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家旧晋书辑本.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75089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327 大小:9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家旧晋书辑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7页
九家旧晋书辑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家旧晋书辑本  目录   臧荣绪晋书辑说 臧荣绪晋书卷一 高祖宣帝 太祖文帝 世祖武帝 孝惠帝 孝怀帝 元帝 肃宗明帝 孝宗穆帝 废帝海西公 安帝 臧荣绪晋书卷二 天文志 天裂 天光 天鸣 虹 彗星 天狗 枉矢 白气 赤气 地理志 礼志 乐志 职官志 舆服志 臧荣绪晋书卷三 五行志 童谣 雨毛 地生毛 羽虫之□□ 雨血 雨肉 雪 雹 冬雷 无云而雷 黑雾 风 暴风 黄雾 地震 地陷 地然 蛇□□ 大旱 大疫 瑞志 异志 刑法志 臧荣绪晋书卷四 后妃 武元 武悼 贾后 惠羊后 怀王太后 怀梁后 孝武李太后 臧荣绪晋书卷五 王祥 郑冲 何曾 何劭曾子 石苞附石浚、石崇、石铄 羊祜 杜预 陈骞 裴秀 裴楷秀从弟 卫瓘附卫玠 张华 臧荣绪晋书卷六 宗室 安平献王孚休之 宣五王 平原王干 扶风武王骏 梁孝王彤 文六王 齐献王攸 臧荣绪晋书卷七 王沉子浚 荀顗 荀勖附荀闿、荀组 贾充 魏舒 李熹 刘寔 王浑 王济浑子 王浚 唐彬 山涛附子淳元、简 王戎附王万 郭舒 乐广 郑袤附郑默 李胤 华表 石鉴 臧荣绪晋书卷八 刘毅附刘暾 和峤 崔洪 侯史光 何攀 刘颂 李重 傅玄附傅咸 傅宣祇子 臧荣绪晋书卷九 阮籍阮孚阮裕 嵇康吕安 向秀 刘伶 胡母辅之 庾峻附庾敳 郭象 庾纯 皇甫谧 挚虞 束皙 郤诜 华谭 陆机 臧荣绪晋书卷十 夏侯湛 潘岳附潘尼 张载附张协 孙楚附孙绰 吾彦 周处 臧荣绪晋书卷十一 八王 汝南王亮 楚隐王玮 长沙王乂 成都王颖 东海王越 臧荣绪晋书卷十二 解系 周馥浚从弟 苟晞 刘乔附刘柳、刘舆 李矩 段匹磾 郭默 臧荣绪晋书卷十三 武十三王 简文三子 王导附王谧 臧荣绪晋书卷十四 刘弘 陶侃 郗鉴附郗超 顾荣 纪瞻 贺循 薛兼 刘隗 周顗 应詹 甘卓 卞壶 孙惠 熊远 王鉴 陈頵 郭璞 臧荣绪晋书卷十五 庾亮 桓彝 王湛附王述、王坦之、王国宝 范汪 刘惔 韩伯 王舒 王廙弟彬彬子彪之 张闿 陆纳玩子 何充 蔡谟 殷浩 孔愉 谢安附谢混、谢奕、谢玄、谢石 王羲之附王徽之、王献之 朱伺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邓粲 袁山松 江逌 王恭 殷仲堪 刘毅兄迈 臧荣绪晋书卷十六 孝友传 李密 孙晷 颜含 王延 桑虞 何琦 吴逵 忠义传 嵇绍 刘沈 王育 易雄 罗企生 良吏传 鲁芝 曹摅 范晷 邓攸 吴隐之 儒林传 陈劭 徐苗 杜夷 续咸 徐邈 王欢 文苑传 成公绥 左思 庾阐 李充 袁宏 罗含 顾恺之 何桢 许询 王赞 臧荣绪晋书卷十七 外戚传 羊琇 虞豫子胤 褚裒 王濛 隐逸传 孙登 董京 朱冲 任旭 郭翻 刘驎之 戴逵 陶潜 蓺术传 戴洋 韩友 淳于智 佛图澄 张苗 赵泉 刘德 史胱 宫泰 靳邵 程据 范汪 孟嘉 桓玄 殷仲文 孙恩 卢循 刘曜 石勒 张宾 苻坚 慕容垂 慕容超 臧荣绪晋书补遗一卷 杂传 王隐晋书卷一 宣帝 景帝 文帝 武帝 惠帝 怀帝 愍帝 元帝 明帝 穆帝 王隐晋书卷二 地道记 司州河南郡 荣阳郡 宏农郡 上洛郡 平阳郡 河东郡 汲郡 河内郡 广平郡 阳平郡 魏郡 兖州陈留郡 濮阳郡 济阳郡 高平国 东平国 豫州颍川郡 汝南郡 襄城郡 汝阴郡 梁国 沛国 谯郡 鲁郡 弋阳郡 安丰郡 冀州赵国 平原国 乐陵国 勃海郡 河间国 清河国 中山国 常山郡 幽州 范阳国 上谷郡 燕国 北平郡 辽西郡 平州昌黎郡 并州太原郡 上党郡 西河国 雍州 京兆郡 冯翊郡 扶风郡 安定郡 北地郡 始平郡 新平郡 凉州 武威郡 炖煌郡 秦州陇西郡 南安郡 天水郡 武都郡 晋昌郡 梁州 汉中郡 梓潼郡 新都郡 晋寿郡 巴郡 巴东郡 南汉中郡 益州越嶲郡 牂柯郡 宁州云南郡 兴古郡 建宁郡 青州齐国 济南郡 乐安国 北海国 东莱郡 徐州东海郡 琅邪国 东莞郡 荆州南郡 襄阳郡 义阳郡 魏兴郡 上庸郡 宜都郡 零陵郡 安成郡 扬州吴郡 吴兴郡 晋安郡 庐江郡 鄱阳郡 庐陵郡 交州交址郡 九真郡 九德郡 日南郡 合浦郡 广州东官郡 临贺郡 苍梧郡 王隐晋书卷三 礼乐记 舆服记 石瑞记 王隐晋书卷四 瑞异记 刑法记 王隐晋书卷五 后妃 文明王皇后 武元杨皇后 武悼杨皇后 惠贾皇后 谢夫人 明穆庾皇后 安僖王皇后 王隐晋书卷六 王祥 郑冲 何曾 何劭曾子 何遵曾子. 石苞 石崇 欧阳建 孙铄 羊祜 杜预 杜锡预子 陈骞 裴秀 裴楷 裴宪 裴邈 卫瓘 卫恒瓘子 卫玠恒子 张华 安平献王孚 下邳献王晃 东安王繇琅邪王□子 扶风武王骏 梁孝王肜 齐献王攸文帝子 王沉 王浚沉子 荀顗 荀粲 荀勖 贾充 贾谧 杨骏 魏舒 刘寔 王浑子济 王浚 唐彬 山涛 王戎 王衍 王澄 乐广 郑袤 郑默袤子 李胤 华表歆子 华廙表长子 华峤表第三子 华简表第六子 刘毅 和峤 刘颂 李重 李秉 傅玄 傅咸玄子 向雄 阎缵 阮籍 阮瞻 阮孚 阮裕 嵇康 刘伶 毕卓 王尼 曹志 庾峻 庾顗今作敳.峻次子. 庾纯 皇甫谧 挚虞附太叔广 束□□ 郤诜 华谭 袁甫 王隐晋书卷七 愍怀太子 陆机 陆云 陆喜 夏侯湛 潘岳 潘尼岳从子 张载 张亢 江统 孙楚 滕脩 马隆 胡奋 吾彦 赵诱 周处 周□处子 楚隐王玮武帝第五子 赵王伦宣帝第九子 齐武闵王冏 长沙厉王乂武帝第六子 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 河间王颙 东海孝献王越 解系 孟观 牵秀 索靖 周恢浚叔父子 周馥浚从父子 苟晞 华轶表孙.澹子 刘琨 刘演琨兄舆子 祖逖 祖纳逖兄 邵续 段匹磾 淮南忠壮王 王导 王珣导第三子洽之子 王劭导第五子 陶侃 温峤 郗隆鉴叔父 顾荣 纪瞻 薛兼 刘隗 刁协 应詹 甘卓 卞壶 孙惠 熊远 陈頵 郭璞 庾冰亮弟 庾翼亮弟 诸葛恢 顾悦之 孔愉 孔坦愉从子 谢安 王羲之 王逊 刘胤 桓伊 朱伺 陈寿 虞溥 王铨 江逌 张轨 张骏 李密 嵇绍 王谅 范晷 邓攸 吴隐之 陈劭 刘兆 泛毓 徐苗 杜夷 左思 蔡洪 李充 顾恺之 羊琇 王隐晋书卷八 寒俊传 刘卞 处士传 王褒 王隐晋书卷九 逸民传 孙登 庾衮 董京 夏统 董养 郭文 郭瑀 霍原 郭琦 鲁褒 任旭 龚壮 韩绩 谯秀 辛谧 索袭 杨轲 公孙凤 公孙永 张忠 石坦 郭荷 祈嘉 瞿硎先生 宋纤 邓粲 泛腾 王长文 朱冲 鲁胜 伍朝 王隐晋书卷十 方技传 陈训 戴洋 韩友 □于智 步熊 烈女传 愍怀太子妃王氏 王坦之妻 窦滔妻苏氏 王隐晋书卷十一 王敦沈充 桓温孟嘉 桓玄 祖约 苏峻 刘渊 石勒 石虎 慕容皝 苻生 苻坚 苻丕 赫连勃勃 补遗 程咸 王随 赵孟 傅勖 挚瞻 车永 刘子笃 诸葛□□ 杨朗 李苾 戴炽 梁益 刘恢 任熙 卢播 袁瑜 杨肇 甄彬 马敦 张劭张承孙 张殷张缉孙 张揖 常□常林子 <附录> 虞预晋书 宣帝 武帝 元帝 王祥 裴秀 扶风王骏 王浚 荀勖 魏舒 王浑 山涛 山简 山嵚涛族子 王戎 王衍 乐广 卢钦 和峤 武陔 刘颂 嵇康 庾琮 周处 西阳王羕汝南王亮子 赵王伦 齐王冏 华轶 祖逖 王导 温峤 贺循劭之子.齐之曾孙 刘隗 刁协 戴渊 周顗 司马彪 嵇绍 王豹 何桢 朱凤晋书 文帝 元帝 安平王孚 彭城王权 梁王彤 齐王攸 赵王伦 陈舆 谢灵运晋书 武帝 惠帝 怀帝 百官志 萧子云晋书 萧子显晋史草 沈约晋书 元帝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一 中宗元皇帝 肃宗明皇帝 显宗成皇帝 康皇帝 孝宗穆皇帝 哀皇帝 海西公 太宗简文皇帝 烈宗孝武皇帝 安皇帝 恭帝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二 悬象说一作垂象记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三 征祥说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四 谢夫人 元夏侯太妃 元敬虞后 明荀太妃 明穆庾后 成恭杜后 康献褚后 穆章何后 哀靖王后 海西孝庾后 简文宣郑太后 简文顺王后 孝武文李太后 孝武定王后 安德陈太后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五 百官公卿表注表一作志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六 威蕃录 何法盛晋中兴书卷七 琅玡王录 陈留阮录 范阳祖录 浔阳陶录 太原温录 高平郗录 吴郡顾录 丹阳纪录 会稽贺录 丹阳薛录 刘隗录 汝南周录 汝南应录一作南顿应录 济阴卞录 刘超 熊远 高崧 东阿郭录 葛洪 颍川庾录 桓录 太原王录 荀录 顺阳范录 刘惔 会稽虞录 陆录 庐江何录 琅玡诸葛录 陈郡殷录 会稽孔录 丹阳陶录 陈郡谢录 太康孙录 干录 陈郡袁录 济阳江录 桓玄录 胡录 晋录补遗 晋诸公别传 晋诸公别传辑本 王祥 羊祜 裴楷 卫玠 张华 雷焕 司马无忌 荀勖 贾充 王乂 山涛 王澄 卢谌 傅宣祇子.畅兄 阮孚咸子.瞻弟 阮裕放弟 嵇康 又兄喜为传 向秀 谢鲲 羊曼 曹志 庾岷 陆机 陆云 潘岳 潘尼 江蕤统祖 江统 江惇统子 周处 祖逖 司马晞 司马道子 王导 王劭 王荟 王珣 王□ 陶侃 郗鉴 郗愔 郗超 郗昙 贺循 周顗 卞壶 钟雅 孙惠 郭璞 庾翼 桓彝 桓豁 桓石秀豁子 桓冲 王湛 王述 王坦之 范汪 刘惔 王舒 王邃 王廙 王彬廙弟 王彪之廙子 王胡之 虞□ 陆玩 蔡充 蔡谟充子 诸葛恢 殷浩 顾悦 孔愉 谢安 谢玄 王献之 许迈 孙放 顾和 袁乔 袁耽准孙 王雅 王恭 庾衮 孙晷 颜含 许肃 曹摅 潘京 杜夷 何祯 徐邈 范宣 左思 赵至 褚陶 罗含 王濛 王蕴 孙登 夏统 郭翻 郭文 佛图澄 高坐 道安 支遁 辛宪英外甥夏侯湛为传八 王敦 王含 桓温 孟嘉 桓玄 祖约 石勒 石虎 荀氏家传 裴氏家传 陶氏家传 华峤谱叙 庾氏谱 温氏谱序 袁氏谱 皇甫谧自序 杜预自叙 梅陶自叙 王彪之自叙 赵至自叙 袁氏世纪 虞氏家记 王氏世家 嵇氏世家 石季伦本事 徐江州本事 赵吴郡行状     下一篇 九家旧晋书辑本   臧荣绪晋书卷一   黟县汤球辑   臧荣绪晋书辑说 臧荣绪括西东晋为一书。成纪录志传百一十卷。可谓集晋书之大成矣。故后人引其书。虽标名者固多。而未标名者亦不少。前辑臧书数卷。又另辑无名氏旧晋书数卷。盖其慎也。今均亡矣。然究而审之。如言诸帝之事。不称某帝而某祖。某宗。列传诸人。祇称某郡人。不称某郡某县人之类。其体例多同。则不标名者之为臧书可知。故今合而辑之。而注其明标未标。以便后人检阅。但唐以前书所引。无论与唐修书同不同。自可一一录出。而唐以后书所引。未标名者。率多为唐修之书。然亦有贩唐以前之类书而来者。故必其与唐修之书。或字句不同。或叙次不同。及有烦琐特详者。自系未经唐修之原本。故亦为之录出。以俟考。或曰。未标名者。不闲有王隐书乎。然考臧书多本于王。则谓此为臧书。亦无不可。今且合而辑之。以俟后人裁定云。   高祖宣帝 魏武辟高祖。高祖以汉祚将终。不欲屈节于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遣亲信令史、微服于高祖门下树荫下息。时七月七日。高祖方曝书。令史窃知。还具以告。此七句新书无。上下文亦稍异。乃重遣辟之。敕行者曰。若复不动。便可收之。高祖惧而应命。御览三十一虽引晋书。与新不同。 魏太和四年、宣帝镇关中。御览五十七。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斜谷。初学记六。 诸葛亮攻郿。御览五十七。 高祖拒亮。遂济渭水。背水为垒。初学记六。 亮据渭水南五丈原。帝御之。对垒相持百余日。俄而亮卒。御览五十七。 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诏宣帝讨之。初学记九。 景初二年、发自京东都过魏温。诏郡守已下。皆会幕次。父老故旧。燕饮累日。初学记六。 辽东以诸将献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躬擐甲胄。龚行天罚。扫平区域。申灭当作威。吴会。裨赞皇灵。被于南国。初学记九。 嘉平元年。曹爽兄弟从谒高平陵。宣王举兵诛爽。大司农、桓范出赴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智则智矣。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事类赋注二十一。 武帝受禅。宣帝追号曰高祖。文选关中诗注。   太祖文帝 文帝讳昭。文选王明君辞注。 景元四年。伐蜀。天子二字原引作辽东。以诸将献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朕以寡德。获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遭家多难。不明于训。曩者、奸逆屡兴。方寇内侮。大惧沦丧四海。以堕三祖之弘业。惟公经德履哲。明允广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辅乂皇家。栉风沐雨。周旋征伐。劬劳王室。二十有余载。毗翼前人。仍断大政。克厌不端。维安社稷。暨俭、钦之乱。公绥援有众。分命兴师。统纪有方。用缉宁淮浦。其后、巴蜀屡侵。西土不靖。公奇画指授。制胜千里。是以段谷之战。乘衅大捷。斩将搴旗。效首万计。孙峻猾夏。致寇徐方。戎车首路。威灵先迈。黄钺未启。鲸鲵窜迹。孙壹构隙。自相疑阻。幽鉴远照。奇策洞微。远人归命。作藩南夏。爰授锐卒。毕力戎行。暨诸葛诞滔天作逆。称兵扬楚。钦咨逋罪。同恶相济。帅其蝥贼。以入寿春。凭阻淮山。敢距王命。公躬擐甲胄。龚行天罚。玄诛庙算。遵养时晦。奇兵震击。而朱异摧破。神变应机。而全琮稽服。取乱攻昧。而高墉不守。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收勍吴之隽臣。系亡命之逋虏。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万。积尸成京。雪宗庙之滞耻。拯兆庶之艰难。扫平区域。申灭 当作威。吴会。裨赞皇灵。被于南此二句新晋书无。国。遂戢干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获乂。乃者王室之难。变起萧墻。赖公之灵。弘济艰险。宗庙危而获安。社稷坠而复宁。忠格皇天。功济六合。是用畴咨古训。稽诸典籍。命公崇位相国。加于群后。启土参墟。封以晋域。所以方轨齐鲁。翰屏帝室。而公远蹈谦损。深履冲让。固辞策命。至于八九。朕重违让德。抑礼亏制。以彰公志。于今四载。上阙在昔建侯之典。下违兆庶具瞻之望。惟公严虔王度。阐济大猷。敦尚纯朴。省繇节用。务穑劝分。九野康乂。耆叟荷崇养之德。鳏寡蒙矜恤之施。仁风兴于中夏。流泽布于遐荒。是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狂狡贪悍。世为寇雠者。皆感义怀惠。款塞内附。或委命纳贡。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绝域之氓。旷世所希至者。咸浮海来享。鼓舞王德。前后至者八百七十余万口。海隅幽裔。无思不服。虽西旅远贡。越裳九译。义无以逾。维翼朕躬。下匡万国。思靖殊方。宁济八极。以庸蜀未宾。蛮荆作猾。潜谋独断。整军经武。简练将帅。授以成策。始践贼境。应时摧陷。狂狡奔北。首尾震溃。禽其戎帅。屠其城邑。巴汉震叠。江源云彻。地平天成。诚在斯举。公有济六合之勋。加以茂德。实总百揆。允厘庶政。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训。而靖恭夙夜。劳谦昧旦。虽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劳王家。罔以加焉。昔先王选建明德。光启诸侯。体国经野。方制五等。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故齐鲁之封。于周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制殊群后。惠襄之难。桓文以翼戴之劳。犹受锡命之礼。咸用光畴大德。作范于后。惟公功迈于前烈。而赏阙于旧式。百辟于邑。人神同恨焉。岂可以公谦冲而久淹弘典哉。今以并州之太原、上党、西河、乐平、新兴、雁门、司州之河东、平阳、弘农、雍州之冯翊。凡十郡。南至于华。北至于陉。东至于壶口。西逾于河。提封之数方七百里。皆晋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实纪纲诸夏。用率旧职。爰胙兹土。封公为晋公。命使持节兼司徒、司隶校尉陔。即授印绶、策书、金兽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锡兹玄土。苴以白茅。建尔国家。以永藩魏室。昔在周召。并以公侯入作保傅。其在近代。酂侯萧何实以相国光尹汉朝。随时之制。礼亦宜之。今进公位为相国。加绿綟绶。又加公九锡。其敬听后命。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礼。仪刑作范。旁训四方。是用锡公大辂、戎辂、各一。玄牡二驷。公道和阴阳。敬授人时。啬夫反本。农植维丰。是用锡公衮冕之服。赤舄副焉。公光敷显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顺。庶尹允谐。是用锡公轩悬之乐。六佾之舞。公镇靖宇宙。翼播声教。海外怀服。荒裔款附。殊方驰义。诸夏顺轨。是用锡公朱户以居。公简贤料材。营求俊逸。爰升多士。置彼周行。是用锡公纳陛以登。公严恭寅畏。底平四国。式遏寇虐。苛厉不作。是用锡公虎贲之士三百人。公明慎用刑。简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纠不虔。是用锡公鈇钺各一。公爰整六军。典司征伐。犯命凌正。乃维诛殛。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公飨祀蒸蒸。孝思维则。笃诚之至。通于神明。是用锡公秬鬯一卣。珪瓒副焉。晋国置官司以下。率由旧式。往钦哉。祗服朕命。弘敷训典。光泽庶方。永终尔明德。丕显余一人之休命。此段因略见初学记九。故用新晋书补足。 魏帝封太祖为晋公。太原等十郡为邑。进位相国。备礼九锡。太祖让不受。公卿将校皆诣府劝进。阮籍为其辞。曰。冲等死罪。伏见嘉命显至。窃闻明公固让。冲等眷眷。实有愚心。以为圣王作制。百代同风。褒德赏功。有自来矣。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汤。遂荷阿衡之号。周公藉已成之势。据既安之业。光宅曲阜。奄有龟蒙。吕尚、磻溪之渔者也。也字依新晋书加。一朝指麾。乃封营邱。自是以来。功薄而赏厚者。不可胜数。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况自先相国以来。世有明德。翼辅魏室。以绥天下。朝无阙政。新作秕政。民无谤言。前者、明公西征灵州。北临沙漠。榆中以西。望风震服。羌戎东驰。新作来驰。回首内向。东诛叛逆。全军独克。禽阖闾之将。斩新作虏。轻锐之卒。以万万计。威加南海。名慑三越。宇内康宁。苛慝不作。是以殊俗新作时俗。畏威。新作畏怀。东夷献舞。故圣上览乃昔以来礼典旧章。开国光宅。显兹太原。明公宜承奉奉字依新晋书加。圣旨。受兹介福。允当天人。元功盛勋。光光如彼。国土嘉祚。巍巍如此。内外协同。靡□靡违。由斯征伐。则可朝服济江。扫除吴会。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节。以麾天下。远无不服。迩无不肃。令大魏之德。光于唐虞。明公盛勋。超于桓文。然后临沧海而谢支支或作交。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哉。冲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见文选并注卷四十。 武帝受禅。文帝号曰太祖。文选关中诗注。   世祖武帝 武帝讳炎、字安世。文选西征赋注。 武帝诏曰。刘毅博学多闻。其以毅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书钞。 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于千亩。司空掾、潘岳作藉田颂也。文选藉田赋注。 泰始原作咸熙误。五年。诏曰。华表字伟容。清贤履道。内贞外顺。历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表为太常卿。御览二百二十八。 泰始七年。皇太子冠。世祖以皇太子富于春秋。初命讲孝经于崇正殿。文选为贾谧作赠陆机注。 泰始十年。诏、程咸历职左右。劬劳内侍。乃心在公。夙夜不懈。以咸为散骑常侍左通直郎。书钞。 咸宁三年。诏曰。议郎庾纯、笃志好古。敦说诗书。儒行也。宜训导国子。书钞。 咸宁原作咸亨。四年。诏曰。南阳王师刘智、学行优着。其以智为国子祭酒。书钞。 太康元年。吴平。五月。引孙皓升殿。武帝问孙皓曰。闻南人好汝语。颇为不。皓因举觞奉帝、而言曰。昔为汝国邻。今为汝国臣。劝汝一杯酒。愿汝寿万春。帝悔之。御览三百九十引晋书。 太康八年。王浚园生嘉瓜。二茎一实。类聚引晋书。 太康八年。改营太庙。南致荆山之木。西采华山之石。书钞石引臧书。 帝崩。曰武。文选西征赋注。 武帝上号曰世祖。文选闲居赋注。又关中诗注。   孝惠帝 惠帝讳衷、字正度。武帝崩。太子即皇帝位。文选潘岳西征赋注。 惠帝永康二年。禅位于赵王伦。伦以兵留守卫上。号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安宫。中书令缪播云。太史按星变事。当有免官天子。文选晋纪总论注。 光熙元年五月。惠帝自邺还洛阳。中官属备云母辇及云母车以奉迎。书钞引晋书。   孝怀帝 永嘉三年三月。淮濮水竭。初学记六。按与新书纪志皆不同。   元帝 帝为晋王。立宗庙社稷。元帝渡江草创。欲立石阙于宫门。未定。王导随驾出宣阳门。乃遥指牛头山两峰为天阙。中宗从之。事类赋注山。 孙氏无阙。大晋南都亦不暇立。门阙遂废矣。文选石阙铭注引臧书。 大兴四年。陈眕字国镇。过江为少府卿。时大旱经久。太兴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应报赛宗庙山川。中宗诏曰。祈庙云报赛。非奉尊上辞也。吾意有疑。眕以为旧山川有祈。故报雨应赛。非大事不应告庙。子无要君亲之道。读祭称赛。于义有违。从之。御览二百三十六引臧书。   肃宗明帝 明帝讳绍、字道畿。元帝太子也。文选让中书令表注。 太宁元当作二。年。王敦谋逆。帝与王导、温峤、等决计征之。敦屯兵于湖阴。帝欲察其营垒。乃乘骏马、微行至湖阴。既而驰去。敦方昼寝。梦日环其营。惊起曰。必是鲜卑黄须奴来也。何以不缚之。使骑切遽而追之。帝之驰去。马有遗粪辄。以冷水沃之。时逆旅有卖饭媪。帝以七宝鞭与之。俄而追者至。讯媪。媪云。去已远矣。因以鞭示之。传示迟留。又见马粪冷。信已远矣。而止。帝遂得免。御览三百九十九。又四百四十九。虽未标名。而与新稍异。书钞亦引此段。而与唐修者同。恐为陈氏所改。故定从御览。   孝宗穆帝 永和元年。白鸢见。类聚引晋书。   废帝海西公 太和四原引误元。年。桓温表率方伯北伐。秋九月。温以王师败绩于枋头。御览九十九。 太和六年。温自广陵屯于白石。集百官于朝堂。称崇德太后诏曰。王室艰难。穆、哀、短祚。国嗣不育。储宫靡立。琅玡王奕、亲则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图德之不建。乃至于斯。昏浊溃乱。动违礼度。有此三孽。莫知谁子。人伦道丧。丑声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庙。且昏孽并大。便欲建树储藩。诬罔祖宗。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怀。今废奕为东海王。以王还第。供卫之仪。皆如汉朝昌邑故事。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社稷大计。义不获已。临纸悲塞。如何可言。于是废帝为东海王。御览九十九。 咸安二年。降为海西公。徙居吴县。十一月。妖贼卢悚遣弟子殿中监许龙晨到其门。诈称太后密诏。奉迎兴复。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宽宥。岂敢妄动。且太后有诏。便应官属来迎。何得如此。汝必狂乱。因叱左右缚之。龙惧逸走。由是朝廷以帝安于屈辱。无侥幸之望。不复怀疑。帝知天命不可再。而深虑人祸。乃闭聪塞明。无思无虑。终日酣畅。耽于内宠。有子不养。度新作庶。保天年。吴民怜之。为作歌谣。太元十一年。帝崩于吴宫。年三新作四。十五。因葬吴地。御览九十九。   安帝 元兴三年。宋武帝行镇军将军。文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注。 安帝复位。改元曰义熙。以琅玡王德为大司马。谢灵运初为琅玡王大司马作军参军。文选初去郡注。 原引作安帝即位改元曰元兴。 按德文系义熙元年为大司马故知其误而改之。 义熙十二年。左卫兵陈汤于东府前淮水中得玉玺一枚。初学记六。 义熙十二年十月。洛阳平。刘裕命修晋五陵、置守备。文选谒五陵表注。       臧荣绪晋书卷二   天文志    天裂 惠帝元康中。天西北裂。时人主昏闇。贾后专政。御览八百七十四。 大安。天裂为二。声如雷。是时长沙王奉帝出拒成都王颖河间王颙迭威专命僭乱之象。同上。 成帝咸和四年冬。天裂四。此时苏峻之子以万人入吴兴。天下有兵。关河转乱。明年石勒僭位。同上。 穆帝升平五年。天裂广数丈。声如雷。同上。 袁帝初即位。天中裂。广三四丈。声如雷。野雉皆雊。时帝荒疾不识万机。太后临朝。桓温专政。同上。    天光 晋穆帝永和十年。前凉张祚之元年正月夜、天有光如车盖。明年祚被杀。同上。    天鸣 武帝末。天东有声如雷。同上。 元帝太兴元年。天鸣。东西有声、如风水相薄。三年。又鸣。其后王敦入石头。王师败绩。元帝屈辱。制于强臣。同上。    虹 愍帝建兴五年正月。帝在平阳。虹蜺弥天。其年帝为刘聪所杀。御览八百七十八。    彗星 彗星出西方。长可二三丈。名曰天枪。受之者其国方有土功。占经八十八。    天狗 惠帝永兴元年七月。流星有声。二年又有星陨有声。后二年、怀帝、愍帝、蒙尘。刘元海、石勒、攻掠。遂亡中夏。御览八百七十五。 怀帝永嘉元年。有大流星日月自南流于东北。小者如斗相随。天尽赤。有声如雷。是年、汲桑杀东燕王腾。明年刘元海僭号。同上。 穆帝永和十年。流星大如斗。色赤黄。出织女。没造父。有声如雷。其年、慕容俊据临漳。诸将奔散。同上。 海西公太和四年十月。有大流星西下。有声如雷。明年、广汉妖贼李洪反。自称圣王。又慕容暐克邺。尽有其地。明年。桓温废帝。同上。 孝武太元十三年。天狗东北下有声。占曰。此交战流血。是后慕容垂、翟辽、姚苌、符登、慕容永、并阻兵争强。同上。    枉矢 惠帝元康四年。枉矢北行竟天。次年夜。枉矢自北斗魁东南行。占曰。以乱伐乱。北斗主杀伐。是后赵王伦杀司空张华。废贾后。终自屠灭。御览八百七十五。 光熙元年。有枉矢西南流。怀帝永嘉四年。刘聪嘉平三年。星起牵牛。委曲蛇形入紫宫。其光照地。其年帝为刘聪所害。后三年聪死国亡。 愍帝建兴三年。枉矢自文昌北流至斗东。如一匹布。绛蛇行有手足。因变为云气。如人象二臂一足。至五年。北平人吴祚聚千人立沙门为天子。四年帝降刘曜。御览八百七十五。 穆帝升平二年。枉矢自东南流于西北。其长半天。时所在拥兵。政非己出。同上。    白气 怀帝永嘉三年十二月。有白气如带。自地升天。南北各二。至五年。石勒、刘曜、王弥、皆寇洛阳。帝蒙尘于平阳。刘聪封帝为会稽公。御览八百七十七。 成帝咸和元年。后蜀李雄玉衡二十四年。雄死、太子班立。有白气如带经天。太史占有阴谋。班不悟。为李奇所杀。御览八百七十七。    赤气 惠帝大安二年。赤气竟天。又永兴二年十二月夜。有赤气竟天。其年十二月。成都王颖攻洛阳。御览八百七十七。 怀帝永嘉元年正月。天气昼赤气。有声如雷。明年刘元海僭位。同上。 桓元使陶谦屯覆舟山。刘毅至蒋山。裕羸弱登山。多张旗帜。元不之测。裕与毅分为数队。进突谦阵。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谦等诸军一时奔散。御览三百九十九。 又职官志曰。左卫将军、领熊渠武贲。右卫将军、领佽飞武贲。同上。 又天文志。武贲一星。在太微西蕃北下台南静室旄头之骑官也。同上。   地理志 司州。 晋仍魏都洛阳。初学记二十四引晋书。 豫州。 汝阴县有陶邱乡。初学记八。 谯国、魏明帝分置也。初学记八。 华阳、黑水惟梁州。部巴东郡。文选江赋注。 益州、梁州之南地。部蜀郡。文选江赋注。 海岱及淮惟徐州。部广陵郡。文选江赋注。 荆州。 建平郡有信或作江。陵县。文选江赋注。 扬州。 至永嘉南居建康。初学记二十四。 江州、本荆州之东界。扬州之南境也。文选江赋注。   礼志 太尉荀顗先受太祖敕述新礼。太康初、尚书仆射朱整奏、付尚书郎挚虞讨论之。虞表所宜增损条目。改正礼。新昔异状。凡十五事。文选王文宪集序注。 元会设白兽樽于殿上。樽盖上施白兽。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案礼、白兽樽乃杜举之遗式也。为兽监后代所为。示不忌惮也。御览二十九。类聚事类赋注四。 七祀曰、司命、中霤、国门、行、太厉、户、灶。 行、旧说黄帝子累祖。好远游。道死。故祭以为道神也。事类赋注十六引晋书。   乐志 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声。孝武太元中。琅玡王轲之家、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侨人。庾僧度家亦有鬼歌子夜。殷允为章郡。亦是太元年。则子夜是此时以前人也。御览五百七十一引晋书。 按新无殷允以下数句。   职官志御览二百九十九。又二百三十四。二百四十四。 丞相、秦官。赵高为丞相。指鹿为马。持蒲作肉。初学记二十六。御览八百六十三。 光禄大夫、驺六人。文选北山移文注。 大司农、哀帝兴宁二年。省司农之职。至孝武宁康中复置。类聚。   舆服志 张曜日之灵旄。书钞旄。 中朝大驾卤簿。下四字见选注。先象车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 次静室令驾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驾。一分左右也。 次洛阳尉。二人骑分左右。 次洛阳亭长。九人赤车驾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 次洛阳令。皂车驾一。中道。 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桥掾在左。功曹吏在右。并驾一。 次河南尹。驾四戟。吏六人。 次河南主簿。驾一。中道。 次河南主记。驾一。中道。 次司隶部、河南从事。中道。都部从事居左。别驾从事居右。并。驾一。 次司隶校尉。驾三。戟吏八人。 次司隶主簿。驾一。中道。 次司隶主记。驾一中道。 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并驾一。 次廷尉卿。驾驷。戟吏六人。 次廷尉主簿、主记、并驾一在左。太仆引从如廷尉在中。宗正引从如廷尉在右。 次太常、驾驷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并驾一。 次光禄引从。中道。太常主簿主记居左。卫尉引从居右。并驾一。 次太尉外督令使。驾一。中道。 次西东贼仓户等曹属。并驾一引从。 次太尉驾驷。中道。太尉、主簿、舍人、各一人。祭酒二人。并驾一在左。 次司徒引从驾驷中道。 次司空引从驾驷。中道。三公骑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中护军中道。驾驷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内、鼓吹一部七人。 次步兵校尉在左。长水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射声校尉在左。翊军校尉在右。并驾一。各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骁骑将军在左。游击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在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骑队、五在左。五在右。队各五十四。命中督二人分领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独揭鼓在队前。 次左将军在左。前将军在右。并驾一。皆卤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内。鼓吹各一部七人。 次黄门麾骑中道。 次黄门。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驾驷八。校尉佐杖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 次九尺楯。 次弓矢。次弩。并熊渠佽飞督领之。 次司南车驾驷中道。 护驾御史骑夹左右。 次谒者仆射驾驷中道。 次御史中丞驾一中道。 次武贲中郎将骑中道。 次九游车中道。武刚车夹左右。并驾驷。 次云罕车驾驷。五字见选 注。中道。 次戟车载闟。选注如此。唐修晋书作阘。戟车闟阘同钑也。驾驷中道。长戟邪偃向后。 次皮轩车。驾驷中道。 次鸾旗车中道。建华车分左右并驾驷。 次护驾尚书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驾部在左。中兵在右。并骑。又有护驾尚书一人。骑、督摄前后无常。 次相风中道。 次司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 次九尺楯。 次刀楯。 次弓矢。 次弩。 次五时车。左右有遮列骑。 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摄前却无常。 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监并骑。 次高盖中道。左罼右罕。 次御史中道左右节郎各四人 次华盖中道四字见选注。 次殿中司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 细楯一行在弩内。又殿中司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 次●鼓中道。 次金根车驾六马中道。太仆卿大将军参乘左右。又各增三行为九行。 司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 弩一行。迹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连细楯。殿中司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为左右。各十二行。 金根车、建青旗十二。左将军骑在左。右将军骑在右。殿中将军持凿□斧夹车。车后衣书主职步从。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 次曲华盖。中道。侍中、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并骑分左右。 次黄钺车、驾一在左。御麾骑在右。 次相风中道。 次中书监骑左。秘书监骑右。 次殿中御史骑左。殿中监骑右。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黄在中。白黑在右。 次大辇中道。此亦见选注。太官令丞在左。太医令丞在右。 次金根车驾驷不建旗。 次青立车。 次青安车。 次赤立车。 次赤安车。 次黄立车。 次黄安车。 次白立车。 次白安车。 次黑立车。 次黑安车。合十乘。并驾驷。建旗十二如车色。立安十乘。共十四句同。见选注。立车正竖旗。安车邪拖之。 次蹋猪车。驾驷中道无旗。 次耕根车。驾驷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飞督右。 次御轺车。 次御四望车。 次御衣车。 次御书车。 次御药车。并驾牛中道。 次尚书令在左。尚书仆射在右。又尚书郎六人分次左右并驾。 又治书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兰台令史分次左右。并骑。 次豹尾车。驾一。自豹尾车后而卤簿尽矣。但以神弩二十张夹道。至后部鼓吹。其五张神弩。置一将。左右各二将。 次轻车二十乘。左右分驾。 次流苏马六十匹。 次金钺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尚书郎并令史并骑。各一人。 次金钲车。驾三。中道。左右护驾。侍御史并令史等并骑各一人。次黄门后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 次戟鼓车。驾牛二乘。分左右。 次左大鸿胪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