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矿物: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具有确定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自然界最多的矿物)、云母、长石、方解石等。矿物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矿产:属于矿物,有用矿物富集到具有开采价值称为矿产。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分类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大理
2、岩、砂岩变石英岩、页岩变板岩、花岗岩变片麻岩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1)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变质岩 岩浆岩岩浆岩石转化必备条件:能量来源:地壳内部的放射能和外部的太阳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怎样在三类岩石转化图上准确地填出各类岩石的名称:(1)回想地壳物质循环地理事物的形成演变过程,注意寻找突破点。(2)观察图中的
3、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示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一般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必然是岩浆岩。(3)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4)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清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准确性。2.2.地球表面形态一、地质作用概念:使地壳及地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见下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地球内部能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建大的地表形态,形成高山和盆地(建设)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削高填低,破坏外力建设的大地表形态(破坏)地球上的各类地表形态是内力作用和
4、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居于主导地位。并不是所有地质作用都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岩石圈被断裂带(如海岭、海沟)分割为六大板块(名称与分布: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3)板块张裂(生长边界):裂谷、海洋、海岭;陆陆挤压(消亡边界):山脉、高原;海陆挤压(消亡边界):海沟、海岸山脉、岛弧。(形成原理,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边界类型地区交界处板块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
5、部红海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亚欧、非洲美洲冰岛(属大西洋海岭)亚欧美洲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亚欧阿尔卑斯山脉、地中海非洲亚欧西太平洋海沟岛弧链太平洋亚欧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极洲美洲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注意区分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概念(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 (一般状况)地形倒置现象(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与人类生产关系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老,两翼新成为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储油气构造建隧道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新,两翼老成为谷地向斜中心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
6、成为山岭储存地下水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地垒: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等地堑: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东非大裂谷等。工程建设遇断层须加固或避开褶皱中常考逆转地形,逆转地形记忆如下:背斜顶部受张力破碎易侵蚀山谷向斜槽部受挤压坚实难侵蚀山岭判断向斜和背斜的方法:(1)形态观察法:看地层变化,不看地表形态。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向下弯曲是向斜。(2)岩层新老关系法:最准确方法,岩层中间老、两侧新的是背斜;中间新、两侧老是向斜。断层是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强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断层线两侧的岩石运动方向相反,一侧上升、另一侧下降。如果断层线的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大,上升的
7、部分会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下降的部分会形成下场的低地或谷地。断层线上经构造后,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沟谷、河谷。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关系:(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徽记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2)利用背斜找油气: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气的比重最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比重最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若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但在向斜中开挖矿井易遇渗水,背斜中开挖矿井
8、易遇瓦斯气体。(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有地下水出露。(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铁路、开凿隧道是应避开向斜部位,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所以开挖隧道多在背斜地带。(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较大。(7)褶皱构造与大坝选址:大坝选址的最主要要求是地基稳定,目前大多数倾向于向斜处建坝。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分布:环太
9、平洋、东非大裂谷、冰岛附近地震分布:环太平洋、东非大裂谷、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其中风化是外力作用的基础,侵蚀、搬运、沉积常常需要动力(根本动力:太阳能;直接动力:流水、风力、冰川、生物活动)2.外力作用与地貌侵蚀沉积流水作用冲刷地表,使谷地加深加宽,形成沟谷纵横的流水侵蚀地貌;溶蚀作用,可以形成喀斯特地貌泥沙堆积形成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沟谷、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风沙堆积形成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等冰川作用冰川运动的强大压力,可以携带冰床底部的大砾石移动,形成U型谷、
10、角峰、冰斗等冰川融化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堆积在原地,形成冰碛地貌(冰碛丘陵、冰碛湖)海浪作用海浪的冲击和溶蚀,形成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形成沙滩等海岸堆积地貌3.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开渠引水、修建铁路、填海造陆、修筑梯田、建造房屋等,都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地表形态。人类对地表形态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则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梯田问题)。梯田是低山丘陵地区的人们主要的耕作方式,把坡地变为平地,以防止水土流失,也有利于耕作活动,这是人类利用土地资源较好的方式,但若坡度超过25再修梯田,则投入较多,极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耕作,是一种不合理的地表形态改变。地质剖面图阅读:(1)根据
11、岩层形态判断地质构造。(2)根据化石和沉积顺序确定岩层年龄:一般下老上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判断地质时间发生的前后顺序。(4)岩层缺失的判断:外力缺失削高填低;内力缺失地壳上升侵蚀、下降沉积。2.3.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大气成分: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氧供给呼吸;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吸收红外长波辐射;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吸收红外长波辐射)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层高度特点高层大气2000-3000千米气压很低,存在电离层(氧原子可吸收波长小于0.175m的紫外线)出现极光现象平流层50-55千米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以平流运动为
12、主(利于飞行)对流层低纬厚: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薄:8-9千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大气对流显著,天气复杂多变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氧原子吸收波长小于0.175m的紫外线,大气成分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散射: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体现在大气逆辐射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
13、注意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变化)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3.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纬度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径短,太阳辐射强度大,产生的地面辐射强。(2)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比例不同,反射越强吸收越弱,一般路面反射率大于海洋,颜色越浅越光滑的陆面反射率越强。(3)其他因素:如气象因素(云层厚度、大气能见度)、年太阳辐射总量4.玻璃温室效应:太阳透过玻璃进入温室,加热温室地面,地面温度升高后产生长波辐射,由于被玻璃阻断了室内空气与大气的交换(红外长波辐射无法透过玻璃),红外线长波辐射被保留
14、在温室内,使温室温度升高。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内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地空热力环流。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考试中注意气压高低和气流方向的判定。等压面判读注意: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越来越低。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上图高压、下凹低压)。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同海拔高度)而言的;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近地面
15、气温高的地区,气压低,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近地面气温低的地区,气压高,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实例: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注意形成过程以及近地面风向)(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指向低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
16、角越大)风力(风速):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在不同地图进行风力大小判断时还要注意比例尺问题。相同图幅、相同等压距的地图相比较,比例尺越大,表示单位距离间的等压线就越密集,则风力越大;比例尺越小,表示单位距离见的等压线就越稀疏,风力就越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单圈环流:仅考虑在均匀地表上,仅受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影响。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在均匀地表上受到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要明确全球各个气压带的纬度位置及成因(动力、热力),各个风带的近地面风向,各类气流的性质(对气候的影响、书52页活
17、动),自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图。(四)气压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点南带南、点北带北。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根本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响地表受热不均的分布。(五)季风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为什么北半球季风环流最为明显?全球最大的季风环流位于哪个地方
18、?(东亚和南亚)为什么?东 亚南 亚冬季风向西北风东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向东南风西南风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附:全球气候类型(分析几种典型气候的成因: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季风气候)分析气候类型:从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以及人活动处着手,对于世界重点地区和国家的气候状况要熟悉。基本方法:首先根据图中所给纬度范围,判断当地所处的气候带;然后根据图中的经度范围,判断当地海陆分布状况,尤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最后根据以上两点,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地气候类型。口诀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首先根据气温极值月判断所在半球,一般北半球最热月在78月,最冷月在12月,南半球恰好相反;然后根据气温确定气候带,即确定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然后再根据降水情况确定降水类型,即确定全年降水、季节性(冬季还是)降水、降水极少;最后结合气候带和降水类型判断确定气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