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品味作者平淡质朴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2领会作者倾注在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的深层情感。3从作者 “幸运”“愧怍”的情怀中提升学生对学者崇高境界的认知,进而提升自身对生活的感悟。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挖掘老王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底层光芒。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愧怍”的含义,提升学生对作者崇高境界的认识。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年的7月17日是一位老人的百岁寿辰,她穿越了风云多变的一个世纪,经历了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在接近百岁前夕,她的脑子还在坚韧地思索,她的笔还在顽强地耕耘。她就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
2、、学者杨绛。让我们看一下这位老人。(幻灯片)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在学术界德高望重,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创作工作,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二、初步感知,把握内容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2提问学生回答听读时思考的问题,落到文章最后一句话上:“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3引导学生关注“幸运的人”“不幸者”这两个词语,首先从“不幸者”入手,结合文章,说说老王的不幸体现在哪里。 “单干户
3、”“失群落伍”“惶恐”是个底层的三轮车夫,而且还与一般的车夫有区别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无亲人,无依无靠“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身体残疾“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生意不好,生存困难“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的小屋。”“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破院塌屋,还未必是自己的 “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别无生活来源“埋在什么沟里”老王是回民,穆斯林死后渴望以洁净之躯拥抱真主,但是却草草落葬小结老王的“不幸”:身体残疾、独居无亲、破院塌
4、屋、收入微薄、精神惶恐。生前困苦,死后草葬,老王的一生可谓不幸。形成对老王初步认识:老王是个卑微、苦、不幸的人。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的三轮车夫。他渺小得如沙漠里的微尘,卑微得似荒野中的小草。4结合文章谈杨绛的 “幸运”体现在哪里。她可以“常坐老王的三轮”、没有身体残疾、物质条件优越、仍然生存于世。三、深入挖掘,理解情感核心问题:理解杨绛愧怍之情,认识小人物的光辉,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1结合文章说说杨绛为老王都做了哪些事。“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照顾他的生意。“常”帮老王维持生计,平平常常却振聋发聩,对老王来说是不幸中的唯一希望,杨先生平平静静、踏踏实实地坐下来了。“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
5、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关心身体状况“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关心老王的生活“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从来不占老王的便宜,尽管有时候老王很主动但均被拒绝“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关心老王何以为生,其中有担心“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尊重,看得起总结:从文中的叙述中,着实很难看出作者杨绛对老王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儿,进而让作者多年后产生愧怍之情。插入杨绛在文革中经历的介绍。目的:进一步了解杨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在杨绛不幸的人生遭遇中她其实已经为老
6、王做了很多,她不应该有愧怍之情。留个思考:为什么杨绛如此不幸,她还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呢?后面会有交代。2说说老王为杨绛做了哪些事,挖掘老王的小人物光辉。概括老王为杨绛做的三件事:送冰、送钱先生去医院、送香油和鸡蛋品读第三件事(816段)通过读文中插图,对比文字,来品味杨绛语言魅力,认识人物。 文中这幅图画没有准确地把文字内容表现出来,重点品读如下几个字词句。“直僵僵”:直:表明老王身体没有弧度,不能弯曲。“僵僵”:写出老王身体不仅直,而且硬。(年老体衰、形销骨立)“镶嵌”:将一物嵌在另一物体中,门框的宽度很小,而老王能镶嵌在其中,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老王的干瘪和身体的瘦、薄。(无生气)
7、“僵尸”:僵硬的死尸“面如死灰”:死灰:冷却的灰烬,脸色灰白。“绷”:缝纫方法,稀疏地缝住或用针别上。这里用“绷”字可以表现出老王的什么状态呢?(皮包骨头,稀松的皮没有一丝水分)“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可以看出老王已经病入膏肓,无力支撑,只凭一口气儿吊着,是一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病态,一点儿生气和活力都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画远不及文字有表现力,在这个读图时代,我们要细读文字本身,才能读出味道。总结:此段描写让我们感知人物形象特点瘦干,僵硬。在作者不动声色地描绘中带给我们一种不祥的预感,似乎嗅到了老王死亡的气息。这种气息恐怖而触目惊心。探讨:弥留之际的老王为何一定要支撑着身子亲自
8、送来香油和鸡蛋呢?老王对杨绛和杨绛对老王有什么不同?明确:老王是来向亲人、挚友道别,表达谢意。而杨绛没有能领会和接受。细节分析1:在老王与杨绛的几次交往中,都提到了钱,杨绛每次都要给老王钱,一方面是老王确实需要钱,另一方面是她不想占老王的便宜,她认为二者关系还没有亲近到可以吃了占了而不付钱。细节分析2:老王每次都不想要钱或想少要钱,但是每次都收下了钱。一方面他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表示对杨绛的感谢和帮助,一方面是考虑杨绛的感受怕不拿了钱杨绛为此心里不安。在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年月,这些最缺少钱,也是最需要钱的人,却把真情奉为无价,这实在难能可贵。深入认识老王: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老王,理应是受救助者,
9、可是穷困潦倒的他还在主动关心帮助别人。老王的行为折射出一种人性的光辉,纯净澄澈,他想帮人,并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也不掂量自己的能力和“本钱”,只是捧着一颗心来,希望人们需要他,接受他。我们可以看到老王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尤其在文革中他也没有改变对杨绛的态度,文革这个背景无疑把老王的善良放大了。老王的善良是骨子里的本性,体现了他的“真”。对杨绛的关心照顾那么真诚,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他固守住善良的本性,恰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在那个是非颠倒人情冷漠的时代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一丝亮色。3探讨杨绛的“愧怍”。学生讨论发言。对比老王和杨绛为对方做的事, 杨绛对老王帮助、关心有善念,但也有客气、疏远,多是
10、同情和怜悯。作者反思自己对老王同情大于平等,拒绝大于接受(拒绝了别人的表达与赠与)。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感,她对老王坚守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绝不欠他的情,物化为金钱给予回报。“善者”老王在生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回报 “我”认可其“善”,受用其“善”,却并未尽力尊重其“善”,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的付出相比较,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于她而言无疑是一种揪心的痛。回应前面的思考:杨绛和老王的不幸不应该单纯是生活遭遇方面的,也可理解为在二人的交往中杨绛收获了真情,她是幸运的;而老王只是获得了同情,老王是不幸的。因此杨绛想起老王心中有愧。4认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引导学生注意
11、短语“几年过去了”“渐渐明白”。通过这两个短语告诉我们杨绛在老王去世后一直在思考她和老王的交往,思考自己的不安是因为什么。 这是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引用杨绛自己的话来解读杨绛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一文中写到:“每个人如回顾自己一生的经历,会看到某事错了,某事是不该的。但当时或是出于私心,或是出于无知,或虚荣,或骄矜等等,于是做了不该做的事,或该做的没做,犯了种种错误。而事情已成过去。灵性良心事后负疚抱愧,已追悔莫及。”其中“骄矜”最能体现她对老王心怀“愧怍”的原因。这最后的愧怍是她不断反思和沉淀出来的一种人生认识。这种反思精神,不断剖析自己的精神让我们想到白居易“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可贵的良知。历史上不少知识分子非常注重反思和拷问自己的灵魂,比如鲁迅,比如巴金。在他们拷问和反思的过程中,让人的精神发育,灵魂苏醒,从而构建起坚强的精神大厦,这不得不让人钦佩。由此,我们看到了学者的大境界。四、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两个人,一个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却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老王;一个是拥有着善良品格还不断自省的崇高学者杨绛。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请带上“老王”“杨绛”所折射、积淀的精神财富,相信你不论遭遇怎样的变故,终将无敌!老师希望大家课后能到杨绛先生的作品中去寻找做人的智慧。