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语文教学特殊性”初探.doc

上传人:s4****5z 文档编号:7676612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特殊性”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教学特殊性”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特殊性”初探 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将近五年了,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思考的过程。在学习中的思考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或多或少的体会。近年来,教育战线一直在强调要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此,我非常赞同,语文有它的学科特殊性,更应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就我们语文学科来说,教育中存在若干传统保守的观念,如:只重课文教学目标的教学,把每篇文章分段划层;课堂上老师分析面面俱到学生埋头笔记等等,根本没有顾及到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方向。教高一时曾上过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下简称《人》),深有感触,想就这篇文章的教学谈谈对“语文教学特殊性”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语文的人文性不能抛却   语文作为文科的代表学科,有区别于理科的独特性。其中之一便是语文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及道德品质,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什么说学好语文对学生踏出校门以后大有益处,我想这就是主要原因。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在烈日和暴雨下》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封建军法的罪恶;《背影》中大家感受到的又是浓浓的父子情深,每一篇入选的课文都有它的人文教育目的,而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应该因为考试考不到而被“置之教外”的。   在《人》的教学中,围绕着“女人为什么堕落”的问题,同学们设想了三年间这个女人的生活经历,并进一步对“如果她能自尊自爱,那么……”进行了探讨,在设想和探讨中,同学们对这个女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想象了她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甚至是绝境,比如说,她丈夫吸毒欠债入狱,四个孩子嗷嗷待哺,实在没办法,忍辱苟活,终至蜕化;又比如说她丈夫抛弃了他和孩子,她又下了岗,为了生活,她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堕落了……通过这些艰难困苦的设想,同学们希望为她的堕落找一个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但是,“如果她能自尊、自爱、自强,那么……”的进一步讨论,使同学们清醒地认识到,关键因素在于女人本身,她缺少自尊自爱自强,才会最终导致人格的丧失,精神的变质,从“人”沦为“非人”。由此,同学们又联想到了臧克家的《有的人》,还联系到近期《新民晚报》的一篇《躺着的与站立的》,通过诗歌的诵读和材料的分析讨论,同学们深深的理解了独立人格的可贵,“人”的尊严的重要。教学中,没有任何的说教,但学过了这篇文章,对于“人”的概念,对于自尊、自爱、自强,我想或多或少地会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一点印迹。   也许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教学,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这些让我们心口隐隐作痛的事,可能就可以避免了。 二、从整体上把握作品   打开语文教学参考书,会发现几乎每篇文章都被划分了段落,有的段落又被划分为几个层次,甚至有的诗歌也被“肢解”。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日常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比如《安娜》,比如《子夜》,是不是需要把他们分段分层?诚然,分段分层可以使学生较好的把握文章结构,但文章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多读多写,各种文体的结构自然会熟练驾驭,想经由“分段”达到把握结构的目的,无疑不能很好的完成“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审美能力”的教学任务,听到分段归纳段意,同学们的阅读激情便被压制,那有闲心欣赏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是需有闲心的),充其量是将《蒙娜丽莎》割裂成一个长发美女、一片高低不平的田园而已。至于审美,只有美,没有发觉美的情形自由的头脑,哪来审美,更不用说审美能力的培养了。   就像《人》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分段,找出反映她前后三年变化巨大的词语,这就会花去一大部分的教学时间,之后再来分析她为什么堕落,把握文章主旨,效果会如何?同学们刚上课的时候,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分段划层之后,大家的肚里胃中塞满着窝窝头,在慢慢地蠕动消化,这时再上鱼翅,只可惜了同学们没有两个胃,这后面一部分只能忍痛割爱,无法消化了。单刀直入——通读全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然后探讨为什么,这样不但符合了平常我们的阅读习惯,而且同学们在老师少干预、少标准答案的情形下,可以畅所欲言,大胆自由地说出他们自己的感受观点,讨论气氛也会空前热烈,阅读审美能力也可以随之渐渐提高。 三、创设自由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常常会有一种共同的无奈,即学生不喜欢语文。在他们的感觉中,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只要考前的复习课听一听就行了,老师们苦无良策,只能长吁短叹。   现在的学生很现实,不考的不想学,不感兴趣的不学,主要矛盾在于如何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愿意学,甚至愿意到能主动欣赏不考的作品的程度。冥思苦想之余,不禁想起了游戏机,为什么学生那么迷恋?甚至可以为之废寝忘食?那是因为在游戏中,他们是元帅,是将军,在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游戏程序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统帅千军万马,调兵遣将,选择最佳攻击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参与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一种乐趣。那么在语文课上,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效仿这种游戏原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在老师的教学设计指引下(这是游戏规则程序),让学生多说一点,又充分的发言权,创设矛盾,形成争论式大讨论,产生思想碰撞,能够在老师的轻轻点拨下自行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的探讨欲、求知欲,这同电子游戏的原理是否相似呢?首要条件是老师不能摆老师架子,老师只是课堂上的协调者,指导者,而不是掌握标准答案,随时可以把学生一棍子打死的权威。 在《人》的教学中,教学伊始,我便创设了同学们之间争论的矛盾,“本文的主旨是反映社会的冷漠还是人的堕落?”有的同学同意这个,有的同学赞成那个,理由纷纭,众说不一。第二步,在对人物前后三年的生活经历的设想中,本来持“人的堕落观”的同学联想的情节竟证明了另一主旨,对方个别同学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惊讶不已。于是进一步的讨论使同学们陷入了深入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大家的思想机器充分发动了,完全沉浸在文章情节中。第三步,“如果他能自尊自爱,那么……”的大讨论中,同学们终于彻底清醒,统一了认识,于是由此及彼,同学们活跃起来的大脑,又联想到了类似的文章材料,从而深化理解主旨,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新时代的学生有独立的头脑,独到的见解,创新的意识。语文课上的不活,学生学的兴趣就低。如果给他们机会,给他们一个自由的讨论氛围,那么许多学生的思想观点是让老师也自叹弗如的,他们会对此类课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语文来说,热情、浓厚的兴趣不就是最好的老师吗?至于语文理论知识的教学,只要不多,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同学们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大多数学生都明白,到学校来就是要学习知识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转变教育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搞好语文教学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让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中作进一步地探索吧! ( 上海市长征中学 李淑红)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