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故都的秋教师学案2.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89270 上传时间:2025-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秋教师学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故都的秋教师学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秋》学案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学习景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预习感知全文。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v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v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一、阅读全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房檩( ) 颓废( ) 鲈鱼(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廿四桥(    )  蟋蟀(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全文大意。 2、从文中找出文章的“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                                                     思考一下:《荷塘月色》的文眼是那句话:                       3、3-11自然节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请问XX图来概括,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如何体现文眼。 秋院图—— ----- -------- --------- 5幅图:牵牛花(秋花、秋院静观)、槐花落蕊(秋槐)、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秋果)。 举例分析:(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4、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请表达你的观点,并以文中的句子印证。 a、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b、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c、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第二课时 鉴赏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 学习写景的一些手法。 1、 分析写景的角度:“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2、 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回忆《荷塘月色》的写景的手法: 二、 分析本文写景部分。 朗读课文3-11段思考:这些描写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呢?  提示:从景物描写角度、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景物描写的手法等角度谈,重点探讨2---3个写景片段。 第一片段: 举例: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同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动景,来衬托院子的幽静。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第二片段: 第三片段: 第四片段: 第五片段: 三、 学习本文结构上的写法。 1、 如何看待结尾部分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提示:作者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题旨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横议论,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思路。 2、文章的开头结尾,都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Eg草木雕得慢(快),空气来得润(干),天的颜色显得淡(浓) 混混沌沌(模糊不清)——清 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得透(彻底)、十足——饱尝 小结: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四、概括写景的方法,以“冬天的一个场景”为话题,写一段300左右的短文。 写景的方法: 冬天的一个场景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