意义。      教材中,为“写”这一层次的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数量、内容也不算少,但多只有二三百字的规模,似嫌不足。当然,教材于阅读单元之外,另编排有写作单元,但我们总觉得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更易于入境和收效。例如写“读后感”,因为教材刚刚学过,钻研已有了深度,感想便好生发。比如,学了《游褒禅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观·思·得》一文,归纳起来就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学了《石钟山记》之后,写读后感《获取真知的途径》一文,亦不会感到迷途难辨。“仿写”也一样,因为对教材结构特点,语言风格正自心领口熟,动笔便易得手。比如,学了《黄鹂》,仿写《燕子》,落笔、收笔,行文关节,便易由“形仿”而达“神摩”。      “读后感”、“仿写”之外,还可以尝试“创写”,即从教材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识,而又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所以,“创写”是“写”这一教学层步的高境界。例如,《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作者由“第一”想到人类社会历史富有开创性的一个一个的“最先”。学了这一课,学生以《说“一“》为题作文。学生不满足于循着教材思路走,而另辟蹊径,由“一”想到常被人忽略的“最小”。不再从“创造之开启”构思,而新从“毁坏之发端”立意,注意到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乃由“一滴水的浪费”、“一棵树的砍伐”而肇始的现象,由此确立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一’做起”这样的有别于教材课文的主题,即有现实意义,还颇富创意尝试。      总之,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就像是趁热打铁,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三百字自不在话下,七八百字也可一气呵成。     六、做。      这里的“做”是指“做人”。语文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它的更重要的或更高的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做人。这种由“教知识”到“教做人”,由“长能力”到“能做人”不仅是语文教学深进的表现,实在也应该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的结果。     教学中,随着对教材钻研的步步深入,由“读”、“说”到“写”的逐层练习,这种做人感识的长期不断的积累、默化,就自然影响到学生人生观的形式。像《一滴水,一滴泪》中的人道主义,《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先国后私,《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社会责任感,《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共产主义信仰等,就都是给学生以积极感识,构建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好内容,高语教材中这样的内容是很多的,就连《〈物种起源〉导言》这篇说明性的书序,也可让学生感受到实事求是、谦逊不苟的做人高范。    除了以教材中健康有益的思想道德内容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外,还可通过教学的一些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树立高尚人生观的积极性。有一回,杏花开了,我正好教《荷花淀》。小说中,作者把荷花箭描写成“高高挺出来”“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形态品格动人。我布置了一次观杏花的写作活动。趁学生惊喜地仰头观花的时候,我问他们:“这花有何好处?”大家争赞花色、花形、花香、花繁,有的还由花想到果,想到奉献,越赞兴致越浓。我又问:“树上那么多花枝,有没有互相间争抢生长空间而打架的?”大家一听,都来细看:花枝真密,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南北东西,各个方向都有伸出去的,可奇怪:每一花枝,都由邻近花枝给它留出空间,你避他让,各自都获得了合适的生长位置。整株树象一个和睦的家庭,和平的国度。同学们不觉赞叹:原来花木也懂得友好相待、注重和睦相处,更何况我们人!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界精道妙理的同时,激发了学生追求高尚人格的自觉性。      当然,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步,不只靠就几篇课文中的做人道理或实际生活中的一二见识作必要的提倡、鼓励等“言传”,更得有教师经常地给学生以以身作则的“身教”,让学生不仅从课本、生活里懂了道理,更从教师身上亲切感受到高尚人格的魅力。这样,“做人”这一教学步骤,才会见出明显成效。      我们国家在新时期规划出一个“科教兴国”战略。这“科”是讲拥有先进科学知识;这“教”是指教好下一代做人。教出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下一代,“兴国”才有希望。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便由此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为,具备了高尚人格精神的人,他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运用乃至思维的创新,必然显出一种健康、蓬勃的趋势,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诱人的境界。     七、悟。     悟性是学人的极高境界,教出有悟性的学生,是教学难得的成果。    社会人生中,知识和道理是无穷无尽的,单靠教师、课堂是无法教完传尽的。学生也没有必要一一都求教得、学得。教学达到一定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都有了长进,教师就能够引领他们进到“悟”的领域,让学生凭着悟性去探求教材深层的和教材以外的知识和道理。这对高语教学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高语教学中,“悟”的天地是异常广阔的,可以是对教材知识独到的发掘,可以是对教材内容创意的新解,可以是对教材主旨新颖的见地,当然,还可以大胆跳出教材,提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全新的见解。     例如,学生对巴尔扎克《守财奴》中与众不同的人物对话描写特色的“悟”。小说中描写葛朗台扑上女儿的定情物——镶着金板的梳妆匣,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女儿阻止。 4 欢迎广大教师踊跃来稿,稿酬丰厚。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