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栾城二中2010年高三3月第一周考文综历史试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回答1~2题。
1.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制度,有许多有其巨大的魄力,可以维持久远。”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A B C D
3.19世纪上半期一位到过英国的法国人颇有感慨地说:“像英国这样的一个贵族国家却成功地为人民提供物品,而法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却只会为贵族而生产”,此话的含义是
A.肯定法国是民主国家 B.批评英国是封建国家
C.肯定英国的工业革命 D.批判法国贵族的特权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写照。回答4~5题。
4.上图是公元前3世纪前后,古希腊的著名雕像《维纳斯》和中国秦朝的兵马俑。下列对两者的表述准确的是
A.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B.产生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
5.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这里的第一个“权威”是指
A.上帝 B.罗马教皇 C.马丁·路德 D.贵族
6.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7.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8.“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政策中,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建立经互会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约组织 D.实施马歇尔计划
9.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1)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2)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3)“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
(4)2009年10月1日,中国将举行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的展示主题提两个建议。
10.
材料一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法》。法令规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取决于它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所有农户在缴纳粮食税以后可以自由处理剩余的粮食,可以拿到市场自由买卖。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2年5月2日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期限一般定为三年。法令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但主人必须同雇工一起劳动。1925年11月,苏维埃政权发布的新的法令,放宽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条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维埃政权在农村经济中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析指出这些措施的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其结果如何?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为什么能够使日本“三十年而强”?
(2)从领导力量、措施推行两方面分析中日两国变法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颈上带着圈,而贵族的儿子生来在腿上带着踢马刺吗?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是平等的……除了法律之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这就是自由人。
—一《伏尔泰语录》
材料二 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多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1)归纳概括材料一、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指出各自的历史意义。
(2)关于自由问题,材料一、二各有何侧重?
13.对于战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
阅读下面三位同学关于一战的一些言论,回答问题。
李东: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各自的利益……
张妮:十分厌恶战争,觉得战争十分的残酷无情,给许多无辜的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威胁人类生存。
吕卫:战争给人们无尽的伤痛,它使多数人都陷入流离失所的困境,它的结局……无疑是人们自制的最大灾难。
(1)李东指出“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请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张妮和吕卫两位同学是从哪一角度对战争进行了评述?一战还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B 16.A 7.B 8.D
9.(1)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领导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的新篇章。
(2)表现: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
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教、外交等方面任选几个角度进行设计。
10.(1)措施:固定的粮食税;允许土地出租;使用雇佣劳动力。
实质: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商品市场关系,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2)问题: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土地被出卖、出租或放高利贷。
政策: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结果:在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1.(1)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的近代天皇制。
经济:废除藩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殖产兴业,大力推进工业化。
社会习俗:文明开化。
军事:宣扬武士道精神,建立一支绝对效忠于天皇的军队。
(2)领导力量:在中国,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妥协性,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在日本.改革派力量强大,掌握国家政权。
措施推行:中国各地方官托词抗命,阳奉阴违,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日本强制推行变法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12.(1)材料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具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
材料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为西方民主政治的实践提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材料一侧重于要求获得自由平等。
材料二侧重于如何保障人的自由平等。
13.(1)一战前,欧洲列强之间存在着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三对主要矛盾,其中英德矛盾是最主要矛盾。随着矛盾的发展,先后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并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
(2)角度: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和刨伤。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一系列新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和平主义思潮的兴起;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