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渝府发201113号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2011年1月14日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二一一年二月十六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目 录美好发展愿景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8)第一节 发展环境(8)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13)第三节 发展目标 (15)加快率先发展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9)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
2、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1)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 (22)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 (23)第一节 建设内陆地区金融高地 (24)第二节 建设西部地区国际物流中心 (25)第三节 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26)第四节 建设西部地区消费中心 (27)第五节 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28)第四章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城镇体系 (29)第一节 优化城镇化战略格局 (29)第二节 全面提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30)第三节 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32)第四节 加快发展区县城和小城镇 (33)第五节 建设宜居重庆 (33)第五章 建设现代化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34)第
3、一节 建设畅通重庆 (34)第二节 构建能源保障体系 (38)第三节 强化水资源保障能力 (40)第四节 全面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 (41)统筹协调发展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3)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43)第二节 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44)第三节 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45)第四节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46)第五节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46)第七章 加快三峡库区后续发展 (47)第一节 促进三峡库区安稳致富 (48)第二节 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48)第三节 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 (48)第八章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0)第一节 全面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水
4、平 (50)第二节 促进渝东北地区繁荣稳定 (50)第三节 加快渝东南地区特色发展 (51)第四节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 (51)第五节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52)第九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3)第一节 建设森林重庆 (54)第二节 加强环境保护 (56)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58)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9)发展动力源泉第十章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60)第一节 促进就业和劳动关系和谐 (61)第二节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62)第三节 建设健康重庆 (63)第四节 建设平安重庆 (65)第五节 提升人口服务水平 (67)第十一章 发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示范
5、作用 (68)第一节 推动核心区域发展领先领跑 (68)第二节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区 (70)第三节 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72)第十二章 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73)第一节 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 (73)第二节 深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74)第三节 加快建设国际贸易大通道和保税(港)区 (75)第四节 构建区域协作新格局 (76)第十三章 加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77)第一节 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77)第二节 完善住房制度改革 (77)第三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78)第四节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9)第五节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80)第十四章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8
6、0)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80)第二节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82)第三节 建设内陆开放型人才高地 (84)第十五章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86)第一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86)第二节 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7)第三节 繁荣文化艺术 (87)第四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88)发展保障措施第十六章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89)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89)第二节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90)第三节 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 (90)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91)第十七章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92)第一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92)第二节 强化投资和项目支撑 (9
7、2)第三节 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94)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工作重点及政策取向,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指南,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美好发展愿景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准确把握未来形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314”总体部署为总纲,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立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第一节 发展环境“十一五
8、”时期是重庆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抓住“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两江新区等重大历史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和不健康因素,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地方财政收入翻两番,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金融业突飞猛进,现代产业
9、高地快速崛起。“四件大事”历史任务基本完成,113.8万移民搬迁任务胜利完成,老工业基地焕发生机活力,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大为改观。“五个重庆”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品质和功能同步提升,全面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任务,在西部地区率先取消二级路收费,“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和“一枢纽五干线”铁路网建成,森林覆盖率提高7个百分点,市民健康素质、幸福感和安全感大幅提升。内陆开放高地快速崛起,两江新区起步良好,两大保税(港)区启动运行,“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历史性大跨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深入,住房、户籍、城乡建设用地等改革强力推进,城镇化率提高8个百分点,实现城镇常住人
10、口超过农村常住人口的重大转折。社会民生持续改善,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民生十条”增添惠民新措施和发展新动力;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13.1%;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优化发展;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有力,基本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等城乡全覆盖。社会更趋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开展“打黑除恶”,加强警务改革创新,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关心百姓疾苦,化解社会矛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奠定良好基础,“唱读讲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十一五”时期,是重庆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机遇和
11、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有机结合,实现发展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高的五年;是重庆发展瓶颈和体制障碍实现重要突破的五年;是重庆综合实力提升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群众实惠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五年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序号指 标 名 称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绝对数年均增长(%)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5000(2005年价)10780014.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18000(2005年价)102700014.13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991.34非农产业就业比重(%)60585高技术制造业
12、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5.56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71.37人口自然增长率()43.938城镇化率(%)52539城镇登记失业率(%)53.910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21.67221.6711搬迁安置三峡库区移民(万人)【19.2】【19.67】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3500126934.828.2其中:引进内资(亿元)450172638.366.5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0156364.7静态移民补偿投资(亿元)【86.7】【241.1】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150122880.118.614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0018124.323
13、.7其中:进口(亿美元)4549.422.8出口(亿美元)5574.924.315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110000112000其中:高速公路(公里)1914186516铁路营运里程(公里)*1394134217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万吨)1250013000其中:集装箱(万标箱)16020018电力装机容量(万千瓦)1100113519森林覆盖率(%)3637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4.4【20.9】-4.62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802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73.773.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23.923.923城市污水垃圾处
14、理率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9324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地表水国家标准)类类25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级天数(天)29031126人均受教育年限(年)9927儿童“四苗”接种率(%)989828孕产妇死亡率(1/10万)50302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120】【138】30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60】【185】31全员劳动生产率(2005年价,万元/人年)1112.532城乡居民收入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0007.917532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1008520013.133城镇社会保障参加人数其中:城镇基
15、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万人)2504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万人)2283653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7093.65备注:12010年完成情况为预计数,以统计局最终发布数据为准;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速度为不变价。3【】表示五年累计数。4移民静态补偿投资规划实施期间无统计指标,完成指标统计的实际投资量。5公路通车总里程原不包括行政村、乡镇公路,按照交通部要求将行政村和乡镇公路纳入。6高速公路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7铁路营运里程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8原规划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目标,根据国家下达给重庆的减排任务调整为排放总量
16、。9城市居民收入规划目标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规划执行过程中调整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十二五”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金融危机催使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给我国带来历史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物质基础日益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但各种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未来较长时期的工作主线。未来五年,重庆面临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形成的一系列发展优势将进一步释放效应,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特殊战略地位将更加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将更加坚实。更为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实施的各项
17、政策举措重民生、顺民意、合民心,全市上下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充满信任和信心,全市人民满怀求发展、奔小康的强烈愿望,展现出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这些都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重庆未来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产业结构不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改革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期,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任重道远;对外开放的区域竞争加剧,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城乡、“圈翼”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困难较多;资源环境问题较突出,
18、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任务重,三峡库区等敏感区域环境约束紧;社会民生需求大,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调节利益关系、持续增加就业、保障公共安全、应对突发灾害事件等任务繁重。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十二五”时期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着力加快“五个重庆”建设,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市人民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向共同富裕,在西部地区率
19、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突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扩大内需,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构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着力推动城乡、区域结构调整,促进协调发展。突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对区域的集聚辐射服务功能。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提升交通枢纽、金融、商贸、物流等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突出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把缩小贫富差距作为缩小三个差距
20、的核心任务,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城乡差距。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两翼”提速发展,注重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问题,缩小区域差距。突出加快推进改革创新。更加注重通过改革的途径和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努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制度和管理创新转变。突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树立全球视野,坚持在
21、大开放格局中谋求跨越发展,创新和完善开放模式,走内陆开放之路。加大两江新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力度,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与合作,全方位提升开放水平。突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绿色发展之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第三节 发展目标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314”总体部署相衔接,综合考虑宏观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新
22、台阶,“五个重庆”、内陆开放、统筹城乡取得重大进展,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到2015年,在2010年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基本建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重庆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西部增长极逐步形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保持12.5%左右,达到15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0元。建成西部地区现代产业高地,工业总产值超过25000亿元。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消费、投资、
23、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5%,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三大中心”基本建成。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科教文化信息中心,金融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6000亿元,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科教、文化、信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集地,对长江上游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三个差距”逐步缩小。贫富、城乡、区域差距缩小,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
24、左右。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衡量的“圈翼”区域差距缩小到21左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个重庆”基本建成。“宜居重庆”,生活舒适、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成为西部最宜居城市之一。“畅通重庆”,铁路营运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新增近1000公里,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森林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绿地增量提质,林业综合效益明显。“平安重庆”,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投资者安全放心。“健康重庆”,市民健康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卫生资源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全面改善。“民生十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继续保持一半以上用于改善民生。实现更
25、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有力,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格局初步形成,市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更加完善,社会更趋和谐稳定。内陆开放高地建成。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出口总值突破1000亿美元,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境外
26、投资300亿美元,建成内陆地区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开放高地。综合改革重大突破。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户籍、住房、收入分配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逐步建立起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适应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减少1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17%。耕地保有量确保220.85万公顷。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类。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级以上天数保持在311天以上。专栏2 “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 标 名 称单位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经济增
27、长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780015000预期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变价)%12.5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700050000预期性3工业总产值亿元1000025000预期性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5000】预期性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880.16000预期性6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24.31000预期性7实际利用内资亿元【18000】预期性8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500】预期性结构质量9城镇化率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360#非农户籍人口比重%315010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91.395预期性11金融业增加值比重%610预期性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1125预期性13单位地区生产
28、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0.230.1约束性14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32.0预期性15发明专利授权数件/年10004000预期性资源环境16人口自然增长率3.93311预期性19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5】约束性2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约束性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约束性2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化学需氧量%【8】约束性二氧化硫【8】氨氮【10】氮氧化物【10】23耕地保有量万公顷221.67220.85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183.33183.3324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8080约束性25森林覆盖率%37
29、45约束性社会民生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53231000预期性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20012000预期性2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12预期性2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88.195约束性3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76.777.2预期性31公租房面积万平米【4000】约束性32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5880约束性33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9095约束性34城镇登记失业率%3.94预期性备注: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为规划期累计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以国家下达数为准。加快率先发展第二章 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推
30、动产业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一节 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发挥优势、重点突破、开放引进、创新模式、集群发展”的原则,推行产业链垂直整合模式,加快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要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2+10”建设方案,即: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形成亿台整机生产规模、80%零部件及原材料本地配套;基本建成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集中打造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
31、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10大重点产业集群,建成万亿元级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专栏3 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2大基地:国内最大笔记本电脑基地。加快建设西永微电园和空港新城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加快发展外围设备、显示器件、电子部件、光电器件和精密模具等集聚度相对较高的配套产业。加快建设铝材、镁材、钢材、化学材料等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设笔记本电脑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总部功能区,引导关键部件和模块的开发与产业化。充分发挥惠普亚太结算中心服务电脑制造的金融结算功能,积极引进其他跨国公司或国内龙头企业设立为制造业服务的区域性结算中心。实现产值6500亿元。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
32、中心。完善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及配套体系,吸引大宗数据处理需求企业入驻,积极承接数据外包处理服务,争取建成“国家离岸外包特许产业园”。打造以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集群,积极开拓软件服务外包业务,建成国内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基础设施、平台环境、应用软件等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云计算。构建数据恢复、容灾备份、应急支援、托管服务、风险评估与咨询等高水平信息安全服务体系。实现产值1500亿元。10大集群:通信设备。建设视频应用工程,重点发展新型手机、打印机、服务器、互联网设备、无线通信设备及配套产业链,建成国内以“智能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设备及系统研发和制造基地。实现
33、产值1000亿元。高性能集成电路。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发展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点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加强驱动电池、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实现产值1000亿元。轨道交通装备。从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着手,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总包企业集团,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环保装备。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成套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及综合利用成套设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成套设备等,建成我国重要的环保产业研发生
34、产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风电装备及系统。建设国家级风电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积极推进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开发,成为我国风电装备产业主要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光源设备。构建硅材料、硅锭和硅片、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光伏系统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的光伏产品研发生产基地。构建高纯氧化铝粉体、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封装、LED绿色光源产业链,建成国内重要的LED灯开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金属结构材料、特殊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纤材料、复合材料、特种功能材料等优势领域,建设全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500亿元。仪器仪表。重点发展
35、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基于混杂和非线性技术的新一代控制系统以及各类网络化、智能化高性能仪器仪表等,建设国内规模最大、产品门类齐全、系统成套能力最强的综合性智能仪器仪表研发生产基地。实现产值200亿元。生物医药。大力发展超声医疗、数字医用设备、生物医用材料与人工组织器官等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推进特色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和创新药物产业化,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现产值800亿元。第二节 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做强存量和做大增量并重,继续实施“大投资、大项目、大企业、大基地、大支柱”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整机+配套”,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建设
36、中国汽车名城、世界摩托车之都、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产业构建原材料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建成内陆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竞争优势突出的综合性化工基地、中国铝加工之都和千万吨精品钢材基地;推动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实施成品产业链品牌战略。发挥军工基地优势,发展公共安全装备。引导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加快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和保护知名品牌,以“重庆创造”提升传统制造。专栏4 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及规模汽车摩托车产业。重点发展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和摩托车产业链。加快发展发动机管理系统
37、、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车用电池及控制器、电机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仪表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建设面向全球供货的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国家级客车和摩托车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实现汽车产量300万辆、摩托车产量1200万辆、产值4500亿元。装备制造业。提升整机设计制造水平,夯实大型及精密铸锻件、轴承、齿轮、液压件等关键基础件制造能力,增强总包和系统集成能力。扩能上档内燃机、仪器仪表、输变电成套装备、特种船舶及船舶零部件产品、数控机床及关键零部件、工程机械、核电配套设备、农业机械、通用机械装备等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化工产业。重点培育发展天然气石油化工产业集群,加快
38、发展聚氨酯、聚酯、尼龙、聚甲醛等化工新材料、乙烯及下游产品、芳烃及下游产品、天然气精细化工、合成橡胶轮胎等,择优发展煤化工项目。实现产值2500亿元。材料产业。重点发展铝材、汽车船舶用钢、铜镁硅有色金属、锰及铁合金、绿色建材、玻璃及玻璃纤维等产业链。实现产值2500亿元。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家具家电、农产品深加工、造纸及包装印刷、纺织服装制鞋、五金灯饰、玩具制造、人工宝石、水暖卫浴及建筑产业等。实现产值2500亿元。第三节 优化制造业布局打造五大万亿元工业板块。按照“2020年前形成五大万亿元工业板块”的思路统筹制造业布局。两江新区万亿元板块,重点依托龙盛地区和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形成先进制
39、造业集群。西永万亿元板块,形成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江南工业走廊万亿元板块,依托长寿、涪陵、万州等地区,形成化工、钢铁、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环沿线万亿元板块,依托二环沿线的南岸茶园、巴南环樵坪、九龙坡西彭、北碚、江津、璧山等地区,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铝材加工、生物医药及轻纺等制造业集群。区县万亿元板块,各区县(自治县)特色优势产业共同支撑万亿元工业产值规模。构建“1+2+4+N”开发区格局。即:“1”,两江新区;“2”,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西永综合保税区;“4”,4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九龙坡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向中梁山以西拓展空间,重点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产业;南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铜锣山
40、以东拓展空间,重点发展通信设备、装备制造等产业;万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长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化工、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N”,区县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专栏5 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电子信息产业。10000万台计算机整机,300万台高性能服务器,思科通信产品,3000万台打印机,智能天线、有源设备、微蜂窝基站设备、专网通信系统设备,1000万台(套)移动通信终端及配套零部件,6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园,高世代液晶面板,数字视频高清编码芯片研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项目。汽车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基地,长安
41、鱼嘴整车和发动机基地,长安福特新工厂及发动机基地,长安铃木鱼洞二工厂,北汽银翔,高档车用轮胎,ZF变速箱等汽车零部件等项目。装备制造业。风电装备,城市轨道车辆、高速列车及动车组西部维修中心,高档车铣数控机床,高精度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高端螺杆,智能化仪器仪表,机器人,航空制造,特高压变压器,大型精密铸锻中心等项目。化工产业。MDI一体化,1000万吨炼油,煤化工,精细化工中间体,84万吨聚酰胺、300亿川维等项目。材料产业。重钢环保搬迁,西彭工业园高精铝板带箔,年产30万吨航空、航天材料,军工铝材,轨道交通车辆用铝合金材料,年产5000万米玻纤电子布,100万吨再生铝,冷轧及特钢制品,10万吨电
42、解铜、铜材、镁材等项目。轻纺产业。聚酯化纤,纺织服装制鞋,卷烟结构调整,造纸及纸制品,家电,粮油、肉食、蔬菜等农产品加工,照明五金等项目。公共检测技术服务平台。国家质检中心(重庆)基地,重庆科技检测中心,重庆标准科技馆,汽车试验场等项目。第三章 建设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高地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提升服务经济水平和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第一节 建成内陆地区金融高地创新发展金融业,强化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和区域辐射服务能力,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区,成为内陆地区特色鲜明的金融高地。壮大银行、证券、保险主体金融业。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外资金融机构在渝设立中国区总部或西部总部、分支机构和功能性服务中心,加快新设法人金融机构,推进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上市、增资扩股,形成明显的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