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7657748 上传时间:2025-01-11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 目录 第一章 修炼!修炼! /1 工作vs事业 /3 饭碗和大师 /5 修炼,修炼! /7 从"胡说八道"说起 /9 对"批评"和"锻炼"的传统误解 /12 个人魅力 /14 向孙悟空同学学习 /17 技术,叫我怎么爱上你 /20 Think on Paper /22 会说中国话吗? /24 第二章 心态决定成败 /29 我很重要吗? /31 你就是总经理! /36 你还有激情吗? /38 你"橡皮"了吗? /40 可怜之人,可恨之处 /42 忘记过去 /44 "优势"三说 /47 曾荫权的打工观 /49 请表扬我 /51 把表扬当真 /54 职业、血液、潜规则 /56 且听下回分解 /59 从VP作"表哥"说起 /61 您还没傻呢吧? /63 宁有种乎? /66 给自己一个快乐上班的理由 /68 "赌气"辩证法 /70 你放下了吗? /73 天下没有永远新鲜的工作 /76 第三章 世事洞明皆学问 /79 "四行"说 /81 打造自己的"小环境" /83 真诚是最好的疫苗 /85 谁来扶你一把 /88 清高的代价 /90 你的圈子 /92 识人如摸象 /93 资源交换说 /95 多做,也要多说 /97 接招 /99 关系是生产力? /101 内问张昭,外问周瑜 /104 攘外必先安内 /106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 /108 忽悠也是一门学问 /110 咨询原来是个专业 /112 第四章 人情练达即文章 /115 谁都别惯着:下属不能惯 /117 谁都别惯着:老板不能惯 /120 谁都别惯着:客户不能惯 /122 谁都别惯着:老外不能惯 /124 再说老外不能惯 /126 逃避也是艺术 /129 敢做会当 /131 坚持一下,当别人对你说不的时候 /133 和老外打交道 /135 帮忙的学问 /137 开会不等于沟通 /139 第五章 搞定老板! /141 谁是老板 /143 三招搞定老板 /146 请示的学问:该不该请示 /152 请示的学问:给老板选择题 /154 请示的学问:当老板说No /156 再说当老板说No /158 换老板 /161 并非少一句话那么简单 /163 欢迎大老板光临指导 /165 第六章 跳槽,你想好了吗? /167 "三不跳" /169 不舍何以得 /172 到站下车 /174 第七章 想做销售? /177 销售人的基本素质 /179 销售vs前锋 /198 绝杀,在最后一秒 /200 "魔鬼周"! /202 第八章 那些个"不能干"的 /205 什么风险不能冒? /207 也说"潜规则" /209 可以势利,不可以小人 /211 不作为便是罪过 /213 你"精明"了谁? /215 第九章 工作和生活要平衡 /217 平衡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219 平衡是聪明的牺牲 /221 效率是平衡的关键 /224 身体是平衡的基础 /226 心态是平衡的根本 /227 张弛之道 /230 门口那棵松树 /232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做白领 /234 第十章 "会心一笑"后面的道道儿 /237 "WC"= ? /239 郑妙勤不识章子怡 /242 帮老外改作文 /244 职场高尔夫趣事 /246 第十一章 职场闲话 /249 练气 /251 医学分类学说的启示 /254 领导,请给我十分钟 /256 员工的温暖 /258 请当好师傅 /260 有话请直说 /262 内部营销 /264 企业员工之"八荣八耻" /266 干得好或干不好 /267 报告写一页如何? /268 装孙子的境界 /271 人生的交通规则 /274 我理解的"与众不同" /277 新编《井底之蛙》 /279 第十二章 唠唠IBM /281 IBM的战略与执行 /283 进IBM就像移民 /287 IBM的升迁之道 /291 关于职级的南辕北辙 /294 IBM:技术人员的出路 /296 IBM可怕的东东--流程 /299 网友评论 /301 推荐序 认识刘博是在1999年。那一年我从美国来到中国,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刘博从另外一家美国公司的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加入到微软,担任微软中国副总经理兼大陆和香港OEM部总监。那个时候刘博还年轻,还没把自己叫做"老刘"。 老刘是一个性格开朗随和、知识面广、善于与人沟通的人。同时老刘也是一个带队伍的高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曾经用毛笔写的八个大字:"健康、快乐、团结、高效"。这八个大字号称是"OEM部团队精神",高高挂在其办公室的墙上。他所领导的OEM部是一个公司年轻员工们向往的地方。我的一位同事告诉我,在离开微软十几年的日子,原来OEM部的成员始终保留着"每年几聚"的传统,充分说明了这个team的凝聚力。 那一年,刘博送给我一本他写的书,名字叫做《一个外企经理的管理札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现在,我眼前摆着他的第二本书--《悟道:一位IT高管20年的职场心经》。 这本书明显继承了他前一本书的风格--每篇都在千字左右,结构清晰,语言简洁;有一点睿智,有一点幽默;就像一个老朋友坐在你面前聊天一样,让你读的轻松、读的流畅,有时候会掩卷长思,有时候会会心一笑。如果非要说这两本书有所区别,那么这一本更加贴近读者。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你都不难在身边看到,甚至就发生在你自己身上;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你都不难在身边发现,甚至可能就是你自己。你一定遇到过这本书里所写的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你也许迷茫过,你也许思考过,你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和老刘一样吗?从老刘的剖析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吗?我想你一定能。 我欣赏老刘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看似随意的话语能够带动着你的思路跟着他走。整本书的结构略嫌松散,但是正因为这样,读者可以随时翻开任何一页开始阅读。 书中的很多文章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譬如"四行说","小环境说","从'胡说八道'说起","三不跳","郑妙勤不识章子怡","你'橡皮'了吗?","你放下了吗?","帮忙的学问",等等。 书中也不乏经典句子,譬如: "当你把优势作为一种依赖的时候,这个优势可能会转化成你的弱势。" "让打工者回归'打工心态'恐怕是企业成熟的一个标志,尤其对我们今天正处于变革之中的国企而言。" "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惊讶地发现,原来当初你曾经硬着头皮挨过来的日子对你是那么的珍贵。" "'老板就是老板'。这一点,你可能会忘,他一定不会忘。'老板不会总是老板'。这一点,他可能会忘,你最好别忘。" …… 经过了国企、外企、合资、私企,做过了工程师、经理、销售经理、战略总监、总经理、首席执行官的老刘,把他三十年的职业生涯的经验和思考极其自然地融合到了这些博客文章之中,这也正是这本书的真正价值所在。 李开复 2011年3月 老刘自序 职场是一个战场,很多人几十年在这里战斗。 职场是一个熔炉,很多人大半生在这里修炼。 如果在办公室里得不到快乐,生活就不会快乐。 如果公司里头感觉不到幸福,人生就不会幸福。 让我们郁闷的是,职场人中,快乐和幸福的太少了。 因为,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种种的"远虑"或者"近忧": "今天要不要加班?晚上可还有约会啊。" "昨天开会惹小张生气了,什么时候去跟他道个歉?" "又挨经理训了,这个混蛋什么都不懂,凭什么当我的领导啊。不想干了。" "做技术真的是枯燥啊,没劲。还是做销售吧,那多风光!" "又要给老板写报告了……" "为什么这次升职没有我啊?!" "今年的任务能不能完成啊?" …… 老刘在职场N年,也曾经和每一个人一样面临这些问题,那个时候经常想,要是有人能指导我一下该多好啊。就算没有指导,大家聊一聊也好啊。可惜,职场里头的事儿,很多没法儿跟别人讲,甚至你的妻子(丈夫),因为她(他)并不了解你的环境。也看过一些励志的或者职业规划的书,但是仍然不得要领。因为大道理容易懂,具体怎样做人家没说。 所以当老刘自己觉得在职场上有些体会的时候,就想起当初的自己,就觉得应该跟身边的同事们分享分享。这个想法,开始于2006年。那个时候老刘在IBM工作,做IBM大中华区战略与企业发展部的总监。比较起战斗在前线的同事们,老刘虽然也忙,但是相对工作压力要小一些。恰好那个时候公司建立了一个员工的博客中心,"老刘的博客"便应运而生。公司有一个电子周刊,好像叫IBMer吧,有一个"员工博客"的栏目,每期都推荐几篇他们认为不错的员工博文。曾经有一段时间,"老刘的博客"总是榜上有名。以致在那个时候,众人皆知"老刘",不知"刘博"。直到有一天,老刘被人家忽悠去做了那一年的大中华区"开年大会"的主持人,面对数千同事,介绍自己就是"传说中的老刘"时,台下的恍然声和掌声才把"老刘"和"刘博""匹配"到一起。 由此便一发不可收。不到五年的时间,陆陆续续写了一百三四十篇文章。其间也曾经有朋友建议汇集成书,经朋友介绍,也谈过一家出版社,但是谈过之后,稿件交出去,便如泥牛入海、鸿飞冥冥。老刘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水平实在太差,不能给人家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也就由此偃旗息鼓,不再提出书的茬儿。 虽然被打击了一下,但是老刘爱写的毛病依然如故,直到不久前的一天,一个看过老刘博客的兄弟说你的东西很好,但是放的不是地方,有一个叫"51CTO"的网站你听过没,那里头的网友,一个基本上都是打工的,另一个和你的背景一样,都是IT的,你应该放到那儿去。老刘向来从善如流,就开始以每天一篇的速度放到该网站同样名为"老刘的博客"之中。 没几天功夫,老刘就有一种"原来知音在此"的感觉。不但点击数在网站同类博客中绝对居首,更重要的是网友们毫不吝惜的赞美和直抒胸臆的评论让老刘再次感觉到什么叫"成就感"。于是乎,老刘自信心很快就爆棚,所以当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峰松编辑找到老刘的时候,老刘是欣然应诺!这其中,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在12年前,老刘的另一本书《一个外企经理的管理札记》就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所以说,有那么点"情结"。 之所以唠叨这个过程,老刘的私心是为这本书的一些缺陷找个理由。譬如说,这本书的内容看起来有点散,这是因为不知道哪一天听到了、看到了什么问题,兴之所至,成就文章,完全没有计划,因此只好在成书之时,尽力去归一归,就算这样,恐怕也难逃细心读者之法眼。其二,因为书中文章成文时间跨越大约五年时间,而在这五年之中,老刘的工作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因此文中各有各的背景。这次出书,老刘曾经试图把这些背景弱化,但是后来放弃了,一个是因为这些背景并不影响观点,另一个是老刘自己认为原汁原味的更好。 还是要感谢。先是要感谢书中提到的许许多多的朋友们,当你们看到的时候,一定会"会心一笑",笑过之后,别忘了请老刘吃饭。然后要感谢当初IBM的内部沟通经理郭涛女士,感谢曾经为此书提过重要建议的我原来的同事胡利强先生,感谢"51CTO"媒体总裁熊平先生和各位博客编辑,最后,当然要感谢峰松,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特别要感谢开复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 最要感谢的是您,一个读者花几十块买老刘这本书。在您读过之后,只要觉得钱花得不冤,老刘便内心无咎矣。 是为自序。 刘 博 2011年4月 北京复兴门 第一章 修炼!修炼! 别跟我谈事业,先把工作做好。 别跟我说理想,先把饭碗端好。 志不可天天立,道必须日日修。 没有实力,一切皆为妄谈。 修炼是硬道理。 工作vs事业 一个老朋友,在一家顶级的俱乐部做了若干年总监,结交了一大批有头有脸的人物,有钱的,有权的;黄色的,白色的;说得好普通话的,说不好普通话的;加上她自己年轻又漂亮,英语说得比老外还棒,见多识广,阅人无数,那份工作让她应付得游刃有余。 然而忽然有一天,大小姐忽然辞职了!一打听,是去了一家做IT的小公司做了市场总监。见面一聊,发现大小姐又在酝酿换工作。我吃了一惊,这份新的工作才刚半年啊,怎么又换?大小姐说,现在的这份工作让她感觉不够"Comfortable"(就是不太舒服啦)。 因为她广泛的人脉,找一份工作对她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她选择了一家船运公司。从俱乐部,到IT,再到船运,额滴神!她的这种跨度实在是叫人叹为观止! 感叹之余,也听到了她的想法。 我不愿意把我在俱乐部的人脉关系作为一种工作条件,因为这样会影响别人对于我能力的判断。我要让自己掌握一种特有的技能,不是靠关系,不是靠语言,(更不是靠脸蛋--我想她想这么说),我要找出我的事业(Career)所在--大小姐如是说。 事业!多么熟悉的一个词!在老刘若干年的职业生涯里头,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为了"事业"奔波。如今反过头来问自己,什么是"事业"呢?却惊讶地发现把自己问了个张口结舌! 大小姐在寻找她自己的事业。我跟她说,事业之前,恐怕你还是要先把它当作一份工作(Job),大小姐听了立刻大摇其头说:"No,No,No,"要说工作,我原来的那份工作不是好得很吗?干嘛要出来? 我默然。默然的同时也想起,想当初老刘意气风发的时候也曾经发出这样的豪言,我要找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事业!甚至曾经一度偏激地认为只有自己的生意,自己的企业才算是事业。于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去努力。 努力的结果当然是没有成功(请注意我可没说是失败),要不然老刘也不会偌大年龄还混迹于打工的行列。然而其中的一个收获就是,不管你是不是把你的工作当作事业来做,你首先要把它当作一份工作来做!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得好,做得长久。这就是我为什么跟大小姐这样说的原因。 把工作当作工作?废话嘛! 当然不是。你是不是真的当成工作,老刘认为有以下几条标准: 第一,时刻想到工作是你和你的家庭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 第二,你工作中的付出是以工资(奖金)为交换的,因此,你的工作是不是对得起你的工资是从良心上检查工作态度的最基本条件; 第三,因为你的工作出色和优秀,所以你能够得到表扬、加薪、升级,这就是满足你心里要求的基本途径,你愿意为此付出; 第四,工作是有环境的,这个环境未必总是对你友好,这种对非友好环境的忍受和抗争是你获得的工资奖金所支付的一个部分,这其中包括了你那个叫人难以忍受的老板和老板娘; 第五,…… 如果你不能接受,我就有理由怀疑你的"事业"是否能够像你期望的那样获得成功。 你要是还不服气,那你就告诉我,你的"事业"到底是什么? (2008.01.11) 修炼,修炼! 人生本身就是不断的修炼。修炼对人生之重要,说高了是追求境界,说低了是快乐生活;说大了是为了事业,说小了是为了生存。 然而修炼本身却是一个接一个的痛苦甚至煎熬的过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修炼本身就是每天对自己的挑战,之所以叫做修炼,就是因为你必须做你不善于甚至不愿意做的事情。 譬如说学习。你可能会说,学习嘛没什么痛苦啊,我最喜欢学习啦,当年上学的时候我总是名列前茅,乐在其中呢。别急,老刘当初也这么棒。问题是从生到死不断的学习,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够做到?且不说那些看起来"功成名就"的人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就算是年轻人很多也是出了校门就不想再碰书本。实际上,没有任何外在动力的学习实在是少之又少,人们的学习,通常都是因为受到了某种外界的压力,包括过上退休生活的老人家们。回到打工的现实生活,不断的学习会把人们搞得食不甘味、寝不甘寐。为什么呢?通常是源于角色的转换。这种转换在人生中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生。一种,是上下的转换,譬如你从小兵升到了连长,你就要学习如何管人,再升,你就要学习如何"搞政治";也有"倒过来"的情况,譬如你从封疆大吏转到天子脚下,你就得学习如何写好奏章,你就要学习朝中礼仪;再一种,是工作的变换,譬如你原来工程师做得好好的,偏偏喜欢上了销售,于是你就得学习怎样和客户打交道;再譬如你原本是销售,却忽然变成了咨询的角色,你就得学习做顾问的思维方式和一整套的做事方法。关键之处在于,这种角色的转换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因此在不得不学的时候,你就会有很多的"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搞得自己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时候,如果你告诉自己说,这就是修炼嘛!或许,就会"痛并快乐着"了。 再说"适应"。任何人在一个地方呆惯了,换了环境都会紧张,甚至有时候会感到无所适从。譬如你原来所处的是一个开放的集体,大家什么事情都可以畅所欲言,忽然间你换到了一个关系敏感度很高的地方,你就会觉得郁闷,因为首先你可能不敢再像从前那样大声说话,而且就算你有说话的机会你也必须小心翼翼、摘词酌句,免得惹出意料不到的麻烦。"倒过来",如果你从前被人家管惯了,突然间变得十分的自由,你同样会觉得无所适从。从"技术"上讲,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地方的做事方式和习惯,就算同样一个公司,一个部门,如果换一个领导,或者换一种策略,也会导致很多的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就是重要修炼的一种。以老刘的观察,除了刚刚离开校门的学生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低之外,越是有经验的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越高,反抗心理也就越强。因此,要真正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就只好在这种变化当中主动地修炼自己,别无他法。如果你真的修炼到家,你能够把环境改变了也说不定。 修炼也并非完全都是被动,"追求"就是相对主动的一种,说"相对",是说你并不是非做不可,有谁规定一个人一定要有追求呢?然而追求本身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因为所有追求的驱动都来自于竞争。在追求中的修炼大概是最痛苦的一种了,然而也可能是最叫人享受的一种,前提是你真的把它作为一种修炼。因为,任何追求都有可能失败,其实对于修炼来说,成功与失败是一样的--有时候可能会因为失败使你登到更高的修炼境界。因此对于你来说,叫做"Nothing Lose。"不算阿Q吧? 曾夫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这个"省",是修炼的关键。许多的心得体会在"省"中获得,不信?您也"省"一"省"看。 (2007.09.13) 从"胡说八道"说起 "胡说八道"一词源于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与得道成仙,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八个阶段,也就是八道。哪八道呢?一为入道,进入道门;二为学道,学习修道的理论和方法;三为访道,对道的研修要请高道大德加以指点;四为修道,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五为得道,通过修行、参悟,自己的道行日益高深;六为传道,有了道行,不仅要个人修持,还要普度众生进行传道;七为了道,通过上述修道的过程,你终于脱胎换骨完成了修道的过程;八为成道,也就是升入天界成为神仙了。 由此自然想起公司里头的"级别",我习惯叫它做"段位"。从低段到高段,颇有些修道的味道。其实小看各行,大看人生,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只不过 人们完成的阶段不同罢了。但是在山言山,在水言水,还是说说咱们公司的"道"吧。 北京话里说一个人做事讲话不靠谱经常用"不上道儿"形容。意思是说做每一件事都是有道可循的。因此,对于新人来说,初学之时,是否"入道"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入道"更重要的是"入正道",如果入了歪门邪道,比不入道更惨。以销售为例,正道自然是如何掌握自己的产品,如何了解客户的需求,如何为客户提供可以为他解决业务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客户解决他的实际问题。歪道呢?杀价、行贿、分钱。歪道的招数,通常都比正道短期内更快更有效,因此就像吸毒一样容易上瘾。一旦走上这条道,就离死不远了。 再说学道。我们公司里的任何一份工作,不管是市场、销售、技术、服务,还是人事、财务、沟通,都有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学道的过程中,很多人不太在意这种基础理论的学习和领会。认为只要做就好,其实不然。以市场为例,如果你做市场,又不了解市场工作的基础理论,你就不能深刻的理解市场对于公司业务的重要性,你就不知道从何处入手才能使你的工作更加有效。 三说访道。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公司里有前辈,有上司,有同事,公司外有客户,有伙伴,他们都是你的老师。"访道"常常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在访道过程中常有的事情。关键是你有没有"访道"的冲动和需求,有没有访道的技术和技巧。 四为修道。修道最难。因为这个时候你可能已经"放单飞"了,更有可能你已经带了一个队伍。你不但是一个战略的执行者,你同时可能也是战略的制定者。你前面可能有路,也可能无路。你开始经历风风雨雨,波澜起伏。你开始不爽,遭受打击。一言以蔽之,你的九九八十一难一个也少不了。一个过不了,就到不了下一个阶段--得道。 所谓得道,道教中自然有他的定义。公司里头,要说得道,恐怕很是难界定。但是也确实能见到一些"道行高深"的人士。任何一个复杂的案子到了他们手里便迎刃而解。他们的举重若轻、他们的指挥若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好生叫人敬仰。可惜这样的得道人士是凤毛麟角。 最后说传道。道深之士,传道乃是一种责任。公司里的资深经理、资深销售、资深战略人员都是"道行高深"人士。他们有责任随时随地的"传道"。能否很好的传道,恐怕也是界定他们是否真正"得道"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道行高深"人士,还必须"道德高深"。有"道"无"德",不如无道,与"魔"相差无几,让这种人"传道",恐怕就不是"误人子弟"的问题,而是毁人一生的大 事。这样的情形,在公司里也并不少见。 至于"了道"和"成道",脱胎换骨,羽化成仙,恐怕没有谁见过,公司里至少我还没有见到。所以免谈了罢。 (2006.09.11) 对"批评"和"锻炼"的传统误解 批评 前几天在座位上听到隔壁一个经理在骂他的下属。"你是干什么吃的啊?""这种事儿你都不会啊?""你真是笨到家了"如此等等,若干分钟,却始终没有听出来,这位经理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儿批评人家,他那位可怜的下属到底是做错了什么,只是听到那哥们儿忙不迭地认错。 这就是"批评"么?不是。这里只有"批"而没有"评"。 老刘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增值批评",大致是说,你批评别人,一定要让别人在你的批评中得到些什么。至少,他应该知道他为什么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如何弥补,以后如何避免。要做到这些,"评"比"批"重要。"批"的目的是要他端正态度,叫他重视你下边的"评"。"批"是手段,"评"才是目的。很多做经理的只"批"不"评",多半是因为他只知道事情的错误结果而并不了解事情的错误原因。有时候是不想了解原因,而有时候是只知道过程而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把原因归结为办事的人"太笨",脑子进水。这样的经理,只需要问他一句"你是干啥吃的啊?" "评"的过程是对事件展开全面深入分析的过程。每个方面、每个环节、每个参与方,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为什么出问题,正确的做法可能是什么,要汲取什么教训,等等等等。有经验的人会把批和评结合起来,"评"的到位,批的到"点"。这样才能达到批评的效果,才能真的叫做"批评"。 锻炼 经常会听到某经理说,嗨,这个年轻人素质不错,但是缺乏经验,给他换个环境,去干点什么锻炼锻炼吧。 政府也经常做同样的事情,让年轻的干部到边远地区任职,去"锻炼锻炼"。 然而这些"锻炼"过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出息,甚至很多人没什么出息,为啥呢? 老刘以为,这是大家对"锻炼"一词的误解造成的。 所谓"锻炼",和以上所说的"批评"一样,也是由两个字组成,而"锻"和"炼"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严格地说,"让某人自己去锻炼锻炼"在语法上是错误的,因为,"炼"是自己做的,而"锻"是别人做的。就这个词的原意而言,"炼"是"冶炼"的简说,意思是把金属放在高温环境中,经过火烤,改变内部的某种结构,从而变得更加坚韧。而"锻"则是"锻造"的简化,是说经过外部的击打,使得金属改变形状,从而形成某种可用的工具或者物件。 "炼"的多,"锻"的少是"锻炼锻炼"之中最常发现的问题。也是那些"锻炼"之后仍没有成才的主要原因。因为"锻"是需要"高人"的,最少,他的领导和上级负有"锻"的责任。你不去指点,不去批评,任他自己"炼",成才率高了才怪。 "锻炼"成才,"炼"是必要条件,"锻"是充分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2009.06.11) 个人魅力 写下这个题目之前,先百度了一下,发现关于这个题目有太多人已经发了高论,甚至还有专著教你怎样提高你的个人魅力。真好! 本公司里老刘认为最具个人魅力的一位老人家要退休了。听他老人家退休前的讲话,说在这公司40多年的感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论做什么,要想成功就要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他老人家说他得到了很多很多人的帮助。老刘听了心里窃笑,那是当然,您是谁啊? 笑完了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公司里头,有人就可以左右逢源,有人就寸步难行呢? 个人魅力是一个问题。一个重要的问题。 魅力跟能力不能划等号。就如同智商和情商不能划等号一样。 个人能力强可以使你自己干出很多事情,个人魅力强可以使很多人帮助你干出很多事情。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叫别人心甘情愿地帮助自己的。就算老刘这种以助人为乐为天职的人也不是什么人都愿意去帮。 通常来说,同事间的帮忙是相互的,也就是说你要付出一些资源的。就像老刘以前说过的那样,资源是用来交换的。但是身外的资源总是有限,而个人魅力这个资源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不但是在公司里,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都是一样的道理。虽然这道理说出来叫人感觉有些市侩。 怎样使自己充满个人魅力,就算做不到"万人迷",也要多数人喜欢呢?百度出来的头一条,是这样的。 培养个人魅力的十二条原则: 1 把您遇到的每个人都当作是您今天遇到的最重要的人; 2 充满热情地与人握手; 3 与别人握手时注视别人的眼睛; 4 握手时,要表达出对对方的肯定; 5 真诚地赞美别人; 6 及时肯定别人的成绩; 7 外表很重要; 8 微笑多保持两秒钟,使你平添魅力; 9 仔细检查一下衣着; 10 移情,感情投入到对方的情境; 11 回答时要针对人们的情感,而不要针对他们的话; 12 要像小孩子一样对您所居住的世界发生兴趣。 老刘看了之后,很是不以为然。说白了,这些只不过是一些表面功夫。就算你上面的功夫学得再好,也只不过能做到暂时不招人讨厌而已。真正的功夫还在于内功。所谓内功,无非三条:一是学识,二是能力,三是处世。学识者,学问与见识也。这一点决定你被人尊重的程度,同时也决定在你与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为别人提供帮助。能力者,干实事的本事。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能说能练才是真把式。干不成事儿的人,很少有人会愿意浪费时间去帮他。处世,是说你的世界观。这个话题太大没法展开,却最终决定你的魅力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弥新。 恐怕没人会傻到认为培养个人魅力只是为了求得别人的帮助,虽然那是一项非常实惠的"副产品"。其实个人魅力的真正受益者还是你自己。被很多人喜欢实在是一种幸福。老刘大概属于那种不招人讨厌,但也没什么魅力的那种,却也实实在在地体会过这种幸福。 十多年前的时候,老刘从I公司跳槽,不久因为工作去到I公司所在的办公楼办事,就想起跟原来的同事打个招呼。当然因为不再是那家公司的员工,不能进到人家的办公区,所以就在门口打了电话叫某个要好的哥们儿出来聊聊。那哥们儿很快出来了,后面还跟着几个其他同事,见面热情寒暄之际,更多的前同事也跑了出来打招呼,问长问短。一时间,楼道里人满为患,数一数,办公室大概一半儿的人都来了。那一刻,老刘忽然感动得想哭。 在公司里说个人魅力,大部分都是在说做领导的。其实就算是普通员工,个人魅力也同样重要,如果你打算工作生活得更快乐的话。 (2009.01.22) 向孙悟空同学学习 十一长假,有点空在家复习"经典",《西游记》便是其中之一(不许笑!),居然又读出一点"新意"来。 无疑,孙悟空是这部书的主角,是唐僧师徒中本事最大的。他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一万八千斤的金箍棒,还有火眼金睛,七十二变化……然而,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道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中,真正靠了以上这些本事解决问题的还真是寥寥无几。遇到魔法高强者,手里有厉害宝贝者,仍然经常是一筹莫展,甚至还可能被打得落花流水。每逢这个时候,老孙就会想到去搬救兵。靠了老孙在大闹天宫时闯下的名头和在担任天庭的"避马瘟"和"齐天大圣"的时候结交下的关系,总是能够不费太大力气就找到妖精的克星。遇到了铁扇公主的扇子,他就能找到灵吉菩萨的定风珠;遇到了蝎子变化的妖精,他就能找到天上原本是公鸡的昴日星官;遇到通天河里的鲤鱼,他就能找到观音菩萨;三十三天之上的太上老君,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天宫里的托塔天王、哪吒太子、四大天王、二十八星宿,水里的四海龙王,阴间的阎王老子,总而言之,有名有姓的"关系"被老孙用了个淋漓尽致。不管怎么说,结果是妖怪被消灭或者被降伏。 因此,比较起前面谈到的那些本事来,老孙更大的本事是认识人多。 可能比认识人多更大的本事是每次都能够找对了人。 能够找对人的关键,是孙悟空对于信息收集的高度重视。 在十万八千里的取经路中,唐僧师徒四人每到一处都是陌生之地。找当地人了解那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孙悟空经常做的事。如果遇到了什么奇怪的事,他一定会打听个究竟。尤其是遇到了妖怪,通常都会把人家的家底搞个一清二楚。经常在搞清楚了妖精的来历的时候,问题就解决了。尤其是那些"天上"来的妖精,在被收服之前总是有句话说孙悟空"这猴子真是个地里鬼,怎地就访的我家主人来也?" 收集信息最直接的途径是眼前人。当地的居民、山中的樵夫、水上的渔家都是了解情况的对象。实在没有人问或者从人身上得不到确切的消息,他会念声咒语将本地的山神、土地们拘了出来问个究竟。孙悟空了解情况是耐心细致的,很少看到他在询问事情的时候"猴急"。以"车迟国"为例,(第44回)妖精假道灭僧,唐僧师徒四人一到车迟国界,悟空即开始调查,他不但耐心地听那妖精的两个徒弟半天的唠唠叨叨,还向受害的僧人们查问情况。就这一段,竟用了两千多字! 另一种信息是靠悟空自己的知识。孙悟空聪明伶俐、知识面甚广。知道的事情多,不知道的事情少。在唐僧师徒四人中,孙悟空的智商是最高的。但是,悟空的知识也有不管用的时候。譬如在偷吃人参果的那一回(第26回),最后因为斗不过那"地仙之祖"镇元子,无奈答应给人家把被自己打倒的仙树医活,悟空首先想到的就是"方从海上来",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先是拜了"海上三星"福禄寿,不得要领,又访了东华帝君、海上九老,都不能得到治树的仙丹,最终还是求观世音菩萨解决了问题。这是悟空"想当然"造成的错误。 孙悟空另外叫人佩服的一点,是他每一次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不管人家的名头大小,老孙都是客客气气。决不摆"齐天大圣"的架子。实在不行了,也不妨瞪起猴眼,跟人家急扯白脸,恐吓一番,从这一点来说,孙悟空的关系学绝对不亚于当今的超级销售们。 但是这并不是说前面说的那些功夫就没有用。事实上,孙悟空之所以能够建立起这样大的名头,在其扬名立万的过程中他的棒子、筋斗云和七十二变化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大闹龙宫,大闹天宫都是如此,因为在那个时候他也没人求,只好凭着自己的本事独闯,这是其一;其二,每次遇到妖精,也先是老孙十八般武艺先上,实在搞不定了才去求人的;其三,被请的那些神仙菩萨们个个都是大腕儿,你要没点儿真本事,谁鸟你啊?其四,要想通天彻底找到合适帮忙的人,没点本事你恐怕连门都找不着呢。 总结起来,悟空真正的本事是他的猴脑子好使,知道怎样把资源价值最大化,能打的时候就打,打不过的时候找别人帮着打,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不拘一格,只要能赢! 孙悟空同学是不是很值得学习? (2007.10.07) 技术,叫我怎么爱上你 一位网友,看了老刘写的"饭碗和大师",留了这样一句话"技术技术,我相信没有多少人喜欢做,我也是一样,难熬,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呢?期待吧"。这句留言,让老刘思忖再三,觉得有几句话要说。 首先一点,老刘认为,在技术人群中,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还在从事技术工作。但是像这位网友这样不喜欢的也是大有人在。可是既然走上了技术这条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在那里煎熬。这是多么痛苦的人生啊。怎么办呢?老刘以为,最好,还是想办法爱上他。 有一件事儿对老刘颇有启发。那是当初老刘很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女孩子。那个女孩子出身名门,钢琴弹得很好,是学校乐队的主力。但是老刘的少年时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根本没有机会接触音乐(除了八个样板戏),尤其是西方古典音乐。可是如果想去跟人家说话,没有共同语言怎么行呢?于是就到处找贝多芬、巴赫、亨德尔、柴可夫斯基……一开始说实话根本就是听不进去,但是因为有那个压力,只好硬着头皮听,再找来相关书籍啃,时间久了,慢慢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也就逐渐开始喜欢起来。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告诉我,任何一个领域,要想喜欢,必须深入。深入之后,你就会发现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找到很多让你兴奋的事情。就如同当初念书写程序,大概很多人和老刘一样有为一个程序晚上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写代码的经历。 人生如游戏,职业如玩具。 一个简单的拼图,对我们来说不屑一顾,但是对于小孩子可能会沉浸其中获取无穷乐趣。那是因为他深入了,他喜欢了。 这个过程有点像跑马拉松。大家都知道长跑都有一个极限点,过了这个极限点你就会变得轻松。职业也是一样,在你深入的过程中,最痛苦的是在那个极限点,只要过了,你就不会那么痛苦了。 当然,因为环境、性格等多方面原因,也有人再深入也喜欢不起来,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当你不得不去做你感觉上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尽快深入进去,找出其中的乐趣,就像很多技术人员在谈起技术细节的时候眉飞色舞,十分享受的 样子。 至于那个女孩子,呵呵,老刘笨,没追上:) (2011.03.29) Think on Paper 公司里头最叫人烦恼和头疼的事儿之一就是写东西。虽然比较起来,现在写东西早已经不用钢笔圆珠笔了,而且长篇大论的文章也很少用到,而主要是以PowerPoint的幻灯片为主。这些个片片,在公司里我们通常称作"Chart"。 写"Chart"很叫人费神,尤其是经常还要用英文。以至于有一天和一位很"Senior"的同事抱怨。没想到的是,这位生于中国台湾、长在美国的同事说,你做的很好啊。你知道吗?在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刘相信那是个美国的中学),老师就告诉我们要学会"Think On Paper"。 哦,Think On Paper! 老刘忽然有了"醍醐灌顶"的感觉,幸福地发现自己误打误撞地做着正确的事儿。 于是想起来咱们老祖宗也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好脑瓜不如烂笔头"。 没错。对于很多聪明的人来说,在脑子里形成一些好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