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复习讲座(2)
三、古诗词鉴赏
2008年的考试说明中指出:诗歌的赏析需要把握诗中的景、诗中的事、诗中的情和诗中的典故。诗歌的赏析角度或者赏析点一般比较小,且有较明确的自己指向。对诗词曲的赏析可从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表现手法或重要词、句的作用等角度分别进行赏析。出题形式以选择、填空、简答为主,直接点评的题型也不断出现。
点击中考
08年河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1题。(共4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0.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2分)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2分)
07年河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3—24题。 (共4分)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2分)
24.“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2分)
06年河南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20—21题。(共4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深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0.“阴阳割昏晓”一句,突出了泰山怎样的特点?(2分)
答:
21.请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
一、诗“眼”型赏析题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的好不好?为什么?
2、此诗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
1、肯定“好”或者肯定哪个更好。
2、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好是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3、解释该字的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4、说出该字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例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例2: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题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2.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3.表达了诗怎样的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赏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用新奇的比喻,把雪花比作竞开的梨花,写出了边塞之景,也表现了作者豪放、乐观的情怀。
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通过诗人的想象,使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赏析】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 的农村田园风光,抒发了一种愉快的心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潜《饮酒》
【赏析】这两句诗妙在自己无 心见山.远山自入双目,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赏析】“蒸、撼”二字形象的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景象。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诚挚的慰问及祝愿。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赏析】“直,圆”二字不仅写出了雄浑壮阔的大漠风光,也抒发了诗人的孤寂之情。
6.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随、入”二字用流动的视角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赏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8.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赏析】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宏伟。
9.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赏析】“曲”、“幽”、“深”三字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赏析】表现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1.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赏析】这两句诗描写出一种月下回归的美妙意境,也表现出了诗人归隐田园的闲适之情。
1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
【赏析】以丝喻离愁,表现出诗人内心纷繁难解的愁思。
三、表达技巧型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
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话,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
(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语言风格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
平淡 清新 绚丽 质朴
明快 含蓄 简洁 洗炼
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 杜甫的沉郁顿挫 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诗画一体 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悲壮爱国
(诗歌鉴赏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才能感受到它的妙处。虽说我们在中考中对它的考察只是很肤浅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修养,我认为还是有必要在复习中让学生明确这两个概念的。)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古诗中常见的诗歌意象(一)
1.月——思乡,怀人。
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前有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
岁寒三友之一,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诗中的“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1)清白的象征。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所以常用来表达不同流合污之意,如周敦颐的《爱莲说》;(2)爱的象征,由于“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6.梧桐——凄凉悲伤
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10. 柳——离情依依
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11.芳草——离恨
什么是意境?
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举例:《咏雪》一文中“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的对比。
走出以下复习误区 :
1、大搞题海战术的误区 。 (应精选优秀试题,进行强化训练 )
2、做题时死背答案,不能灵活变通的误区。
3、一刀切的误区。应该做到:
(1)全面把握, 分清主次, 在讲读课和名家名作上精雕细刻 。
(2)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