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目:教育心理学(适用于小学教师资格申请者)教育心理学答案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相反,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规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提供学习资源、安排学习活动、设计师生互动过程、管理学习过程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教育心理
2、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水平的差异。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无论群体差异还是个体差异,学生都是教
3、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教师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例如,教材的题材、结构以及难度既要适合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最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现有水平;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又要考虑到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心理学也探
4、讨教学内容编选的心理学依据。 4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在不断更新,从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直到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日益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关注的一项独特的课题。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等)、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
5、等)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教学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因此,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试卷结构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题型比例:选择题40填空题20简答题30论述题10认知层次比例:识记30理解50运用20标准样卷(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A陶行知B.廖世承C
6、潘菽D蔡元培【B】2若50人中只有5人通过某一测验题目,那么该题的难度为A10;B90;C55;D45【B】3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A130;B140;C150;D160【B】教育心理学目录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过程 2教学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1总论(第一章) 2学生与学习心理(第二章一第十一章) 3教学与教师心理(第十二章一第十五章)第
7、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掌生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2少年期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二)关于关键期第二节小
8、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1单维思维 2思维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多维思维 2思维的可逆性 3去自我中心 4具体逻辑推理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二、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三节小学生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一、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
9、(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一18岁)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三)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三、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社会性认知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 2沉思型与冲动型 3辐合型与发散型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2智力的差异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的差异 1性格的特征差异 2性格的类型差异
10、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三、特殊儿童的心理与载育 (一)特殊儿童的概念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 1智力超常儿童 2弱智儿童 3学习困难学生 4聋、哑、盲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二)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一、苛勒
11、的完形-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二)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习观 3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二
12、、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一、强化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四、成败归因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13、一、什么是学习迁移二、迁移的种类 (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二)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三、迁移的作用第二节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二)共同要素说 (三)经验类化说 (四)关系转换说二、现代的迁移理论第三节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一)相似性 (二)原有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二、促进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类型 (一)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二
14、、知识学习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符号学习 2概念学习 3命题学习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三、知识学习的作用第二节知识的获得一、知识的直观 (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1实物直观 2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2)词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二、知识的概括 (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括 2理性概括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 3科学地
15、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第三节知识的保持一、知识的遗忘及其原目 (一)遗忘及其进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动机说二、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其特点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二)心智技能三、技能的作用 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一)操作定向 (二)操作的模仿 1操作模仿的含义 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 (三)操作的整合 1操作整合的含义 2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 (四)操作的熟练 1。操作熟练的含义 2操作熟
16、练阶段的动作特点二、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一)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三)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一、原型定向二、原型操作三、原型内化 第八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典型的学习策略一、认细策珞 (一)复述策略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多种感官参与 3复习形式多样化 4划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1记忆术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三)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 3利用表格二、元认知策珞 (一)计划策略 (二)监视策略 (三)调节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 (一)学习时间管理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17、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二)学习环境的设置 (三)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 第二节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有效的监控原则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一)指导教学模式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三)完形训练模式 (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五)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一)问题 1有结构的问题 2无结构的问题(二)问题解决。 1目的性 2认知性 3序列性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理解问题 (三)提出假设三、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的特
18、征 (二)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一)创造性的含义 (二)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1流畅性 2变通性 3独创性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一)环境 (二)智力 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高
19、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三)个性 1具有幽默感 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4喜欢幻想 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6有独立性三、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
20、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 (二)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 2态度的情感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第二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68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二、小掌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
21、化 (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依从 (二)认同 (三)内化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给予恰当的奖励及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二、小学生中易产生的心理障碍 (一)儿童多动综合征 (二)学习困难综合征 (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四)儿童厌学症 (五)儿童强迫行为三、心理建康教育的意
22、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二、心理测验三、评估性会谈 (一)倾听 (二)鼓励 (三)询问 (四)反映四、其他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述法 第三节心理辅导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节设置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1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2指导
23、教学策略的选用 3指引学生学习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2领会 3应用 4分析 5综合 6评价 (二)情感目标 1接受 2反应 3形成价值观念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5价值体系个性化 (三)动作技能目标 1.知觉 2模仿 3操作 4准确 5连贯 6习惯化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行为目标 (二)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四、任务分析第二节组织教学过程一、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 (二)提示教学目标 (三)唤起先前经验 (四)呈现教学内容 (五)提供学习指导 (六)展现学习行为 (七)适时给予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二、教学方法三、教学媒体四、课室教学环
24、境第三节选择教学策略一、以教师为主导的载学策略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一)发现教学 (二)情境教学 (三)合作学习三、个别化教学 (一)程序教学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 (三)掌握学习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二、影响课室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二)班级规模 (三)班级的性质 (四)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一)群体凝聚力 (二)群体规范 (三)课堂气氛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吸引与排斥 2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
25、一)课堂纪律的概念 (二)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一)课堂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 2课堂常规的建立 3学生座位的分配 (二)课堂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利用 2课程表的编制 3教学过程的规划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采用行为矫正以及心理辅导来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教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一、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二、教学评价的
26、分类 (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三)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四)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三、教学评价的功能第二节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技术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及特点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二、教师自编测验 (一)测验前的计划 (二)自编测验的类型 1客观题 2主观题 (三)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2效度 3区分度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案卷分析 (二)观察 1行为检查单 2轶事记录 3等级评价量表 (三)情感评价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二、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一)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二)教师的人格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三、教师的期待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第二节 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研究一、课时计划的差异二、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三、课后评价的差异 第三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成长的历程 (一)关注生存阶段 (二)关注情境阶段 (三)关注学生阶段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二)微格教学 (三)对教学经验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