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剧本第六稿修改说明.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69252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剧本第六稿修改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剧本第六稿修改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视连续剧《李济深》第六稿修改说明 (2005年5月) 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影电视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审查了本剧本的第五稿,提出了审稿意见,以下就专家们的意见和对第六稿所作的修改说明如下。 (一)对于李济深“4.15”在广州清党事件的处理 ◎ 对于前一稿(第五稿)中的李济深“4.15”清党事件,领导小组的专家们有不同的意见 (1)一些专家认为:对李济深的“4.15”事件写得不够,尚需深化: 1.“他(李济深)反共,镇压广州起义(注:为“南昌起义”之误)的历史能否像现在这样轻轻带过,回避正面描写,连一个有份量的旁白、画外音都没有。” 2.“剧本对李济深早期的反共立场似乎有所回避。1927年李济深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发动“四·一五”政变,派军队包围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办事处和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杀害邓培、肖楚女、熊雄等两千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后又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这段历史在剧中只是一笔带过,对展现历史、表现人物不够严肃,也不够全面。” 3.“李济深……对中国民主革命有过重要贡献,但他也曾和蒋介石反动派合谋,在“四·一二”大屠杀之后,成为在广州疯狂屠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罪魁祸首。该剧对此有所描写,但失之于轻描淡写,……。” 4.“目前结构前十集中淡化“4·15”,淡化对蒋的关系……不可能简单处理,也淡化不出来。” (2)另一些专家认为:应该对李济深的“4.15”事件做淡化处理,甚至删去“4.15”事件: 1.“第九集写李济深看不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服从蒋介石的清党分共,在广州拘捕镇压共产党人。这是李一生中的败笔,当时他没有认清蒋介石的真面目。后来对这一行动悔恨不已。此集应大大压缩,对李济深的清党分共淡写,……不宜展开。” 2.“对他(李济深)的不光彩的历史不宜展开写,要概略淡出,也可考虑删去第9集。” 3.“李济深从反共到支持共产党的转化过程应是这部戏创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表现中国共产党对他的引导作用……加强他对前期经历的反思、忏悔。要从正面表述他的一生。从盖棺定论的角度,李济深是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反共的一面不要过多渲染。” (3)中共广西区党委统战部的意见(2005年4月20日复函)认为不要过多渲染。剧本第九集应大大压缩: “对李济深先生的宣传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要有利于推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李济深先生最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因此对他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面不要过多渲染。剧本第九集应大大压缩,对李先生的清党分共要淡写,不宜展开,同时在后面要增加李对那段不光彩历史反思和忏悔的内容。” ◎ 此次修改稿中的处理 按照中共广西区党委统战部的意见进行了修改。 修改中未删去“4.15”事件,也无法删去,只能做“淡化”处理。其原因如下: 1.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束,是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若删除此事件,则会使剧本出现“断层”,后面蒋介石的一系列‘反共’行动和中共对蒋的斗争则变得突如其来,不可思议。所以,前一稿中的第九集不能够删去。 2.剧本在北京审查中,李准同志特别指出,对于“桂系中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应如何定位”、“不能把桂系前期写成完全正确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只顾一时一事,要顾及他一生的总体评价,如吴稚晖等”。在蒋介石发动“4.12”的“清党分共”中,当时军政界人物都进行了各自的政治选择,包括桂系中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和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都在这个历史事件中表现出了他们反共的一面。事关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定位。(注:此点于后之(三)、(四)另行详述) 3.既然蒋介石“4.12”“清党分共”的情节应该在剧本中存在,那么李济深广州“4.15”事件就不能回避。 4.那么在修改中又该如何处理呢? ⑴避免直接表现李济深“4.15”事件在广州的具体情节。(删去了原稿中李济深指挥、部署拘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情节!) ⑵保留史料中有关李济深在“4.15”事件中的“网开一面”的做法。(李济深允许在黄埔军校里的共产党员“自由离校”!) (二)李济深指挥攻歼“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事件 剧本(第五稿)送北京审查中,某位专家指出:“1927年4月,李济深到上海参加蒋介石召开的反共会议,会后发动‘四.一五’政变……,后又派重兵围攻进入潮汕地区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对展现历史、表现人物不够严肃,也不够全面。” 前一稿(第五稿)中,未提及此事件,如今在修改中以“淡化”为原则,在第六稿增写了第九集第30场: 30.李济深公馆书房 日 内 墙壁上挂着披垂黑纱的吴太夫人的遗像。 李济深目光从遗像上转过脸走向写字台,翻看台面上的台历。 台历上显示的日期(繁体字):民国16年8月1日。 李济深展开手掌计算日子……。 双秀清送来茶水,李济深未觉察,见其神态、动作,心有灵犀地:“太夫人过世很快要满百日了……。” “哦!……” 李济深甦醒,接过茶杯。 双秀清:“到时候应该去寺庙做法事为太夫人超度。” 李济深点点头:“是呀,看看是在光孝寺好还是在六榕寺好。” 龙副官拿着一封电报奔入:“任公,南昌出事啦!” 李济深不由一惊:“嗯?” 龙副官:“周恩来等一些共产党人在南昌举行暴动。现在蒋介石发来急电,任命任公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黄绍竑为副总指挥,严防暴动部队南下广东。” 面容严峻的李济深默默点头。 (三)对于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评价与定位 ◎ 进一步强调李、白、黄反共的一面,在修改后的第六稿的第九集中增写了两场戏——第14场、第28场: (1)14.上海,李宗仁下榻处的庭院 日 外(字幕:上海) 李宗仁、白崇禧踱步、密谈。 李宗仁:“健生兄,我应老蒋之邀,从南京专程来上海,一些要事须先与你商量。” 白崇禧:“是关于目下的政局吧?” 李宗仁:“不错。据我观察,老蒋大概准备对共产党下手了。” 白崇禧:“是呀,我部得以兵不血刃占领了大上海,就在于周恩来领导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成功。然而,共产党势力却也变得强大了!” 李宗仁:“这正是我所忧虑的。我们依靠广东方面,占据了广西全境,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意在图谋大举。但如今共产党在桂西东兰已成了气候,对我们构成了严重威胁!” 白崇禧:“我们要当机立断,卧榻之侧绝不容他人安睡!” 李宗仁:“所以我们要倾全力支持老蒋,本来黄绍竑就曾提议对共产党单独采取行动!” (2)28.安徽省安庆市,第七军军部 日 外(字幕:安徽省安庆市,第七军军部) 庭院里,李宗仁踱步。 一名副官到来:“报告军长,黄绍竑密电。” 李宗仁:“讲。” 副官:“德邻兄,弟绍竑责成广西第七军留守处参谋长黄旭初等组成‘清党委员会’后,即于四月十二日以南宁为中心,在全省各市展开行动,并进剿东兰,第一批已捕获360多个人,处决87人。” “回电给黄绍竑。”李宗仁口授电文,“季宽兄,初战奏凯,聊可欣慰,勿纵穷寇,绝不姑息。……” ◎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增加,从正面或侧面来刻划人物,如: (1)蒋介石称赞白崇禧在“4.12”中的表现(见第九集23页) 蒋介石:“……好,很好,健生兄这次担任上海戒严司令,大发神威,令天地为之变色, 黄浦江为之断流。” (2)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密谋“反共”时的对话(见第九集14~15页) 李宗仁:“广西情况也同样危急,韦拔群在东兰建农会,搞武装,闹得天翻地覆,各地纷起效尤,愈演愈烈。依我之见,惟有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清党,镇压共产党和本党的左倾份子。” 白崇禧:“我们的大后方——广东,彭湃在海陆丰自行其事,而省港罢工大批工人撤到广州,已严重威胁治安。必须当机立断,早日清党,早日镇压!” ◎ 反映李、白、黄的行为之动机,进行了一些修改: (1)第九集14页所增加之处 李宗仁:“这正是我所忧虑的。我们依靠广东方面,占据了广西全境,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意在图谋大举。但如今共产党在桂西东兰已成了气候,对我们构成了严重威胁!” 白崇禧:“我们要当机立断,必须趁其羽毛未丰及早扼杀!” (2)第十四集21页原有之处 郭德洁劝李宗仁的话:“德邻,要慎重一些,在广西创业,苦苦十余年,并非容易呀!” (3)第十四集22页原有之处 在广西“六.一运动”中,身穿军装的人对李、白说:“再说,倘若真的成了事,以他的资历,这个头还得让给他来当。我们用血汗打下来的江山,凭什么要给别人做皇帝?!” (四)对于其他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定位问题 ◎ 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 (1)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三人早年即相识,此后均积极反共。而蔡元培在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在卫护新文化,传播新思想方面起了积极推动作用;他1919年“五四运动”时营救被捕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1932年底,与宋庆龄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蒋介石“安内攘外”的反动政策,设法营救革命者及爱国人士;此后又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与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三人截然不同。 前一稿(第五稿)第九集第15场中,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蔡元培四人一同出现。对蒋介石提及“清党分共”主张,吴、张、李三人均予鼓吹、支持,而蔡的对话未涉及 “清党”,只是问白崇禧:“白总指挥,广东方面的人,什么时候抵达?”因蔡与吴、张、李三人搅在一起,容易被观众误会,故修改稿中于此处不令蔡元培出场了。 (2) 修改后的第六稿中加强了对吴稚晖“反共”嘴脸的描绘:与张静江、李石曾的“反共”相比,吴稚晖尤甚。吴曾是反共的“西山会议派”的发起人之一。 对吴稚晖反共的政治立场,增写了以下两处: ①前一稿第九集第23场中,吴稚晖下跪游说汪精卫时,原话是“请汪主席依从众意,留在上海领导党国事业。”在此次修改稿(见第18场)中加上“‘清党分共’已刻不容缓呀!”之句,以明确其所谓“领导党国事业”就是“清党”! ②第十集第30场中,当李济深被囚于汤山对“4.15”事件感到愧悔时,吴稚晖与李的对话做了增改: 另一张床上,吴稚晖醒来,望过去:“任潮兄,失眠啦?” 李济深所问非所答地:“人生过处悔亦迟啊!……” 吴稚晖莫名其妙:“什么?” 李济深:“往事不堪回首……。” 吴稚晖:“是呀,我不该劝你到南京来!” 李济深:“你误会了,我是回想起民国16年的罪过。当时跟随老蒋实行‘清党’,广州倒下了多少有为之士啊,……我愧对中山先生!……” 吴稚晖:“任潮,你毫无可指摘之处!” 李济深:“一朝失足,千古之恨呀!” 吴稚晖:“何言失足?蒋先生之所为乃千古壮举!我们不仅要‘分共’,而且须当灭共!” ◎ 其他人物 (1)对李石曾 在第九集第18场中增写如下: 李石曾:“如今上海危机四伏,必须拿出杀手锏,即刻解除工人纠察队的武装!” 对其他有过反共历史的人物,限于剧本的篇幅,无法通过具体情节表现其政治立场的变化,但也进行了交待。 在前一稿第二十集第30场(现在修改后的第六稿第31场)中,济深策反白崇禧的情节 里,通过李济深之口说道:“彼一时此一时也!过去我、陈铭枢、黄绍竑、黄琪翔有多少人呐,不是都反对过共产党吗?只要今天省悟了,对人民有所做为,人家就可以不计前嫌。……” (2)对宋庆龄,在修改后的第六稿中进行了增写和修改 ①在第十九集第39场中增写如下: 李济深:“孙夫人发表的反内战独裁、要求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声明,大义凛然,令人十分钦佩,我完全拥护!济深和党内革命同志一致认为,您是中山精神的真正继承者。” 宋庆龄:“继承中山先生的遗志,要依靠广大革命同志。……” …… 李济深:“我已决心去香港组织党内的革命同志,……今天特地前来向您禀告。” ②在第二十集第9场中,在谈及“民革”主席人选时,做了修改: 李济深:“我认为,孙夫人始终坚定不移地奉行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她担任主席当之无愧,也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蔡廷锴:“任公说得有其道理。” 何香凝:“对,孙夫人是最适当的领袖人物。” ③在第二十集第11场中,在上书宋庆龄时,做了修改: 宋庆龄展开小块白绸,拿起眼镜。 信使:“信中内容表达了大家拥戴夫人立即命驾南来,建立新组织,担任领袖的深切盼望。” (五)此次修改后的第六稿加强剧本的意念 “国家统一”是贯串在剧本中的重要思想。在前一稿的基础上,在修改中 将它进一步强化。增加了三处: ①第一集第6场中,在李济深说的话里,增加了“实现国家统一”一句,这样在本剧一开始便明晰地强调了其意念。 李济深:“仁兄之言差矣!岂可把孙中山与军阀割据同日而语?他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其目的在于救国救民,实现三民主义。如今进兵广西,则是为了稳定后方进行北伐,彻底完成国民革命,实现国家统一。” ②第七集第3场(注:在梧州市孙中山逝世追悼大会上)增加了一个细节。 一个青年领头高呼:“为中国的统一而奋斗!” 万众振臂呼号:“为中国的统一而奋斗!” ③第六集第3场,增加了一小段情节。 李济深:“你们明白北伐的目的吗?” 白崇禧:“是为了国家实现统一。” 李济深:“对。国家统一是大元帅的夙愿。大元帅曾经说过,统一是全体中国人的希望。大家应该记得,大元帅为了实现南北统一,民国元年,当袁世凱表示赞成共和之后,使立即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推荐袁世凱担任。” 邓演达:“希望各位胞泽始终不要忘记国家统一的大业。” ④第二十集第23场,增加了对话。 李济深语气坚决地:“‘民革’坚决和中共携手战斗,绝不走中间道路!做为私交,我欢迎和蔡先生交往,但若谈此类事情,就不必再来了。而且,请蔡先生永远记住先总理孙中山说过的一句话。” 蔡增基:“我洗耳恭听。” 李济深:“中山先生说,‘提倡中国分裂的人是野心家,制造中国分裂的人是中国之 仇敌’。” (六)剧本的篇幅仍需保持20集为宜 《李济深》剧本所涵盖的时间从1920年至1949年近三十年。李济深的经历可以说涉及了此三十年中间的所有近代历史上的大事件和政坛上的大人物。现在剧本是20集已经显得很局促,很多内容无法展开来写,但还勉强能够连接得上。若修改为18集必然要删去不少情节,就会出现时间上的“断层”。所以仍需维持20集的篇幅。 另外,剧本定为20集,有利于将来电视连续剧播出时组织随片广告。因为企业不愿在 短剧做广告,认为不容易给受众留下印象,企业一般都愿意在至少20集电视连续剧里做广告。 (七)关于剧中出现李济深的“三位夫人”问题 有两位专家对剧中出现李济深的三位夫人持异义。但在修改剧本时未采纳其意见。其原因如下: 首先,该剧本于之12集的初稿于上个世纪九○年代初,呈送李济深先生的亲属,由李沛钰、舒赋璋夫妇召集其他在北京的兄弟姐妹共六人审阅。并由李沛钰、舒赋璋夫妇代表全家谈了意见,在对剧本予以肯定之外,特别提到家庭关系,说道:“我有三个母亲,大妈周月卿,比我父亲年龄大,所以我们全家人,包括我父亲都叫他‘太太’,是首席管家。我父亲是不管在家还是在外接见客人时,都由她陪同。我的母亲是二妈,叫双秀清,最早来到我们家做佣人,因为她很聪明,办事灵敏又爱学习,就和我父亲产生了爱情,后来经我大妈同意才结婚的。小妈梁秀莲,是抗日战争后与我父亲结合的,现在居住在美国。……按着父亲的说法,对待三个母亲的态度,是对待大妈敬重,对待我母亲是真正的爱情,对待小妈是互相照顾。虽然父亲的态度不同,但是三个母亲都比较团结,所以我们十六个兄弟姐妹也很团结。……我们提到以上情况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剧本里……特别是三个母亲都要出现。要以大妈为主。这样既利于我们国内外兄弟姐妹的团结,又利于这个电视剧的国外发行。”李济深子女们的意见是有其道理的。 其次,表现李济深的家庭生活,对刻划人物也不无作用。尤其此剧中,多为政治大事件,也需要个人生活的小事穿插其间,令故事情节和戏剧节奏有所变化。 (八)对剧本前一稿(第五稿)中存疑史料的复查结果 ⑴ 专家意见:本剧开始时有一段对人物(李济深)的历史评价,这是定位表述,但给人以误解。以为是一贯开明正义,对青年观众有误导,,不够真实客观是美化(见第一集第1页) □ 复查结果:对李济深这个总评价,凭我的记忆,系摘自纪念李济深诞辰百周年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杨尚昆的讲话。(是否为杨尚昆讲话,也许记不准,但肯定是中共中央的高层领导人则是确定无疑的!)这个总评价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吧! ⑵ 专家意见:第十七集第4页、第22页,一是叶挺养羊不是1941年在桂林,而是1942年在湖北恩施陈诚处。 □ 复查结果: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叶挺一到桂林就感受到各方面的明显变化……他让看管特务帮他买了一只奶羊,每天牵着这只羊出去放牧,挤羊奶补充营养。他在失去自由的5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饲养家禽家畜,而最早就是从这只羊开始的。”(《叶挺将军传》段雨生、赵酬、李杞华著 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 “叶挺在桂林……(他)知道李济深接济的人多,经济情况并不好,便卖掉建干路的房子,搬到离市区较远的观音山的简易平房去住,为增加营养,养了两条乳羊。”(《爱国名将李济深》李宝靖著 接力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同样的记载又见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 档案出版社1993年10月出版) ⑶ 专家意见:第六集第7页,写蒋介石说“孙中山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在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当时,怎么可能提“三大政策”? □ 复查结果: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① “1922年9月,孙中山着手改组中国国民党,1923年1月,发布《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孙文越飞宣言》。2月,孙中山重返广州。他在主持广东军政的同时,继续进行国民党的改组工作。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在《宣言》中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人民网 《孙中山:伟大革命先行者》) ②“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改组国民党为中心内容,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的正式形成。大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政治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 - 总论·人物》P238“孙中山”辞条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开幕,……会议通过的宣言以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项政策。”(《简明中华民国史辞典》杨立强、刘其奎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见P95“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辞条) ③“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6年1月,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吴玉章担任这次大会秘书长。由于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代表占很大优势,这次大会决定进一步贯彻执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爱国名将李济深》李宝靖著 接力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 ⑷ 专家意见:第6集17页,写孙中山说“使革命的武力成为人民的武力”,有历史根据吗? □ 复查结果:采用此情节的有关资料出处如下: “中国革命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革命武装队伍,没有广大人民基础,……为了完成我们革命的使命,所以我才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建立党军,实行工农政策,第一步使革命的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第二步使革命的武力为人民的武力。这就是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主旨,也就是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的使命。”(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⑸ 专家意见:第十六集第6页应把“桂林办公厅”改为“桂林行营”。 □ 复查结果:经查阅多种资料,当时均称为“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而未见“桂林行营”之称。 ⑹ 专家意见:第二十集第4页,“王翠微”是港英当局密探的一个负责人,此时负责监视李济深,但港英当局是否设有“政治处”? □ 复查结果:港英当局的“政治处”之说法,来源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 档案出版社出版)。 ⑺ 专家意见:第五集(第19页)“不可把人想得太坏嘛!韩非子说过,‘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等多处展示李济深的家学,是否真实?…… □ 复查结果:李济深家学深厚,其祖父是个秀才,其父是个禀生,均以教书为业。李济深年幼即人乡间大馆就读,不仅读毕四书五经,且会做八股文,本剧中曾交待李济深喜“白居易”之诗,并采用了许多李济深系所作的古体诗;他在书法方面,习“爨宝子碑”,其书之毛笔字颇有造诣。此外,李济深于1920年前在北京期间,曾拜国学家肖隐美为师,潜心研究过儒学。因此,李济深不仅家学深厚,而且可称为儒将。 (九)与专家商榷之处 在历史剧创作中,存在着如何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2004年3月徐光春同志在《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问题》讲话中就此提出创作原则:“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剧不是历史教科书,在把握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具体的故事情节,允许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即‘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虚构的故事情节必须符合历史发展逻辑、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取向。” 我以为,以下一些意见可以根据上述原则进行探讨。 ⑴ 专家意见:关于“9.18”事变时,放弃东北的“不抵抗命令”,后来张学良在晚年自己明确说,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绝对不是“中央”的命令。 □ 作者看法:剧本所表现的是1932年发生的事,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不抵抗命令”是蒋介石下达的,将张称为“不抵抗将军”,直到数十年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看法,只是近年才从张学良的晚年自述中知道了真相。这是历史真实。所以表现那个年代发生的事,又是剧中普通人的说法(并非出自张学良本人之口),若将其纠正为是张学良下达的不抵抗命令,反而不真实了。是否按照现在的方式处理才较为真实、妥当? ⑵ 专家意见:第十五集第13页,李济深和冯玉祥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李济深的一段话:“委员长,你一不要怕中共,二不要怕民众,抗战才有希望。”此话并不是此时所说,而是李济深在武汉对陈诚说的。 □ 作者看法:只要李济深说过这些话,谈话背景均为抗战时期,其诉告对象都是蒋介石,无论是面陈或请他人转达,依据剧情的需要,是否允许如此处理呢? ⑶ 专家意见:第十五集第25页,汪精卫叛国投敌后,请李济深的老朋友给李济深带信的戏,不知是否确有其事?是否以不写为好? □ 作者看法:此事的记载见之于《李济深传》(姜平、罗克祥著 档案出版社出版)。 剧本将此事入戏,目的在于通过李济深与汪精卫的对比(二人都对蒋介石不满),表现李济深的反蒋并非出于个人恩怨,从而刻划李济深的人格、情操。同时通过此情节,把当年在梧州读书时的同窗三人(李济深和金福安、陈玉昆)扭结在一起,具有戏剧性,并有利于塑造这三个人物并使戏剧结构紧凑。 ⑷ 专家意见:第十九集第27页,国民党特务在香港用卡车撞击李济深座车的戏,有无史书记载? □ 作者看法:就具体“撞击”事件本身而言,并无史书记载。 但史载,蒋介石曾计划让军统特务在香港刺杀李济深,后来则因为在港英控制的香港暗杀民主人士害怕引起为英、美等国的非议,才未实施刺杀计划。而且蒋介石的确存在着诸多政治暗杀行径(如于1949年9月19日在香港暗杀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杰),窃以为,从“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出发,此情节是可以虚构的。 ⑸ 专家意见:1920年李回乡省亲时,邓铿决意挽留他留任粤军副官长,与邓铿派“长衫客”来京恳请李去一师任职的说法有点不同,请查实。 □ 作者看法:史料载:“1920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当时,李济深正南下省亲,应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之邀请到了广州,先后任粤军第一师副官长、参谋长。”(《民国高级将领列传(第二集)·李济深》 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确实如此! 根据历史剧创作“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①李济深的任职,确是应邓铿之邀;②他的任职(时间),确是在1920年底;③他的任职地点(空间)确是在广东;④李济深所任之职确是粤军第一师副官长——这些“大事”并未虚构。 而邓铿是采取何种方式及其邀请李济深任职的过程,现虚构了邓铿派专人赴京师邀请李济深及带去李济深母亲的信函、并把其母预先接到广州等情节。这些情节的设计也有其合理的依据:1907~1909年李济深“广东新军学兵营”任连长的邓铿手下当过两年排长,邓铿应该深知李济深是“奉母至孝”的。 所以,为了有利于描写和塑造邓铿和李济深的形象,便进行了此种细节的虚构。 ⑹ 专家意见:第六集17页,孙中山说:“现在无论哪一个部队,都是假革命之名,行割据之实……。”——需要推敲。 □ 作者看法:①这就是引用的孙中山的原话;②孙中山说此话时,黄埔军校未曾建立,没有后来的国民革命军,也尚未出现中共领导的工农革命武装——孙中山之此说可否? ⑺ 专家意见:第十一集24页,毛泽东在第三次反“围剿”的一场戏说:“进攻——失败——再进攻——再失败,直到灭亡……”此时并无这样的概括,1949年时才有“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到灭亡……”的著名概括。 □ 作者看法:如此写法,是有意识地模仿毛泽东的句式结构,易使人对剧中人物有认同感。不知妥否? ⑻ 专家意见:第十二集第8页,写“《义勇军进行曲》悄然而起”。而此时只是1932年,《义勇军进行曲》还没有诞生呢。 □ 作者看法:此处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做为电视伴音音乐而出现的,并非剧中人物歌唱的,是否允许采用? ⑼ 专家意见:陈玉昆是军统,人品坏,而李济深与他保持密切关系,需推敲。 □ 作者看法:剧中的金福安、陈玉昆都是虚构人物。李济深与他二人是少年时代的同学,但后来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李济深并不因陈玉昆的“坏”(还曾暗害过李济深)而与其断交。①那是个复杂的时代,人事关系也是复杂的:张发奎、黄琪翔曾发动兵变驱逐李济深出广东,蒋介石更是软禁李济深于南京汤山,但事后李济深仍与这些人有交往;李济深把甘重武(史料上有人物原型)从士兵培养起来,应该是他的恩人,而甘重武后来忘恩负义,但李济深仍宽待他。②这是李济深本人性格所决定的。多种史料记载:李济深秉性忠厚,气度恢宏,慷慨乐助,平易近人,有长者之风。他重交游,重友情,善于团结各方面人士。因此,他对于老同学陈玉昆、金福安都始终念旧。③陈玉昆做的许多坏事,虽然观众看到了,但李济深并不都知道。如第十二集中,他为蒋介石送密信给张学良,及参与杀害李济深派往武汉的三个黄埔学生、第十八集中,他组织暗杀李济深的行动……等。 对此意见,为了更加严密,在某些场次中也做了一些修改。如第四集第12场中,增写了以下的对话: 李济深对陈玉昆,恳切地,“玉昆兄,你我少年同窗,友情非同一般。良禽择木而栖,希望你好自为之!” 陈玉昆:“任潮兄金玉良言,玉昆必当铭记于心。” (十)对专家之意见采纳并修改之处 专家们的意见如下: ※ 第一集 ·第4页字幕“1921年北京,其后时年29岁的李济深”,与第3页“36岁的李济深”有矛盾。 ·第23页倒数第3行,“陈总司令”似乎指陈炯明不明确。 ※ 第四集 ·梧州之战冯葆初是什么人?不能简单说是陈炯明部下。冯葆初是沈鸿英的部下……。 ※ 第五集 ·李济深打陆荣廷究竟谁是谁非?……李济深与老桂系的矛盾是正义的,也应说清楚。 ※ 第六集 ·第8页,对话中谈到孙中山调用“刘震寰和杨希闵的桂军和滇军进入广东”时,用了“引狼入室”,不妥。 ※ 第七集 ·第9页,1925年7月1日,汪精卫任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任两职不是同一天。 ·第10页倒数第4行,把大清国看做是满人的,不妥。 ·第21页,蒋介石说:“将所属部改编为五个军……”而文史资料李、白回忆中说:“所属部改编为六个军……” ※ 第八集 ·剧中批评工农运动过火的一些内容,可酌情删减、修改。如第八集23页陈济棠说:“所谓农民运动……无赖、暴徒!” ·第11页,蒋介石说:“共产党有阴谋暴动迹象,我只是出于自卫而已。”虽出自蒋介石之口,也值得推敲。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应在剧情中加以驳斥,揭露蒋的阴谋。否则搞不清是谁在破坏国共合作。 ·第21页,李济深“总参谋长”改为“参谋总长”。 ※ 第九集 ·黄绍竑说:“大后方若被共产党颠覆,北伐则功亏一溃……”等对中共不利的军阀语言较多,这样没有批判地写,效果不好。 ·第4页金福安说:“途中所见秩序混乱……乱七八糟。” ·第9页李济深说:“现在……太过火了。”以及第10、11页的几个回放镜头等等。 ·第14页,写蒋、李、白关于指责上海工人纠察队的对话,也没批判地去写。 ·第17页,写蒋介石说“不在南京建都,国民党就要被共产党篡夺,国民革命军就不能继续北伐,国民革命就不能完成!”这样写不加批判,效果不好。 ※ 第十集 ·跳跃比较大,一下子到了蒋桂战争,……李济深为什么去调停,不说清楚,当代青年看不懂。 ※ 第十三集 ·福建事变:上策、中策、下策。下策——迫不得已才是联系红军,剧本中好像主要是联系红军。 ※ 第十四集 ·两广事变,李济深说:“‘两广’事件是一场争权夺利的闹剧。” 这种评价是很不恰当的。 ※ 第十五集 ·第5页倒数第7行,“九千多”应改为“7000多”。 ·第6页,前面写了4个战区,后面写战区司令长官,应增第3战区的顾祝同。 ·第9页,“代电”中的“天津危急!……”应写明是中国共产党的通电。 ·第14页,白崇禧的“副总参谋长”改为“副参谋总长”。 ·第15页,“华中派遣军”改为“华中方面军”。 ·第16页,陈诚“是次于蒋的二号人物”值得推敲。 ※ 第十八集 ·第8页,“美洲10家华侨报纸联合通电国民政府 ,要求结束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应先讲到中共1944年9月在三屇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废除国民党一专政,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 ·第9页,1945年1月,周恩来说:“今年4月”应改为“去年4月”。 ·第9页,一是时间顺序上与本集一开头的时间颠倒了,一开头表明是“1945年1月”,这里则是“今年4月”;二是周恩来的话:“你首先要学习毛主席今年4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如果是1944年4月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话,那就是《学习和时局》,但这篇文章中并不是讲“团结党内外人士,防止‘左’的偏向”。 ·第10页,“仅在华北”去掉,“60多万民兵”应改为“60多万地方武装”。 ·第10页,中央军几百万“全套美式装备”改为“几百万部队,全套美式装备”。 ·第28页,蒋介石的话,“怕什么,我有八百万军队……”应改为“几百万军队”…… ※ 第二十集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香港组织民主人士到大连中共人员除了钱之光,还有潘汉年。 ·第14页,讲到李济深说“要响应中共‘五一号召’”等,这里似应有一笔专门说说一下中共1948年提出的五一口号,……。 以上均己做了修改。 11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