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喂出来课 题15、喂出来课型教授课授课时间使用者主备课时序数总第 31、3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扩大词语掌握范围。 2、理解本文的主旨和合理想像的写作手法。 3、锻炼想像能力。 4、了解科幻小说。 过程与方法 :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等道理。 重 点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沉思。故教学重点应放在挖掘本文主题,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上。难 点同上学法指导讨论、合作教具准备多媒体学 习 过 程旁注与补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读课前导学或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内容 (文章设想地球上突然出现
2、了一个无底洞,它可以容纳人类制造的一切垃圾,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没有了后顾之忧,于是城市的天空越来越美好,人们也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底洞带来的福利。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先前抛进的小石子掉了下来,原来扔下的东西将重新倾泻回人间。) 2、学生简介作者 3、检查预习、默写生词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说说标题“喂出来”的意思 2、讨论本文中心,完成课后练习二 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1)提出了人类与自身生存环境的问题。 (2)揭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3)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 (同意第(3
3、)种看法,文章以科幻小说的形式警示世人正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比如,我们总觉得海洋和大气层是一个可以自我净化的无底洞,所以当我们把废水排向大海,把废气排到大气中时毫无顾忌,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一些效益,但从长远看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三、合作探究: 1、小小组讨论学生自学时的疑难问题,关键处全班或教师协助解决。 2、结合课文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A、 科幻小说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B、 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 C、 科幻小说的三要素:科学、幻想、小说 3、想一想,在小说结尾,那奇怪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
4、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四、想像训练:1、想像指导: (丰富的想像先要有一个基本情节,然后充分展开,用具体情节去加以充实) 2、就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续说结尾 五、布置作业: 写一段或一篇科幻小说(以下几题中可任选一题) A、 为本文续写一个结尾,200字(适合于表达能力较差者) B、 的黑洞旅游,可用第一人称写也可用日记形式写(适合于想像能力较丰富者) C、 自拟题目以新颖的形式写一篇警示人类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应于写作能力、想像能力均佳者)教师可引导这些同学上网查阅有关环境科学方面的常识 第二课时一、作品交流: 1、分小组交流
5、自己写的科幻小说的语段或文章,小组对照要求进行评议打分,每小组选优荐一人(既全员参与,又能选拔优秀) 2、小组推荐出的代表进行班级交流,教师组织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评点 二、总结全文: 让学生用一句话谈自己读了本文或听了同学的作品后受到的启示(老师应启发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 1、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 2、 只有积极治理环境,世界才会真正美丽 3、 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长远的目光,不能只顾一时,不顾长久 4、 有小错要及时纠正 5、 正面的事情要坚持不解,负面的事情做不得 6、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罪证是销毁不了的 7、 人的私欲是个无底洞,要用良知、正义、道德去填补
6、 8、 地球上的洞不能忽视,思想上的洞更要重视 9、 三、布置作业: 习作优秀者继续修改自己的作品,争取向报刊投稿 一般同学可围绕课文写点随笔、评论之类的东西 如:我读喂出来 喂出来主题谈 喂出来的启示 到底是什么“出来” 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设计本课的重点星新一考查学生的文章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这是一个循环式的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只要启发得当,一旦撞击出思维火花,学生能冒出很多经典语句随堂练习:语文大本和小本教学追记(体现得、失、改):第一次试上喂出来,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作者星新叙述一个什么故事?我这样做是出于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希望能让每个层次学生能有表现
7、自己的机会,但我没有意识到新教材的阅读提示已经概括故事内容。学生又很认真地做了预习,以至低估了学生的最起码的阅读能力。如此简单既没有新意又缺乏挑战的问题,他们是不屑于回答的,场面一度冷静。还好有一位学生见我如此尴尬,站起来非常流利的读了一遍提示内容。下面学生发出“嘿嘿”地笑声,眼睛不时瞄我几眼,更多的学生在翻看课文,一幅百无聊赖的样子,这笑声眼神里一部分包含着对这位爱表现的学生可爱之处的善意的揶揄,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如此幼稚的问题的嘲讽。出师就不利,信心一落千丈,最后草草收场。这正是我没有从学生入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去解读文本,设计的问题只是一厢情愿,这样胡乱地生搬硬套,以为抛出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就是平等了,就是互动了,真是荒唐之极。 备课组长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