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教案
永嘉中学 张光平
考纲要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一、 表达技巧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尽述。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虚实结合、先抑后扬等等,不一而足。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也可以理解为映衬或烘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在古诗中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盛衰对比,如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以当年的繁华来反衬现今“惟有鹧鸪飞”的荒凉。
(2)虚实结合: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如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托物言志:是间接抒情的一种。就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描写的是池塘的清澈,但诗歌的本意在表达对读书的感悟:读书人只有多读,不断吸纳新知(源头活水),才能不断进步(清如许)。所以此诗是一首较为典型的托物言志诗。
(4)白描: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用典、设问、反问等。比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就运用了比喻和设问的修辞手法,用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来比喻“愁”,化无形为有形,生动而形象,并通过设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愁恨之多之深。
例诗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漂泊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这样看来全诗更主要的技巧是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目的并不在于只是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而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
1、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陶 者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2、试分析下面李煜词的表达技巧。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是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李后主亡国入宋以后写的一首词。此词通篇不对当时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写梦境,写梦中游上苑的热闹景象和“花月正春风”的美好景色。为什么这样写?是用梦境来反衬现实。梦境写得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显浓重,对昔日繁华的眷恋越深,便越显得今日处境的凄凉,“恨”的含意便表达得越充分。
3、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主题的。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参考答案:作者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衬托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雪大。
4、阅读欧阳修《画眉鸟》,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由于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
问: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
三、答题思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说明此手法展现了景物的什么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例诗:阅读欧阳修《画眉鸟》,回答问题。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
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由于守旧势力排挤,欧阳修被贬官外任,乃作此诗。
问题: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简要分析。
答题思路:
1、本诗运用了对比手法。(何种手法)
2、诗的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飞翔鸣叫的画眉,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 (分析为什么说是用了这种手法)
3、本诗借咏画眉鸟,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思想情感。(景物特点、思想情感)
四、课后练习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参考答案:
(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
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